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意义及其秘密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意义及其秘密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等通力合作,创造设计促使日本制造繁荣、使设计成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MADE IN JAPAN”们为例,讲述日本造物为何受全球欢迎的故事。
丰田、索尼、本田、东芝、无印良品等日本企业如何通过设计发展自身?
胜见胜、柳宗理、龟仓雄策等老一辈设计师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步撬开设计进入日本,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关卡?
包豪斯设计小组与日本设计委员会等日本设计组织有着怎样的关于设计的交流和沟通?
宇野亚喜良、横尾忠则、平野甲贺、及部克人、串田宏光、龟仓雄策、寺山修司等年轻设计师和作家们通过平面设计等参与了怎样的文化运动?
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名彰显了怎样的日本设计精神?
◆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角度介绍日本的设计历史,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设计。
◆附录部分犹如一部日本设计师汇编,对近500位日本设计师做了简介和索引,一书多用。
◆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亲自操刀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32开精装,封面采用水瑟纸,内文特种纸全彩四色印刷,打造出最适合呈现日本设计内容的书籍模样,透出日本设计本该具有的气质。
日本设计六十年的创作者
· · · · · ·
-
内田繁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内田繁 (1943-2016),1943年生于日本横滨市,1966 年毕业于桑泽设计研究所,1970年创办了内田设计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以设计灯具和椅子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近代美术馆、丹佛美术馆珍藏,后来涉足室内设计领域、商业空间设计领域。2016年11月 21日去世,享年73岁。
内田繁设计生涯中获奖无数,其中包括:日本的设计类大奖“每日设计奖”、“商业环境设计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2000年);第一个以设计师的身份获得的紫授褒章(2007年)等。
主要设计作品:山本耀司的精品店系列、HOTEL IL PALAZZO、神户时尚美术馆、茶室“受庵·想庵·行庵”、Crest Tower系列的内部空间设计、东洋旅店广岛等。
主要著作:《空间与日本人》(インテリアと日本人)、《家具之本》(家具の本)、《普通的设计》(普通のデザイン)、《Des...
内田繁 (1943-2016),1943年生于日本横滨市,1966 年毕业于桑泽设计研究所,1970年创办了内田设计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以设计灯具和椅子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近代美术馆、丹佛美术馆珍藏,后来涉足室内设计领域、商业空间设计领域。2016年11月 21日去世,享年73岁。
内田繁设计生涯中获奖无数,其中包括:日本的设计类大奖“每日设计奖”、“商业环境设计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2000年);第一个以设计师的身份获得的紫授褒章(2007年)等。
主要设计作品:山本耀司的精品店系列、HOTEL IL PALAZZO、神户时尚美术馆、茶室“受庵·想庵·行庵”、Crest Tower系列的内部空间设计、东洋旅店广岛等。
主要著作:《空间与日本人》(インテリアと日本人)、《家具之本》(家具の本)、《普通的设计》(普通のデザイン)、《Design Scape》(デザインスケープ)等。
目录 · · · · · ·
1 战后设计之启程── 20 世纪50 年代
2 在被占领的废墟下
8 进驻军的设计
8 美军家属房
18 设计运动之黎明期
18 日本设计委员会
23 优秀设计
24 纯色就更胜一筹吗
28 平面设计的集团化
30 日本宣传美术会
35 Graphic 55展
50 设计的社会性发展
50 G-MARK的启动
56 每日工业设计奖
59 战后的制造业与设计
59 1951年──日本的工业设计元年
64 工业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
66 开始出现工业设计师
2 对工业化社会的质疑── 20 世纪60 年代
78 高度成长的余波
79 战后时期早已结束
79 美式生活
82 新消费社会之形成
86 工业化社会的矛盾
87 世界设计大会
99 东京奥运会
102 梦想的超级特快列车
103 国立屋内综合竞技场──丹下健三
106 视觉传播与艺术总监
110 “PERSONA”小组展── 年轻人刮起的旋风
122 “空间到环境展”
132 室内设计的独立
135 呈现道德秩序的内部空间──岩渊活辉的出现
136 波普艺术带来的轻快的空间表现──境泽孝的挑战
138 极简主义与价值转换──仓俣史朗的活跃
144 典范的转换
144 震撼世界之年──1968年
145 激进主义──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
149 地下话剧与海报
155 日宣美解散
3 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 20 世纪70 年代
162 战后终结
162 冲绳回归日本本土
164 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
