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秋 短评

热门
  • 6 Bigteeth 2018-08-12 19:57:08

    一叶秋,叶是脉络是纹理是情节和编排,秋是结论是现实义理和况味,少了个“知”字,因为知不重要,连接叶和秋的应该就是“有那么点意思”。多说无益,要么局促,要么干瘪,但是作者你千般抄书又是为哪般。

  • 3 七夕雨人 2019-04-14 17:09:00

    古文功底有限,一直挺喜欢别人的二手诠释。但张大春先生,未免太爱掉书袋,少抄录几段古籍原文可好? 读毕,转头回想,印象最深的竟是序——《小说与诗的不期然而然》。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歌行体小说;《锦瑟》是李商隐在怀念小姨子;《青玉案》是贺铸于暮春时节残忍地结束了一段隐秘的私情。 大众名人的八卦,确实更吸引不学无术如我的眼球。 另外,就是那些惹人会心一笑的。 比如——“人称吴大刀,实无大刀也。” 比如——“世上厉害的东西很多,其中之一是老太太。” 比如——“娘,怎么啦?咱那枪呢?” “要枪则甚?” “咱不是做贼么?” “这就改行了!” 这是说书还是说单口相声吖?

  • 4 郁则 2018-09-09 23:37:54

    一连看下来,还是有点点倦了。《一叶秋》的结构张大春在序言里讲得很清楚了,“穿插于十二片不相干的短篇故事之间的‘榫头’其实是一篇首尾俱全的小说”,“读着两套文本之际,读着会满溢着对诗词的好奇、不时游心于单一字句或情节内在掌故、暗语、歧异、隐喻、象征……的疑惑与好奇”。不得不说这是很绝妙的设计,而且如果他能够如同序言中剖析贺铸《青玉案》那样完成一些环环相扣的“论证”,作品一定会令人倾倒。可惜种种预设效果并未发生,我以为问题出在了篇幅上,宋词短小,能够显出重重叠加的意向,小品还是长了,密度不够大,再怎么使用“榫头”承接彼此,也还是因为脆弱而使得整体有崩塌的架势。也就是说,单点粘接两段较长文本是行不通的,非得用多处扣合的方式,才能稳住彼此,继而牢牢靠靠堆起一个大构件,让人一眼就能见出搭接的苦心妙意。

  • 2 李子鲤|Lilith 2018-10-19 11:51:12

    等不及kindle,豆瓣阅读上买了电子版。里面的故事看一次容易不记得,但张大春写的序言观点奇警,对《青玉案》的解读让人念念不忘,对。他什么时候出个经典阅读导读,一定精彩纷呈。民间永远不会整齐划一,永远是暗流涌动,生机勃勃。

  • 1 听说 2019-06-03 06:53:15

    啊啊啊中间的《战夏阳》没买来看得好不开心。虽然顺序不重要但是!!

  • 1 大阿图因 2021-04-08 11:53:19

    这本书拉低了我阅读张大春其他大作的欲望。

  • 1 烟斗客甲 2018-08-20 16:21:15

    十一篇传奇 真假大刀退兵 小小机敏心善 妻鬼情真再遇 悔棋神仙有苦衷 铁枪给你钱囊留 大力母虎不朽身 野女诱夫反骚扰 雷神蝎精和孝子 人鬼仙 慈禧太后与清朝律例

  • 1 GaAs 2018-07-14 23:55:40

    不如战夏阳。

  • 1 Helena 2019-05-22 01:01:56

    书袋吊的好也蛮好玩的,只是最后一个故事怎么突然就没了,是我看的不是全本吗?

  • 0 透明 2018-07-31 08:32:17

    特别爱作者那个冷面说笑话的范儿,一说“无大刀”、“改行了”,就乐翻了。

  • 0 叶藏.!!张寄奴 2018-10-05 13:50:48

    故弄玄虚,自鸣得意。

  • 0 奏十囷 2018-10-28 23:13:50

    “杀四门”(明明应是一小册,装帧硬生生涨成了一本畅销书,处处见到公众号式的提炼关键句,小灵气充成道场就不妙了

  • 0 ben afrant 2019-02-25 11:55:00

    实在喜欢。故事未必个个称奇,但说故事的风范让我着迷,就像在亲耳听作者讲故事一般。奇奇怪怪,迷迷沉沉,也不是为了明多少事理,只是在古往今来的万千世界里,寻一个角落,细细品味难得的故事。

  • 0 摸鱼居士 2019-02-11 16:06:24

    故事新编之另一种

  • 0 玄枫 2018-09-09 09:53:51

    最后一则故事开头的人物不就是捐献给上博大克鼎的那户嘛!

  • 0 陈略略略胖 2018-08-02 09:52:17

    p13 6 几几乎-几乎

  • 1 ladybug 2018-07-30 00:36:11

    求求张大春放弃抄书吧(或者少抄几页),明明自己写的部分要好看得多。这本中间几篇非常有味道。

  • 0 蒹葭 2019-02-10 20:08:27

    一叶知秋,有点意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