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重建常识,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今日之东亚与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
重建常识,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今日之东亚与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编辑推荐】
1. 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作者简介 · · · · · ·
宋念申,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著有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中英文论文发表于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The Asia-Pacific Journal,《文化纵横》等期刊。
目录 · · · · · ·
1.何为“东亚”,为何“东亚”?
2.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3.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二、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1.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 · · · · · (更多)
1.何为“东亚”,为何“东亚”?
2.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3.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二、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1.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2.礼制天下:明朝与朝鲜的内忧外患
3.东亚“国际关系”的记忆节点
4.战和之间:历史记忆与宗藩政治文化
三、满洲崛起:多元国家的塑成
1.边缘异动:满洲作为多边边疆
2.建构大清:皇太极的多元帝国
3.“满”与“旗”:族、籍之间
4.“夷”在东亚:异族与正统
四、新天下秩序:新的“中华”、新的天下
1.礼部“外交”:“朝贡”作为权力和文化
2.内亚帝国:满蒙藏政治/信仰共同体
3.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
4.“中华”失焦的“天下”
五、耶稣会士:欧亚的现代相遇
1.画师·臣子·传教士:郎世宁的使命
2.逃犯与圣徒:东亚遇上天主教
3.耶稣会的成功学
4.利玛窦规矩
5.逆转之夜:日本天主教的毁灭
6.隐匿的基督徒
7.门外人议屋内事:中西交流之殇
8.北堂的不速之客:天主教在晚期朝鲜
9.“锁国”神话的背后
六、早期全球化:东亚的重要角色
1.白的银,黑的人
2.茶在西方,烟在东方
3.海禁时代的东亚之海
4.喧嚣的口岸
5.作为象征的马戛尔尼使团
七、其命维新:东亚现代思想的兴起
1.思想契机:姜沆与朱舜水
2.江南风格与江户浮世
3.重建道统:清学的逻辑
4.再造日本:江户思想之激荡
5.经世:实学在东亚
八、文明与野蛮:殖民“现代性”入侵
1.林则徐在纽约:毒品·战争·现代
2.黑船上的陌生人:日美相遇
3.从“天下”到“区域”:东亚秩序的重组
4.“体”“用”之间:“文明开化”下的东方
九、民族国家、亚洲主义与国际
1.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2.合法与非法的亚洲
3.黑龙会的朋友们:1912年的“亚洲”想象
4.脱亚自救:转折1919
5.建设与失序:步入“现代时间”的东亚
十、从二战到冷战
1.用什么“超克近代”?
2.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
3.内战,冷战,热战
4.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5.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6.如何记忆东亚近代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Korea和Japan,传说都由马可·波罗( Marco Polo)最早记录。他到中国那会儿,半岛正是高丽( Koryo)王朝。Korea一词在演化过程中虽有不同拼写方式,发音倒近似。风云变幻,如今生活在朝、韩的人都不自称高丽。而韩国语中的“高丽人(고려사람)”则成了一个特定名词,指的苏联中亚地区的朝鲜移民后裔。当然, Korea的好处是不论朝韩,政治中性。日本在马可·波罗那里记为 Cipangu。为啥这样拼?用上海话读“日本国”三个字就明白了。估计他是听当时和日本往来颇多的江浙人聊起的。 Cipangu转到葡萄牙语,就成了 Jepang,再到英语,慢慢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这个 Japan,是欧洲语言多次转译的中国南方方言中汉字“日本”的读音,跟“霓虹”当然差得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
