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önke Ahrens 副标题: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isbn: 1542866502 书名: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页数: 176 定价: GBP 11.99 出版社: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出版年: 2017-2-24 装帧: Paperback
96 有用 雪小豹说 2019-04-13 13:21:23
真希望十年前的自己知道这个方法,其实书中介绍的不只是记笔记的方法,而是从阅读(输入)到记笔记到写作(输出)的整个工作流程!严重推荐所有的需要写论文的或者想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人使用书中推荐的方法,但是并不推荐使用zkn3作为卡片盒工具,推荐使用Roam Research。读文献、书或者任何文章的时候都随手记笔记,当天晚上用自己的话重新整理这些笔记,每张笔记只写一个想法。然后不要纠结笔记的分类,而是把笔记放在和它最相关的笔记旁边,然后链接到卡片盒中其他相关的笔记。然后让卡片盒中的笔记自下而上地自然生长、连接。等到某个话题积累了足够多的笔记,便很容易拼搭出一篇文章了。慨叹自己这些年的很多笔记基本上都被堆在坟墓里了,并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复利作用。
28 有用 旧学新知 2020-03-20 08:25:30
昨晚和今天断断续续读完,收获颇多,与《奇特的一生》, Get Things Done 和Write no matter what一样,塑造我的工作流程
14 有用 观 2019-05-05 02:02:32
确实不是一本单纯讲如何记笔记的书,而是介绍了一种以所谓slip-box为载体的思考和学习的架构。没有多说的点:这框架实践起来的难点在哪里,怎么克服。如果这框架这么简单高效,大概早就风靡学术圈了吧。作者在后记里面举的点并不是太有说服力。
9 有用 RogerSunFly 2019-04-24 18:09:02
一个系统,其实我的看法是evernote使用手册,不仅仅是evernote,看完一个想法就是可以给闺女在evernote中建一个账户,之前她画的画都可以扫描进来
6 有用 lalaayli 2020-04-28 13:32:27
复制粘贴等于零,介绍了Zettelkasten 这种笔记方法论,将原文与感受写在同一处,基于不同的主题和场景,新旧笔记不断连接,进行输出,重要的还是形成习惯 workflow。Roam Research 这款笔记网站有双向链接,恰好非常适合应用这个方法。Zettelkasten 让我又一次体会到记录的价值。它不仅仅可以应用到读书读文章上课的这种直接的信息获取过程中。记录比记忆可靠,将生活中经历的任何场景都可以记录下来,再连接迁移应用。
8 有用 山止 2020-07-17 20:39:41
写给高中大学生的论文写作指南?作者的总结能力从取小标题就可见一斑了,行文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反复重复几个关键词,受推崇的原因大概是读者的年龄层和对Zettelkasten/卡片盒应用的详解
8 有用 Amadeus 2020-11-03 09:05:48
Zettelkasten大法。在用一种软件前,先吃透其哲学,否则白搭。引用了ego depletion,flow,SDT等著名心理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完全无法构建一个work structure,因为心理学过于微观的视角,缺乏宏观上的统筹视野,很难指导一个学习项目的布局。作者把写不好的两个大原因列出来了,一是没有人关注整体的组织,而是把写作当作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市面上的两类教材也是治标不治本。另一个就是永远没有反馈。实际上,所有教学习的书也是这个毛病,没有一个宏观的,组织的策略。拿读书来说,还是平克那句话“写作是把网状的思维,用树状的语法表达成线性的结构”,读书还原的是网状思维,所以也应该用网状方法阅读,而非线性输入,逐句输入。所谓做研究,就是锻炼一种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组织和联系知识的能力。
4 有用 艾丽尔想回海中 2020-07-07 09:40:53
合理的方法论还是需要和相关的工具配合食用最佳。看此书的同时遇到了roam这个app就是神仙体验
4 有用 大体无害 2019-12-29 01:57:02
方法特别好,精髓在于把寻找知识的连结变成一种规律性的pull model,难点当然还是驯化自己。所有类似的书的难点都是驯化自己。
3 有用 Whispering 2019-07-03 19:32:30
任何事情的解决,都有从上到下确立方向,从下到上确定问题(广度),再由上到下解决问题(深度)的螺旋前进过程。
5 有用 Mr?陈陈陈先生 2020-07-05 22:31:33
实在是太啰嗦了。为什么不把做笔记涉及到的概念和几个步骤直接说清楚就完了。但是方法感觉很好。实践起来
3 有用 ./ 2020-01-27 19:10:02
开头看起来有一丢丢神棍,妹想到还挺实用的,前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分有点看不动
2 有用 不懈不戒 2020-06-15 17:47:57
因其简易灵活的架构,GTD式的流程操作,确实称得上是套万能打法。核心还在于转译和链接。
2 有用 けせん 2020-05-14 01:45:45
这本书主要写给有学术需求写作的人看,但是其方法论是通用的—— Zettelkasten,有一群爱好者推广此方法很久了,我也关注了一年多。所以看他引入部分我就觉得熟悉。名字的拆解很直观,Zettel: Note, 笔记。Kasten: Box,就是笔记盒子的直译。 这个笔记方法简述如下,所有的笔记都可以记成一张张小卡片,放到一个盒子里。彼此之间产生连接。你会得到一个网状的知识库,最后想法和文章可以由小卡片们组成而成。
3 有用 头秃,还是慢吧 2020-01-01 14:08:40
必须实践,光有工具和方法没用。读书必须笔记,边读边记,用自己的话语。过一段时间写permanent notes,需要详尽的叙述,就你的个人见解,note和note可以形成关联,这样就某个话题可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让好的方法变成好的习惯。
1 有用 Dhamma Geek 2020-04-23 12:01:54
我以为这本书会教我笔记怎么记,结果几页讲完了后面基本都在灌水。他提出的传统笔记法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我并不觉得slipbox笔记系统对我来说有太大用处。
1 有用 莲子 2021-07-15 19:07:14
区别于那种外国一本书能汇总成一句话的水书,方法的解释论证都很详尽&干货。“笔记是思考的工具”,很喜欢这个点。我觉得说到底用哪种形式做笔记都差不多,只是有没有主动去思考内化内容、不断用新视角审视联系它们,这个反而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
1 有用 Sheila 2020-05-24 02:19:10
感觉就是一种邪教啊。看了很多zettel方面的理论,决定用一种比较简洁的方式实现它。这本书很好地阐明了最基本的理论,感觉不错。方法很适合进行文章裁缝,所谓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标准还真是难。也就是复写一次,用自己的话阐述一遍我就算内化为自己的了吗?也许对于没有明确理论标准的产出确实不错。长期而言,如果可以做到汇总自己以往的想法记录也确实很不错,现在仅仅是看过去的书评,有时候都觉得很惊讶,当时确实理解了一些东西,但是没过多久就忘了。也许详细记录出处与想法可以帮助知识点很稳固。
2 有用 笑匠 2020-06-08 05:06:10
Blew my mind! 化解了近年来学习方法探索中的诸多迷思。纸笔到位,精力管理,诉诸结构,建立关联,培养直觉,释放缓存,量变引发质变。诚实地面对手头的工作,诚实地面对自己。学习思考最珍贵的结晶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1 有用 木秋泉 2021-04-30 20:12:57
在我的待读清单待了近一年,中文版迟迟不出,这个月硬着头皮读完了。虽然花费时间是其他书籍的好几倍,但真的太值了!!!用了卡片法一年多,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抓住卡片法精髓,一切推倒重来。这本书虽然讲了一套可以直接用的方法,但精髓还是方法背后的理念。还会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