内容简介 · · · · · ·
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然而,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传世名画,画完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杀人焚城,汴京城内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
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然而,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传世名画,画完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杀人焚城,汴京城内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到烟雾散去, 客船上竟出现了24具尸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翻开本书,一幅旷世奇局徐徐展开,错综复杂,丝丝入扣,824个人物逐一复活,为你讲述《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帝国秘密。
编辑推荐
◆中国小说罕见的恢宏格局!士、农、工、商、兵五大群体;宋、高丽、辽、金、西夏、方腊六方势力;密室、无头尸、比拟杀人、镜像阴谋等超过20种推理诡计;梅船案、飞钱案、化灰案、变身案、萝卜案等80多起大小案件;讼师、牙人、相师、工匠、佃农等《清明上河图》中824个人物。
◆汴京五绝之“相绝”傲然登场,即使你没有读过《清明上河图密码》《清明上河图密码2》《清明上河图密码3》《清明上河图密码4》,依然不影响你直接读《清明上河图密码5》!《清明上河图密码5》的故事独立又精彩!它采用了易经六十四卦体系,阴阳两面、八大层级、六十四个主体,结构精巧,层层嵌套,环环相扣。
作者简介 · · · · · ·
冶文彪,1970年代人。多年前偶游开封,自此沉迷《清明上河图》,立誓围绕此图创作小说史上最庞大的推理布局。他历经五年构思,五年创作,十年磨一剑,终成此书。曾出版大历史推理小说《人皮论语》。
目录 · · · · · ·
风篇 劣童案
第一章 屯
第二章 蒙
第三章 需
第四章 讼
第五章 师
第六章 比
第七章 小畜
第八章 履
雷篇 宗子案
第一章 泰
第二章 否
第三章 同人
第四章 大有
第五章 谦
第六章 豫
第七章 随
第八章 蛊
山篇 狂牛案
第一章 临
第二章 观
第三章 噬嗑
第四章 贲
第五章 剥
第六章 复
第七章 无妄
第八章 大畜
水篇 木匙案
第一章 颐
第二章 大过
第三章 坎
第四章 离
第五章 咸
第六章 恒
第七章 遁
第八章 大壮
火篇 界石案
第一章 晋
第二章 明夷
第三章 家人
第四章 睽
第五章 蹇
第六章 解
第七章 损
第八章 益
泽篇 厨子案
第一章 夬
第二章 姤
第三章 萃
第四章 升
第五章 困
第六章 井
第七章 革
第八章 鼎
天篇 焦尸案
第一章 震
第二章 艮
第三章 渐
第四章 归妹
第五章 丰
第六章 旅
第七章 巽
第八章 兑
地篇 秘轿案
第一章 涣
第二章 节
第三章 中孚
第四章 小过
第五章 既济
第六章 未济
第七章 乾
第八章 坤
尾声 风土破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清明上河图密码5"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清明上河图密码5"的人也喜欢 · · · · · ·
清明上河图密码5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清明上河图密码5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6 条 )
> 更多书评816篇
-
没有一成不变之局,亦没有无所从来之事。凡事均可向上追寻,向下料度,但你不应求所谓最初与最终。初终是有的,但没有最初与最终,即是说:没有究竟之初,穷极之终。(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这个故事就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还真是没有最初,最终也很难料……
2018-11-19 10:57
-
拉里 (酒斟时、须满十分。)