可见有清一代,“旗”与“女真/满洲”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旗本身就不是族属概念。八旗之内虽有族源分别,但其界限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晰。旗人内部的融合是很明显的,像不少汉军就改了满洲姓氏。到了清朝巩固中原、平定三藩之后,八旗人丁的族属构成中,汉军的比例大大増多,已超过满洲和蒙古。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间,皇帝不得不令大量汉军人口出旗,只保留入关前的汉军的旗籍,以减轻国家负担并保证满洲在八旗中的主导地位。八旗之内,各族裔的身份认同也日渐趋同,大部分人“渐习汉俗”,最后差别甚微。到了近代不管八旗满洲、蒙古,还是汉军,大都只认定自己是“旗人”。而这“旗人”与皇太极时代“满洲”的族裔身份联系,实质已经相当遥远。 在此后的民族建构中,“旗人”的概念被转换成“满族”,但两者仍然不完全一致。比如,由于民国初期对“满人”的社会歧视,很多满姓旗人改汉姓,隐瞒自己的旗籍。而到了共和国时期,旗人及其后裔则又纷纷改回“满族”,登记人口迅速增加。“满”成为今天中国人数仅次于壮、回的第三大少数民族。再比如,过去在八旗满洲中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等部,从满族的类别中分出来,单独列为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满”与“旗”:族、籍之间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发现东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发现东亚"的人也喜欢 · · · · · ·
发现东亚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发现东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導讀:中華的失焦與現代東亞的形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五年來,兩岸出版界分別從海外引介了許多從宏觀視角來敘述中國與世界歷史的套書。以中國大陸為例,2014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了十卷《講談社‧中國的歷史》,而2016年中信出版社引入六卷本《哈佛中國史》。在臺灣,則有2017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引進全套日本講談社十二冊《... (展开)> 更多书评 28篇
-
越石—赋扶风 (目吴会于云间)
其实相对于“脱亚”论,在明治中后期的日本,建构一个以日本为轴心的亚洲共同体,以拒斥欧洲殖民的呼声,倒是有着更大的市场。日本近代的“亚细亚主义”,以种族对抗、文明竞争为核心,勾勒出一个反东方主义的东方主义幻象。这一思潮随着日本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而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最终演变成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扩张野心。但早期中国、朝鲜、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因为“亚细亚主义”蕴含的鲜明的反抗意识,都曾受到过它的激励。2018-08-30 22:45 2人喜欢
-
可是怎么解释日本由文明的好学生,变成文明的敌人了呢?难道不恰恰是随着佩里来航,日本逐步接受了整套殖民现代的“文明教化”,并且沿着这个方向一路狂奔,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吗?在这条“现代化”道路上,美国一直是日本扩张的支持者,直到日本羽翼丰满,拒绝了美国在亚洲的门户开放,二者才由你侬我侬变为你死我活。 “文明教化”的逻辑,更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投下原子弹,为什么要第二颗,为什么是长崎? 这场战争最根...
2019-11-18 17:56 1人喜欢
可是怎么解释日本由文明的好学生,变成文明的敌人了呢?难道不恰恰是随着佩里来航,日本逐步接受了整套殖民现代的“文明教化”,并且沿着这个方向一路狂奔,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吗?在这条“现代化”道路上,美国一直是日本扩张的支持者,直到日本羽翼丰满,拒绝了美国在亚洲的门户开放,二者才由你侬我侬变为你死我活。
“文明教化”的逻辑,更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投下原子弹,为什么要第二颗,为什么是长崎?
这场战争最根本的殖民性,被密苏里号上的国旗掩盖了。它成了一场普通的国家间对抗,只不过更为残酷罢了。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原子弹轰炸,以及最具破坏性的非核轰炸—东京轰炸,被理解为对日本偷袭珍珠港、屠杀邻国百姓的正当报复,而不是和南京大屠杀一样的反人类罪行。这样一来,这场战争就被常规化了。从日本角度看,既然日本承受了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对平民的虐杀,那么自己在他国的罪行就算是得到了惩罚。日本不过是战败了,而且是它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在道义和伦理上,日本没有比美国更多的责任。
这的确是历史认知最困难的地方:如果我们真要彻底追问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强征“慰安妇”、重庆轰炸、三光政策、巴丹死亡行军……我们就不能不同时追问广岛和长崎、东京轰炸,以及战后对像岸信介、石井四郎这样的众多日本战犯的包庇。否则,对战争性质的探究,势必会被不疼不痒的法律、技术讨论所遮蔽。而以对细节、数字和技术的穷究细考,来回避对战争性质和政治意义的道义拷问,这不正是右翼最擅长的么?
回应 2019-11-18 17:56 -
1、以虎门销烟为标志,历史被一条叫”(殖民)现代“的边界强行切割了。边界的一边,是文明、开放、先进,另一边是野蛮、落后、蒙昧。 2、有时候,真的,毒品就是毒品,战争就是战争罢了。 3、清代”天下“的两大支柱,一是由礼部主持的与朝贡国的关系,一是理藩院主持的与内亚边疆的关系。究竟如何判断内外、分清缓急,在当时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从今天看,内亚边疆在清代结束前大体保留在版图内,后为当代中国所继承,这不能不...