165 日本列岛改造论
167 石油危机
168 政治道德改革
172 1970年大阪世博会
173 总体规划
174 从城市规划到总体规划
175 节日广场
177 代表未来城市的世博会与景观计划
178 冈本太郎与太阳塔,未来空间
180 节日广场的自动装置与艺术家的参与
181 企业策略与艺术总监
181 百货店变身街道──西武百货店的文化策略
187 从物质到现象──PARCO的形象策略
192 对美的追求── 资生堂的设计
197 梦幻物语──三得利的广告
205 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室内设计
210 藤江纺织物与北原进
212 吧尔康与内田繁、三桥育代
214 “收音机吧”与杉本贵志
217 “艺术收藏家之家”与植木莞尔
217 乱步凌房与森豪男
220 消失的混沌
222 内部研讨会
227 东京设计师空间与“ONE DAY ONE SHOW”
232 70年代的服装设计动向 —— 高田贤三与三宅一生
237 DECOMAS委员会与CI的普及
244 走向生活方式与个性化的工业
244 70年代的社会与工业的动向
247 团块世代的生活方式
251 制造商的组织能力与工业的变化
254 新游戏的诞生
4 设计多样性── 20 世纪80 年代
258 泡沫景气与泡沫时代
263 日常性的丧失─泡沫期的设计
269 变得更加多样的实验
271 错综复杂的平面设计
271 数字时代前夜
280 田中一光的牵引力
284 亚文化与杂志的盛行
291 不断挑战的室内设计
291 挑战多样性 ── 扩张时代的需求
304 Hotel IL Palazzo在设计方面的合作
314 “连续的时间”“被分割的时间”── 饮食空间与时装店
318 与服装设计师的对话
•三宅一生与仓俣史朗
•山本耀司与内田繁
•Commes Des Garcons 与河崎隆雄
•高田喜佐与三桥育代
328 推动文化的家具设计
328 家具东京设计师周1988
331 家具设计于日本人的意义
334 走向世界的服装设计
340 被创作的流通与工业
340 新流通方式的抬头
343 无印良品与AXIS
349 被组织化的工业
5 在环境时代生存的设计── 20 世纪90 年代到21 世纪10 年代
356 后泡沫期社会的设计
358 看向日常的眼光
360 三宅一生的周边产品
360 褶皱革命
362 探求制衣原点诞生的服装
365 不断扩大的平面设计师的领域
365 数字时代兴盛之中
368 商品开发与传媒设计
373 地方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
373 从茶室看到的
376 米兰家具展的价值是什么
380 环境时代的新工业
381 可持续性与通用性
388 自由设计师们的建议
394 后泡沫期的城市与设计
394 不断变化的东京风景
398 地区开发与设计总监
401 战后设计贯穿了什么
401 “SO+ZO展”的意义
终章 以人为本的设计
410 何谓设计
410 设计与人类文化学
411 脱离物质至上主义
414 从“物质逻辑”到“关系逻辑”
416 21世纪设计的应有姿态
417 “弱小”感觉的设计
418 变化 • 细微 • 当下
420 今后的设计
人类 • 社会共同体 • 关系
设计 • 信息 • 印象
设计 • 环境 • 技术
结束语 从“无常观”到“无常美观”
452 “美”是一种哲学
454 何谓“侘”之样式
附录
460 图片版权说明
462 中译人名索引
501 参考文献
502 日本年号与公历对照表
· · · · · · (收起)
"日本设计六十年"试读 · · · · · ·
2011年3月11日,我刚刚写完这本书,突然就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不仅夺走了上万人的宝贵生命,它所伴随的海啸还把灾区曾有的生活、工业、教育、乃至行政功能统统冲走,引起了人们对核电站的恐惧,并影响到了电力供给、原材料及其他物资供给,甚至给全国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影响。日本社会通过这场东北大地震,对于人类与生产、流通、基建之间竟有如此紧密..
喜欢读"日本设计六十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日本设计六十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 8.9
-
- 运动中的视觉 9.3
-
- 设计时重要的事 8.2
-
- 西文字体 9.1
-
- 怎样用设计改变世界 9.0
-
-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修订版) 8.8
-
- 设计中的设计 8.6
-
- 始于未知的设计 8.6
-
- 朱紅的記憶: 龜倉雄策傳 7.6
-
-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8.6
日本设计六十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翻译还是有些问题吧 | 来自甦星 | 2020-06-10 15:06:30 | |
求解答,时间逻辑问题 | 来自案先森 | 2 回应 | 2020-04-14 09:41:14 |
80页的一个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印刷错误。 | 来自浮点 | 2020-02-10 16:02:00 | |
设计理念不是一蹴而就,需慢慢演变,最终回归生活... | 来自秦英羽 | 2019-11-13 22:27:15 | |
现在国内的设计界是不是向日本看齐的? | 来自快快乐乐每一天 | 1 回应 | 2018-12-27 19:39:5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みすず書房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创意设计家们的日常修行 (智渠)
- 产品设计/创意设计 (浮点)
- 有些设计或采访类的书 (黑压压一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日本设计六十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duskdive 2019-05-29 21:03:41
