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 店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最大化,来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作者简介 · · · · · ·
连玲玲,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彭慕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妇女史、城市文化史。
目录 · · · · · ·
序 (彭慕兰)
简体版自序
导论
百货公司的出现与全球性扩张
新式企业的典范
展演文化权力的舞台
上海百货公司研究的路图
第一部 分消费空间
第一章 城市:现代消费的地景
上海:中国百货公司的摇篮
上海百货公司的出现
百货公司的城市空间分布
第二章 商店:消费空间的构筑
可视化的消费空间
现代科技的展场
奇观式的展销活动
消费空间的政治挪用
消费欲望的民主化?
第三章 游戏场:走向平民的消费场所
百货公司的娱乐事业
新娱乐的兴起
游戏场的衰落与改革
第二部 分消费观念
第四章 广告:形塑现代的消费观念
百货公司的广告战
广告灌输的“现代”意识
以广告塑造新消费模式
广告引起的“现代”焦虑
第五章 公司志:消费生活的知识化
消费知识平台的建立
企业形象的塑造
消费知识的生产
战争下的消费知识建构
第六章 仕女天堂:消费的性别标签
消费者的性别塑造
女性消费
消费女性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征引书目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49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认定百货公司是“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服务的买办性的商业经济”,势必要经过彻底的改造,才能“为人民大众服务,有利国计民生”。同时也裁撤许多“无关紧要”的服务设施,例如象征夜上海的霓虹灯广告,便基于“节约国家宝贵电力资源”的理由呗拆除。更重要的是消费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个人性”逐渐消失,象征社会主义政权的干部服装、列宁装很快就传遍全中国,成为城市的流行服饰,不但颜色统一,只有蓝灰白等色调,样式亦呈现现代标准化,甚至没有了性别和年龄差异,强调“整齐划一”的集体主义。在此情形下,百货公司亦改变其原来的消费主义性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PRC成立以后,逐步将私营企业改制国营,永安公司先后被改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公司”“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华联商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打造消费天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打造消费天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打造消费天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 更多书评 16篇
-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启微系列) 连玲玲 8个想法 ◆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从本书的研究至少可以归纳出三方面的特性:第一,这是一种“被中介”的现代性(mediated modernity)。传播社会学者伊卡妮(Mehita Iqani)指出,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对媒体的高度依存;为了使商品更贴近日常生活,商人广泛地利用媒体来播送消费信息,或者直接鼓吹消费者购买,或者传递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目的是...
2020-11-07 17:39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启微系列) 连玲玲 8个想法 ◆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从本书的研究至少可以归纳出三方面的特性:第一,这是一种“被中介”的现代性(mediated modernity)。传播社会学者伊卡妮(Mehita Iqani)指出,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对媒体的高度依存;为了使商品更贴近日常生活,商人广泛地利用媒体来播送消费信息,或者直接鼓吹消费者购买,或者传递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目的是使消费主义的观念在日常生活显得“自然而普及”(naturalized and ubiquitous)。 >> 消费主义的传播管道并不限于报纸杂志。富丽堂皇的商店建筑,引人注目的展示橱窗,生动有趣的展览陈列,声光化电的现代科技等,都是消费主义的媒介平台,把繁华、丰富、多元的生活氛围营造成值得追求的目标,而消费则是满足这些欲望的途径。 >> 。经由消费文化的转化,“科学”“现代家庭”这些抽象名词变成可理解、可操作的生活实践。从这个角度看,百货公司扮演了现代知识观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中介角色,帮助消费者在经验层面“想象现代”。 >> 第二 是它承载着各种不一致的概念及不协调的实践。 >> 当它使用具公共性质的现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且当媒体普及程度愈来愈高、信息传播的障碍愈来愈少时,欲望的民主化使百货公司的阶级性愈来愈“不纯粹” >> 消费文化的分析试图消融阶级与国族的僵固界限,它则强化了对性别权力的运作。 >> 而百货公司作为“家庭化”的公共空间,在角色分工上则强化了“男人负担家计(breadwinner)和女人照管家庭(homemaker)”的性别意识形态。也许对许多妇女而言,“消费”不见得是闲置与浪费,甚至可能是家庭生活的支柱或“劳动”(labor),然而一旦“生产”优于“消费”的经济角色确立时,妇女消费的重要性就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污名化。百货公司在鼓励并得利于女性消费的同时,却也成为“消费女性”的示范。 >> 百货公司现代性的特点还表现在对消费文化高度分歧的想象、期待及诠释。
回应 2020-11-07 17:39 -
“借由上海百货公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性?如果我们不再认为现代性的追求只是一种目的论(teleology)式的、不断向前移动的线性过程,而是各种预期与非预期的观念碰撞,百货公司这面镜子所映照出来的上海,就不该只是一座“进步文明”的消费城市,而是一个容许噪声存在及辩论的文化场域。换言之,百货公司所呈现的现代文化并非整齐划一、边界明确的都市机能,而是具有高度歧义性与竞争性的观念丛,上海这座现代城市...