九年前的秋天,我陪母亲游江南,火车经过开封,临时动念下车去逛逛,到了龙亭公园,看到书画摊上有一比一绢本《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展开一看,顿时惊呆:那不是在看画,而是瞬间穿越到宋代,亲身站到了汴河边,不但街头那些人活生生走在眼前,连喧闹声也能听到、各种气味也都可以闻到。我从来没被一幅画这么震撼过,无数的人、故事、命运像潮水一样涌来,写下它们的冲动马上从心底腾起。当时没想到,这个瞬间冲动,居然要耗费...2018-09-06 23:13
九年前的秋天,我陪母亲游江南,火车经过开封,临时动念下车去逛逛,到了龙亭公园,看到书画摊上有一比一绢本《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展开一看,顿时惊呆:那不是在看画,而是瞬间穿越到宋代,亲身站到了汴河边,不但街头那些人活生生走在眼前,连喧闹声也能听到、各种气味也都可以闻到。我从来没被一幅画这么震撼过,无数的人、故事、命运像潮水一样涌来,写下它们的冲动马上从心底腾起。当时没想到,这个瞬间冲动,居然要耗费十年时光去完成。
————
远古之初,生民为公,不分彼此,同劳同食。只是以采集渔猎为生,一半靠力,一半凭运,收获难有稳靠。之后,渐知畜养种植之法,农业随之兴起。人力驯服天力,收获便稳靠了许多。然而,谷畜渐丰,储积渐多,人便渐次分出贵贱,地也划出公私。
商周之时,天下土地皆归天子,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西周又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地逐级分封给诸侯卿士大夫。田地照井字划分,中间大田归王侯,叫公田;四周小田归庶民,叫私田。王侯向天子缴纳贡赋,庶民则向王侯献助力役。百千万人集体劳作,先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诗经》所云:“亦服尔耕,十千维耦”“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到春秋时,贵族堕落,民智渐醒。加之铁器牛耕兴起,庶民渐能自立,开始怨愤于贵族不劳而获、如同硕鼠,怠工逃亡愈演愈烈。鲁国顺应大势,推行“初税亩”,废止贡赋力役,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继而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任民自由买卖土地。
战国至秦汉,天下田土由公而私,由集而散,民心大畅,民力大解。男耕女织,小户农家从此遍满天下。 然而,土地既可买卖,便难免多寡不均。到东汉末期,兼并之势无可阻挡,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天下土地几乎被豪强地主占尽。
到魏晋时,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割据天下,造成三百多年战乱动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自耕之农难以自存,只能依附豪强,沦为奴婢徒附。 北魏孝文帝为遏制豪强、开垦荒田,颁布“均田令”,召集流民,计口授田。
隋唐平定天下,承继此法,推行均田制,将战乱无主之地均授予民,受田农户按人丁服徭役、纳绢谷。百姓安生,民力舒解,百余年间,终于击垮强横世族,迎来大唐开元盛世。 可惜,中唐以后,均田制渐渐名存实亡,难以为继,土地兼并重又袭来。穷户连片失地,却仍需纳人丁赋税。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为解此困,推行“两税法”,不再以人丁征税,只按实有田产,贫富分等,按夏秋两季纳税。此法大为公平,甚得民心,却触怒豪户,因而推行艰难。加之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天下随之又乱。
直至宋太祖平定天下,动荡才得歇止。大宋不立田制,沿袭两税法,土地自由买卖,只依照田产,分夏秋两次收税。朝廷清简,百姓安业,几十年间,天下渐臻富庶。 富则多欲,奢则多骄。宋初俭朴之风渐趋奢靡,冗官、冗兵、冗费令朝廷不堪重负。而富贵之家,依仗权势财力,不但广占田地,更借诸般名目,隐匿田产,逃减赋税,甚而将赋税转嫁于穷户贫民。积重之下,不得不变。 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其中最紧要一条为“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天下田土,按各户实有田地,缴纳赋税。此法虽有益于穷民,却招致豪户怨怒,因而难以推行。新法旧法几经更迭,到徽宗时,重用蔡京,再度推新法,天下赋税由此大增。 后有宦官杨戬,推出“括田令”,搜检荒山、退滩、淤地、湖泽,尽都归为公田,勒令百姓租佃,强征税钱。其后,更检视民田契书,追根溯源,层层追查买卖来由,由甲至乙,由乙至丙,由丙至丁……直至寻见缺误,便加重租税,甚而收为公田,招人承佃。 “括田令”由汝州开始,继而扩延至京东、京西、淮北、淮南,破产流离者难计其数……
