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跳出思考边框,创造全新视角
全面强化你的思考力
◎ 编辑推荐
☆ 一直都在埋头于解决问题的你,真的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找到“对的问题”并解决吗?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忙于应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而是要勇于发现并定义新的问题。然而,世人 往往被“解决问 题型”的价值观所束缚,并没有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本书,将告诉你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路差异,教你如何发现问题,带给你新的启示。
☆ 蚂蚁型思维 or 蝈蝈型思维
作者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为例,从3个方面分析了解决问题型的思维和发现问题型的思维的特征。同时也指出注重储存知识的蚂蚁固然能够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去解决问题,然而这也是他们的思维“牢笼”。相反,蝈蝈“从没有的事物”这一角度去发现问题的蝈蝈,虽然能够更加灵活地跳出现有体系,但却可能经验不足。这二者各有利弊,...
跳出思考边框,创造全新视角
全面强化你的思考力
◎ 编辑推荐
☆ 一直都在埋头于解决问题的你,真的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找到“对的问题”并解决吗?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忙于应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而是要勇于发现并定义新的问题。然而,世人 往往被“解决问 题型”的价值观所束缚,并没有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本书,将告诉你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路差异,教你如何发现问题,带给你新的启示。
☆ 蚂蚁型思维 or 蝈蝈型思维
作者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为例,从3个方面分析了解决问题型的思维和发现问题型的思维的特征。同时也指出注重储存知识的蚂蚁固然能够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去解决问题,然而这也是他们的思维“牢笼”。相反,蝈蝈“从没有的事物”这一角度去发现问题的蝈蝈,虽然能够更加灵活地跳出现有体系,但却可能经验不足。这二者各有利弊,在了解这二者思考方法上的差异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重中之重。
☆ 提升维度,发现问题、定义问题
为了发现尚处于未知领域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提升思维的自由度。从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共同法则的类推法;能够发现思维盲点、找到新视角的思考的“轴”;通过重复询问“为什么”抓住事物本质的Why型思维,作者在书中介绍了3种方法,教你如何跳出现有的思维障碍,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问题,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法。
◎ 内容简介
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意识到“无知、未知”,就能获得打破“常识之墙”的创意。现阶段,我们往往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支配,在已知的范围内努力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然而,“靠知识量取胜”和“解决既有问题”已不再是我们该努力的课题,发现并定义存在于未知领域内的问题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书中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来做比喻,分析“解决问题型”和“发现问题型”这两种思考方式的不同和特征。指出擅长解决既有问题的人并不擅长发现问题,反之亦然。但是这二者在企业中同时存在,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自觉认识到自己原本在哪些部分上占优势,思考如何活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最关键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在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书中还介绍了三种提升视角或思考“维度”的方法,让大家更好地发现问题,正确定义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问题解决。
作者简介 · · · · · ·
细谷功,商务顾问。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初任职于东芝,后进入安永咨询公司(Ernst&Young Consulting,QUNIE 前身),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定义。现任QUNIE 顾问研究员,另于企业和大学开展思维能力相关的研修和业务。著有《地头力: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等作品。
目录 · · · · · ·
PART Ⅰ “知”与“无知、未知”阐明其结构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1.2 “知”是“事实和解释的组合”
1.3 “无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循环
· · · · · · (更多)
