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安杰伊·瓦伊达导演札记
原作名: Un Cinéma Nommé Désir
译者: 刘絮恺
出版年: 2018-7
页数: 200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
ISBN: 9787514221121
内容简介 · · · · · ·
奥斯卡、柏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戛纳金棕榈得主
波兰国宝级大师瓦伊达的实战拍片指南
◎ 编辑推荐
安杰伊·瓦伊达是波兰国宝级电影大师,“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囊括奥斯卡、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作品《铁人》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灰烬与钻石》位列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罗伊·安德森影史十佳,《乐团指挥》位列英格玛·伯格曼影史十佳。
◇◆◇
这是38堂大师电影课
★ 瓦伊达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总结而成
★ 面向新人创作者,从片场实战出发,以拍摄流程为纲,给出诚恳建议
★ 涵盖剧本、演员、摄影、服装、剪辑、配乐等方方面面,适合起步阶段低成本制作
◇◆◇
瓦伊达将解答拍片实战中的诸多问题,如——
★ 如何抓取记录偶发片段,瞬间交代冗长无趣的戏?
★ 为何要时刻关照演员,如何捕捉他们“身不由己”的真实表演?
★ 讲戏时...
奥斯卡、柏林、威尼斯终身成就奖,戛纳金棕榈得主
波兰国宝级大师瓦伊达的实战拍片指南
◎ 编辑推荐
安杰伊·瓦伊达是波兰国宝级电影大师,“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囊括奥斯卡、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作品《铁人》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灰烬与钻石》位列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罗伊·安德森影史十佳,《乐团指挥》位列英格玛·伯格曼影史十佳。
◇◆◇
这是38堂大师电影课
★ 瓦伊达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总结而成
★ 面向新人创作者,从片场实战出发,以拍摄流程为纲,给出诚恳建议
★ 涵盖剧本、演员、摄影、服装、剪辑、配乐等方方面面,适合起步阶段低成本制作
◇◆◇
瓦伊达将解答拍片实战中的诸多问题,如——
★ 如何抓取记录偶发片段,瞬间交代冗长无趣的戏?
★ 为何要时刻关照演员,如何捕捉他们“身不由己”的真实表演?
★ 讲戏时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 为什么开拍第一天要拍最重要的场次,而终场戏不能留到最后拍?
★ 自己组拍摄团队有什么好处?
★ 如何通过打光将观众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部分?
★ 导演如何在看取景器和关照现场中做取舍?
★ 年轻导演如何避免因自以为是而回避基础工作?
★ 如何克服面对审查的恐惧,创作出剪刀手使不上力的作品?
★ 理想的电影教育是什么形态?
◇◆◇
安杰伊·瓦伊达精彩语录
「我想到的建构情节的最佳办法是在心中将某个场景走过一遍又一遍……只要是记不起来的,都算次要的东西,就可以从剧本中拿掉。」
「再没有比当场看着演员肯将情感释放更迷人的时刻了,尤其是在演出过程中,不管他们多么努力地去控制,情感仍一步步地浮现之时。和语言不一样的是,动作永远是泄密者。」
「任何人事都可以出差错——天气、演员的健康情况、工作条件——只有导演不论晴雨,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站得笔直,为处理可能的问题做好准备。」
「真正的审查来源于作者自身想要超越礼仪、时代品味及社会道德规范时,油然而生的恐惧。」
「在本书中从头到尾我一再提到电影与“公众”之密切关系,我总试着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萨特的话——“他人即地狱”——对我而言并不适用。唯有与所谓的他人在一起才是我唯一的力量来源、唯一的希望。」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伊达写给年轻电影人的拍片指南。瓦伊达凭借数十年创作经验,通过梳理一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提炼出极具操作性的实战心得,诸如在剧本阶段发掘故事、构建情节、使人物可信的要领,在拍摄时调度演员、协调服装摄影、指挥团队的方法,以及在后期阶段为影片增色的关键,甚至失去灵感时的应对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大师的导演理念,体会影像与声音背后的深层逻辑,同时也能收获一种适合起步阶段低成本作品的创作模式。
这同样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导演自述与精神自传,清晰彰显了瓦伊达作为一名“作者”的独创性及在艰难环境下维护尊严的个人抗争——他坚持“艺术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致力于用虚构的故事传达历史真相。鉴于波兰当时的局势,这也是一本勇敢的书,一种付诸行动的信念,字里行间凝结着艺术家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 名人推荐