————
务农几年,更让他深知,行事做人,一个“实”字最要紧。如耕种一般,一分力换一分利,只骗得过自己,休想瞒过天地。实心实力,才得实收实报。这公道,分毫不爽。
————
任尔顽石重似天,弱草随春不随命。
————
世间安有瞒天术?只是未到点破时。
————
灯熄长夜,火灭寒冬。一念无明,所至皆暗……
————
世间尽多无奈人,无奈却非尽无辜。
————
怨天怨人怨命,自拘自囚自困。
————
云来水暗,云去水明。莫怨云扰,只问源清。
回应 2018-09-06 23:13
-
拉里 (酒斟时、须满十分。)
九年前的秋天,我陪母亲游江南,火车经过开封,临时动念下车去逛逛,到了龙亭公园,看到书画摊上有一比一绢本《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展开一看,顿时惊呆:那不是在看画,而是瞬间穿越到宋代,亲身站到了汴河边,不但街头那些人活生生走在眼前,连喧闹声也能听到、各种气味也都可以闻到。我从来没被一幅画这么震撼过,无数的人、故事、命运像潮水一样涌来,写下它们的冲动马上从心底腾起。当时没想到,这个瞬间冲动,居然要耗费...2018-09-06 23:13
九年前的秋天,我陪母亲游江南,火车经过开封,临时动念下车去逛逛,到了龙亭公园,看到书画摊上有一比一绢本《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展开一看,顿时惊呆:那不是在看画,而是瞬间穿越到宋代,亲身站到了汴河边,不但街头那些人活生生走在眼前,连喧闹声也能听到、各种气味也都可以闻到。我从来没被一幅画这么震撼过,无数的人、故事、命运像潮水一样涌来,写下它们的冲动马上从心底腾起。当时没想到,这个瞬间冲动,居然要耗费十年时光去完成。
————
远古之初,生民为公,不分彼此,同劳同食。只是以采集渔猎为生,一半靠力,一半凭运,收获难有稳靠。之后,渐知畜养种植之法,农业随之兴起。人力驯服天力,收获便稳靠了许多。然而,谷畜渐丰,储积渐多,人便渐次分出贵贱,地也划出公私。
商周之时,天下土地皆归天子,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西周又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地逐级分封给诸侯卿士大夫。田地照井字划分,中间大田归王侯,叫公田;四周小田归庶民,叫私田。王侯向天子缴纳贡赋,庶民则向王侯献助力役。百千万人集体劳作,先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诗经》所云:“亦服尔耕,十千维耦”“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到春秋时,贵族堕落,民智渐醒。加之铁器牛耕兴起,庶民渐能自立,开始怨愤于贵族不劳而获、如同硕鼠,怠工逃亡愈演愈烈。鲁国顺应大势,推行“初税亩”,废止贡赋力役,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继而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任民自由买卖土地。
战国至秦汉,天下田土由公而私,由集而散,民心大畅,民力大解。男耕女织,小户农家从此遍满天下。 然而,土地既可买卖,便难免多寡不均。到东汉末期,兼并之势无可阻挡,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天下土地几乎被豪强地主占尽。
到魏晋时,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割据天下,造成三百多年战乱动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自耕之农难以自存,只能依附豪强,沦为奴婢徒附。 北魏孝文帝为遏制豪强、开垦荒田,颁布“均田令”,召集流民,计口授田。
隋唐平定天下,承继此法,推行均田制,将战乱无主之地均授予民,受田农户按人丁服徭役、纳绢谷。百姓安生,民力舒解,百余年间,终于击垮强横世族,迎来大唐开元盛世。 可惜,中唐以后,均田制渐渐名存实亡,难以为继,土地兼并重又袭来。穷户连片失地,却仍需纳人丁赋税。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为解此困,推行“两税法”,不再以人丁征税,只按实有田产,贫富分等,按夏秋两季纳税。此法大为公平,甚得民心,却触怒豪户,因而推行艰难。加之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天下随之又乱。
