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 • 角》的原文摘录

  • 正统茶室的大小是四叠半榻榻米,或者说十英尺见方,这来源于《维摩诘经》的一段经文。在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中,维摩诘居士就是在一个这么大的房间里迎接文殊菩萨和八万四千名弟子的,这则寓言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对真正的悟道者来说,空间是不存在的。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0:49:57
    —— 引自章节: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 “数寄屋”则是独立的茶室,设计容纳不超过五人,这个数字暗合那句名言“多于三美神,少于九缪斯(more than the Graces and less than the Muses,这是一句英文俗语,通常指晚餐的人数应该大于三个,少于九个。“Graces”即希腊神话中体现人生所有美好事物的美惠三女神,而“Muses”即缪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女神的总称。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0:49:57
    —— 引自章节: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 千利休认为打造露地的秘诀就存在于古代歌谣里:“四望岂得花叶茂,海浦茅舍秋暮里。” 小堀远州认为露地的理念蕴含在如下的诗文里:“夏夜望海远,茂林眺月晦。”他的意思并不难揣度。他想创造出这样一种意境:刚刚被唤醒的灵魂,一面仍徘徊在往日斑驳的旧梦影中,一面又沐浴在柔和精神之光笼罩下的甜蜜的迷离意识之中,渴望栖息于那广袤彼岸的自由之上。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0:49:57
    —— 引自章节: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 只有那些能在精神中补全不完整之人,才会发现真正的美。生命与艺术之伟力,正潜伏于其生长的可能性之中。在茶室之中,这种可能性就留给每位来客,让他们在想象之中去完善那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完美。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0:49:57
    —— 引自章节: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 对重复的担忧,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茶室之中。为了装饰而挑选的物件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在色彩上和设计上的重复。如果你置备了鲜花,那么以花为主题的画轴就不得采用;如果你用了圆形的茶壶,那么水罐就要用带角的;如果茶杯是黑釉的,那么茶罐就不该是黑漆的。在壁龛中置放香炉,一定要小心,避免放在正中,以免将空间等分。壁龛支柱的木材,也应与其他柱子有所区别,以免造成任何单调之意。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0:49:57
    —— 引自章节: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 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者所体会到的总是一个又一个略有不同的2000㎡的房间,这完全取决于人们置身于建筑中的位置。每当移步前行的时候,整个大房间就会像万花筒一样在改变。---《建筑的新尺度》石上纯也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1:14:09
    —— 引自章节:石上纯也:建筑的一角与未来
  • 结构、构造与材料在完成了它们的任务之后,最终隐退在空间之后,而空间的自由就此生长出来。 他在自己的著作《建筑的新尺度》中打了一个森林的比喻,他认为,在一片森林中,生物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遵循规则进行日常作息。而建筑物则由墙壁严格分隔了空间,并赋予不同的功用。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1:14:09
    —— 引自章节:石上纯也:建筑的一角与未来
  • 在KAIT工坊的柱子森林中,人们的行动不断地改动着空间结构,形成一种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游动感,这“令建筑里的空间如泡沫一般忽隐忽现,其功能、形制、空间大小,彼此之间的联系、分隔、排列,等等,都能在这种不定性的浮动空间的排列分布中得到体现。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1:14:09
    —— 引自章节:石上纯也:建筑的一角与未来
  • 本来,建筑隔离环境,人可以站在屋里看风景,但这些温室却诉说着另一种情形:你在温室内能看到室外的风景,而当你坐在那些布置得如同室内空间,却实际上在室外的长椅上,透明温室内部的植物又成了一种风景。“内”“外”的边界被消隐了,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在人的感受上产生了重叠,这造成了一种“模糊空间的景观”。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1:14:09
    —— 引自章节:石上纯也:建筑的一角与未来
  • 石上纯也在这个设计中想探究的是极日常性的物件(桌子)的非日常性的表现手法所创造的空间张力,以及一张桌子如何在“室内空间”这个基地中展现出建筑特质,继而通过桌子上的小物件配置来探讨微小场域与空间塑造的可能性。 (查看原文)
    女宛心兑 2019-12-25 11:14:09
    —— 引自章节:石上纯也:建筑的一角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