2019-02-03 20:00 1人喜欢
1、以虎门销烟为标志,历史被一条叫”(殖民)现代“的边界强行切割了。边界的一边,是文明、开放、先进,另一边是野蛮、落后、蒙昧。
2、有时候,真的,毒品就是毒品,战争就是战争罢了。
3、清代”天下“的两大支柱,一是由礼部主持的与朝贡国的关系,一是理藩院主持的与内亚边疆的关系。究竟如何判断内外、分清缓急,在当时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从今天看,内亚边疆在清代结束前大体保留在版图内,后为当代中国所继承,这不能不说是晚清国家建设在内外交困中的一大成就。
4、旧秩序解体后,到来的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体系,而是以日本为中心的帝国主义秩序。新秩序借用国际法话语,却继承了”中国-天下“秩序的诸多样貌——比如以天皇、神道的宗法制度替代中原礼教的宗法制度。所以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东亚由中国治下的”天下“变成了日本治下的”天下“。”国际法——殖民帝国“否认”礼部外交“,不过是以一种等级秩序颠覆了另一种等级秩序。
5、亚细亚主义者:主张日本应当协助朝鲜和中国的改革,合力抵御欧美的扩张。
6、XX所写的《中国人的性格》,但”性格说“说到底,无非是指中国人如何不能符合”现代"的要求。所谓“国民性“与其说是需要改造的对象,不如说是被殖民现代性发明出来的想象。
7、在18、19世纪,欧美殖民者为了凸显自身的优越性塑造了一个想象的”东方“,而20世纪的日本为了精神独立又塑造了一个与东洋对立的”西方“。就像江户时代的日本知识精英试图借用古学、国学完成“去中国的中国化”一样,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经历着“去西方的西方化”。
8、越战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一次军事和政治双重失败。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尼克松政府最终选择了对华接触。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由同盟走向分裂,以及中美走向和解,大致勾勒出东亚介入冷战的方式。中国内战促成美国将遏制战略引入东亚,中美在朝鲜直接交战,在越南间接对抗。中美与中苏的博弈,而非美苏间博弈,恐怕才是东亚冷战的主线。
9、不存在完整的政治主权,何来的底气说不呢?讨论经济发展从来不能脱离其时代环境。我们要看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是在怎样的安全形势下进行的。当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的防务基本由美国代管时,中国必须把大部分力量用来确保主权领土不受侵犯。
10、困扰今天东亚的历史认知问题,归根结底不是对于某一场战争、某一个(群)人、某一件事的责任认定,而是我们对于现代性观念的认定。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东亚逐渐接受了一种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单向流动的、发展主义时间观:历史是不断走向“进步”的时间观;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未来要比过去更“先进“;我们挨打的原因在于”落后“,而落后的原因在于”封闭保守“。这套逻辑要求我们永远站在”文明的胜利者“角度,否定”蒙昧的野蛮人”。只是,谁代表文明和胜利,谁代表蒙昧和失败?如果只能以力量、财富、技术作为评判标准——所谓富国强兵——那么这种“文明”里还有没有道义、公平和正义的位置?如果一个有机的社群,在力量、财富和技术上处于弱势,是否意味着这个社群在种族上是低劣的、在文明层次上是低等的?当他们遭到侵犯和凌辱,我们是应该指责侵略者不义,还是被侵略者不够“先进”?
11、欧洲中心主义的要害,并不在于从(作为空间单位的)欧洲出发看历史,而在于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的那种想象时间展开的方式:历史是一个指向特定方向、实现特定价值的进化过程。这种时间观念是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式的:机械、统一、标准化,并且与基督教世界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2、时间并不是统一的。在物理学如此,在历史学就更是如此。破除欧洲中心主义,本质上是打破殖民主义借由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那种单一线性史观的垄断。所谓打破,是说我们应尝试用多元的时间观看待世界,以各种不同的视角审视过去以及现在,在相互交叉、影响的网络下,历史的意义方能更完整地显现。
13、黑格尔以来的主流历史观,是把时间绝对化,地方相对化,不同的人类社会成为绝对时间轴上的一个个阶段性组成。而“发现东亚”,试图做一个反向努力:从一个区域视角出发,探讨世界历史时间如何在这个空间展开。历史不是走向某个统一终点的过程,甚至不一定是一个“向前”的线性过程。“现代”的多元性也体现于此。
回应 2019-02-03 20:00
-
因为筷子对中国的误解而被推荐了这本书,起初觉得是一个学者尝试用平实的语言在讲历史,却被各种纠正标签化东亚所吸引。 第一个被吸引的观点即为对中国和欧洲区别的阐释,我国因为幅员辽阔,疆域广大,大中原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于欧洲四散的小国家之间的治理模式必然不同。 其次是对中国“闭关锁国”标签的修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体现了明清,特别是清朝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宽容,基督教虽先在日本兴盛,后由于其影响到政治,...