2020-11-06 19:51
-
爱夏 (抗战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文化)
中国同样在19世纪末受到这波零售革命的冲击,先是英商在上海及香港设立百货公司,或由小商店变而成,或是跨国公司所设的分店;到了20世纪初,华商开始积极投入百货业市场,且主要由具有澳大利亚经验的广东商人所掌握。他们大致循着相同的发展模式:广东地狭人稠,向有海外移民的传统;19世纪下半叶传闻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年轻人纷纷前往淘金;大部分华人并没有找到黄金,却在新世界展开新的人生。一小群颇具生意眼光的中山人,...2020-06-26 15:13
中国同样在19世纪末受到这波零售革命的冲击,先是英商在上海及香港设立百货公司,或由小商店变而成,或是跨国公司所设的分店;到了20世纪初,华商开始积极投入百货业市场,且主要由具有澳大利亚经验的广东商人所掌握。他们大致循着相同的发展模式:广东地狭人稠,向有海外移民的传统;19世纪下半叶传闻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年轻人纷纷前往淘金;大部分华人并没有找到黄金,却在新世界展开新的人生。一小群颇具生意眼光的中山人,在异乡累积了资本、经验及人脉关系后,于20世纪头十年纷纷回流中国。他们在悉尼亲眼见证安东尼・何顿父子公司的荣景,希望将这种新式企业介绍到中国。1900~1912年,香港先后出现了先施、永安、大新三家百货公司。在香港立足后,三大公司向北扩展,先在广州设立分店,1910年代中期起又先后向上海挺进。1925年发生一小段插曲,先施公司高级职员出走,另设新新公司此即为老上海口中津津乐道的“四大公司”。 引自 导论 回应 2020-06-26 15:13
-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启微系列) 连玲玲 8个想法 ◆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从本书的研究至少可以归纳出三方面的特性:第一,这是一种“被中介”的现代性(mediated modernity)。传播社会学者伊卡妮(Mehita Iqani)指出,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对媒体的高度依存;为了使商品更贴近日常生活,商人广泛地利用媒体来播送消费信息,或者直接鼓吹消费者购买,或者传递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目的是...
