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今人眼里,分歧是全方位的,即一旦产生就势不两立,完全不考虑民国时代学术传统的多元性和学人关系的多面性。王国维批评胡适,但他们仍有交往,在“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上也有个先后交叠;同样在学术上批评胡适,陈寅恪仍是肯定胡适的学术地位和领导能力的,所以1943年他会支持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在1949年离开北平时,一定要跟胡适同行,也可证他对胡适的信任程度还是相当高的。而从隐蔽的心理看,老辈学者或与胡适学术取向有差异的学者对胡适这个“中心人物”批评严厉,却不能等闲视之。早年胡适家里的“星期天沙龙”就吸引了这类学者的学生,其中熊十力的学生的任务就是了解胡适之所想。柳诒徵是公认的严厉批胡的传统学者,他在与胡适交往中仍不满于胡适的“不识字”,感叹不识字怎么做学问,但在晚年亦十分注意胡适的学术动向和反应
写的很好,就是失之冗长。
题目直接定为《胡适的儒学史》似更为合适。资料铺陈洋洋洒洒,各方面的关切也基本能照顾到,但是「约」的工夫还差不少火候,导致700页的书,不仅too heavy,而且很多无用的赘语遮蔽了研究的亮点了。以及,读完了不禁感慨,傅真是远比胡来得可爱。
精密而冗长
作者在后记里提到:“史学研究以史料为本,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要么已为前人所用,要么尚在发现过程中。因此,从常见史料中看出问题,就不仅需要只是积累,亦需要发现的眼光、问题意识,乃至合理的想象力。惟其如此,或才能与古人处在同一境界,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建构史实,还原历史,解读原由。”而本书从胡适一篇不足五万字的文章扩展到用几十万字去加以解读即是作者用力所在的明证。
博士论文是真长,把几篇文章能说明白的事串在一起,读起来累人
在案头搁了很久,泛读过三分之二,一直不忍心终卷。文字深芜沓杂,这个篇幅更是可以抵一本《胡适传》与一本《原儒论》了。但,贵在能自成一体。「胡适儒学」其实是一个有些难以理喻的概念。能感受到作者下笔时的不能自抑,以及腻在字里行间,不忍割舍材料的缠绵悱恻。但对渊源本事流变的清理很有见地,细处太多闪闪发光的随事考订,对层理繁复的胡适资料的审定极其扎实,因此又不忍苛责。就结论而言,去胡适讲学议政的本来格局与精神面目未免太远。讲家国忧思极好,虽然啰嗦但不造作。「代圣人立言」的未竟言与弦外音似乎稍多。而且寻来寻去,把儒的价值依托于一个眼光稍异则堪为名教罪人的人身上,这个微旨也让我感到有些害怕「反失其故」。(写在半年前。对此书已作很繁密的抄录,日后有闲或许会做书评)
好书,自驗学力之作
本书将《说儒》放置在近现代的政治现实和学术史的大语境中考察,探究胡适《说儒》创作的内源和外铄因素。晚清民初的原儒说在“质验”观念、现实关怀、儒道不分与“史”的提升等方面影响了胡适,30年代中国学界的基本态势与学术专业化和学科化进程、“九一 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整体语境以及随着产生的学术与现实问题,成为《说儒》产生的重要外因。《说儒》关于“儒”的起源与谱系、孔子“儒教教主”形象的塑造、中华文化的起源等问题的建构,包含了学术综合、现实关怀等多种因素,而胡适所面临的知识人与百姓之间隔膜的无奈,国难危机的现实境遇,也使《说儒》的写作中蕴含着孔子式孤独的意味。
时贤曾云:“治经学史者于分科之下一分为三。”近代学术史亦然,三厢各有短长。统而观之:文献学出身者,考古典,重释义,或弊在难以贯通全局;近代史出身者,重人事,知脉络,或弊在小学根基略浅;哲学史出身者,能思辨,善勾陈,或弊在细微处轻视。能取三家之长、无三家之短者,少之又少。此书或已近之。
该书处处在袒护胡适。同情胡适。同情胡适可以,但一样的道理,那也可以同情反驳胡适的冯友兰、钱穆、郭沫若。何以只同情胡适,不同情冯友兰、钱穆、郭沫若?