2019-01-20 15:16
因为筷子对中国的误解而被推荐了这本书,起初觉得是一个学者尝试用平实的语言在讲历史,却被各种纠正标签化东亚所吸引。
第一个被吸引的观点即为对中国和欧洲区别的阐释,我国因为幅员辽阔,疆域广大,大中原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于欧洲四散的小国家之间的治理模式必然不同。
其次是对中国“闭关锁国”标签的修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体现了明清,特别是清朝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宽容,基督教虽先在日本兴盛,后由于其影响到政治,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遭到大肆捕杀教士和教徒,而其在中国境内,虽也渐进对中国利益造成干预,但清朝对其相对宽容,并未完全禁止,同时反而起到主动沟通的角色。
其三是对东亚世界自绝于海洋,缺乏海洋贸易的动力的修正,“早期现代的欧洲,碍于奥斯曼土耳其在东边的崛起,不得不以极大的投入,致力开辟海上新商路,并终于开启大航海时代,这是没有问题的。但由此便认定东亚世界自绝于海洋,缺乏海外贸易的动力,这未免过度解释。东亚国家没有像西欧那样,举国家之力开拓海疆,恰恰因为16、17世纪东亚政治格局的重组,中日都走向长期统一稳定,国家强化了对海外贸易的管控,以消除安全隐患。欧亚两地对海洋的不同开拓,与其说是文明的差异,倒不如说是历史的偶然。”
其四对西欧自由开放市场过度放大的否定,“东亚世界的内外关系是由”天下体制“这个大框架限定的,清朝皇帝居于这个礼法制度的中心,周边国家也从这套制度中获得利益。西洋贸易附属于这个框架,自然要在既有的结构内运营,不存在独立于或者超越该框架的可能。同理,19世纪中期之前的西欧,无论荷兰还是英国,也都以国家主导贸易,并没有奉抽象的”自由开放市场“为圭臬。也就是说,在具体商业理念上,欧亚在19世纪前差别不大。”
日本对自身定位想法的变更:在明亡清兴之前,中国士大夫视日本为蛮夷倭种,因明亡清兴,日本变成了域外尧舜,这种思想也促使日本重新定位自己在中华文明的地位,朱舜水鼓励日本认识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中华”。
读书笔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利益之争”本是天主教世界争夺、倾轧的工具,在表面的神学论争背后,是耶稣会内部、耶稣会与其他教团以及天主教国家间复杂的政治利益纠葛。“
”平心而论,清帝对天主教表现出难得的开放和宽容,所虑者无非是它会不会堕入邪教旁门、惑众生事。须知清帝是身兼数种宗教礼法的最高权威:满人的萨满、蒙藏的佛教,以及中原儒道,都是帝国极为重要的政教支柱。“
”前文曾说,清代天下的多元性,前提是多元之间不互相排斥,且能够统一在对“天命”的崇奉之下。而礼仪之争中的教廷,恰视儒家根本为异端,并否认东亚世界中”天“的合法性,等于对东亚的多元文化全部釜底抽薪。康熙禁教,是对教廷屡次沟通无效后的无奈回应。”
“到了美国以坚船利炮迫使日本”开放“后,”锁国“这个从未在任何政令中出现过的词,成了对江湖时代日本”自我封闭“的固定认知,后来更扩展到对整个前进带东亚世界的”常识性“描述。日本当然未曾”锁国“。断绝与特定国家的关系,是面对安全威胁时的惩罚手段。说日本”锁国“,无法解释幕府对海外情报的强烈关注、对海外贸易的持续热衷,以及后来被称为“兰学"的西学兴起。”
“历史从来不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对过去的一种主观描述。兴起于现代的”锁国“论述,以欧洲条约体系的到来作为分水岭,把东亚历史按照”从封闭到开放“的逻辑拦腰切断。这套话语是殖民主义”文明“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精神和信仰的”自由“——其本质是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另一个是贸易和市场的”自由“。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称霸欧洲的时代,这两个支柱高度重合。到了荷兰和英国争雄的时代,宗教因素隐藏到后台,开放贸易。。。”
“新的学派在推翻旧学统,达到顶峰,确立主导地位之后,大都会趋于守成,以理论代替实践,变成一种新的僵化保守,在原本富于政治性的地方去政治化了。但我们不应以为后来的压抑和合流 ,而忘记它本性中的革命性。”
“国学者们认为,纯粹属于日本的精神资源,就保留在这些古代文本里,他们的著作多是对这些文本的阐发。他们反对神道与佛教、儒学的混合,以”复古神道“标榜日本独一无二的神性。”
“这种对日本主体的再造,往往以他者(特别是中国)为镜像实现。但是,表面排他的、对纯粹主体的追求,实际恰恰不能脱离他者而存在,是所谓”去中国的中国化“。
回应 2019-01-20 15:16 -
1、以虎门销烟为标志,历史被一条叫”(殖民)现代“的边界强行切割了。边界的一边,是文明、开放、先进,另一边是野蛮、落后、蒙昧。 2、有时候,真的,毒品就是毒品,战争就是战争罢了。 3、清代”天下“的两大支柱,一是由礼部主持的与朝贡国的关系,一是理藩院主持的与内亚边疆的关系。究竟如何判断内外、分清缓急,在当时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从今天看,内亚边疆在清代结束前大体保留在版图内,后为当代中国所继承,这不能不...
