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奥斯丁文集经典插图本
原作名: Emma
译者: 祝庆英 / 祝文光
出版年: 2008-4
页数: 486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奥斯丁文集经典插图本
ISBN: 9787532744275
内容简介 · · · · · ·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著名女作家。本书是作者主要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其最成熟的作品。热心的爱玛关心哈丽埃特的婚姻,她认为这姑娘是大户人家出身,因此要她拒绝农夫马丁的求婚,并一味鼓励她去爱牧师埃尔顿。爱玛姐夫的哥哥奈特利比爱玛大十六岁,他始终爱着爱玛,可是又经常批评她的缺点,包括她如此主观地干预别人的恋爱和婚姻。在埃尔顿同霍金斯小姐结婚后,爱玛又要哈丽埃特去爱弗兰克·邱吉尔,但哈丽埃特却爱上了奈特利,这时候爱玛才大吃一惊,发觉自己心里一直爱着奈特利。最后,他们两人、弗兰克·邱吉尔和简·菲尔费克斯,以及马丁和哈丽埃特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34幅原版插图生动再现经典场景。
作者简介 · · · · · ·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丁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丁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丁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丁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要害怕,我的哈里埃特,我就是变成老姑娘也不会贫困不堪的。只有那些贫穷潦倒的单身女子才会被人轻视!一个独身生活的女人,如果 没有足够的生活来源,一定会令人厌烦而又惹人讥笑!成为年轻的男人和姑娘们的笑料;但是富有的独身女人是被人敬重的,能够跟其他人一样知书达礼,人们都会喜欢她!这种差别看上去好像违反了正常人的意识形态,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由于生活没有保障可能使得人变得很小气、很怪癖。一些收入刚刚够用的人,大都生活在很小的,属于最下层人的范围里,并且能因此而变得既心胸狭窄,又蛮横粗鲁。但是,贝茨小姐可不是这种人。确切的说,人们都很喜欢她,虽然她独身一人,又不富裕。贫穷的却没有让她变得小气。我确信,如果她仅有一个先令,她也许能取六便士来分给他人。并且,谁也不怕她。能有这种优点真不错。” “诶呀!那你该怎么做呢?到你年老后,你打算做什么呢?” “哈里埃特,如果我对自己清楚的话,我仍然这么说,我这颗跳动的心是进取的。我如何不能理解四五十岁的人怎么就不能像二十几岁时那样去做事。女人能够用眼睛,手和智慧做到的事,年老以后我还会照常去做。也可以说,不会有什么不同。要是我画画少了,就可以多读一些书!要是我不喜欢音乐,就是编织地毯。而是否有中意的人,感情有没有寄托,这确实是个赶不上其他人的难题。真的,不嫁人的最大坏处就是没有这种人。这些倒不是我的难题,我可以去照顾那几个可爱的外甥。这么多孩子,感情足可以找到寄托的对象了,虽然他们会让有各种期望和各种忧虑。即使我不会给这几个外甥以母亲似的爱,可是我觉得,对于一些强烈的盲目的爱来说,这也可以使我得到满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我定了一条总的原则,哈丽埃特,那就是:要是一个女人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要接受一个男人的求婚,那她当然就应该拒绝他。要是她对说『同意』都犹豫不决,那她就应该直截了当地说『不同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爱玛"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爱玛"的人也喜欢 · · · · · ·
爱玛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爱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1 条 )




The most desirable marriage lies in....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几乎想弃书了。到现在为止,爱玛的形象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极强,自以为是,看不起身边的人,非常乐于凭自己的臆想judge贬低他人,虚荣,爱指手画脚左右别人的愚蠢女人,她自以为为别人付出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感动自己。她的优点和缺点比起来如此不值一提。如果最后这个傻x的形象没有任何改变的话,这将是我第一个一星评分。
2017-10-28 18:25:25
-
Aubrey (Rocking in a shy way.)
“恋爱和我的爱好、我的个性不合。我认为我将来也不会爱上谁。况且,没有爱情而去改变目前的处境,那才是个傻瓜呢。财产,我不需要;工作,我不需要;地位,我也不需要。我相信,结了婚的女人没有谁在丈夫家能有一半像我在哈德菲尔德这样做主的。我绝对、绝对不能指望有哪个男人像我父亲这样疼爱我、重视我,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认为我样样都正确。” 此言极是~~2012-01-03 10:11:20
-
女人通常都想结婚,我可没这种想法。我要是坠入情网的话,那准是另一回事!可我从没爱过谁。恋爱和我的爱好,我的个性不合。我认为我将来也不会爱上谁。况且,没有爱情而去改变目前的处境,那才是个傻瓜呢。财产,我不需要;工作,我不需要;地位,我也不需要。我相信,结了婚的女人没有谁在丈夫家能有一半像我在哈特菲尔德这样做主的。我绝对,绝对不能指望哪个男人像我父亲这样疼爱我,重视我,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认为我样...