2020-11-07 17:39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启微系列) 连玲玲 8个想法 ◆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从本书的研究至少可以归纳出三方面的特性:第一,这是一种“被中介”的现代性(mediated modernity)。传播社会学者伊卡妮(Mehita Iqani)指出,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对媒体的高度依存;为了使商品更贴近日常生活,商人广泛地利用媒体来播送消费信息,或者直接鼓吹消费者购买,或者传递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目的是使消费主义的观念在日常生活显得“自然而普及”(naturalized and ubiquitous)。 >> 消费主义的传播管道并不限于报纸杂志。富丽堂皇的商店建筑,引人注目的展示橱窗,生动有趣的展览陈列,声光化电的现代科技等,都是消费主义的媒介平台,把繁华、丰富、多元的生活氛围营造成值得追求的目标,而消费则是满足这些欲望的途径。 >> 。经由消费文化的转化,“科学”“现代家庭”这些抽象名词变成可理解、可操作的生活实践。从这个角度看,百货公司扮演了现代知识观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中介角色,帮助消费者在经验层面“想象现代”。 >> 第二 是它承载着各种不一致的概念及不协调的实践。 >> 当它使用具公共性质的现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且当媒体普及程度愈来愈高、信息传播的障碍愈来愈少时,欲望的民主化使百货公司的阶级性愈来愈“不纯粹” >> 消费文化的分析试图消融阶级与国族的僵固界限,它则强化了对性别权力的运作。 >> 而百货公司作为“家庭化”的公共空间,在角色分工上则强化了“男人负担家计(breadwinner)和女人照管家庭(homemaker)”的性别意识形态。也许对许多妇女而言,“消费”不见得是闲置与浪费,甚至可能是家庭生活的支柱或“劳动”(labor),然而一旦“生产”优于“消费”的经济角色确立时,妇女消费的重要性就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污名化。百货公司在鼓励并得利于女性消费的同时,却也成为“消费女性”的示范。 >> 百货公司现代性的特点还表现在对消费文化高度分歧的想象、期待及诠释。
回应 2020-11-07 17:39 -
“借由上海百货公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性?如果我们不再认为现代性的追求只是一种目的论(teleology)式的、不断向前移动的线性过程,而是各种预期与非预期的观念碰撞,百货公司这面镜子所映照出来的上海,就不该只是一座“进步文明”的消费城市,而是一个容许噪声存在及辩论的文化场域。换言之,百货公司所呈现的现代文化并非整齐划一、边界明确的都市机能,而是具有高度歧义性与竞争性的观念丛,上海这座现代城市...
2020-11-06 19:51
-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启微系列) 连玲玲 8个想法 ◆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从本书的研究至少可以归纳出三方面的特性:第一,这是一种“被中介”的现代性(mediated modernity)。传播社会学者伊卡妮(Mehita Iqani)指出,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对媒体的高度依存;为了使商品更贴近日常生活,商人广泛地利用媒体来播送消费信息,或者直接鼓吹消费者购买,或者传递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目的是...
2020-11-07 17:39
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启微系列) 连玲玲 8个想法 ◆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 从本书的研究至少可以归纳出三方面的特性:第一,这是一种“被中介”的现代性(mediated modernity)。传播社会学者伊卡妮(Mehita Iqani)指出,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对媒体的高度依存;为了使商品更贴近日常生活,商人广泛地利用媒体来播送消费信息,或者直接鼓吹消费者购买,或者传递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目的是使消费主义的观念在日常生活显得“自然而普及”(naturalized and ubiquitous)。 >> 消费主义的传播管道并不限于报纸杂志。富丽堂皇的商店建筑,引人注目的展示橱窗,生动有趣的展览陈列,声光化电的现代科技等,都是消费主义的媒介平台,把繁华、丰富、多元的生活氛围营造成值得追求的目标,而消费则是满足这些欲望的途径。 >> 。经由消费文化的转化,“科学”“现代家庭”这些抽象名词变成可理解、可操作的生活实践。从这个角度看,百货公司扮演了现代知识观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中介角色,帮助消费者在经验层面“想象现代”。 >> 第二 是它承载着各种不一致的概念及不协调的实践。 >> 当它使用具公共性质的现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且当媒体普及程度愈来愈高、信息传播的障碍愈来愈少时,欲望的民主化使百货公司的阶级性愈来愈“不纯粹” >> 消费文化的分析试图消融阶级与国族的僵固界限,它则强化了对性别权力的运作。 >> 而百货公司作为“家庭化”的公共空间,在角色分工上则强化了“男人负担家计(breadwinner)和女人照管家庭(homemaker)”的性别意识形态。也许对许多妇女而言,“消费”不见得是闲置与浪费,甚至可能是家庭生活的支柱或“劳动”(labor),然而一旦“生产”优于“消费”的经济角色确立时,妇女消费的重要性就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污名化。百货公司在鼓励并得利于女性消费的同时,却也成为“消费女性”的示范。 >> 百货公司现代性的特点还表现在对消费文化高度分歧的想象、期待及诠释。
回应 2020-11-07 17:39 -
“借由上海百货公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性?如果我们不再认为现代性的追求只是一种目的论(teleology)式的、不断向前移动的线性过程,而是各种预期与非预期的观念碰撞,百货公司这面镜子所映照出来的上海,就不该只是一座“进步文明”的消费城市,而是一个容许噪声存在及辩论的文化场域。换言之,百货公司所呈现的现代文化并非整齐划一、边界明确的都市机能,而是具有高度歧义性与竞争性的观念丛,上海这座现代城市...