2019-02-03 20:00 1人喜欢
1、以虎门销烟为标志,历史被一条叫”(殖民)现代“的边界强行切割了。边界的一边,是文明、开放、先进,另一边是野蛮、落后、蒙昧。
2、有时候,真的,毒品就是毒品,战争就是战争罢了。
3、清代”天下“的两大支柱,一是由礼部主持的与朝贡国的关系,一是理藩院主持的与内亚边疆的关系。究竟如何判断内外、分清缓急,在当时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从今天看,内亚边疆在清代结束前大体保留在版图内,后为当代中国所继承,这不能不说是晚清国家建设在内外交困中的一大成就。
4、旧秩序解体后,到来的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体系,而是以日本为中心的帝国主义秩序。新秩序借用国际法话语,却继承了”中国-天下“秩序的诸多样貌——比如以天皇、神道的宗法制度替代中原礼教的宗法制度。所以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东亚由中国治下的”天下“变成了日本治下的”天下“。”国际法——殖民帝国“否认”礼部外交“,不过是以一种等级秩序颠覆了另一种等级秩序。
5、亚细亚主义者:主张日本应当协助朝鲜和中国的改革,合力抵御欧美的扩张。
6、XX所写的《中国人的性格》,但”性格说“说到底,无非是指中国人如何不能符合”现代"的要求。所谓“国民性“与其说是需要改造的对象,不如说是被殖民现代性发明出来的想象。
7、在18、19世纪,欧美殖民者为了凸显自身的优越性塑造了一个想象的”东方“,而20世纪的日本为了精神独立又塑造了一个与东洋对立的”西方“。就像江户时代的日本知识精英试图借用古学、国学完成“去中国的中国化”一样,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经历着“去西方的西方化”。
8、越战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一次军事和政治双重失败。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尼克松政府最终选择了对华接触。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由同盟走向分裂,以及中美走向和解,大致勾勒出东亚介入冷战的方式。中国内战促成美国将遏制战略引入东亚,中美在朝鲜直接交战,在越南间接对抗。中美与中苏的博弈,而非美苏间博弈,恐怕才是东亚冷战的主线。
9、不存在完整的政治主权,何来的底气说不呢?讨论经济发展从来不能脱离其时代环境。我们要看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是在怎样的安全形势下进行的。当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的防务基本由美国代管时,中国必须把大部分力量用来确保主权领土不受侵犯。
10、困扰今天东亚的历史认知问题,归根结底不是对于某一场战争、某一个(群)人、某一件事的责任认定,而是我们对于现代性观念的认定。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东亚逐渐接受了一种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单向流动的、发展主义时间观:历史是不断走向“进步”的时间观;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未来要比过去更“先进“;我们挨打的原因在于”落后“,而落后的原因在于”封闭保守“。这套逻辑要求我们永远站在”文明的胜利者“角度,否定”蒙昧的野蛮人”。只是,谁代表文明和胜利,谁代表蒙昧和失败?如果只能以力量、财富、技术作为评判标准——所谓富国强兵——那么这种“文明”里还有没有道义、公平和正义的位置?如果一个有机的社群,在力量、财富和技术上处于弱势,是否意味着这个社群在种族上是低劣的、在文明层次上是低等的?当他们遭到侵犯和凌辱,我们是应该指责侵略者不义,还是被侵略者不够“先进”?
11、欧洲中心主义的要害,并不在于从(作为空间单位的)欧洲出发看历史,而在于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的那种想象时间展开的方式:历史是一个指向特定方向、实现特定价值的进化过程。这种时间观念是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式的:机械、统一、标准化,并且与基督教世界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2、时间并不是统一的。在物理学如此,在历史学就更是如此。破除欧洲中心主义,本质上是打破殖民主义借由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那种单一线性史观的垄断。所谓打破,是说我们应尝试用多元的时间观看待世界,以各种不同的视角审视过去以及现在,在相互交叉、影响的网络下,历史的意义方能更完整地显现。
13、黑格尔以来的主流历史观,是把时间绝对化,地方相对化,不同的人类社会成为绝对时间轴上的一个个阶段性组成。而“发现东亚”,试图做一个反向努力:从一个区域视角出发,探讨世界历史时间如何在这个空间展开。历史不是走向某个统一终点的过程,甚至不一定是一个“向前”的线性过程。“现代”的多元性也体现于此。
回应 2019-02-03 20:00 -
小铁在1999 (万物自然生长。)
大约7世纪前后,大和势力北扩至本州北部,改国名为“日本(Nihon)”,即太阳升起之地。很明显,这样起名字,和“朝日鲜明”一样,是说给西边的人(也就是大陆上的人)听的。如果日本人碰到夏威夷人,当然不能说自己来自“日出之国”。可见,虽是自命名,视角却在中国,是在和东亚大陆的交往中产生的。2019-06-17 21:57
-
但更为关键的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反殖民运动,其本身就存在难以克服的逻辑悖论:因为民族主义恰恰是从殖民主义中衍生出来的,许多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本身就是殖民产物。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诸多机割。比如边界、国籍、族身份等等。是随着殖民现代性的到来才到来的。不要说非洲、东南亚许多社群在被随民者占領之前并不存在欧洲意义上的国家形态,就是印度,在被英国强行整合之前,也只是一个松的区域概念而非严格的主权国...