PART Ⅰ “知”与“无知、未知”阐明其结构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1.2 “知”是“事实和解释的组合”
1.3 “无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循环
1.5 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
PART Ⅱ “解决问题”的困境 能“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
2.1 “知(识)”的困境
2.2 “封闭体系”的困境
2.3 “解决问题”的困境
PART Ⅲ “蚂蚁的思维”vs.“蝈蝈的思维” 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
3.1 “蚂蚁思维”与“蝈蝈思维”的差异
3.2 从“存量”到“流量”
3.3 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
3.4 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
3.5 从“奇点”出发的问题发现法
3.6 蚂蚁和蝈蝈能否共存共荣
PART Ⅳ 发现问题所需的“元思考法” 升维发现问题
4.1 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4.2 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
4.3 通过思考的“轴”升维
4.4 通过“Why(上位目的)”升维
4.5 为了活用“元思考法”
后 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高维度思考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高维度思考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高维度思考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8 条 )
> 更多书评 58篇
-
解决问题时,“像打鼹鼠游戏那样”使用对症疗法击碎浮于表面的问题,即使能解决个别问题,只要没能摧毁真正的原因,就一定会发生由相同原因造成的麻烦,所以这种做法并不理想。此时需要做的,是不止一次地、两次三番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如此一来,才能找到存在于更“上游”的真正的根本原因。
2018-10-24 13:20:29 5人喜欢
-
-
逐魂枭 (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苍茫如烟云)
抽象化其实是人类思维的最大优势,是区分人和动物的决定性能力之一。抽象化就是寻找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抛弃那些具体的特征。典型的抽象化就是科学中的定律,定律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越抽象,就越能从遥远的领域吸取灵感,很多的创意其实都来自抽象化之后的类推。2018-07-23 08:56:08 2人喜欢
-
逐魂枭 (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苍茫如烟云)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无知是不好的。比如说一个人有可能因为无知会被人骗。一个企业很可能因为无知,拒绝改革,导致破产。这些都是无知带来的消极后果。实际上无知也有一些积极的效果,比如说别人背后骂你,你知道了肯定会很生气,但是因为不知道,反而不会被影响。此外,有句话俗话,叫做“不知者不怪”,就属于无知带来的好处。2018-07-23 08:53:20
-
-
逐魂枭 (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苍茫如烟云)
抽象化其实是人类思维的最大优势,是区分人和动物的决定性能力之一。抽象化就是寻找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抛弃那些具体的特征。典型的抽象化就是科学中的定律,定律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越抽象,就越能从遥远的领域吸取灵感,很多的创意其实都来自抽象化之后的类推。2018-07-23 08:56:08 2人喜欢
-
一、认知的领域 (一)三个领域概述 2002年2月12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记者会上被问及“伊拉克政府向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分子提供援助一说有何证据”时,他给出了闻名全美的回答: 首先存在知道自己知道的“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然后存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另外还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 knowns)。 (There are known kno...
2020-04-18 00:08:40 1人喜欢
一、认知的领域
(一)三个领域概述
2002年2月12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记者会上被问及“伊拉克政府向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分子提供援助一说有何证据”时,他给出了闻名全美的回答: 首先存在知道自己知道的“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然后存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另外还存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 knowns)。 (There are known knowns; there are things we know we know. We also know there are known unknowns; that is to say we know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do not know. 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the ones we don’t know we don ’t know.)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二)三个领域的分界线
