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时代 短评

热门
  • 71 薄暮秋风起 2018-10-10 00:10:02

    觉得本书代表白左的可能连第一章都没读完/美国的反智无关左右,是媒介带来的最广大民众的文化衰落

  • 55 华之敖不理解 2018-06-12 09:42:14

    今年读过的书里面最当头棒喝的一本。那组数字只看得人触目惊心。印刷文化死了吗?有知识什么时候成为了贬义词?当人们就连媒体都日益沉溺于社交媒体,伪科学、假新闻、非逻辑就遍地滋生。看到这本书,波兹曼的警告竟一语成谶。半个世纪过去了,电视文化已成末路,而拔地而起的视频与网络文化,迟早一天会席卷掉启蒙依赖的所有理性与智识。 八年前有《低智商社会》,八年后有《反智时代》。这个时间,抗战都胜利了,而我们仍旧生活在一个愚蠢标准不断降低的社会,且不自知。

  • 26 新星出版社 2018-05-18 17:13:00

    娱乐至死的年代,如何才能避免越来越愚蠢?

  • 26 dormouse 2018-07-02 20:30:06

    虽然主题是批判unreason,但事实上作者自己的论述风格就已经很unreason了。太少客观的论证,太多想当然的断言和抖机灵式的廉价嘲讽,中间夹的美国历史分析也只有讲社达那章比较切题。

  • 18 愚人的国度1219 2018-12-11 21:32:10

    我一度以为读书读不懂,是一个理解能力问题,知识水平问题,或者直觉是否敏锐的问题,现在发现,其实最根本的是专注力的问题。在如今碎片信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环境下,有意愿且能专注拿出时间来读书,书才会愿意对你打开它自己,交出它自己。

  • 8 恶鸟 2018-12-09 19:23:40

    没有太清晰的论述开头提出的论点,好多资料,漫无目的

  • 9 金风细雨 2018-08-30 17:41:08

    读得气喘吁吁,个人觉得序言是整本书中最有趣味、对现实最有指导性的章节(因为我预设了功利性的观照本国大众文化思潮的阅读目的)。过半篇幅都在梳理美国立国以来的宗教世俗拉扯,历史的沿袭固然重要,但是200年前某一宗派的兴起和今天民众对于知识的疏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视野拉成了天文望远镜,稀释了智识价值。但反智主义倾向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不能抹杀,娱乐生活、智能上网设备的流行,通识教育的压缩纷纷啃食着人们的专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狭隘和易怒盛行,伪科学在朋友圈里搔首弄姿,沉渣泛起、逻辑缺席的泡沫电视剧将业余生活挤了个满满当当,严肃出版物鼠蛀虫咬,我们更轻信、更愚蠢、更自以为是。解救之道是阅读经典,恢复对话?对此我持保留意见,万事有度,躲进小楼也无法让智慧自然降临。不用电子保姆,育儿还是女性的苦差。

  • 11 Rosaria 2018-09-10 19:23:18

    1. 作者是一个对时代恨铁不成钢的cynic,全书的语言风格就是三个字“好气哦”,看得我想拍拍作者的背;2.如果作者的视野能再广一些,比如到天朝考察一下什么的,她就知道这一切都不过是源于全人类的劣根性(不知这算不算是消极的安慰);3.看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时候再一次百感交集,再一次感慨二手知识的可怕,再一次想撕掉中学历史书;4.看起来作者是把未来寄希望于美国统治者了,摊手。

  • 7 小波福娃 2018-12-06 01:46:28

    虽然立论有老生常谈之嫌,但之前先读过这个作者的有些原文文章,感觉出书有中译后缩水了不少,勉强三星吧,专栏作家水平。

  • 6 庄若 2019-06-10 19:27:50

    一句话总结:娱乐至死+乌合之众=反智主义。

  • 9 张勇 2018-10-06 22:37:35

    「反智」这一现象不单单美国独有,在国内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事实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并非是一直向上延续的。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信息密度大幅度增加,我们并没有完成向探究信息深度的的升级,却养成了娱乐成瘾、内容消费追求短平快的陋习,抖音和直播的流行,就是强有力的证明。如作者书中所言:「知识将永远压制着无知,如果一个民族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以知识赋予的威力武装自己」。面对这样的文化趋势,我们要做出改变:不能因为生活在碎片化时代,就做一个碎片化的人。

  • 6 Raindog 2018-09-04 15:26:10

    反智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愚蠢文化)出现的原因包括:宗教原教旨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兴起,传统西方主流的科学与民主理念的相对衰落,过度文化相对主义影响下教育体系的退化,以图像及视频文化为主的互联网泛滥(阅读文化和传统媒体的式微),充斥着假新闻、伪科学和自恋文化的社交媒体,沉迷于泛娱乐浪潮的社会大众。

  • 4 何玄 2018-07-25 15:31:23

    写的一团浆糊,看看历史事例即可。

  • 3 芝士理塘 2020-02-07 22:31:02

    老调重弹。宗教力量/伪科学的长期侵蚀,上流-中流文化被大众文化的取代,民权运动和身份政治的反叛,电视娱乐文化损害啊美丽看人民的专注和耐心。极其巧妙的,左翼立场驱使她将这些隐隐归因右翼,而尽可能的回避淡化六十七十年代各路运动的损害。娱乐文化的盛行被批判为中产逃逸焦虑的教育方式之错,而对于任何电视损害效力的讨论都不以为然的忽略了。题外话,你美百多年历史,知识分子面对大众始终是焦虑而错位的,教人如何不想到某国呢。

  • 5 2019-05-16 17:57:17

    几乎只是支持作者观点的事件泛泛陈述……很多内容像是为娱乐至死做的注释。作者大概是在高嚷着爱与和平的年代,被嬉皮士给搞出成串儿的疱疹而痛不欲生,才一脑门冲进唯科学主义的白左阵营,当了个献身给达尔文的现代老修女

  • 4 Hien 2018-10-10 15:20:50

    这个翻译读起来太绕了,满眼都是破折号

  • 6 Freya 2018-06-12 10:38:44

    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说:文明国家中,无知和自由兼具者,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美国曾一度是推崇理性与智识的国度,但社交媒体、电视文化等让人们越来越走向无知,远离自由。书中所例举的那些习以为常的反智事例给人以警醒和深思。

  • 2 时空 2019-06-17 22:15:49

    作者的数据让人真的挺怀疑的哈,而且全文都在谈宗教原教旨主义害人,虽然我个人也对搞原教旨主义的人很不以为然但是在这本书里把所有的事情都往里推就蛮有意思了。 然后其他的锅全往所谓“娱乐至死”上面推怎么给我一种网络营销号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感觉(……) 很多观点我不太同意以及对这个数据概念表示怀疑,但是同样这本书也给人一个警示,除掉宗教,就信息娱乐对待儿童的方面,国内环境可不一定比书中美国好哈。 (P.S:美国人每年一本书都不读认真的吗? 对了,这本书的可读之处在于内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段,这个历史写的还可以。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