2020-07-26 12:57
但更为关键的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反殖民运动,其本身就存在难以克服的逻辑悖论:因为民族主义恰恰是从殖民主义中衍生出来的,许多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本身就是殖民产物。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诸多机割。比如边界、国籍、族身份等等。是随着殖民现代性的到来才到来的。不要说非洲、东南亚许多社群在被随民者占領之前并不存在欧洲意义上的国家形态,就是印度,在被英国强行整合之前,也只是一个松的区域概念而非严格的主权国家念。亚洲、非洲的反殖民诉求。强化了各自国家内部的民族主义,带来国家、族群边界的国化和绝对化。“界而治之”。本是宗主国控制殖民地的手段,但当反殖民的民族主义也依照这套边界想象自身,则必然令新独立国家在处理内部族商关系,以及相互间关系时十分麻顺。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后层出不穷的边界、族群争端。几乎都和殖民主义历史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引自 4.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当被殖民者以强烈的身份意识诉求主体独立之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边际清晰的主体,并不是他们以为的历史的本然,而恰是借由被殖民经验而来的新发明。所以越是要以想象的主体身份来反抗,就越入压迫者的逻辑而无法自拔。这就像是陈光兴所批评的后殖民论述:“即使是具有高度的批判意识。却依然卡死在殖民史所局限的范围内,还没有能够摆脱寄生于殖民主义的命运。 引自 4.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在历史学界,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所调欧洲中心主义的要害,并不在于从(作为空间单位的)欧洲出发看历史,而在于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那种想象时间展开的方式:历史是一个指向特定方向、实现特定价值的进化过程。这种时间观念是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式的:机械、统一、标准化,并且与基督教世界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极为多样的历史经验以及理解这些经验的方式,都被排列在一条线性时间轴上。 引自 6.如何记忆东亚近代 回到东亚和现代的关系。我们是否“"现代”过?我认为是的。东亚世界很早就开始了自身的现代转変,它是入类社会整体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这种进入现代的方式,在欧洲殖民主义到来后被否定了,变成了很扭曲的东西。人类的现代不是由某一个局部起源、再扩展到全球的,而是在不同社会间紧密交往、彼此相遇的过程中共同塑造的。没有同东亚、南亚、美洲、非洲的互动,欧洲的现代化也不会以我们所知的方式呈现。因此,“现代”是内在于东亚的。讨论东亚现代,既不必言必称西方,也不必刻意回避西方。正视外部世界带来的冲击,但不把这种冲击看作是唯一的历史推动力,而要探寻外部冲击如何在遭遇、反应过程中内化为本土历史动力的过程。 引自 6.如何记忆东亚近代 回应 2020-07-26 12:57 -
作一看,日本的大东亚论述;以反现代的面目出现。可其根深蒂固的逻辑,仍然是殖民现代性带来的。所谓“兴亚”,正是“脱亚”的另一面向。它一方面反对欧美以种族主义、文明开化论为主基调的历史观另一方面却以标榜日本(或者东亚)的种族优越、文明独特来对抗这种历史观。它一方面强调抵制欧美帝国、资本与殖民势力的扩张,另ー方面却以“共荣”为名,大肆在中国、朝鲜和东南亚扩张自己的帝国、殖民和资本。也就是说,他们在用...
