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山 短评

热门
  • 106 恶鸟 2018-10-22 15:24:38

    早课:重读谢泼德《活山》,上次看的时候,刚好在研读禅宗,我觉得谢泼德说的山,并不只是自然风景里的山,还有内心的山,你醒来,有时在山坡或悬崖上,在松林或草铺上,记忆还没完全loading,构建的自我还没明晰,你突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甚至自己是谁?这一刻不正是禅宗里无我,也是庄子说的“吾丧我”的状态。人越接近山,越接近本真天然的我,而不是那个被尘垢的自我。

  • 62 黎戈 2018-10-20 09:23:35

    用冷凝的手法写了内心对山的热恋,温差产生了表达的张力,而这种力度又得自对文字的控制力。不是那种热烈的情绪顶点的记录,而是落笔在与山的真实的近身的抚触和观望。序言写的真好,是写《古道》的那个麦克法伦。翻译用字妥帖而精致。

  • 52 沈书枝 2018-12-10 20:56:53

    今年读过的最喜欢的自然文学,不出意外应该也会是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样克制、内敛而又细腻的关于大山的描述,充满冷静的优美、真实的经验和向内的思考。所写的虽是苏格兰凯恩戈姆山脉,读来却让人对“山”这一整体事物产生无限憧憬。值得一读再读,六颗星。

  • 48 李斯本 2018-11-02 09:13:17

    写得极单纯,极可爱。没有什么意味深长的心思,就是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喜悦和沉浸,因为“这趟旅程一直为乐趣而生,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这一点反而最难得。

  • 22 warbler 2018-10-23 11:40:11

    读完才知道为什么是“活山”,原来山是活的,她写山是有内在的,在作者笔下,山间的风、云、雨、雾、水都是有生命的,有次她在高地撞见一团云,然后就走在里面;闻见气味,她觉得自己像狗:“甜如蜜的兰花还是清新的百里香,都无法靠文字来传达。”这种对家乡充满热情而事无巨细地记录的感觉,实在是很熟悉,我也写过家乡的雾,也说它是有生命的,而更让人共鸣的是:“心中没有必须到达的目地的,所到之处也算不上特别,我不过是单纯想要和山待在一起。”

  • 16 纪实极致 2018-12-22 13:00:48

    又一次被有针对倾向的豆瓣评分和书封骗了。在长达30多页的序言磨灭我的阅读耐性后,正文遣词用句也没有美得让我卒读细品。写景散文本就孤芳自赏,单只写自己家乡还有点敝帚自珍的狭隘。ps作者是第一位印在英镑上的平民女性,当年还有新闻报道,其他货币上有平民女性的肖像吗?真是穷乡僻野苏格兰,少见多怪

  • 7 danyboy 2018-11-11 00:14:35

    能在今天出版这样一本书很令我惊讶,假如你对英国散文有一些了解或是喜好,假如你对上世纪开始形成的、基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山水文学有一些格外的兴趣,那么,这本书理应被仔细阅读。我每天都一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叙事上的戏剧性,一些专名也不熟悉,但作者沉浸于山的宁静和对景色物候树木星辰的细致观察,给人以纯美的享受。说到山,以前读比较文学时,很想比较一下中国诗文里的山,和英美文学里的山,从古到今找出一条从完全不同走向“似是而非”的比较线索,但当时没有深究。

  • 11 东来 2019-02-16 22:30:34

    本文的序言就是一篇非常优质的书评。《活山》是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才能写出的书,被旷野之永恒击中,体验癫狂超脱,真正理解孤独,永远不会被治愈。空间与心灵之间的彼此渗透,直到双方的性质皆因此改变。

  • 10 凝睇 2018-10-16 15:01:26

    治愈系吧,早就说过再也没有比自然更好的药。去走去呼吸,看山是山。

  • 8 把噗 2018-10-21 16:17:01

    “对山的生命体察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

  • 8 michael k 2018-11-01 15:01:50

    一封献给山林乡野最诗意隽永的情书,每一句都是一幅瑰丽绚烂的生动画卷,带来需要用五蕴来体证的阅读体验;一次深入灵魂的山野漫步,更是一段向内探索的精神之旅。读得很慢的一本,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一本。