瓦伊达作为榜样提醒我们所有电影人:历史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对我们的勇气提出很高的要求;观众会需要我们精神上的引领;为了捍卫人民的生活,我们可能需要赌上自己的事业。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瓦伊达是一位平易近人、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的人,随时准备与大家探讨。在那个时代,很少看到电影导演像他那样不辞辛劳,为影片布置如此真实的场景。他对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认真,这深深影响了我。
——罗曼·波兰斯基
瓦伊达的所有电影都令我印象深刻。当我想让演员或摄影师理解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们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的波兰电影,我经常请好莱坞制片人观看瓦伊达的电影,他们都感到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看到过类似的影片。
——马丁·斯科塞斯
我深爱瓦伊达的《灰烬与钻石》,它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媒体推荐
一本引人入胜的、针对拍电影方方面面的亲身指导。
——《纽约时报》
一本关于电影创作的温暖、智慧的入门读物……在同类书中可读性最高的作品之一。
——《综艺》
作者简介 · · · · · ·
安杰伊·瓦伊达,“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罕见的“活着就目睹自己被写进电影史、用作品改变了国家”的导演,美学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并富含诗意,作品如编年史般记载了他的祖国波兰“二战”及战后的历史。瓦伊达在职业生涯初期就拍出了享誉国际、影响深远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启发了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与罗曼·波兰斯基等当代伟大导演。作品《铁人》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福地》《威克的女孩》《铁人》《卡廷惨案》四部影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0年瓦伊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东欧导演。
同时,瓦伊达也投身于艺术教育,于1987年获号称“日本诺贝尔”的京都奖后,将奖金全部用于捐建克拉科夫的日本艺术与技术博物馆;于2002年与波兰导演沃伊切赫·马尔切夫斯基共同创办瓦伊达电影学校,致力培育青年影人。
刘絮恺,毕业...
安杰伊·瓦伊达,“波兰电影学派”领军人物,罕见的“活着就目睹自己被写进电影史、用作品改变了国家”的导演,美学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并富含诗意,作品如编年史般记载了他的祖国波兰“二战”及战后的历史。瓦伊达在职业生涯初期就拍出了享誉国际、影响深远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启发了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与罗曼·波兰斯基等当代伟大导演。作品《铁人》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福地》《威克的女孩》《铁人》《卡廷惨案》四部影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0年瓦伊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东欧导演。
同时,瓦伊达也投身于艺术教育,于1987年获号称“日本诺贝尔”的京都奖后,将奖金全部用于捐建克拉科夫的日本艺术与技术博物馆;于2002年与波兰导演沃伊切赫·马尔切夫斯基共同创办瓦伊达电影学校,致力培育青年影人。
刘絮恺,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台大医院精神科医师。
目录 · · · · · ·
2 构想本身最为困难
3 构想广存于生活中
4 主题在哪里
5 剧本中的种种陷阱
6 对话的艺术
7 分镜剧本的过去与现在
8 电视,最富原创性的奇观
9 选角出自灵感
10 你必须信任你的演员
11 行动比台词更能体现表演的真实性
12 试镜是不可或缺的
13 拍摄日程表也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
14 正式拍摄:重要的先拍,次要的后拍
15 布景师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者
16 是戏服,还是衣服?
17 一帮朋友来拍一部电影
18 我们的片子,也是我的片子
19 最常见的一些误解
20 在片场
21 胶片感光度与摄影风格
22 导演的双眼
23 如何将一段喋喋不休的对话呈现在银幕上
24 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5 神奇之事:在光影的国度
26 别忘了给眼睛打光
27 上头写着“导演”两字的那张没用的椅子
28 导演永远在寻求确保影片成功的法则
29 艺术如何存在于这一切之间
30 是醉?是醒?
