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的书评 (28)

安提戈涅 2013-03-28 21:27:52

“有天堂,但没有道路”——《痛苦和疾病的社会根源》读后

不难发现吴飞和他的哈佛导师凯博文在研究路数乃至学问情怀上的一脉相承,吴飞的《浮生取义》中研究了中国华北某农村的自杀问题,他承认:“我的导师凯博文教授一直想找一个人来做这个问题。一开始基本上是被强迫的,过了一段时间想了一想觉得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题目。”研究...  (展开)
2008-05-29 12:33:08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参考文献

没有收录在中文版中。特此补充,欢迎转载。——上海三联书店 Bibliography Akiskal, H.S., and W.T. Mckinney. 1973. Depressive disorders: Toward a unified hypothesis. Science 182:20-28. Albrecht, G., and J.A. Levy. 1984.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  (展开)
豆友1033641 2008-05-25 09:47:48

中国式“精神危机”的背后

【读品】罗豫/文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对疾病的解释模型。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体液说在欧洲历史上风靡多时,中国的阴阳五行说至今也仍有大批追随者。现代医学虽然发展迅速,但对一些与精神问题有关的疾病,其解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背景。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诸如“抑郁...  (展开)
2008-05-26 22:00:31

作为社会事件的苦难 by 吴飞

吴飞:北京大学副教授 品味普通中国人生活   正当社会文化人类学日益迷失在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漩涡中的二十世纪末期,医学人类学却异军突起,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之所以能够突破它作为分支人类学的地位,形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和魅力,决定性的转折点就是凯博文(...  (展开)
布六 2019-08-04 11:49:08

【框架及内容整理】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理论问题】 疾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现实问题】 为何中西方在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上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差异,即,神经衰弱的发病率在中国很高而在西方较低(具体化为:抑郁症、神经衰弱、躯体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核心概念】躯体化、身体与精神的模式 1.躯体化。躯体化即个...  (展开)
海风下 2014-09-01 19:59:46

中国社会中的抑郁症和神经衰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凯博文是全球杰出的医学人类学家,自1969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从事有关中国社会中病痛和医疗照顾的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研究,其中1969-1977年间,凯博文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华裔族群中从事调查和研究;1978年开始,他进入中国大陆的湖南地区进行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化等相...  (展开)
纪恩同学 2008-08-31 15:38:51

心理创伤的“知识化”——范美忠现象

把前面一个读者贴的文章放在这里,省得到天涯去看了。但是我对范这人是极不喜欢的。     如果说我们应该把某些躯体疾病当作心理疾病来对待的话,那么在我看来,我们也应该把某些人的知识(言论)当作心理疾病来看待。心理创伤,不仅能够躯体化,同时还能知识化。我们都知...  (展开)
如风 2009-07-26 22:03:38

好久以来疑惑的问题竟然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呵呵,一本20多年前出版的专著,最近才被译成中文版,况且这本书还是研究中国的状况,真的让人很寒心,呵呵,结合最近精神病治疗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生物——心理——社会”治疗系统的整合,我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只有三个环节同时进行调整,动态的平衡才能达到,偏之一隅...  (展开)
苏霍壹 2021-12-08 13:07:45

惊艳必读-对得起书名

惊艳。这本书好的不得了。 1980年一个美国医生到湖南医学院(原名耶鲁医学院,有耶鲁背景,后改名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湘雅医学院)。 经过详实的工作。他发现和回答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大量的抑郁症和精神症状,在中国被称为神经衰弱或肾虚。 历史问题(动荡),社会...  (展开)
长生面包🍞 2020-05-20 16:13:10

痛苦的身体,社会的疾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我们在谈论抑郁症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凯博文自1980 年以来在湖南医学院进行了中国社会的病痛和医疗照顾的人类学研究,他在《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一书中详细梳理了抑郁、神经衰弱、躯体化三种概念,并提出了系列...  (展开)
kuikui 2010-01-30 02:42:54