  • 6 #暗蓝# 2018-11-09 18:24:39

    既通俗又玄妙,既唯美又朴素。娜恩·谢泼德找到了“风景”与“生活”的契合之处,以及身体与心智彼此相安的途径。你以为她在登山览景,她其实是在寻找生活;而当你以为她是在梳理生活的真义,她其实只是在爬一座山。万物一理,最重要的,是保有寻找光、发现惊奇的热情。

  • 6 冷饮 2018-10-24 19:57:00

    20181021 燃起的冷杉的蜡烛,读这本书时,更加沉浸了。 我的记性渐渐走低,开始记录笔记。有句,我特别要记得。 尽全力去聆听沉默,就会发现真正的沉默有多罕见。

  • 6 成知默 2019-01-08 15:21:24

    2019005:麦克法伦在序言中将此书与J.A.贝克的《游隼》并举,两者都有诗一般的气质,但与《游隼》壮阔中的沉郁哀婉不同,这本《活山》里虽也涉及人类对动物生态的改变,却更像是万物进化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有对立,也有相互依存。非常认同作者所说:“充满热情的爱,正是通往理解的那条小径”,她写自己的凯恩戈姆,写山河呼啸,写山花绚烂,写雨丝绵绵与溪流潺潺,写那些与大山唇齿相依的人,虽下笔克制,却有着那么炽烈的爱与理解蕴含其中。数十年的相看两不厌,那些真实的相遇与彼此交错的时刻,都成了渗透进生命的恩典。了解山和山的生命,也是了解自身。

  • 6 别的熊 2018-11-08 11:41:13

    谢泼德写的是一片树叶,如此完整,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后世又有许多更深入、细化,描写叶脉的作品。我甚至觉得很惊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读了好几本英国作家书就的自然文学作品,尽管气质、笔力各异,山竟像同一座山,人也是同一群人,所以虽只是纸面读者,我却觉得从未离开过,翻开的每本书都是山间的一条路。她写得那么动情!总叫我想起每次回乡搭大巴驶过高速时那一路,看着所有山丘从眼前一一滑过,看着不同高度的不同植被,形态、颜色各异,还有窝在山巅的云团、藏在山间的一方方古墓、傍晚久久不去的光迹……“在离开地球上所有其他地方之后,光依然徘徊在这片高原的深夜深处。”不必特地记住她写下的字句,就像山是要一遍遍攀登、体验的,谢泼德的书,好像也更适合一遍遍翻阅,再回到那个世界、发现新的风景。

  • 9 现磨还是速溶 2018-11-30 09:12:29

    与其说是分享登山的快乐,倒不如说是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亦或是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正如作者自嘲:她在阿伯丁教育学院担任英文讲师的“神圣任务”就是“尝试阻止一些从那儿毕业的学生完完全全地遵从社会认可的生活模式”。

  • 5 郭爽 2019-08-13 21:24:34

    这本书让我产生“身为读者我真幸运”的感受。作者一生的时间融入了山中,她对山的凝视、触摸、惊叹,都以其清澈的口吻叙说出来。时间带来了叙事的重量和深邃的激情,不是走马观花或猎奇的“登山记”所能比拟的。如今,国家地理风格的自然纪录片让我们见识自然的微妙和神奇,似乎只有视觉的方式才是观看和理解自然的最好方式。但《活山》提醒我们,用语言来讲述自然,以书籍来“阅读”自然,具有多么大的魅力和无可取代的美!此外,书的序言写得非常好。这是一位优秀的作者在谈论一本伟大的书时的典范,他展示出精准的专业性,态度谦卑,受热爱所鼓舞,因而焕发着毫无保留的热忱。

  • 5 涂意 2019-01-30 23:02:15

    “泥沼在阳光的温暖下脱去了部分水分,踩上去触觉完美,既柔软又光滑。茂盛的草丛在早晨也是如此,在太阳下暖烘烘的,但双脚一旦沉下去,感觉依然凉爽湿润,就像是食物在入口后融化出了另一种味道。如果脚趾夹住了一朵花的花梗,这趟旅途便又平添了一份小小的魅力。”

  • 4 drunkdoggy 2018-12-18 12:07:27

    山是活的 地球也是活的 人类最初的宗教感就来自于面对自然 如今的人再去自然里找宗教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对我来说这本书和自然一样 就是快乐本身——“万物不再以我为归处,也不再与旁观者相关,这大概就是大地看待自己的方式”

  • 5 土星记事 2018-11-30 23:01:59

    “所谓山顶,不过是高原的涡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