31 我曾是康托的副导
32 剪辑的两难:是剪?是留?
33 声音的真实促成影片的真实
34 是音乐,不是音乐插画
35 为什么我会导演戏剧
36 两种审查系统
37 艺术家与权力的对弈
38 伤心之日:首映
本书提及的人物
参考文献
重要作品及主要获奖情况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以下段落,是我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三日期间举办的波兰文化会议( Polish Cultural Congress)上发表的谈话内容,题目是《政府的保护政策及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朋友们: 今天我想与诸位讨论的是,从一位波兰电影导演的立场出发,如何看待国家作为艺术创作者的保护者与赞助人这件事。对于我特别将电影提出来说的做法, 我必须先行致歉。但对不同的艺术领域来说,国家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政策,介入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领域,其角色并不重要,甚至到你根本可以忽略的程度。 举个例子,不管怎么说,你可以思考,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写小说的成本低得令人不可置信,试想爱德华•斯塔胡拉(Edward Stachura )写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小说《与生活讲和》(Reconciling Yowrself wrth Lfe),它是波兰文学中的伟大作品,“成本,只不过是几支铅笔及几本笔记簿罢了。画家安杰伊.乌洛布列斯基(Andrzej Wroblewski)在五十年代画了一系列瓶为《钉死于椅子上》(Crucified to Chairs)的水彩画作,它们是重要且有力的作品,美丽且不朽。讨论到其实际物质上之花费可能比斯塔胡拉的小说要来得多,但不管用任何标准来看,仍是少得微不足道。 不幸的是,当事情牵涉电影时,我们讨论的是数以百万计的花费,不论其主题是什么。 今天,趁着我们在此举行文化会议的机会,我想对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做个反省。为了资助我拍片,政府已由国库中支出数百万兹罗提了。可是,就我自已的艺术良知而言,我丝毫不觉得对国家这个“资助者”有任何亏欠或义务。我向国家拿钱,却没有任何回馈,这代表我背叛国家吗?或是说我对它说的全是卑劣谎盲?我认为事情并非如此,虽然我拿了公共预算,但我也将其用于服务公众之上。我知道波兰人民需要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7 艺术家与权力的对弈 -
多年以前,我曾造访一处兴建中的住宅社区。其单一的外貌令我心情低落。日后,我又见到许多类似的社区,心中总是会突然闯入一些念头,觉得这样的景观不仅可以作为电影的背景,同时也富含了特殊的人际互动关系、人间戏剧。不幸的是,我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情节安排将其搬上银幕。 又过了几年,我在莫斯科见到和那些社区有点类似的建筑。有人告诉我和那建筑有关的故事:曾有个年轻演员在莫斯科街上拍戏,有位女孩路过时,他们邂逅,在聊天之间彼此爱慕;几天之后他带她回家,过了一个据称非常愉悦、刺激的夜晚——说故事者如是说。第二天,男演员趁着她还在睡梦中时起身外出买早餐。当他快乐地回家时,面对着外观一模一样的大楼时,却迷路了。无论如何努力地去追寻先前自己的足迹,却再也找不到那扇他以为通往新生活的房门。 自从听到这故事后,我便将这些如魅影般的聚合物视为比单纯作为电影背景更复杂的东西。它们本身便是部电影。一系列相同外观的房子、大厅、门及窗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过是证明这样的一致性的确存在而且成为恐惧的来源。感动及影响观众的并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发生于其间的、一个人如何成为无生命建筑物牺牲品的活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我们一起拍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每一部电影背后,都站着同一位母亲,叫导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诸神的恩宠 很多人都以为,导演是光鲜亮丽的职业。你看啊,在拍片现场,他们稳坐导演椅,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在电影首映式上,面对无数观众,他们手持话筒,侃侃而谈创作心得;在影视杂志封面,他们不时露把脸;各种电影颁奖典礼上,也从不缺他们的身影。真是越羡慕死人。...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论坛 · · · · · ·
瓦依达谈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 来自智术师 | 2022-01-22 16:08:52 | |