围绕“儒”的起源问题,胡适将儒之柔逊本义与殷遗民的境遇关联起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民族预言直指抗战爆发前夕胡适写作《说儒》的现实,其中深意颇可玩味。关于《说儒》,关于写作《说儒》的胡适,关于胡适在抗战前的遭遇、心境,作者都梳理得很清楚,年鉴学派的写法,应有尽有。章节小标题“不意成圣:胡适的孔子式孤独”可作一句话介绍书的中心思想。最后,书是真的厚。。。
挺好的学术书籍
> 胡适之《说儒》内外
10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8-06-10 21:20:34
今人眼里,分歧是全方位的,即一旦产生就势不两立,完全不考虑民国时代学术传统的多元性和学人关系的多面性。王国维批评胡适,但他们仍有交往,在“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上也有个先后交叠;同样在学术上批评胡适,陈寅恪仍是肯定胡适的学术地位和领导能力的,所以1943年他会支持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在1949年离开北平时,一定要跟胡适同行,也可证他对胡适的信任程度还是相当高的。而从隐蔽的心理看,老辈学者或与胡适学术取向有差异的学者对胡适这个“中心人物”批评严厉,却不能等闲视之。早年胡适家里的“星期天沙龙”就吸引了这类学者的学生,其中熊十力的学生的任务就是了解胡适之所想。柳诒徵是公认的严厉批胡的传统学者,他在与胡适交往中仍不满于胡适的“不识字”,感叹不识字怎么做学问,但在晚年亦十分注意胡适的学术动向和反应
0 有用 诚明 2021-03-31 19:36:39
写的很好,就是失之冗长。
1 有用 朱颐钊 2022-04-12 12:07:22
题目直接定为《胡适的儒学史》似更为合适。资料铺陈洋洋洒洒,各方面的关切也基本能照顾到,但是「约」的工夫还差不少火候,导致700页的书,不仅too heavy,而且很多无用的赘语遮蔽了研究的亮点了。以及,读完了不禁感慨,傅真是远比胡来得可爱。
0 有用 懒五更 2019-07-21 15:03:21
精密而冗长
0 有用 [已注销] 2020-11-23 01:01:32
0 有用 归洋 2018-10-21 16:22:33
作者在后记里提到:“史学研究以史料为本,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要么已为前人所用,要么尚在发现过程中。因此,从常见史料中看出问题,就不仅需要只是积累,亦需要发现的眼光、问题意识,乃至合理的想象力。惟其如此,或才能与古人处在同一境界,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建构史实,还原历史,解读原由。”而本书从胡适一篇不足五万字的文章扩展到用几十万字去加以解读即是作者用力所在的明证。
0 有用 东土大唐 2019-12-01 11:51:42
博士论文是真长,把几篇文章能说明白的事串在一起,读起来累人
2 有用 一炮打倒司令部 2021-09-17 00:06:03
在案头搁了很久,泛读过三分之二,一直不忍心终卷。文字深芜沓杂,这个篇幅更是可以抵一本《胡适传》与一本《原儒论》了。但,贵在能自成一体。「胡适儒学」其实是一个有些难以理喻的概念。能感受到作者下笔时的不能自抑,以及腻在字里行间,不忍割舍材料的缠绵悱恻。但对渊源本事流变的清理很有见地,细处太多闪闪发光的随事考订,对层理繁复的胡适资料的审定极其扎实,因此又不忍苛责。就结论而言,去胡适讲学议政的本来格局与精神面目未免太远。讲家国忧思极好,虽然啰嗦但不造作。「代圣人立言」的未竟言与弦外音似乎稍多。而且寻来寻去,把儒的价值依托于一个眼光稍异则堪为名教罪人的人身上,这个微旨也让我感到有些害怕「反失其故」。(写在半年前。对此书已作很繁密的抄录,日后有闲或许会做书评)
0 有用 隱生 2024-10-26 01:29:33 北京
好书,自驗学力之作
0 有用 徂来新甫 2021-06-12 15:06:38
本书将《说儒》放置在近现代的政治现实和学术史的大语境中考察,探究胡适《说儒》创作的内源和外铄因素。晚清民初的原儒说在“质验”观念、现实关怀、儒道不分与“史”的提升等方面影响了胡适,30年代中国学界的基本态势与学术专业化和学科化进程、“九一 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整体语境以及随着产生的学术与现实问题,成为《说儒》产生的重要外因。《说儒》关于“儒”的起源与谱系、孔子“儒教教主”形象的塑造、中华文化的起源等问题的建构,包含了学术综合、现实关怀等多种因素,而胡适所面临的知识人与百姓之间隔膜的无奈,国难危机的现实境遇,也使《说儒》的写作中蕴含着孔子式孤独的意味。
1 有用 江城少年知不知 2018-09-13 23:58:28
时贤曾云:“治经学史者于分科之下一分为三。”近代学术史亦然,三厢各有短长。统而观之:文献学出身者,考古典,重释义,或弊在难以贯通全局;近代史出身者,重人事,知脉络,或弊在小学根基略浅;哲学史出身者,能思辨,善勾陈,或弊在细微处轻视。能取三家之长、无三家之短者,少之又少。此书或已近之。
0 有用 拉枣 2023-07-30 18:40:40 山东
该书处处在袒护胡适。同情胡适。同情胡适可以,但一样的道理,那也可以同情反驳胡适的冯友兰、钱穆、郭沫若。何以只同情胡适,不同情冯友兰、钱穆、郭沫若?
3 有用 麦麦桑 2018-05-21 14:55:08
围绕“儒”的起源问题,胡适将儒之柔逊本义与殷遗民的境遇关联起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民族预言直指抗战爆发前夕胡适写作《说儒》的现实,其中深意颇可玩味。关于《说儒》,关于写作《说儒》的胡适,关于胡适在抗战前的遭遇、心境,作者都梳理得很清楚,年鉴学派的写法,应有尽有。章节小标题“不意成圣:胡适的孔子式孤独”可作一句话介绍书的中心思想。最后,书是真的厚。。。
0 有用 努力努力再努力 2021-10-08 10:30:08
挺好的学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