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到第99页,完全看不下去。。。。
从未看过这样的写法,一度以为是回忆类散文型,可越看越是觉得妙,越有趣与深刻。 人物刻画也是相当好的,老十哥,老十一,老十八,一为官一为商一为农,这不正是“矛盾”吗。 黄冈秘卷只是引子,从少川到“我”,从海棠到老十哥。 刘氏家志也是条线,还是条主线,2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这一辈子的恩恩怨怨。 也是现代社会与那段时间的冲突,组织与人民与社会的冲突。 写得很好,但还是有些遗憾,好像不太深刻,是自己理解不够?也许。
补码
“三江自此分南北,谁向中流是主人”。刘醒龙以家族史的故事为切入,审视了近代以来黄冈地区,黄冈人民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几辈人相互纠葛的命运关系,在历史长河中轮回,最终有了一个完满的答案。结尾很有现实主义,虽说意料之外,但都在情理之中。
从年前放寒假时候带回家,当时看了几页,没读下去。到学校后,写毕业论文之余,历时一个月终于看完了(期间顺手看完了蒙古往事和可可西里狼),如果但凡坚持不下去,把它还了,就错过了一本精彩的小说。整本小说写了自己家族的一些往事,但是构思巧妙,插叙正叙又似乎浑然一体,没有多年写作经验的作家肯定驾驭不了。而令我更惊奇的是,刘醒龙的逻辑散而不乱。
主题很好。文笔略显拖沓,情感略显做作。不大气
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厚重的多
《黄冈秘卷》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塑造和雕刻黄冈人的文化人格,将黄冈人的“一根筋”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种宁折不弯的强大人格传统甚至改变了杜牧、王禹偁、苏东坡这些外来者的文化性格,尤其是给活络善变的苏东坡注入了新的文化人格力量。
刚刚读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没有办法喜欢作者的写法,无数次的想拍案而起:作者普通人不是这么说话和做事的,好吗?好吗?之所以三星是相对于我刚看过的上一本而言的。至少这次作者对于所写的故乡还是真的有些许感情的。故事不算太烂,只是逻辑太多不通了,人物个个虚浮像带着面具,还有七零八落的叙述和矫情的语言。
一部家族史,横跨整个二十世纪,纵坐标则是彼时的黄冈县和英山县。在情节安排上,人物众多而错落有致,有一点侦探解密的味道,缺点就是有些冗长,情节展开比较慢,作者的文笔还可以进一步锤炼。 作者力图展现的故土精神面貌,也可以看作是对家乡的赞美之词。只是这种赞美,黄冈是否担当得起,只是另外一说。这种文化根脉究竟是否存在,或者说因为影响因素非常地多而变得没有意义,还有待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进一步挖掘。很多时候,那种所谓的地方精神,往往因人而异,而一旦因人而异,就无所谓地方而是普适性的了。 作者希望借自己的作品传达一种自尊不屈的能量与精神,以规劝世人,激励读者。但若故事不吸引人,就不会引人去深思,这样的努力往往就容易付诸东流。 收获了一些地方性知识,只是不知道小说里的事,有多少真,多少假。
结构上还不错,但是通篇感觉太刻意,太矫揉,像在编故事,而不是讲故事……或许作者野心太大,想法太多,想要涵盖太多的元素,最终呈现地更多是对家乡的献礼,而不是所期待的大家之作
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本以为是刘醒龙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反思构思的小说,看开篇似乎也印证了我的想法。不过细读下去,发现本书讲的却是以“我”的父亲老十哥和他的堂弟老十一为主要人物的黄冈当地近代地方志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交错复杂,却又在某些时刻让人有一种隐约的清晰感。老十哥刘声志坚信组织的安排,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堂弟老十一刘声智则是走上了另外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两人的性格如此迥异,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发生过多次的命运交错,最终兄弟二人终于在几十年后找到当年被二人藏起的《刘氏家志》后得到了释然,就如同巴河藕汤一样,黏连不断,又回绕着故乡的气息。不过在可读性上需要扣点分,并没有那种读起来特别让人手不释卷的感觉,部分章节有点散。
