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死刑史:1200—1700 短评

热门
  • 11 安提戈涅 2018-10-04 20:19:32

    回避了福柯式的肌理分析,专注于宗教改革引发的死刑模式变迁,思路很清晰、论点却有些单调了。总体来看,肉眼可见的暴力在减少,轮刑换成了剑刑,“绞刑架下的奇迹”也销声匿迹,教权与皇权两种异质的意识形态最终合流,完成了一场司法领域内的:零和博弈。材料处理得有些散乱,但也确实接触到一些新的信息。吐槽脚注,太不尽心了。

  • 10 副皇上 2018-08-28 15:31:30

    关于欧洲这500年的死刑发展,资料很详实,案例描写非常仔细,而且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简直就是一万种弄死你的办法大合集。妈哟,胆子小的人,心肠软的人,麻烦绕道。

  • 8 danyboy 2019-04-09 00:36:51

    书名其实不太准确,应该是“神罗地区14-17世纪司法死刑观念史:以纽伦堡等城市司法档案和刽子手日记为基础”,虽然本书的确涉及英法等国,但内容较少。死刑指的是司法死刑,不含宗教裁判。书收录了大量档案资料,读起来很猎奇,关于刽子手和理发师的某些共同点,关于不同死刑的意义,关于天主教的腐朽与宽容等,都有助于读者理解更细部的历史。作者观点似乎不很清晰,实际不然,因为死刑体现的司法宗教观念变迁很难通过若干个案体现,只能在长时段中比较,所以结语做了精要的梳理:中世纪死刑较少,因为天主教鼓励宽恕(不含宗教裁判),贵族们需要人力和纳贡;宗教改革后,新教更极端,城市议会捍卫本城居民财产权,死刑增多;死刑推动了劳教所、医学解剖的发展。个别翻译不令人满意。

  • 7 有时海零 2018-09-27 00:23:25

    从案例到四个章节介绍,主要时间线集中在14世纪到17世纪。除了勾勒轮廓的前言,书里分了三大块,死刑中政权与神权的拉锯(包括神权对死刑赦免的前后变化),死刑本身的各种诡异方式、监狱、受刑者人权范围、死亡后财物与尸体,林林总总,最后一部分是近代死刑描写,再次强调了政权神权,神权在第一部分显得慈悲,到近代变成心理诱导,对刑法结果影响减弱许多。有些很猎奇,死刑震慑犯罪的作用催生了各种悬挂尸体的方式,当时的人们对于尸体的各个部分都赋予一些特殊的作用。文中渐渐能看到死刑的缓和化,监狱对死刑犯的最终优待,部分附加刑取消。近代神职的心理规劝在文字上看来,更加残酷:死刑犯临刑前的祈祷和告诉死刑犯会宽恕他,四肢碎成渣是“基督式的死去了”,但不可否认,宗教干预有很多案例缓解了行刑的残忍程度。

  • 5 那希索斯 2018-09-24 20:54:49

    中世纪欧洲死刑史,主要论点在宗教和教会对死刑的影响方面,除了死刑犯的忏悔、对死刑犯的心理辅导、死刑的仪制外,宗教+死刑变成了一场“秀”。案例非常详实,印象深刻的有最残酷的惩罚:轮刑;相较之下剑刑是死亡最快、最保留人尊严的死刑方式。花了不少篇幅写了对女性处以死刑的方式变迁。这本书算是我不太熟悉的题材,最熟悉的是书中援引的不止一处的加缪(加缪写过《思索死刑》)。“如果不将死刑从法律中移除,那人心和社会道德都不可能长久和平。”这句援引很能让人联想到最近读的关于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两本理想国译丛的书,分别从宗教和司法的角度阐述宽恕与和解的重要性。(想想加缪也对死刑很感兴趣,也就燃起了对死刑和复仇和审判的各种兴趣,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3 赫恩曼尼 2018-11-02 11:13:29

    满足猎奇心,容易坐过站的地铁读物。13-18世纪:欧洲死刑(国家杀戮)与宗教的关系,各式各色的死刑,近代早期的死刑和行刑仪制。详实且有条理:记载的死刑数量下降不一定是实际死刑减少的结果,盗窃罪死刑居高是统治者不得已的手段,欧洲死刑史从某种意义上是世俗司法和上帝司法的博弈。精彩极了