1、常识是已知的未知与未知的未知之间的分界线
世间所谓的“常识”也正是如此。可以说,位于“已知的未知”外侧的墙,其名即为常识。在这种情况下,世间“非常识的”行为和现象自然并非不可见,但就算能亲眼见到“事实”,人们仍会建起一堵名为“常识”的隐形之墙,并在墙上安装过滤器,把墙外侧的“非常识的”领域排斥在外,认为那不值得思考。也就是说,即使亲眼能见,也认识不到其存在。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2、常识线同样是划分开放性与封闭性思考的线
在本书中,基于对“未知的未知”所意识到的“无知之知”的思考被称为“开放性思考”。相对地,处于对“未知的未知”毫无意识的“无知的无知”状态下的思考被称为“封闭性思考”。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二、知与知识的定义
(一)定义
‘知’是事实和解释的集合体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知识’是可再利用的‘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二)知的子概念:事实与解释
1、通过特征辨析二者:范畴不同
事实不因人而异,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一样,是“客观”的;解释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是“主观”的。 事实是中立的,其中不存在“意思”,所以事实本身是没有善恶的。意思存在于解释当中,所以其中包含着因人而异的对善恶的价值判断。 事实是“点”,是零维,也就是“没有维度”。与之相对,解释是从多个视角对事实的看法的组合,可以理解为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2、 解释的基本组成:分与连
a. 分与连的定义
所谓“分”,就是捕捉对象事实或概念的特征并加以抽象化,使之与具备其他特征的事象区别开来。 为了使已掌握的、已用语句完成表述的事象变成有意义的信息,还须以文章或列表的形式将其组合起来。 无论是用来理解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还是用来理解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都需要将复杂的事象经过建模后记述下来,而要想实现建模,就必须定义对象(分)并记述相关性(连)。这正是“分而连之”的范例。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b. 抽象化思维:分与连为其基本行为
表述知识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语言”、“数字”和“概念”。它们无疑是构成绝大部分知识的要素,其共同点是“抽象”。 抽象是“分”和“连”的集大成者。这是因为,将具备共同特征的事象归为一类,与其他事象区别(分)开来,命名后再“同等对待”(连),正是抽象化的基本行为。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c. 概念:抽象化思维后的固化物
“概念”也是先捕捉个体事象的集合体的共同点,然后加以抽象化并命名而成的,所以也适用于解释“分”和“连”的固化物这一定义。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d. 分类与体系化:
(a)和分与连的关系:为抽象化思维的集大成者
除此之外,表述知识还有其他切入点,那就是“分类”和“体系化”。例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的许多内容都是建立在分类和体系化之上的。为具备相同特征的多种动植物命名,再有体系地对其进行分类,也可称为“分”和“连”的集大成者。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b)轴:分类与体系化思维的工具
分类和体系化所不可或缺的是思考的“轴”。这里的“轴”,指的是通过“大小”“重量”等变量来表现的一个“维度”,也通过相互对立的两个“极”来表现。 由于它们是在捕捉各种事象的特征后投影在轴上的,也是抽象化的产物,所以是上述的知识表现方法的派生。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c)轴+多个分类:知识的典型模型——框架
某个思考的轴,加上基于该轴某分类所组成的“思维组套”“思维略图”等,通常被称为“框架”。用某种思维方式的“画线法”组成套后加以模板化,可说是知识的一个典型模式,这也正是“分”(以“轴”的形式)“连”模式的一例。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3、知、知识、事实、解释之间的关系
a. 事实与解释:客观上可分为两个概念而主观上浑然一体
现实中的事实和解释极少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在大多数场合,二者会成为浑然一体的“组套”,很难分离开来。尼采曾经说过:“事实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解释。”因为事实是经过解释后才被人类认知的,所以不会独立存在。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b. 知与事实、解释:前者为后二者的集合体
以“分”和“连”的形式,使一个个事实经过分类、建立关系所形成的集合体,就是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c. 知与知识:后者是前者的固化
本书所说的“知识”,是指通过抽象化或分类,将这样的认识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可重现的状态。 也就是说,如果把“知”本身比作动态的东西,那么以静态的形式将其固化而成的东西就是知识。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知识必须是“可重现”的,而“重现”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将作为快照固化的知识“原样不动”地重现使用,另一种是将知识的解释部分打散,然后重新进行“分类”和“建立关系”。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d. 知识、事实与解释:后两者单独或者一起组成知,然后再固定为知识
