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史》的原文摘录
-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
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
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查看原文)
-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女装在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除了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袄裙套装。20年代开始,妇女喜爱上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的旗袍。其工艺由清末的繁琐趋至简捷。造型上逐渐收紧腰身,突出人体曲线美。
1929年,民国政府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 (查看原文)
-
“铸鼎象物”(相传夏禹收九州金,铸成九鼎,以象百物,民知神健,遂以鼎为传国重器。),不少古代传说反映出中国自此由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夏代之后,由商代到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也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
商代衣着通常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织、绣种种花纹,领缘袖口用花边装饰,以宽带束腰,腹前垂一兽头纹样的韦蔽,下着裙裳。
商代一般男子头上戴短筒状帽箍,奴隶主贵族戴弯曲高冠,上面还有许多珠玉装饰,也有用许多小玉鱼编成一组加在顶发上的。
男子发式,通常是编发成辫,自右向左旋盘顶一周。女子则多把长发上拢成髻,或卷发齐肩。成年女子加簪梳髻时在发髻上横贯一枝15-16厘米长骨簪,或用象牙美玉做成双笄,顶端雕刻鸳鸯或凤凰为饰,两两相对插在头上。
商代服饰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做染料。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裳”遂成为服装的通称。
至于一般平民,身分等级在下,只能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穷极的只好穿草编如“蓑衣”的牛衣了。 (查看原文)
-
各方面竞争的成就对纺织材料、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发明了推陈出新的深衣服式。以丝麻为原材料的一般纺织生产,空前繁荣起来。 (查看原文)
-
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当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 (查看原文)
-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查看原文)
-
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 (查看原文)
-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以至“宾客满堂视钩各异”。 (查看原文)
-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 (查看原文)
-
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制锦绣手套,异常美观。 (查看原文)
-
女子发式装扮的花样更多,楚国流行束辫发,中部打两个环,余发下垂,或者梳发垂于肩下,更拢成一坨如球髻状。髻子也有鹊尾式、银锭式种种。有的垂发在耳后再向上卷成蝎尾状,显然由商代传来。小女孩则梳双小辫。 (查看原文)
-
成年妇女已戴金戒指,脸颊上还有的点一簇三角形胭脂。 (查看原文)
-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查看原文)
-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查看原文)
-
乐人有戴风兜帽,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有人还常戴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 (查看原文)
-
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查看原文)
-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 (查看原文)
-
汉代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而在制式上必须简约于士商,各地区差不多都衣着窄小。 (查看原文)
-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囚徒穿赭色衣。 (查看原文)
-
冕冠,是古来帝王臣僚的冕服。长冠,形如鹊尾,故俗称“鹊尾冠”,是楚国旧有形式,西汉时被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
西汉征伐边疆,战争频频不休,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