2020-11-06 19:51
-
爱夏 (抗战研究应该成为一种文化)
中国同样在19世纪末受到这波零售革命的冲击,先是英商在上海及香港设立百货公司,或由小商店变而成,或是跨国公司所设的分店;到了20世纪初,华商开始积极投入百货业市场,且主要由具有澳大利亚经验的广东商人所掌握。他们大致循着相同的发展模式:广东地狭人稠,向有海外移民的传统;19世纪下半叶传闻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年轻人纷纷前往淘金;大部分华人并没有找到黄金,却在新世界展开新的人生。一小群颇具生意眼光的中山人,...2020-06-26 15:13
中国同样在19世纪末受到这波零售革命的冲击,先是英商在上海及香港设立百货公司,或由小商店变而成,或是跨国公司所设的分店;到了20世纪初,华商开始积极投入百货业市场,且主要由具有澳大利亚经验的广东商人所掌握。他们大致循着相同的发展模式:广东地狭人稠,向有海外移民的传统;19世纪下半叶传闻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年轻人纷纷前往淘金;大部分华人并没有找到黄金,却在新世界展开新的人生。一小群颇具生意眼光的中山人,在异乡累积了资本、经验及人脉关系后,于20世纪头十年纷纷回流中国。他们在悉尼亲眼见证安东尼・何顿父子公司的荣景,希望将这种新式企业介绍到中国。1900~1912年,香港先后出现了先施、永安、大新三家百货公司。在香港立足后,三大公司向北扩展,先在广州设立分店,1910年代中期起又先后向上海挺进。1925年发生一小段插曲,先施公司高级职员出走,另设新新公司此即为老上海口中津津乐道的“四大公司”。 引自 导论 回应 2020-06-26 15:13 -
p2 也可以说,正因为中国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量,使这座世界工厂可以持续运转。这也就是弗格森说的,消费欲望及其所引发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的驱动力,促使人类文明告别传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p16 欧美百货公司的兴起,与19世纪以来工业化及机械化所造成的生产过剩有关,这个时期商人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将仓库里的货品尽快地卖出去。换言之,所谓的“零售革命”,实际上是用来解决“生产革命”所造成的问题。 p331 米佐夫...