仅有事实或仅有解释,也能构成知识。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三、对无知的分类以及对应的思考思路
(一)依照对象为问题或者答案所进行分类以及对应思路
1、三个领域的划分: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本书以“不知道”这一认知状态为“无知”,而以作为其“对象”的事实和解释(不知道什么)为“未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2、已知的已知:共享/活用对象
第一个是“问题和答案均已知”的领域,对应既有的经验和知识。该领域是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重中之重是共享、保存以便今后活用。 可以说,入学考试等场合的试题便是其代表。这里的解决问题只是单纯解答已给出的问题,而且在大多数场合,给出的问题是肯定“存在正确答案”的,所以只要集中精力于“如何有效、准确、快速地解答问题”即可。 以公司内部的业务而言,“日常工作”对应的便是这个领域,即经过标准化和手册化的、“任何人用同样的做法都能得到同样结果”的工作。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3、已知的未知:解决问题
第二个是“问题已知而答案未知”的领域,狭义的“解决问题”便是指这一领域,也就是解决已给出的问题。 以公司业务而言,“项目工作”对应的便是这个领域。所谓的项目,通常已确定特定的目标、时间周期及对象范围,而通过这些“目标、周期、对象范围”,工作中的问题便已有了明确的定义。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4、未知的未知:发现问题
最后第三个领域,是“连问题也不知道”(自然也不知道答案)的领域。可以说,这是广义的解决问题,即发现问题的领域。 当今商界的不确定性很高,仅靠因循守旧地思考并不能取得成功,因此必须创新,所以真正应该关注的部分正以压倒性的比例转向这一领域,而“第二个领域”已在逐渐成为新兴国家的主战场。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二)依照对象为事实或者解释所作的分类
1、事实的无知
那人对于○○很无知”,通常指“事实的无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2、解释的无知
a. 内涵
至于“解释的无知”,是指知道事实,但没有用于解释事实的框架、分类方法或“视角”。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由于“解释的无知”是当事者和周围人均难以察觉到的,所以与任何人都能轻易理解的“事实的无知”相比,“解释的无知”很少造成问题,但实际上,它的问题才是根深蒂固的,也有可能导致决策上的决定性错误。因此,真正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恰恰是“解释的无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b. 外延
(a)范围的无知
有范围的无知”可称为“一维的无知”,主要是指自己所持有的“尺度”在某视角的“坐标轴”上只能覆盖部分范围,并且自己对此毫无意识的状态。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视野狭隘”这一表述所对应的便是这种“有范围的无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范围的无知”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不同的人即使持有同一个视角(坐标轴),也很难意识到其最小值和最大值的范围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无法像“价格”“尺寸”一样用数字表现的事物,连共享这之间的不同都很难。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b)维度的无知
在这前面的、没意识到某个视角或变量本身的无知,则属于维度的无知,即所谓“N维的无知”。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往往难以意识到某种事物观的缺失,也就是“变量本身”的缺失,这就是“维度的无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批判的无知”可作为“维度的无知”的范例。 通常,批判是在批判方所擅长的领域里进行的,也就是在变量固定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的局部战对“被批判方”是极其不利的。 一般来说,被批判方——也就是选手,是在有多个变量的状态下行动或发言的。相对而言,批判方只要设法从变量中选出自己所擅长的,或是能成为对方弱点的变量,然后发动“攻击”即可,所以很容易就能驳倒对手,而且乍一看自然是获胜者。 然而问题在于,辩论中包含许多“看不见的变量”。从选手的角度来说,就是“另有隐情”。如果对此毫无意识,只聚焦于特定的领域进行批判,自以为获胜并为此洋洋得意,那就是典型的“维度的无知”。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c)元维度的无知:
这种“元视角”是“升维”的象征性范例。 这里所说的“元”维度,体现了在主观视角 客观视角这个“轴”上,从第三方视角审视自身时的要点。 在这种场合,解决方案并非“努力学习”,而仅仅是站在“元视角”上,意识到“(以为)自己知道”的局限,时刻牢记无比庞大的“未知的未知”这一领域的存在。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d)“已知的已知”与“未知的已知”:
是在解释的领域内存在“未知的已知”这一领域:也就是连正在做出某种解释都没有意识到的状态,例如前面提到的认知偏差,以及“没有意识到偏见”的状态,等等。 人类只会在某种解释下认识事实,而对于这一情况本身毫无察觉、没意识到自己已被某个解释所桎梏的状态,要比“解释的无知”本身更加难以察觉,也很难处理,是通往发现问题的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引自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四、无知的思维模式指导
(一)无知之知