没想到是特别流畅地读完了这本书。一切都不难理解了,日本之所以能在七十年代出现寺山修司、横尾忠则、栗津洁之辈的艺术家,出现天井栈敷这样的前卫话剧馆,并作为一股象征后工业时代反叛精神的思潮在整个日本社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力,是在长期压抑的工业时代逐渐瓦解之后,人们对个性和自由迫在眉睫的追求所造就的。这些先锋的、极具个人气质的艺术家作为牵头人,顺应并引领了这股风潮。而这些曾在半个世纪以前辉煌过的设计师和艺术... 没想到是特别流畅地读完了这本书。一切都不难理解了,日本之所以能在七十年代出现寺山修司、横尾忠则、栗津洁之辈的艺术家,出现天井栈敷这样的前卫话剧馆,并作为一股象征后工业时代反叛精神的思潮在整个日本社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力,是在长期压抑的工业时代逐渐瓦解之后,人们对个性和自由迫在眉睫的追求所造就的。这些先锋的、极具个人气质的艺术家作为牵头人,顺应并引领了这股风潮。而这些曾在半个世纪以前辉煌过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竟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中备受追捧。细细想来,七十年代的日本与新千年的中国,都是极尽压抑后的突然爆发。今天,大街上穿着花哨的年轻人是生怕自己不够瞩目,这种现象我们的父辈所经历的时代是极少出现的。想到这里,又想到了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展开)
3 有用 黎戈 2018-09-29 08:53:29
慢慢看的,循着线性的线索,从战后到68年,到东京奥运会前后的经济起飞期,之后的泡沫破崩溃,在这个枝干上一点点写出了设计业的概念和领域扩张、发展。庆幸之前读了很多设计师写具体想法的书,所以这本书里的名字算是不陌生。
38 有用 danyboy 2018-09-28 16:02:32
非常好的书,专业、严肃、内容丰富,作为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本身的设计也是简约典雅的。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日本设计通史,而是从日本战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日本工业化和美学观念的进展来讲述的设计美学发展史。书从美军占领讲起,但时间线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日本设计师的美学目标如何形成,哪些重要的点促成了这种形成,如美国驻军带来的美式生活、奥运会、世博会、泡沫时代、电子工业等。作者强调日本文化的固有之美,但... 非常好的书,专业、严肃、内容丰富,作为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本身的设计也是简约典雅的。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日本设计通史,而是从日本战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日本工业化和美学观念的进展来讲述的设计美学发展史。书从美军占领讲起,但时间线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日本设计师的美学目标如何形成,哪些重要的点促成了这种形成,如美国驻军带来的美式生活、奥运会、世博会、泡沫时代、电子工业等。作者强调日本文化的固有之美,但所展示的优秀设计毫无刻意推崇民族文化的浅陋廉价,如无印良品、三宅一生。可见民族文化的美学应该隐藏在现代性、实用性、世界性之后,不那么一目了然的简陋。最后,作者展望了新世纪的设计观念,提到的弱小现代性等很有意思。总之,这本书虽然是专业书籍,也是对日本设计、美学、日本当代文化有兴趣的读者的优秀通俗读物。 (展开)
5 有用 晓林子悦 2018-10-08 15:14:55
大致以每十年为期,阐析日本设计的流变,文风朴实认真,料足。十年不是机械定量,像一条长绳上的节点,是贯穿的,只为了计数方便。根植于传统自然侘寂的美学思想,战后的日本设计追求与国际接轨,波普艺术、空间理念、广场装置、视觉传播、亚文化等艺术形式快速更新,并与环境保护、工业化、多元化、泡沫经济、国家策略等紧密联系,三宅一生、黑川雅之、山田耀司、无印良品等精品纷呈,此外还有各种社团与民艺运动的推动,显示了一... 大致以每十年为期,阐析日本设计的流变,文风朴实认真,料足。十年不是机械定量,像一条长绳上的节点,是贯穿的,只为了计数方便。根植于传统自然侘寂的美学思想,战后的日本设计追求与国际接轨,波普艺术、空间理念、广场装置、视觉传播、亚文化等艺术形式快速更新,并与环境保护、工业化、多元化、泡沫经济、国家策略等紧密联系,三宅一生、黑川雅之、山田耀司、无印良品等精品纷呈,此外还有各种社团与民艺运动的推动,显示了一个躁动不安且极具创造力的日本“神话”的诞生、发展与不断调整的精彩历程。全书配图带来视觉享受,我尤其喜欢山城隆一的《森·林》,有种不动声色的紧张感;田中一光为“日本古典艺能团招聘纪念”而作的舞俑海报,利用几何图形拼接,主题明确利落;P296~325介绍的室内设计,简净且有空间张力。 (展开)
3 有用 aaron 2018-11-26 10:11:43
是日本设计的历史,也是日本战后崛起的历史。从音乐、电影到设计、摄影,日本在文化领域都建立起了强烈的标识,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人深厚的“美与日常”哲学体系。
0 有用 旺仔秋秋谭 2023-09-14 17:38:33 湖北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0 有用 茬茬 2023-08-20 23:00:12 福建
每一个现象都给出了动因,叙述严谨,内容丰富,对于了解战后日本的社会风貌很有帮助。
0 有用 不擅长 2023-08-18 15:07:25 澳大利亚
梳理的时间线可以当工具书用
0 有用 ^ ^!! 2023-07-05 13:06:11 广东
“廉价的脱离日常感” 爱看多写🙏🏻
0 有用 latefragment 2023-06-20 19:27:19 江西
内容翔实,疯狂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