2020-03-05 23:59
p2 也可以说,正因为中国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量,使这座世界工厂可以持续运转。这也就是弗格森说的,消费欲望及其所引发的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的驱动力,促使人类文明告别传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p16 欧美百货公司的兴起,与19世纪以来工业化及机械化所造成的生产过剩有关,这个时期商人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将仓库里的货品尽快地卖出去。换言之,所谓的“零售革命”,实际上是用来解决“生产革命”所造成的问题。
p331 米佐夫指出,视觉材料所提供的“情感的即时性”是文字资料所无法比拟的,观者一眼就可以从一片单调的情境区分出不一样的事物,并且从不同的视觉标志转换成某种关系。正是这种强烈而令人惊讶的视觉力量唤起“钦佩、敬畏、恐惧、欲望”等情感,而这些感官经验正是消费文化的核心力量。
回应 2020-03-05 23:5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7)8.3分 2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打造消费天堂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Derridager 2019-08-24
感兴趣的领域,虽然认为自己来写未必可以把材料整理齐全,嘴巴最好不要那么毒,但还是觉得此书实在平平。最直观的感受是,连老师不像受过西学训练的人,在无数可以深挖的地方点到为止(比如“观看”“欲望”“平民”“阶级”),整本书偏重“史”而不重“论”。大多数结论是不证自明的(当然部分要归功于史料梳理),她想要发力推倒重建的论点显得非常羸弱,分析能力不强。比如在论证游戏场民主化时,她试图将民主化定义为向下的传... 感兴趣的领域,虽然认为自己来写未必可以把材料整理齐全,嘴巴最好不要那么毒,但还是觉得此书实在平平。最直观的感受是,连老师不像受过西学训练的人,在无数可以深挖的地方点到为止(比如“观看”“欲望”“平民”“阶级”),整本书偏重“史”而不重“论”。大多数结论是不证自明的(当然部分要归功于史料梳理),她想要发力推倒重建的论点显得非常羸弱,分析能力不强。比如在论证游戏场民主化时,她试图将民主化定义为向下的传播,但是由于缺乏去其他研究的勾连、分析不足和辩证地补充“维持阶级特权”,使得这一论证“看完即流产”。这本书就像一位展示自己收藏册的“老人”,可以用作工具书,但无法前后交叠、互相论证,最后交缠在一起直击你心灵。 (展开)
1 有用 Qing 2018-09-17
看完就想想现在所谓新零售和体验经济,哪有什么新鲜事,无非都是历史循环里一轮一轮的词汇生产,资本争取话语权力建立所谓标准罢辽。
4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8-08-29
作为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彭慕兰先生的弟子,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连玲玲老师,在这本关于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研究的论著当中,把一个通常会被归入到经济史或者管理史范畴的题目,做成了一项严谨、丰富而漂亮的城市社会文化史研究。她通过对于跟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相关的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详细论述百货公司的发展背后,所呈现出的近代上海在消费文化、大众媒体、性别权力以及阶层区隔等方面的诸多面向,进而得出百货公司与近... 作为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彭慕兰先生的弟子,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连玲玲老师,在这本关于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研究的论著当中,把一个通常会被归入到经济史或者管理史范畴的题目,做成了一项严谨、丰富而漂亮的城市社会文化史研究。她通过对于跟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相关的各种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详细论述百货公司的发展背后,所呈现出的近代上海在消费文化、大众媒体、性别权力以及阶层区隔等方面的诸多面向,进而得出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的城市现代性的紧密关联。无论是其文字的流畅性与严谨性、框架结构的清晰性与合理性,还是其史料征引的丰富性与研究视角的独特性,都让人印象深刻。非常值得推荐。 (展开)