  • 2 楚尘文化 2018-08-30 12:13:55

    一口气读完《欧洲死刑史》,看着13世纪至17世纪末那些毫不留情的当权者大喊 “杀头!杀头!”审视当时个人在宗教力量和国家机器下的命运,在死刑刑罚中就能找到根源的答案。

  • 3 710038 2018-08-28 16:36:48

    作者列出大量中世纪的死刑史现象,资料算比较详实和全面了,包括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回忆录…..此外,本书作者审视了行驶死刑手段的政府,以及分析死刑支持者的主要论点,最后留给我们自已一个问题:死刑真的会让世界变好吗

  • 2 ly的读享生活 2018-09-16 13:05:19

    《欧洲死刑史》与广西师大2016年版的《迷信与暴力》很相似,展现了充满迷信、暴力与偏见的中世纪司法状况。与宗教信仰、文化思潮有关,酷刑的合法化在当时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程序正义。通往现代司法的道路充满了坎坷,近代围绕死刑的争议体现了人道主义哲学的理念。相关读物:《审判为什么不公正》(我送给一位学法律的豆友了),里面也有很多情景描写,挖掘审判不公正的根源;新经典出版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这部是孔多塞传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这位思想家、大律师,是最早提出废除死刑的人之一。以上三本我都写过书评。孔多塞传记的作者也是法律人士,他还有一部作品就叫《为什么要废除死刑》。另外,加缪的《思索死刑》和中信出版的《忠实的刽子手》应当也有关联(这两本我没读过)。

  • 4 则列 2020-03-11 15:27:22

    有点失望,史料琐碎反复,译得也敷衍,注脚全是德文,没有参考性。 所谓的欧洲死刑史基本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死刑史。宗教改革前神权政权互相制衡,随着宗教的介入程度渐深,宗教讽刺地从争取赦免死刑犯的一方变为残酷血腥刑罚的倡导方。区区偷盗犯就要面临公开绞刑,当局认为此举能威慑公众,减少犯罪,殊不知由社会和经济问题造成的走投无路的罪犯不会仅仅因为观看绞刑便金盆洗手。除了赤贫底层,女性也是中世纪残酷刑罚的牺牲者,被争夺权力的贵族与司法机关冠以女巫之名处以火刑、发生婚前性关系怀孕后不得已弑童而被处以剑刑、被男性亲友强奸后因乱伦罪被浸河…一部隐藏的女性被迫害史。

  • 2 Sternhaufen 2018-10-15 22:51:47

    十分清晰的立论和脉络,整个刑罚史背后自始至终都有宗教的影子,刑罚的残忍、中世纪晚期以后肉体刑罚逐渐减轻及其在公共场所的表演性逐渐减弱,直到被近代系统的劳教、监狱规训体系取代,刑罚更注重从灵魂层面进行精细教化,其实也是基督教从传统天主教到宗教改革后新教教义的贯彻带来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点,一是在普遍以为的黑暗残酷的中世纪,实际上死刑在判决中相比宗教改革以后的近代而言并不广泛,天主教传统笼罩下总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人情关系和领主的“宽宥”统治策略在起作用,而到了理性时代这种表演才越来越显得繁琐而不必要;二是关于“残忍”作为一种恶,却并不列于基督教最为深重的几种“恶”,侧面证明了宗教需要这种罪人的献祭,罪犯也就同时具有了圣徒、受害者的多重角色,里面的巫术意味,如牺牲者的遗物等与东方也有相同之处。

  • 2 呃。。。 2020-09-07 20:35:52

    通俗易懂,观点其实都已经在最后总结了,例子非常非常多

  • 1 木南 2018-09-19 12:46:10

    为了做稿子,翻了一遍,死刑都不是给被判的人看的,而是针对活着的人,彰显某种权利,或者一种警告,一种权力手段。(也算一种偏门的文化史了)

