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第一编 清末民初的中学文学教育(1902~1918):
第一章 清末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堂章程中的文学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
第二章 清末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中学经文学教学
第二节 中学古文学教学
第三节 中学纯文学教学
第三章 民初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民初中学国文课程文件中的文学
第二节 民初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文学
第四章 民初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官方规定的中学文学教学
第二节 民间实行的中学文学教学
第二编 新学制前后的中学文学教育(1919~1927):
第一章 国语科初设时期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文学课程改革的前奏
第二节 中学白话文教材中的文学
第三节 中学文言文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第二章 国语科初设时期的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中学文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设想
第二节 中学白话文学的教学实验
第三章 新学制时期的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国语课程文件中的文学
第二节 中学国语、国文教科书中的文学
第四章 新学制时期的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班级授课制中的中学文学教学改革
第二节 道尔顿制中学文学教学实验
第五章 国语设科及新学制时期中学文学课程的论争
第一节 中学国语课程名称与文学作品语体的论争
第二节 中学国语课程目的与文学作品题材的论争
第三节 中学国语(文)教科书中选文功能与文学作品比重的争论
第四节 中学国语(文)教科书选文组织与文学作品编排的论争
第六章 国语设科及新学制时期中学文学教学的论争
第一节 班级授课制中学文学教学的论争
第二节 道尔顿制中学文学教学的论争
第三编 新标准时期的中学文学教育(1928~1936):
第一章 暂行课程标准颁行前后的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国文课程文件中的文学
第二节 中学国语、国文教科书中的文学
第二章 暂行课程标准颁行后的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学教学
第二节 中学国文教科书、教学论中的文学教学
第三章 正式课程标准颁行时期的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国文课程文件中的文学
第二节 中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的文学
第四章 课程标准颁行时期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中学国文教科书、教学法中的文学教学
第二节 中学国文教学论中的文学教学
第四编 全面抗战和内战时期的中学文学教育(1937~1949):
第一章 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特种课程文件中的文学
第二节 中学国语、国文教材中的文学
第三节 中学国文课程文件中的文学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文学教学
第二节 中学国语、国文补充教材中的文学教学
第三节 中学国文教学法、教学论中的文学教学
第三章 内战时期的中学文学课程
第一节 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文学
第二节 围绕国定本中学国文教科书中文学的论争
第三节 中学国文课程文件中的文学
第四章 内战时期的中学文学教学
第一节 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文学教学
第二节 中学文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
收起)
4 有用 大甜甜~~ 2018-06-10 21:20:31
心科师兄的强大在于他用博士三年的时间将整个清末民国的语文教科书肉眼扫描了一遍,这成为了他日后源源不断撰写论文的源头活水。简而言之,《奏定学堂章程》、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是三个最关键的事件,形塑了今天我们语文教育的基本格局。
4 有用 史历黑 2018-08-14 11:23:38
清末至建国语文课标、教材编选与教学实践的“编年史”(非实际编年)。罗列甚至堆砌材料,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来,少高屋建瓴,少深入浅出,少更为刁钻的问题意识,少洞见。哪怕像《二渔夫》和《最后一课》取舍这样的分析也太少了。结合这本书,倒是可以找出不少更进一步的题目来,也算有筚路蓝缕之功吧。绪论少年意气,大开大阖,写到后来都没什么文气了,也是知易行难。教育学的立场并不能解决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之间的“隔”,... 清末至建国语文课标、教材编选与教学实践的“编年史”(非实际编年)。罗列甚至堆砌材料,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来,少高屋建瓴,少深入浅出,少更为刁钻的问题意识,少洞见。哪怕像《二渔夫》和《最后一课》取舍这样的分析也太少了。结合这本书,倒是可以找出不少更进一步的题目来,也算有筚路蓝缕之功吧。绪论少年意气,大开大阖,写到后来都没什么文气了,也是知易行难。教育学的立场并不能解决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之间的“隔”,很多透辟的分析,可能恰恰还是得由作者看不上的文学立场的学者展开 (展开)
0 有用 王十三 2022-01-12 22:51:58
材料搜罗全面广博,于细致梳理、精心比较中呈现出清末民国中学语文教育之面貌。但或因前期相关研究的不足,本书以梳理、呈现基本事实为主(自然,这是前提,也非常重要),某些重要话题(不少系此书首先标举)虽展示了概况,必要的分析阐释仍有待深化。由此书不难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是偏于思想、实用还是审美,彼时争论不休,今日依然聚讼纷纭。这一本身是否也能说明什么问题?又如教学方式,有人言道:“引起兴趣,固是要... 材料搜罗全面广博,于细致梳理、精心比较中呈现出清末民国中学语文教育之面貌。但或因前期相关研究的不足,本书以梳理、呈现基本事实为主(自然,这是前提,也非常重要),某些重要话题(不少系此书首先标举)虽展示了概况,必要的分析阐释仍有待深化。由此书不难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是偏于思想、实用还是审美,彼时争论不休,今日依然聚讼纷纭。这一本身是否也能说明什么问题?又如教学方式,有人言道:“引起兴趣,固是要的;多做把戏,那可不必”,这是针对中学而言,谁能想到今日的大学课堂假“教学改革”之名,也是各种把戏层出不穷。又,古今教育的困惑与争论不至于此,譬如“文、白比例的分配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难题”,等等,语文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就此来说,本书的详细梳理及相关反思功莫大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