4 有用 未央一梦 2019-04-14
一本可读性非常非常强的文献,读起来非常顺畅。没有写成编年史也是个更好的选择。百货商场是滴水,折射出近代中国的生产消费、殖民主义、布尔乔亚、性别权力。本书出版的2018年,正是永安百货的百年诞辰。眼下“新零售”方兴未艾,屹立在南京路上商厦也将继续经历它们的百年风尘。
1 有用 驼毛 2018-10-15
作者在规范平实的研究中以百货公司和消费主义两大线索探讨了近代上海被中介化的“现代性”,在有意打破过往对百货研究的企业史范式的企图心之下,作者将全书分为“消费空间”和“消费文化“两部分,前者分析百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百货作为消费空间的特点(可视化、奇观化展销、游乐场的引进等),后者分析媒体(广告、公司形象杂志)对消费知识的形塑,最后述及性别在消费文化中的被商业化及区隔。因为材料的详实和话题本身的亲切... 作者在规范平实的研究中以百货公司和消费主义两大线索探讨了近代上海被中介化的“现代性”,在有意打破过往对百货研究的企业史范式的企图心之下,作者将全书分为“消费空间”和“消费文化“两部分,前者分析百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百货作为消费空间的特点(可视化、奇观化展销、游乐场的引进等),后者分析媒体(广告、公司形象杂志)对消费知识的形塑,最后述及性别在消费文化中的被商业化及区隔。因为材料的详实和话题本身的亲切,读来也平添趣味。另,如果如作者所言把百货公司本身视为媒介的话,那么企业行销、媒体运作、顾客消费等系统的行为都可以视作传播了。一开始逛百货消费是仪式化的行为,到后来百货介入上海的日常生活,似乎市民的接受史也是可以考察的一个面向。从方法上而言,多多益善的史料支撑、交汇学科的贯通是好研究的基础。 (展开)
0 有用 好事近 2021-04-12
【听书22】1. 上海成为租界后,人行道的出现,使人们愿意延长在马路上停留的时间。百货公司就此出现。百货公司入驻,使得地价抬高,因此建筑物越来越高,橱窗大量出现。消费成为市民新的娱乐活动。 3.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消费不是理所当然的日常行为,只是为了补充生产带来的损耗。 5. 法国作家左拉,把百货公司称为“仕女天堂”。本来应该去教堂祈祷的妇女,现在都一股脑进了城。百货公司取代了教堂,成为仕女们的... 【听书22】1. 上海成为租界后,人行道的出现,使人们愿意延长在马路上停留的时间。百货公司就此出现。百货公司入驻,使得地价抬高,因此建筑物越来越高,橱窗大量出现。消费成为市民新的娱乐活动。 3.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消费不是理所当然的日常行为,只是为了补充生产带来的损耗。 5. 法国作家左拉,把百货公司称为“仕女天堂”。本来应该去教堂祈祷的妇女,现在都一股脑进了城。百货公司取代了教堂,成为仕女们的“新天堂”,对物品、时尚及美的渴望,成为妇女的“新宗教”。 6. 中国女性作为消费者的出现,和新文化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核心是瓦解旧家庭的权力结构,建立“小家庭”。在百货公司的广告中,体现“家庭革命”的一些观念。家庭组织明显缩小。同时现代家政知识把家庭主妇塑造成为了理性的消费者。 (展开)
0 有用 谢流放 2021-04-12
1:1949年初,上海人口达540万,成为世界第五大都市(外来移民占8成) 2:人口急剧增长,富人又多,又喜欢消费,加上租界的发展,百货公司出现 3:开埠(1842年)之前南京路是一条小道,南京东路在19世纪末最繁华(离外滩近),1930左右华商百货集中到南京西路,房租便宜,区隔洋商(南京路有电车) 4:南北向者以中国省份、东西向者以城市命名,南京路为纪念南京条约而命名,以前叫花园弄或大马路... 1:1949年初,上海人口达540万,成为世界第五大都市(外来移民占8成) 2:人口急剧增长,富人又多,又喜欢消费,加上租界的发展,百货公司出现 3:开埠(1842年)之前南京路是一条小道,南京东路在19世纪末最繁华(离外滩近),1930左右华商百货集中到南京西路,房租便宜,区隔洋商(南京路有电车) 4:南北向者以中国省份、东西向者以城市命名,南京路为纪念南京条约而命名,以前叫花园弄或大马路(因为有跑马场) 5:小东门属于城外,但是由码头入城的道路,市面较为繁盛。 6:经济资本化为文化资本或公益资本,加深信赖 7:视觉材料提供情感的及时性,虽然可以瞬间感受到,但少了文字的那种回味的想象 8:消费知识/文化资本加深中上层阶级优越感 9:女性作为百货公司的消费主体在民国就已形成 (展开)
0 有用 Dri4 2021-04-11
有一个理论蛮牛逼的 百货公司是通过一件件商品具像化了新文化新思潮的理念 是一种通过消费打造的精神教育
0 有用 青蓝 2021-04-11
#47#
0 有用 Jaroy马 2021-04-11
听书。资本,消费,重塑了上海,百货公司成功地建设了商业规则,并且影响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消费观念,不过负面影响加速了层级分化,导致共建非共享,形成了各个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