瑕不掩瑜

一个美国人能将中国人的心理状况和社会背景分析得这般透彻和贴切,实在令人赞叹,考虑到研究的时代背景,更是对作者景仰不已。译者文笔极佳,读来毫不晦涩,美中不足的是译者显然没有尝试去了解一些医学背景知识,居然将大名鼎鼎的“北平协和医学院”译作“北京联合医科大学”...  (展开)
斯凯迪歪 2018-08-10 14:32:04

神经衰弱: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

这可能是中国名声最好的一种精神疾病,哪怕是在精神疾病被骂做「疯子」、「神经病」的年代,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都非常乐于被人接受,甚至不吝于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标签——神经衰弱。 最近一个公开声称自己患有神经衰弱的名人是薛之谦。在贴吧里,声称罹患神经衰弱的病...  (展开)
树精 2017-10-16 04:26:08

疾病的社会污名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一书是以80年代的中国湖南医科大学精神科门诊为田野点,阐述神经衰弱、抑郁症和躯体化概念如何植根于中国社会而生根成形的过程,最后探讨由中国社会的特殊条件下折射的“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的普遍性意义。凯博文先生从全球范围的精神病学的发展历...  (展开)
helen 2015-12-15 13:21:17

生物-精神-社会

非常严肃的一本专著,赞。 事实显示,目前华人文化圈对神经衰弱的使用,与早些时候西方对神经衰弱的使用如出一辙,那就是把它当作一个幌子来遮蔽精神疾病、心理以及社会问题。然后把后者转化为一种躯体疾病。否则就会产生令人尴尬的有关道德过错和社会文明的问题。 -- 时过境...  (展开)
JungeLin. 2021-09-03 03:23:42

这只是超字数了的短评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说“神经病”,这个词和“精神病”似乎好像没有区别?因为“神经衰弱”是中国长期给疑似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 读这本书,从了解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历史开始。慢慢地,我了解到什么是痛苦的躯体化和躯体化的普遍性及功能影响,还有类似...  (展开)
豆瓣用户544 2020-08-24 18:43:21

读后小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没什么原创的东西,只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记录,如果觉得有帮助可以参考借鉴。 一、凯博文的生平与成书背景 凯博文,即阿瑟•克雷曼(Arthur Kleinman)于1941年生于纽约,1967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74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  (展开)
梧桐 2015-02-16 16:04:56

我们病了 因为社会事件

一场巨大的灾难过去后,幸存下来的人会庆幸自己能活下来,慢慢忘记痛苦?阿瑟·克莱曼 博士的研究告诉我们:非常难,甚至不会。很多幸存者会觉得活下来是一种罪过,终身自责,一辈子走不出灾难的阴影。 阿瑟·克莱曼 (Arthur Kleinman)医学博士,著名医学人类学家...  (展开)
安安无名氏 2013-07-06 13:56:01

痛苦的集体性问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翻开这本书我是震惊的。1.凯博文的名字久闻,是我们学校人类学的名誉系主任,也是我们老师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被提及。竟然不知道他曾在中国做过田野。2.对抑郁和精神疾病关注已久,却不知道早在80年代就有学者深入做过研究。而且还是在内陆地区。 所以决定在计划之外把这...  (展开)
日向苔 2021-11-20 21:55:10

不快乐的民族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简介 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旧译凯博文),生于1941年3月11日,美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医学人类学家。1983年起,任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资深顾问,并曾获美国人类学学会的最高奖项——博厄斯奖。2004-2007年担...  (展开)
moon 2020-05-07 18:14:59

一点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案例的部分写得短小,依然能让人共鸣。尽管文革不再,案例展现的地方场景中的生活困境——女性的双重压力,个性在时代的格格不入,社会让个体承担期望和重负——还鲜活于当下。中国传统的人情联结、社会形态和伦理道德,决定了这一社会和文化下的人遭遇延续的问题,这是特定社...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8条)

订阅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