2017-06-03 20:06:3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8 )
-
译林出版社 (2001)7.8分 6928人读过
-
Bantam Classics (1984)8.2分 816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7.8分 206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8.2分 173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1000本人死前要读的书 Love部分 (柏舟)
- 欧美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作品选 (Lightsage)
- 奥斯丁文集经典插图本(上海译文08版) (冬瓜)
- 英《观察家报》:“过去300年中必读的100本书籍” (老姜饼人了)
- 张志全设计的图书收集 (雾)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爱玛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豆友4890949 2010-11-25 18:53:33
个人认为此书在傲慢与偏见之上。 最后看到了奈利特先生可爱的一面与菲尔费克斯小姐率真的一面,感觉很高兴~爱玛也没有开始那么令人讨厌了。
2 有用 AlphaDiao 2010-10-08 20:03:33
我讨厌这种女人
0 有用 Daisy Li 2008-12-26 23:14:44
那个时代的爱情,真是让人不敢恭维。。。要门当户对,要中规中矩,要相敬如宾。一番周折下来,婚结了,爱还剩多少?
0 有用 N多松鼠 2012-03-21 08:58:25
英国总是分外重视阶级贵族地位,很难想象那时候在英国的生活氛围,贵族们无所事事,各种聚会聊天献殷勤。爱玛的不婚主义是多么独立的思想。奈特利无疑是文中最完美的男人。插画好看极了~
1 有用 we are 2012-01-07 13:26:37
Emma真不是我爱的女主角。不过倒是觉得当时人们社交的氛围很有趣,虚伪得不尴尬,总好过彼此的漠不关心。
0 有用 Maxime 2022-05-05 12:19:39
奥斯丁晚期的小说,与前期相比更为纯熟,但也更不“讨喜”。她塑造了爱玛这样一个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但却极其真实的圆形人物,通过她的发展来展现英国乡村生活风貌。对爱情与婚姻的物质性没有前几作那么明显,但也更为深入,笔力也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处。奥斯丁笔下的几种类型化人物在这本书中也更为复杂不那么扁平了。反讽、幽默的笔调,在这本书里更为圆融。可惜奥斯丁早逝,不然她的文学创作一定有更为精彩的可能性(虽然她已经足够... 奥斯丁晚期的小说,与前期相比更为纯熟,但也更不“讨喜”。她塑造了爱玛这样一个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但却极其真实的圆形人物,通过她的发展来展现英国乡村生活风貌。对爱情与婚姻的物质性没有前几作那么明显,但也更为深入,笔力也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处。奥斯丁笔下的几种类型化人物在这本书中也更为复杂不那么扁平了。反讽、幽默的笔调,在这本书里更为圆融。可惜奥斯丁早逝,不然她的文学创作一定有更为精彩的可能性(虽然她已经足够伟大了)。 (展开)
0 有用 明明如月 2022-03-25 23:04:03
@2008-12-23 22:47:41
0 有用 小山雀 2022-02-26 22:56:01
看不太走,不知道为什么。大概就是有钱有闲的富家女爱玛,爱做媒然后围绕于此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0 有用 弥彦山 2022-02-26 18:09:57
“爱玛处境的真正的不利,其实就在于她有权过于任性,而且对自己的估计往往略微偏高一点;所以她的许多乐事就有可能遭受损害,减少趣味。” 敏锐与想象力过剩是一种诅咒,占有全部幸运的爱玛都不得不为此承受忧郁的代价,如果不是在奥斯汀的喜剧世界里,爱玛的结局会更倒向黯然与落寞。爱玛的天才使她无法承受菲尔费克斯和哈丽埃特的境遇,如果爱玛不婚,她必然无法克服孤独。她和弗兰克·丘吉尔是绝对的幸运儿,她们备受命运眷顾... “爱玛处境的真正的不利,其实就在于她有权过于任性,而且对自己的估计往往略微偏高一点;所以她的许多乐事就有可能遭受损害,减少趣味。” 敏锐与想象力过剩是一种诅咒,占有全部幸运的爱玛都不得不为此承受忧郁的代价,如果不是在奥斯汀的喜剧世界里,爱玛的结局会更倒向黯然与落寞。爱玛的天才使她无法承受菲尔费克斯和哈丽埃特的境遇,如果爱玛不婚,她必然无法克服孤独。她和弗兰克·丘吉尔是绝对的幸运儿,她们备受命运眷顾,会引来身边人的羡慕或嫉妒。 在描绘爱玛时,奥斯汀时不时露出的反讽笔墨使这个人物超然于本书之中。另外,能以温和的口吻道出对人性不堪的精妙见解,奥斯汀应该有爱玛与泰勒结合的性格。 (展开)
0 有用 whoever 2022-01-22 17:31:37
Emma应该是Austen笔下最可爱的姑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