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再阐释
1 问题的提出: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论的诘难
2 围绕两种市场价值概念的争论
2.1 两种市场价值概念与再生产均衡
2.2 鲁宾对市场价值第二种理论的批判
2.3 市场价值是隶属于均衡的概念吗
2.4 日本宇野学派对市场价值理论的研究
3 市场价值的决定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
3.1 一个基于再生产图式的分析框架
3.2 非均衡与市场价值的决定:理论及数理分析
3.3 价值决定中的主观因素
4 作为一种演化理论的劳动价值论
第2章 复杂劳动还原与产品的价值决定:理论和数理分析
1 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
1.1 抽象劳动、简单平均劳动和复杂劳动
1.2 马克思的设想及其疑难
1.3 希法亭的观点
1.4 对希法亭和鲁宾观点的综合
2 教育培训劳动与剩余价值率
3 部门间复杂劳动的还原
3.1 相关数理分析
3.2 MELT与部门间复杂劳动还原的经验研究
4 部门内复杂劳动的还原
5 尾论
第3章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
1 超额利润的来源:马克思的第一种理论
2 由第一种理论派生的问题
3 关于所谓“成正比”
4 两种不同理论的无意识邂逅
5 马克思对第二种理论的正式表达
6 由第二种理论派生的问题:超额利润的来源与两种市场价值理论
7 尾论
第4章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
1 成正比理论的源起:个别企业层面的成正比
2 成正比与成反比
3 成正比规律向其他层面的推广
4 作为成正比理论之“硬核”的五个命题
第5章 复杂劳动还原与马克思主义内生增长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2 复杂劳动还原的理论问题
3 复杂劳动还原和净产出价值量的增长:三个思想试验
4 复杂劳动、人力资本和利润率下降
5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内生增长理论
6 尾论
附录 证明
第6章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2 暗默知识论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
3 干中学与复杂劳动还原
4 成正比理论与正和关系的形成条件
5 正和关系与劳动力价值的再定义
6 尾论
第7章 部门内企业的代谢竞争:一个演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 组织知识的专有性与部门内竞争
2 从部门内竞争的平面结构到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
3 部门内竞争的动态层级结构与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4 代谢竞争与企业的竞争优势
5 尾论
附录1 价值实现公式的变形(一)
附录2 价值实现公式的变形(二)
第8章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
1 劳动力商品化和工人阶级的再生产
1.1 劳动力商品化与无产阶级化
1.2 家庭劳动与剩余价值率
2 劳动力价值及工资的再定义
2.1 最低工资论与绝对贫困化理论
2.2 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的定义及其循环论证
2.3 “新解释”与劳动力价值的再定义
2.4 莱博维奇的两个“必须”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
3 不变的剩余价值率和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
3.1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不变的剩余价值率
3.2 两种剩余价值率概念
3.3 投资、不确定性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
4 尾论
第9章 从“新解释”到价值转形的一般理论
1 以“新解释”为中心的当代转形理论:一个批判的概述
1.1 “新解释”的基本思想:一个再评价
1.2 弗里的转形方案
1.3 伊藤诚论转形
1.4 “新解释”和“单一体系”学派
2 非均衡与第二种市场价值概念
3 价值转形的一般理论
4 尾论
附录 总产品与重复计算
第10章 非均衡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个一般分析框架
1 一般利润率下降与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
2 对置盐定理的重新表述
3 再生产失衡、产品实现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3.1 置盐定理与非均衡
3.2 产品实现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4 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和产品实现率对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影响
4.1 平均利润率
4.2 平均利润率的变动
4.3 等利润率方程
4.4 等利润率曲线
4.5 等利润率曲面
5 尾论
参考文献
· · · · · · (
收起)
4 有用 叶隐锅岛拉面 2023-01-29 17:59:44 重庆
演化经济学立场,对各类均衡观点在不同方面(第二类市场价值、价值转型、再生产、复杂劳动还原)都进行了批判,以强调马克思的政经方法是一种“测不准原理”式的动态非均衡理论,不赋予任何分析框架下的确定性,也不会承诺“劳动券”和“构成价值”(希法亭语),其分析的是与特定客观形式有关的抽象观念(如产品的个别价值)所必然关联的在部门内的如此表现(代表性),相应的斯蒂德曼-斯拉法所处理的生产价格、绝对价格的解释只... 演化经济学立场,对各类均衡观点在不同方面(第二类市场价值、价值转型、再生产、复杂劳动还原)都进行了批判,以强调马克思的政经方法是一种“测不准原理”式的动态非均衡理论,不赋予任何分析框架下的确定性,也不会承诺“劳动券”和“构成价值”(希法亭语),其分析的是与特定客观形式有关的抽象观念(如产品的个别价值)所必然关联的在部门内的如此表现(代表性),相应的斯蒂德曼-斯拉法所处理的生产价格、绝对价格的解释只是次要问题。但不同意作者引用泽勒尼将此不确定性视为人类认知的局限故更偏向康德而非黑格尔,其反而更体现了马克思和黑格尔间在合目的性上的亲缘性。另外作者用了大量数理推导分析,但其关键步骤还是较容易理解的(比如在生产内含价值与市场实现价值关系推导中,单位产品价格与全社会总产出价格的比率的不确定因素) (展开)
0 有用 张丁元 2021-06-16 15:43:20
这是政经前沿,与演化经济学交合较多。
1 有用 dt 2021-01-15 12:04:48
国内政经顶尖学者之作
1 有用 路觉觉觉觉觉觉 2021-09-26 16:45:08
挺好看的:http://www.raduga.com.cn/skwx_eypt/BookReading.aspx?ID=2681 没有全部读完,而是选读,并且是由之前读过的论文拼凑在一起的,当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其实算是国内马政经研究前沿了,我坚持马政经是非均衡理论,就是被这些论文影响的。孟捷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模型和置盐信雄的是互补的,这一点我很难苟同,因为我更偏向于这种看法,即,置... 挺好看的:http://www.raduga.com.cn/skwx_eypt/BookReading.aspx?ID=2681 没有全部读完,而是选读,并且是由之前读过的论文拼凑在一起的,当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其实算是国内马政经研究前沿了,我坚持马政经是非均衡理论,就是被这些论文影响的。孟捷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模型和置盐信雄的是互补的,这一点我很难苟同,因为我更偏向于这种看法,即,置盐信雄的价值概念更接近于亚当斯密,也就是非劳动价值论的。不过,孟捷认为应该从剩余价值的积累与实现的框架中,来论述利润率下降,而非在再生产均衡的静态前提下,即仅仅是有机构成提升的技术前提下——在这一点上他批判马克思,我是认同的。其他的讨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等问题,我只是泛泛而读。最重要的是尾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