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继续沉默的书评 (21)

编辑手记| 我终于有书可赠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刚做编辑的时候,最开心也最烦恼的事情就是领样书。自己做的书一旦印好,进入了仓库,就可以填表免费领几本,送给媒体、亲友或者自留。可新人不认识几个媒体人,也不觉得有些书特别适合送给某位朋友,样书就只能堆着。在我做编辑之前翻译过两本书,也是一样的情况。我译的第一... (展开)
诗一样的小说,不信我分行给你看
摘一些小说中的段落,只用新诗的方式进行分行、分节,不删减或新增哪怕是一个字,玩一玩,你就知道,这本书有多美。 其一 雨把平原变成了一个泥沙混杂的 沼泽地。冬天的特拉维夫, 一座既无下水道也无排放口的城市。 湖像产卵一样不断地涌出来。 城外的大海,黝黯不洁, 隆隆地...
(展开)

耶霍舒亚:诗人继续沉默,人们隔绝而孤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90年代某年,我同时读到了两本 《情人》:一本是众所周知的杜拉斯的 《情人》,一个法国姑娘 “我”和她年长的中国情人;另一本是以色列作家亚伯拉罕·耶霍舒亚的 《情人》,这本书当时在中国读者中不那么著名,但里面的一对情人,却同样超乎寻常。小说发表于1977年,在当代... (展开)
跟随耶霍舒亚犁过那片土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色列的土地是复杂的集合,荒芜与繁盛,历史与现实,安宁与冲突,自由与禁锢……都紧密交织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亚伯拉罕·耶霍舒亚的小说集《诗人继续沉默》也仿佛这样的集合,它紧紧抓住斯土斯人,就像映射在文字世界里的以色列。 在文字中的以色列,沉默的诗人面对人... (展开)
从“K”到A.B. 耶霍舒亚的耶路撒冷式流亡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沉默的意志,源于与“K”的相似性 在美国文艺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著作《语言与沉默》(Language And Slience)中有一篇标题极简的评论文章“K(1963)”。K,这个大写字母即是姓氏的缩略字母,也是一个符号象征。“在德语中,Kavka不过是指一个饶舌的人而已... (展开)
未免有些隔阂,却依然经典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作者是以色列当代著名作家亚伯拉罕•耶霍舒亚,他与阿摩司•奥兹、大卫•格罗斯曼并称“以色列文学铁三角”,获得过包含以色列国家文学奖、法国美第奇外国文学大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项,《纽约时报》曾将其称为“以色列的福克纳”,哈罗德•布鲁姆曾撰写专文评论耶... (展开)
《诗人继续沉默》:孤独之歌,沉默之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诗人 耶霍舒亚在用写诗的笔写小说。语言层面,许多段落不用做任何处理,直接分行朗读,就是很美的现代诗。这篇评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908497/?dt_dapp=1)已举了一个例子,尝试再举一处: 耶路撒冷,它的平静是伪装的。 它的人民总是很紧张、焦虑, 好像随... (展开)
蓝色从赤着的脚底涨起来
全程地铁看完也无损于它的动人。我一定要学好一套夸短篇集的流程(我还欠着海风的我记得 但是《诗人继续沉默》比《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更好评价,相对而言篇章之间的同质性稍微更强一点,所有人都有他们正在生发的联系,除了主人公,漫长地坐在椅子上,不安地向人们交握的手...
(展开)

独自——读《诗人继续沉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去年借来读了一遍,故事不错,情节也不错,顺带还见识了一下以色列的景色。只是吧,总觉得哪里差那么一点,不是很明白,或者说触动的不够深。6月份出差,带着这本书,最后几天翻了翻,重新看了其中的两个故事,有了一个新体会。 这本书的十二个故事,各色人等,稀奇古怪... (展开)
孤独像潮水一般笼罩我,包围我,然后淹没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我看的好辛苦!比万历十五年还要辛苦!我觉得肯定是我读书太少了,不然这书为什么评价还很高啊。 这又是我微博被种草的一本书,装帧非常漂亮,整本书看起来是冷冷淡淡的风格,实际上内容也是,那都不能说是冷冷淡淡,那得是孤苦凄凉。就像标题写的一样,这本书的阅读过... (展开)
讀書筆記|詩人繼續沈默
《詩人繼續沈默》 我们只能看她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退,退进沙漠之中,被迫在贫瘠的荒山野岭中独自彷徨,最终消失在黎明的微光之中。 直到那时我才发现暴风已经在外面刮了一晚。一棵小树用它的枝桠拍打窗户,捶着玻璃,在窗棂上东戳西戳。一整夜它都试图用强力钻进来,钻到我的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