直至宋太祖平定天下,动荡才得歇止。大宋不立田制,沿袭两税法,土地自由买卖,只依照田产,分夏秋两次收税。朝廷清简,百姓安业,几十年间,天下渐臻富庶。 富则多欲,奢则多骄。宋初俭朴之风渐趋奢靡,冗官、冗兵、冗费令朝廷不堪重负。而富贵之家,依仗权势财力,不但广占田地,更借诸般名目,隐匿田产,逃减赋税,甚而将赋税转嫁于穷户贫民。积重之下,不得不变。 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其中最紧要一条为“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天下田土,按各户实有田地,缴纳赋税。此法虽有益于穷民,却招致豪户怨怒,因而难以推行。新法旧法几经更迭,到徽宗时,重用蔡京,再度推新法,天下赋税由此大增。 后有宦官杨戬,推出“括田令”,搜检荒山、退滩、淤地、湖泽,尽都归为公田,勒令百姓租佃,强征税钱。其后,更检视民田契书,追根溯源,层层追查买卖来由,由甲至乙,由乙至丙,由丙至丁……直至寻见缺误,便加重租税,甚而收为公田,招人承佃。 “括田令”由汝州开始,继而扩延至京东、京西、淮北、淮南,破产流离者难计其数……
————
务农几年,更让他深知,行事做人,一个“实”字最要紧。如耕种一般,一分力换一分利,只骗得过自己,休想瞒过天地。实心实力,才得实收实报。这公道,分毫不爽。
————
任尔顽石重似天,弱草随春不随命。
————
世间安有瞒天术?只是未到点破时。
————
灯熄长夜,火灭寒冬。一念无明,所至皆暗……
————
世间尽多无奈人,无奈却非尽无辜。
————
怨天怨人怨命,自拘自囚自困。
————
云来水暗,云去水明。莫怨云扰,只问源清。
回应 2018-09-06 23:13 -
没有一成不变之局,亦没有无所从来之事。凡事均可向上追寻,向下料度,但你不应求所谓最初与最终。初终是有的,但没有最初与最终,即是说:没有究竟之初,穷极之终。(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这个故事就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还真是没有最初,最终也很难料……
2018-11-19 10:57
-
没有一成不变之局,亦没有无所从来之事。凡事均可向上追寻,向下料度,但你不应求所谓最初与最终。初终是有的,但没有最初与最终,即是说:没有究竟之初,穷极之终。(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这个故事就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还真是没有最初,最终也很难料……
2018-11-19 10:57
-
拉里 (酒斟时、须满十分。)
九年前的秋天,我陪母亲游江南,火车经过开封,临时动念下车去逛逛,到了龙亭公园,看到书画摊上有一比一绢本《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展开一看,顿时惊呆:那不是在看画,而是瞬间穿越到宋代,亲身站到了汴河边,不但街头那些人活生生走在眼前,连喧闹声也能听到、各种气味也都可以闻到。我从来没被一幅画这么震撼过,无数的人、故事、命运像潮水一样涌来,写下它们的冲动马上从心底腾起。当时没想到,这个瞬间冲动,居然要耗费...2018-09-06 23:13
九年前的秋天,我陪母亲游江南,火车经过开封,临时动念下车去逛逛,到了龙亭公园,看到书画摊上有一比一绢本《清明上河图》复制品,展开一看,顿时惊呆:那不是在看画,而是瞬间穿越到宋代,亲身站到了汴河边,不但街头那些人活生生走在眼前,连喧闹声也能听到、各种气味也都可以闻到。我从来没被一幅画这么震撼过,无数的人、故事、命运像潮水一样涌来,写下它们的冲动马上从心底腾起。当时没想到,这个瞬间冲动,居然要耗费十年时光去完成。
————
远古之初,生民为公,不分彼此,同劳同食。只是以采集渔猎为生,一半靠力,一半凭运,收获难有稳靠。之后,渐知畜养种植之法,农业随之兴起。人力驯服天力,收获便稳靠了许多。然而,谷畜渐丰,储积渐多,人便渐次分出贵贱,地也划出公私。
商周之时,天下土地皆归天子,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西周又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地逐级分封给诸侯卿士大夫。田地照井字划分,中间大田归王侯,叫公田;四周小田归庶民,叫私田。王侯向天子缴纳贡赋,庶民则向王侯献助力役。百千万人集体劳作,先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私田。《诗经》所云:“亦服尔耕,十千维耦”“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到春秋时,贵族堕落,民智渐醒。加之铁器牛耕兴起,庶民渐能自立,开始怨愤于贵族不劳而获、如同硕鼠,怠工逃亡愈演愈烈。鲁国顺应大势,推行“初税亩”,废止贡赋力役,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继而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任民自由买卖土地。
