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 朱利安·格拉克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品方: S码书房
原作名: Le Rivage des Syrtes
译者: 张泽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17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21200683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品方: S码书房
原作名: Le Rivage des Syrtes
译者: 张泽乾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17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2120068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 2018年出版上架的外国文学 (鲸岛)
-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 (Viking)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不法之徒”,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秩序 (新京报书评周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沙岸风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子弹 2020-04-12 15:32:03
上帝驱赶我们,通过一个幻想的全景和二元的悲剧。
0 有用 lieerli 2019-12-31 22:23:33
不是一本好读的书 专注于对眼前所见之物和想象观念的意识流般描述。人物的心中百转千回和眼中的气象万千作者用文字还原 翻译好难得。一个囿于停滞的国家 一个丧失目的却在寻觅的人 大概会一起终结吧。
0 有用 Bon voyage 2020-07-30 17:40:58
朱利安·格拉克写完了穆齐尔未完成的《没有个性的人》。穆齐尔用反讽暗示和平行动背后隐藏的战争,格拉克则告诉我们,这种宿命般的毁灭来自于无意识,从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文笔优美,文字密度过于庞大,比喻织就了一张失去方向的网,就像时而干燥、时而潮湿的阴沉的沙岸。Compagnon把格拉克视为二十世纪“反现代派”的代表是有理由的,整部小说就像挽歌,如罗兰巴特说的那样,“做一个先锋派,因为知道什么东西死了... 朱利安·格拉克写完了穆齐尔未完成的《没有个性的人》。穆齐尔用反讽暗示和平行动背后隐藏的战争,格拉克则告诉我们,这种宿命般的毁灭来自于无意识,从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文笔优美,文字密度过于庞大,比喻织就了一张失去方向的网,就像时而干燥、时而潮湿的阴沉的沙岸。Compagnon把格拉克视为二十世纪“反现代派”的代表是有理由的,整部小说就像挽歌,如罗兰巴特说的那样,“做一个先锋派,因为知道什么东西死了;做一个后卫,是因为还爱着那个死去的东西。” (展开)
2 有用 奇诺 2019-02-27 16:17:07
“孤立地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眼就一目了然,然而对其整体意义我却理不出头绪。在一些措辞表达得不够贴切的句子里,从那些人们最意想不到的咬文嚼字的语言堆砌中,我预感到了作者东一处、西一处所使用的表面上十分平庸却有言外之意的词语,虽然确实切合他的意思,但与我所理解的可能迥然相异。”
0 有用 落阡 2020-12-06 11:14:23
语言属于那种优雅的难读。“幸福和安宁就是人把自己周围的许多东西消耗了。”
0 有用 曲奇的小粉 2022-11-12 20:49:56 江苏
每一次我读累了合上书,都像是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我感到阅读的过程仿佛变成了我只是在听作者悠然自得的独白,而我却并听不懂。然而合上书后我便再也不想干什么,书里面的磁场在不断吸引着我手指里精细的铁屑。我忍不住继续的欲望,就像两个亲密的肉体不会停止做爱的行为。感谢把这个作家推给我的老师,无疑我会看完我能找到的这位作家的所有作品,也会重读这本,如同饿坏的人重新找到大快朵颐的能力。
0 有用 -1 2022-10-05 12:11:50 天津
要不是后面那种作者个人趣味式的哲学家写散文有五星的分量。确实很迷人的一本书,文笔优美秀丽,就算隔着翻译也能传达出好来。忍不住感叹在有生之年要错过多少作家……
0 有用 Vivy 2022-09-10 18:37:06 浙江
恐怕这不是我以为的优雅作品
0 有用 Lunarzabal 2022-07-06 18:52:42
精彩,精彩。读完第一感受是译者可能真的下了超级大的功夫,格拉克的写作风格太过隐秘,且沉浸在巨大的繁杂的比喻里,人之间的幻想与隔阂分散在各自的独白。虽然是有相当明显的书写壁垒,一种天真的抵抗通俗文学的严肃性塑造,但在慢慢进入人物的言语之后,文学本身就消失了,一种精神的脉络出现。可能是到目前最喜欢的城市文学,政治冲突没有刻意作为重点,人的疏离、精神的脆弱与坍缩,以及漂亮的环境与精神的杂糅,病态的阅读体... 精彩,精彩。读完第一感受是译者可能真的下了超级大的功夫,格拉克的写作风格太过隐秘,且沉浸在巨大的繁杂的比喻里,人之间的幻想与隔阂分散在各自的独白。虽然是有相当明显的书写壁垒,一种天真的抵抗通俗文学的严肃性塑造,但在慢慢进入人物的言语之后,文学本身就消失了,一种精神的脉络出现。可能是到目前最喜欢的城市文学,政治冲突没有刻意作为重点,人的疏离、精神的脆弱与坍缩,以及漂亮的环境与精神的杂糅,病态的阅读体验,还挺让人陶醉。 (展开)
0 有用 啾啾 2022-04-13 13:00:04
隐晦又深入的语言,是那种缓慢流露出力量感的文笔。希望以后能读懂法语原版,理解到这本小说本身的语言魅力,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