  • 1 David Rover 2018-10-06 11:27:35

    如同中世纪和近代早起的很多其他欧洲议题一样,死刑的判决和执行中,基督教扮演着分外重要有力的作用。无论是对异教徒的火刑,还是对犹太人绞刑时要同时挂两条恶狗的做法,都为了彰显忤逆上帝的后果。此外,同性恋者,质疑教会者都会被冠上“亵渎上帝”的罪名而被绞刑。 而女人一般会被判“浸河”,因为女人的“智力水平”依然是未成年人水平,不配痛苦程度更小的剑刑。 值得一提的是盗窃犯,近代早期欧洲对盗窃犯的刑法如此严厉,盗窃犯被判绞刑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死刑犯中,盗窃犯的比例在很多城市能达到七成。 中世纪死刑的过程通常是展现基督教义的过程。神职人员对死刑犯的心灵劝说可谓是用心良苦,让死刑犯基督式的死去是每个神职人员的愿景。同时能让异教徒和犹太人呢受洗,那将是能让心灵劝说者高潮的时刻。

  • 1 北北 2018-09-07 16:56:30

    这本书的重点和作者的着力点一直在于探讨宗教和教会在历史上是如何对世俗之事施加影响的,具体而言就是,教会在面对国家处决公民的权利、犯罪及惩处犯罪时,不断变换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死刑的历史。有两条隐线值得深入挖掘:1 从一开始中世纪教会对死刑的批判,到死刑的大行其道,再到宗教改革后逐渐形成的捍卫死刑的神学理论,这一系列意义非凡的变化过程。2 世俗司法如何逐渐摆脱宗教教会的束缚,走向独立的。关于这两条隐线的相关知识,友邻们有啥推荐的书吗?

  • 2 阿西 2018-09-27 15:16:41

    多资料合集,基本没啥分析,残忍的噱头。。

  • 1 Franger 2019-02-28 22:05:58

    严谨清晰的学术著作,论述了与“常识”相反的欧洲死刑演变过程。死刑的形式变迁和神权、君权之间的博弈相关,贵族领地与城市相比反而宽容得多。很遗憾脚注全是德文……译者大概是故意要把一些常见的名字译成德文直译的效果?圣女贞德,抹大拉的玛利亚还有英王亨利三世这些名字的德文直译版本看得我懵了半天……

  • 1 风满蜃气楼 2018-10-20 16:45:08

    关于各种死刑实施情况的案例很多,部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但论文式的写法有点枯燥,所以只看到前三章。值得注意的是15-17C被判处死刑的人大多数是盗窃犯,很多死刑可以用缴纳罚款的方式予以免除。权力机关从国王/领主处用钱购买死刑裁判权,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震慑民众;而对女性的歧视/不尊重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她们逃脱死亡制裁。罪犯在经受了残酷刑罚后,其尸体很可能成为以刽子手等人敛财或外科医生实施解剖的对象,而解剖学的发展也和当时死刑的频繁有关。整个研究方向偏向宗教如何影响死刑发展的历史,跟我关心的点不太一样,所以还是不打分了。

  • 0 于夕 2018-11-10 22:37:41

    开头的三个残忍的死刑故事怂人听闻,后面渐渐不再猎奇,辅以丰富而扎实的史料与数据叙述。非常有启发的一个角度,某种程度上,欧洲的死刑史同时是教权与皇权交织的一部历史。读完之后始终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死刑是否应被视为极权社会的产物?另外,在前现代时期,欧洲人在人道主义的问题上,实际上也并未比他们视为魔鬼的美洲土著或者穆斯林要强多少。这种反复出现在多国历史上的极端残忍,有时候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 0 劈头士》睁木 2020-04-07 23:17:34

    已购。写得太好了!提供了大量15、16世纪欧洲死刑执行的素材。侧重宗教对死刑执行的影响。详细介绍的刑种:绞刑,斩首,轮刑,火刑,肢解,对女犯的浸河、活埋。早期绞刑涉及部分天罚神判的内容,也提到刽子手的工作,里面的弗朗茨•施密特大师也是《忠实的刽子手》的主角,可以对读互补。后面很大一块内容是路德教牧师和天主教安慰兄弟对死刑犯的心灵劝说,这是这本书最独特的内容~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