战国至秦汉,天下田土由公而私,由集而散,民心大畅,民力大解。男耕女织,小户农家从此遍满天下。 然而,土地既可买卖,便难免多寡不均。到东汉末期,兼并之势无可阻挡,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天下土地几乎被豪强地主占尽。
到魏晋时,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割据天下,造成三百多年战乱动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自耕之农难以自存,只能依附豪强,沦为奴婢徒附。 北魏孝文帝为遏制豪强、开垦荒田,颁布“均田令”,召集流民,计口授田。
隋唐平定天下,承继此法,推行均田制,将战乱无主之地均授予民,受田农户按人丁服徭役、纳绢谷。百姓安生,民力舒解,百余年间,终于击垮强横世族,迎来大唐开元盛世。 可惜,中唐以后,均田制渐渐名存实亡,难以为继,土地兼并重又袭来。穷户连片失地,却仍需纳人丁赋税。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为解此困,推行“两税法”,不再以人丁征税,只按实有田产,贫富分等,按夏秋两季纳税。此法大为公平,甚得民心,却触怒豪户,因而推行艰难。加之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天下随之又乱。
直至宋太祖平定天下,动荡才得歇止。大宋不立田制,沿袭两税法,土地自由买卖,只依照田产,分夏秋两次收税。朝廷清简,百姓安业,几十年间,天下渐臻富庶。 富则多欲,奢则多骄。宋初俭朴之风渐趋奢靡,冗官、冗兵、冗费令朝廷不堪重负。而富贵之家,依仗权势财力,不但广占田地,更借诸般名目,隐匿田产,逃减赋税,甚而将赋税转嫁于穷户贫民。积重之下,不得不变。 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其中最紧要一条为“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天下田土,按各户实有田地,缴纳赋税。此法虽有益于穷民,却招致豪户怨怒,因而难以推行。新法旧法几经更迭,到徽宗时,重用蔡京,再度推新法,天下赋税由此大增。 后有宦官杨戬,推出“括田令”,搜检荒山、退滩、淤地、湖泽,尽都归为公田,勒令百姓租佃,强征税钱。其后,更检视民田契书,追根溯源,层层追查买卖来由,由甲至乙,由乙至丙,由丙至丁……直至寻见缺误,便加重租税,甚而收为公田,招人承佃。 “括田令”由汝州开始,继而扩延至京东、京西、淮北、淮南,破产流离者难计其数……
————
务农几年,更让他深知,行事做人,一个“实”字最要紧。如耕种一般,一分力换一分利,只骗得过自己,休想瞒过天地。实心实力,才得实收实报。这公道,分毫不爽。
————
任尔顽石重似天,弱草随春不随命。
————
世间安有瞒天术?只是未到点破时。
————
灯熄长夜,火灭寒冬。一念无明,所至皆暗……
————
世间尽多无奈人,无奈却非尽无辜。
————
怨天怨人怨命,自拘自囚自困。
————
云来水暗,云去水明。莫怨云扰,只问源清。
回应 2018-09-06 23:13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小豬的年度推理閲讀Top10 (天蝎小猪)
- 我的身体里有一个游荡的未来 (诗菡)
- 私人推理小説 (Lynnym)
- 阅读是一种诗意的生存方式 (无心恋战)
- 收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直布罗陀岩石)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 > 点这儿转让 有211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清明上河图密码5的评论:
feed: rss 2.0
39 有用 yuukiko 2018-05-17