2020-07-26 11:23
作一看,日本的大东亚论述;以反现代的面目出现。可其根深蒂固的逻辑,仍然是殖民现代性带来的。所谓“兴亚”,正是“脱亚”的另一面向。它一方面反对欧美以种族主义、文明开化论为主基调的历史观另一方面却以标榜日本(或者东亚)的种族优越、文明独特来对抗这种历史观。它一方面强调抵制欧美帝国、资本与殖民势力的扩张,另ー方面却以“共荣”为名,大肆在中国、朝鲜和东南亚扩张自己的帝国、殖民和资本。也就是说,他们在用与"近代"完全一致的逻辑,完成“超克近代"的宏业。 引自 1.用什么“超克近代”? 对纳粹的否定,不是在细伦堡审判中完成的,而是在德国人不断的伦理、历史、文化、哲学拷问中完成的。对于日本的罪责,不是所有学者都能像反省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从现代性危机,而不仅仅是发动战争的角度,来深刻反思它的起源。他们忽略了日本走向战争最深层的思维悖论:日本没有抛弃现代,而恰是以种挣扎的姿态,试图“超克”现代。无法从这一点批判,就无法阻止右翼把战争浪漫化的冲动。 引自 2.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 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由同盟走向分裂,以及中美走向和解,大致勾勒出东亚介入冷战的方式。中国内战促发美国将遏制战略引入东亚,中美在朝鮮直接交战,在越南间接对抗。中美与中苏的博奔,而非美苏间博奔,恐怕才是东亚冷战的主线。中国与美苏的博弈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冲突,也不是纯是国家利益的争寄,而是19世纪以来的殖民与反殖民、霸权与反霸抗争的深化。1949年后中国国家建设的限难和曲折、日韩经济的借势起飞,也只有放置在长期热战的背景下,オ能被充分理解。 引自 3.内战,冷战,热战 回应 2020-07-26 11:23 -
站在战后立场,亚细亚主义常常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这些标签归于ー类。可是,如果想象我们站在1912年:大正时代开启、中华民国成立、李容九抱恨而亡、鲍斯行刺哈丁。在那年前后,亚细亚主义看上去更像一个矛盾体,挣扎在殖民与反殖民、帝国与反帝、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种族主义与族裔平等之间,并不像战后看上去的那样简单。吊诡之处在于:它虽然批判...
2020-07-26 10:33
站在战后立场,亚细亚主义常常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这些标签归于ー类。可是,如果想象我们站在1912年:大正时代开启、中华民国成立、李容九抱恨而亡、鲍斯行刺哈丁。在那年前后,亚细亚主义看上去更像一个矛盾体,挣扎在殖民与反殖民、帝国与反帝、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种族主义与族裔平等之间,并不像战后看上去的那样简单。吊诡之处在于:它虽然批判殖民现代性,自身却植根于其中,无法从根本上超越,只能以新压迫来反旧压迫,以新霸权对抗旧霸权。在这个意义上,亚细亚主义的失败不可避免:它的亚洲振兴必须以殖民亚洲为手段。尽管如此,它仍是亚洲人主动塑造“亚洲”身份的一次尝试,它的困境和失败也为今后的“亚洲”想象提供深刻的镜鉴。 引自 3.黑龙会的朋友们:1912年的“亚洲”想象 自强的民族身份需要自强的民众,为此必须推旧道统,改造“国民性"。鲁迅等对此问题的思考,源自美国传教士明恩溥( Arthur Smith)所写的《中国人的性格》(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但“性格说”说到底,无非是指中国人如何不能符合“现代”的要求。如果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博会展现的是他者对东方”的种族主义奇观化,那么《阿Q正传》对“国民性”的刻画,则是自我奇观化。所谓“国民性”与其说是需要改造的对象,不如说是被殖民现代性发明出来的想象。 引自 4.脱亚自救:转折1919 在1919一代激进知识人看来,殖民主义当然是大问题,但伴随殖民主义而来的“现代”却无疑是历史的必然方向。如何使自己“现代",有时是在摆脱殖民压迫之上更重大、更本质的问题。加速“现代”,就要比西方的东方主义者更为坚定彻底地批判东方,不能有一点温情脉脉。在这一点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达到一致。 引自 4.脱亚自救:转折1919 本来,拥抱“现代”是个必然的选择,可东亚进入“现代时间”之时,恰恰也是这个现代性暴露巨大危机之时。20到30年代,经济萧条和金融灾难接踵而至,国际机制缺乏约東能力,欧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批判思潮层出不穷,文学术领域的反叛浪潮(被冠以“现代派”之名)前赴后继。本以为“现代文明”是解药,可“现代”和“文明",本身失序了本以为是民族的危机,原来是全球性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引自 5.建设与失序:步入“现代时间”的东亚 回应 2020-07-26 10:33 -
今天的学者大多同意,种族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民族主义,是现代产物。当然,对人群差异的认知和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认知通常比较随意:比如中原历代都有《职供图》,记录异族图像;首位到日本的耶稣会士沙勿略,认为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自人;而美国主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把非格鲁欧洲人(比如日耳曼人)看作白人。但种族/民族主义不ー样,它是一套以科学话语包装,并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结为一体的现代意识形态。...