苏格拉底所提倡的“如果我是最有智慧的人,说明‘我对于自己多么无知有所自觉’”这句话,可谓道尽了“无知之知”。 若将“无知之知”用“无知、未知的维度”来表现,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自己和他人”这一视角的轴来“实现自身存在的相对化”。可以说,这是“维度的无知”中的特殊(高难度)例子。通过客观地审视自己,从而达到“无知之知”的境界,启动思路,是发现问题的最难的第零步。 引自 1.5 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 (二)用无知重置既有知识
在认为知识就是一切的世界里,只要是一度进入脑中的知识,就是“既存”的,所以会做出堆积式的思考。可实际上,发现问题所需要的反而是将这种知识重置。尤其是“解释”这一层次的知识,有时会成为贬义上的“坚信不疑”,导致人的判断变得迟钝。能否果断地将这类解释统统重置,在无知的境界里朴素地看待事物,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引自 1.5 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 智力活动也不例外。已有为数众多的创造性人士和重视思索的人指出,在绝大多数场合被用于否定意义的“无知”,有时也会对我们有益。同样也有人指出,“知(识)”也会阻碍思考。 引自 1.5 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 没意识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间被某种固定观念束缚,也可称为一种无知。它比单纯只是“知道”“不知道”事实这个层次的无知更难觉察,所以很棘手。 引自 1.5 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 回应 2020-04-18 00:08:4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西西弗斯的奥德赛__思维与心智模式 (睡眠兄弟)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高维度思考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穿风衣的猫 2018-09-03 18:35:18
除了日本人惯有的啰嗦和细碎,最后还是交代了一点干货。但是,作者对“类推”的理解过于狭窄,“类推”要害不在于寻找到事物的共有本质,本质是什么?谁知道?而是概率性地突破语言概念的人为限定,实现长驱直入的思维破障。“类推”恰恰是对抽象的反拨。
4 有用 FAKEWORM 2019-06-25 21:31:24
有有趣的地方,但又浅尝则止。。
0 有用 allenlinlin 2019-08-04 23:20:22
没意识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间被某种固定观念束缚,也可称为一种无知,比单纯只是知道,不知道事实这个层次的无知更难察觉;此时忘却很重要,忘记曾经学到的东西,有意识的营造近于无知的状态,这并非自热的无知,而是由大脑的功能所实现的智慧型无知;我们已知的领域非常有限,倘若局限在其中思考,终究只能解决片段的,表层的问题,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重要的不是解决既有问题,而是发现并定义问题本身,因此,不带预判和偏见地思... 没意识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间被某种固定观念束缚,也可称为一种无知,比单纯只是知道,不知道事实这个层次的无知更难察觉;此时忘却很重要,忘记曾经学到的东西,有意识的营造近于无知的状态,这并非自热的无知,而是由大脑的功能所实现的智慧型无知;我们已知的领域非常有限,倘若局限在其中思考,终究只能解决片段的,表层的问题,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重要的不是解决既有问题,而是发现并定义问题本身,因此,不带预判和偏见地思考根本问题是什么的能力至关重要。 (展开)
1 有用 卧寅 2018-08-14 22:59:56
全书有用的,整理起来就是以“已知”、“无知”和“未知”来区分知识。对应的就是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分别对应事实本身、如何解释这个事实以及如何发现问题三个层面。后面的内容到处去给一些“维度”、“轴”这种X 格满满的词,也算是日本人书的特色(但不确定原文如此还是翻译不到位)。
0 有用 布拉格的春天 2020-10-11 04:44:07
把无知变成机会的前提离不开谦卑的心与抽象的能力
0 有用 竹鲸 2022-05-05 01:32:34
值得一读。从书中找到了若干自己的盲区。
0 有用 皮皮 2022-04-03 11:08:09
作为一种观点,必然有其客观的一面和主观的一面。过程中,我会始终对照“蚂蚁”和“蝈蝈”思维,反观自身,自我问答,我是蚂蚁还是蝈蝈呢?正如书中后半部分澄清的那样,很多人是兼顾上述两种思维的。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明显的偏向,我认为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难道不正是一种审时度势的理智选择吗?虽然,蝈蝈比起蚂蚁更有利于推动变革和进步,但是蝈蝈背负的代价是巨大的。其实,有很多人也想成为蝈蝈,也... 作为一种观点,必然有其客观的一面和主观的一面。过程中,我会始终对照“蚂蚁”和“蝈蝈”思维,反观自身,自我问答,我是蚂蚁还是蝈蝈呢?正如书中后半部分澄清的那样,很多人是兼顾上述两种思维的。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明显的偏向,我认为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难道不正是一种审时度势的理智选择吗?虽然,蝈蝈比起蚂蚁更有利于推动变革和进步,但是蝈蝈背负的代价是巨大的。其实,有很多人也想成为蝈蝈,也曾是蝈蝈,但终究被环境打败,不得不做蚂蚁,甚至发现做蚂蚁反而更快乐了。 (展开)
0 有用 和良秀子 2022-03-27 09:58:51
更多时候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是陷入问题的主要原因
0 有用 g3g3 2022-03-09 13:18:48
一般
0 有用 辰辰 2022-02-18 00:22:24
解决问题是what why how,发现问题是why what 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