乍眼看去第五部的模式有点像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又有所区别。这个系列登场的NPC里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是凶手就是帮凶,到了第五部简直将这种案中有案的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一桩接一桩的凶杀案几乎全是蝴蝶效应下的结果。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下,每个人都是局中之人,每个人或有阴暗、激愤、可怜和无奈,但每个人都不无辜。这是人性使然。与前四部相比,这一部的缺点就是线埋得比前四部都要长,耐心稍微欠缺点就很容易... 乍眼看去第五部的模式有点像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又有所区别。这个系列登场的NPC里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是凶手就是帮凶,到了第五部简直将这种案中有案的模式发挥到了极致——一桩接一桩的凶杀案几乎全是蝴蝶效应下的结果。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下,每个人都是局中之人,每个人或有阴暗、激愤、可怜和无奈,但每个人都不无辜。这是人性使然。与前四部相比,这一部的缺点就是线埋得比前四部都要长,耐心稍微欠缺点就很容易中途弃书,评价估计会两极分化。读到最后一章,怎“酸爽”俩字了得。等大结局出来,必须将这个系列再重头读一遍。 (展开)
15 有用 离离 2018-05-22
文学功底还是太弱了,所以尽管构思无比精巧,可读性却太差,64个故事1种套路,几乎可以说是无聊了。而且落了个穿凿刻意之嫌,太可惜了。耐着性子读到最后,本以为结局会令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却也并没有。希望一年以后的大结局可以力挽狂澜。这五部排序:41325
5 有用 holly2007 2018-05-30
故事由三槐王家开始,作者不屑详细解释,情节肆意推进,在精细的科层嵌套结构中,众多角色相互撕扯,合力铺排,故事主线自然成型,若干疑问慢慢浮现,水落石出后,无片刻轻松,更多秘密奔涌而来。前半部分的王小槐看来极端可恶,尾部介绍其也是乱世自保,不得不为之。整体不如上部具阅读快感,或因故事地点大部在乡间,远不如大城市精彩。初读十分沉闷,似无望长旅,几度几乎放弃,读至一半时才出现作绝张用之父,也算是刚和前作产... 故事由三槐王家开始,作者不屑详细解释,情节肆意推进,在精细的科层嵌套结构中,众多角色相互撕扯,合力铺排,故事主线自然成型,若干疑问慢慢浮现,水落石出后,无片刻轻松,更多秘密奔涌而来。前半部分的王小槐看来极端可恶,尾部介绍其也是乱世自保,不得不为之。整体不如上部具阅读快感,或因故事地点大部在乡间,远不如大城市精彩。初读十分沉闷,似无望长旅,几度几乎放弃,读至一半时才出现作绝张用之父,也算是刚和前作产生联系。了局回看,人际最狠毒者,非官僚莫属。宋代工商兴起之后,渐代士族,读书遂由贵族社交活动,转变为寒门升进窄路。待到晚明,读书方可脱离功名利禄歧路,读书人寻真意于眷眷恋物。三槐王家之例说明,读书效率端的看心境顺畅与否,顺则易,拗则难。而心境,端的取决于本性真心,非至善至真之人不可。期待下部完结篇! (展开)
7 有用 山巅一寺 2018-06-06
和1-4不一样的写法,不同阶层的人物,类似的套路,从开头开始编一张网,中间一度看得很疲劳,最后收尾的阅读体验还是很好的。有时间重看一遍,从头开始画个人物图,体验会更好。64个POV,靠脑子真是记不下来,读到后面前面很多都忘了。真的有必要设置这么多人物和视角吗?是否强行为了凑够64卦?
39 有用 n Joy 2018-05-16
自4始,作者已陷入“心魔”套路难以自拔,每个出场人物都是心魔难除。所谓市井百态,均是各人心魔,即便格局大气、布局精巧也是乏味。再看半本,如套路依旧,怕是要弃书了。
0 有用 Hey-W 2019-02-18
五部追了几年,前面都快忘光了[捂脸]
0 有用 cece 2019-02-18
继续被作者功力折服,扇面展开的六十四卦由小及大,从乡野到庙堂,每卦后意味深长的判词在故事的最后集体爆发,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
0 有用 Rachel 2019-02-16
和前四部风格不一样,啰嗦繁杂没有重点,分分钟想弃书,后面大部分都是快递滑过,直接看结局即可。比较喜欢1、2、4
0 有用 闷骚的小二瓜 2019-02-15
是五部中作者最耗尽心血的一部了吧。一开始不适应这种写法,整个大宋人都要杀一个七岁小儿?谜底在最后两章揭开,顿时为作者的奇妙构思,宏大的谋篇布局而拍案叫绝。能如此游刃有余说清64位NPC的性格、背景故事,实在是一项旷世工程,作者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大宋五绝终于全数登场,静待第六部的真相大揭秘!
0 有用 忘却营营 2019-02-15
看的好累。没有4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