2020-07-26 09:38
今天的学者大多同意,种族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民族主义,是现代产物。当然,对人群差异的认知和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认知通常比较随意:比如中原历代都有《职供图》,记录异族图像;首位到日本的耶稣会士沙勿略,认为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是自人;而美国主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把非格鲁欧洲人(比如日耳曼人)看作白人。但种族/民族主义不ー样,它是一套以科学话语包装,并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结为一体的现代意识形态。把人类按照“科学”方法区分人种,始自18世纪瑞典自然学家林奈(CartLinnaeus))。而人类学,特别是体质人类学的兴起,又以种种测量术强化了种族理论的“生物学依据。到了19世纪,达尔文( Charles Darwin)自然演化论被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差异。于是种、族,与文明进化紧紧联系,用以合理化殖民压迫。这些理论在今天当然已经被否弃,但在一百多年前,则被奉为真理。 引自 1.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东亚以民族主义改造自身,一个主要的刺激当然是殖民主义在话语和实践两方面的威胁。但殖民主义和 民族主义看似一对敌人,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被殖民者建构了一套反抗性民族主义,可依赖的仍是殖民者带来的那套文明、进化逻辑。殖民者发明的这套压迫理论,被反抗者用来求存图强。问题是,独立、富强之后怎么办?如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文明准则,我们是否要将它施用于更弱的他者,包括国界内的与国界外的? 引自 1.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回应 2020-07-26 09:38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6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聯經 (2019)9.0分 13人读过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역사비평사 (2020)暂无评分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发现东亚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木下天一郎 2018-08-01
很好的通史读物,早先在澎湃新闻读过数篇。作者从东亚内在的现代性出发做非本质主义论述,并谈及“殖民现代”对“东亚”的塑造及影响,并不是如腰封所说要去揭露“另一种东亚现代”,而是透过更加多元的叙述,考察“东亚”在多语境中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书中“去中国的中国化”与“去西方的西方化”可谓对日本江户幕府以降的心态历程的精准表述。而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话语似乎总是与“民族国家”的概念相随,亚非诸国的国... 很好的通史读物,早先在澎湃新闻读过数篇。作者从东亚内在的现代性出发做非本质主义论述,并谈及“殖民现代”对“东亚”的塑造及影响,并不是如腰封所说要去揭露“另一种东亚现代”,而是透过更加多元的叙述,考察“东亚”在多语境中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书中“去中国的中国化”与“去西方的西方化”可谓对日本江户幕府以降的心态历程的精准表述。而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话语似乎总是与“民族国家”的概念相随,亚非诸国的国家建构都离不开殖民者的经验影响,日本想要超克近代结果却被近代超克,也正是当下亚非国家民族主义的普遍困境。如果宋老师可以对书后的参考文献多做一点解释说明,就更好了。 (展开)
7 有用 阿布 2018-09-18
在方所翻了下,学术上无创见,通俗层面又不好看,东亚不是杂糅在一起就可以“发现”
37 有用 三日酲 2018-07-02
后面就邪乎起来了
5 有用 ZL 2018-08-04
虽然作者说自己毫无创见,只是搬运工。但对我个人来讲还是非常震撼。颠覆了许多的观念,例如:近代中日是否闭关锁国?清与之前的朝代意识形态建构有什么巨大变化?当时国人的所谓“妄自尊大”并非事实,是华夷体系与合约体系的冲突等等。而且虽有大问题要论述,各章都以解决小问题的方式论述,非常好读。末两章稍有些吃力,可能本人学识所限。有空要重读。
27 有用 张亦廷 2018-07-26
别买。作者曲意环护大清——大中国,复兴有梦,做得太痴。
0 有用 Kyyper 2021-01-23
不以欧洲殖民现代观为参照的东亚史,提出东亚世界很早就开始了自身现代化转变,只是这种进入现代的方式,在欧洲殖民主义到来后被否定。现代是内在于东亚的,要探寻外部冲击如何在遭遇、反应过程中内化为本土历史动力的过程。“总觉得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有些玄乎。。。
0 有用 senswen 2021-01-22
神书,古代与近代都写得十分出色,当代部分写得不如前边充分精彩是事实,然而道理我十分认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镜像自我”真正成为独 立的“人”的阶段。日本对于“现代性超克”的失败让人联想起河合隼雄根据日本神话的“中空均衡结构”对于日本人“只适合依据别人的模式学到最好而不适合当领导者”的论断,视角差异造成的不同观测结果在史学也适用,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早就该反省了,我们如今就在创... 神书,古代与近代都写得十分出色,当代部分写得不如前边充分精彩是事实,然而道理我十分认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镜像自我”真正成为独 立的“人”的阶段。日本对于“现代性超克”的失败让人联想起河合隼雄根据日本神话的“中空均衡结构”对于日本人“只适合依据别人的模式学到最好而不适合当领导者”的论断,视角差异造成的不同观测结果在史学也适用,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早就该反省了,我们如今就在创造着第三种声音。 (展开)
0 有用 匪熊 2021-01-20
2019-1-28 这书写到后面越写越差,一看又不是外宾,写出来的东西怎么那么膈应呢...建议读到后半段适时抛书。
0 有用 方忏轩 2021-01-14
一般。
0 有用 诗予 2020-12-30
从明朝写到二战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来越喜欢小众方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