瓦依达所遭遇的波兰电影审查制度 | 来自智术师 | 2022-01-22 16:01:00 | |
如果在公众号里推荐这本书,会有人喜欢? | 来自Lemon | 2 回应 | 2018-06-13 13:48: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tock (1986)暂无评分
-
远流出版社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影事杂陈 (疯行)
- 后浪电影学院 (九王爷)
- 「后浪2018书目」 (后浪)
- 【书单】你浪有了波兰宇宙 (🌞娘卷卷🌙)
- 2018华文电影图书 (妖灵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9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们一起拍片!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把噗 2018-06-14 14:45:53
瓦伊达
3 有用 浪影 2018-06-12 18:41:27
这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导演自述与精神自传,清晰彰显了瓦伊达作为一名“作者”的独创性及在艰难环境下维护尊严的个人抗争——他坚持“艺术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致力于用虚构的故事传达历史真相。鉴于波兰当时的局势,这也是一本勇敢的书,一种付诸行动的信念,字里行间凝结着艺术家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0 有用 乔小囧 2018-08-31 00:49:16
一部电影的生产流程,瓦伊达拆开了一步步讲给你听。干货很多。
32 有用 刘康康 2018-07-09 17:38:53
本来想着我一个编剧看这种导演心得干嘛啊?看完后,却比想象中有更多触动。我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瓦依达导演分享他的导演技巧,不如说是一位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却依然坚持自己信念和理想的老人,分享他的世界观。现在越来越觉得,不管是编剧书还是导演书,那些外在技巧虽然明白了,但最后却依然做不好。很多时候,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做事、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决定你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所以以前看书,喜欢追求干货。... 本来想着我一个编剧看这种导演心得干嘛啊?看完后,却比想象中有更多触动。我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瓦依达导演分享他的导演技巧,不如说是一位活了将近一个世纪、却依然坚持自己信念和理想的老人,分享他的世界观。现在越来越觉得,不管是编剧书还是导演书,那些外在技巧虽然明白了,但最后却依然做不好。很多时候,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做事、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决定你能做成什么样的事。所以以前看书,喜欢追求干货。但慢慢地现在觉得,真正的干货其实在你注意不到的字里行间中。 (展开)
0 有用 黎戈 2018-06-18 09:41:25
瓦伊达
0 有用 一米阳光 2023-01-03 22:48:05 北京
披露的现实很真实! 不做作,不装逼的写实技巧,在剧组待过的我,了然。感恩。
0 有用 奔兔吉尔 2022-08-15 21:17:32
从试镜、拍摄,到后期的剪辑、声音处理,他的控制欲很强,但充分诠释了何谓“导演”。他举的例子都很朴实无华,却极为受用,电影的故事不重要,电影的主题才重要,从故事的既定元素中找出主题才是一位导演需要做的,而面对审查这件事,他坚信删减无法阻挡电影的力量,因为“电影的灵魂在于影像与声音互动下那无可言喻的东西”。【128】
0 有用 吡咯咯咯咯哒 2022-08-15 16:29:11
通过梳理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本书是给年轻电影人的拍片指南,也给我这样的普通观众展开一种新奇有趣的视角;同时也是瓦伊达对艺术追求和信念的激情自述。 虽然瓦伊达导演活跃的时代和我们今日相隔几十年,但艺术自由和权力的博弈、世界的撕裂(没法再有卓别林的电影那样的普世性了),这些问题仍在眼前,甚至更加难以克服。
0 有用 去眛 2022-08-02 18:23:51
一些非常精彩的案例,坚定地与公众站在一起的电影人。
0 有用 拜仁小将阿拉巴 2022-07-09 17:43:35
不仅是方法论,是巨细靡遗的片场实践手册,更是价值观,是一位在社会主义国家拍片数十年的左派老艺术家对电影艺术、对现实与世界的深沉关切。很有共鸣,颇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