读得相对比较艰难缓慢。
我如果想写一本书的话,要么是那本马桥词典,要不就是这本黄冈秘卷。
起那被密卷支配的恐惧
这嘿啰呼的书读到最后也没那么不嘿呼。
越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东西,越是想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读了很多天,非常一般。
写的什么东西
当人们对历史与革命有所懈怠和疏离,当人们对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熟视无睹,当人们更多关注自我的内心,竭力把持自我的物质与精神之时,刘醒龙在提醒我们,当下和现实依然有需要关注的信念之类的宏大事物,依然要面对革命和历史的遗产(及其遗民)。
> 黄冈秘卷
4 有用 喂你排骨藕汤 2018-10-03 22:22:51
读到第99页,完全看不下去。。。。
3 有用 十三的十三 2019-06-16 15:47:36
从未看过这样的写法,一度以为是回忆类散文型,可越看越是觉得妙,越有趣与深刻。 人物刻画也是相当好的,老十哥,老十一,老十八,一为官一为商一为农,这不正是“矛盾”吗。 黄冈秘卷只是引子,从少川到“我”,从海棠到老十哥。 刘氏家志也是条线,还是条主线,2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这一辈子的恩恩怨怨。 也是现代社会与那段时间的冲突,组织与人民与社会的冲突。 写得很好,但还是有些遗憾,好像不太深刻,是自己理解不够?也许。
1 有用 麦麦 2022-04-13 08:46:23
补码
2 有用 珀斯 2018-09-09 17:57:36
“三江自此分南北,谁向中流是主人”。刘醒龙以家族史的故事为切入,审视了近代以来黄冈地区,黄冈人民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几辈人相互纠葛的命运关系,在历史长河中轮回,最终有了一个完满的答案。结尾很有现实主义,虽说意料之外,但都在情理之中。
2 有用 你说的小矫情 2021-04-08 00:23:31
从年前放寒假时候带回家,当时看了几页,没读下去。到学校后,写毕业论文之余,历时一个月终于看完了(期间顺手看完了蒙古往事和可可西里狼),如果但凡坚持不下去,把它还了,就错过了一本精彩的小说。整本小说写了自己家族的一些往事,但是构思巧妙,插叙正叙又似乎浑然一体,没有多年写作经验的作家肯定驾驭不了。而令我更惊奇的是,刘醒龙的逻辑散而不乱。
0 有用 灯塔 2023-08-20 10:32:37 湖北
主题很好。文笔略显拖沓,情感略显做作。不大气
0 有用 Cassie77 2023-05-16 09:54:46 湖北
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厚重的多
0 有用 奈斯!大夫 2018-08-03 11:41:14
《黄冈秘卷》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塑造和雕刻黄冈人的文化人格,将黄冈人的“一根筋”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种宁折不弯的强大人格传统甚至改变了杜牧、王禹偁、苏东坡这些外来者的文化性格,尤其是给活络善变的苏东坡注入了新的文化人格力量。
0 有用 好好生活的Lx 2018-11-23 11:54:22
刚刚读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没有办法喜欢作者的写法,无数次的想拍案而起:作者普通人不是这么说话和做事的,好吗?好吗?之所以三星是相对于我刚看过的上一本而言的。至少这次作者对于所写的故乡还是真的有些许感情的。故事不算太烂,只是逻辑太多不通了,人物个个虚浮像带着面具,还有七零八落的叙述和矫情的语言。
0 有用 浮云能避日 2021-01-13 23:57:12
一部家族史,横跨整个二十世纪,纵坐标则是彼时的黄冈县和英山县。在情节安排上,人物众多而错落有致,有一点侦探解密的味道,缺点就是有些冗长,情节展开比较慢,作者的文笔还可以进一步锤炼。 作者力图展现的故土精神面貌,也可以看作是对家乡的赞美之词。只是这种赞美,黄冈是否担当得起,只是另外一说。这种文化根脉究竟是否存在,或者说因为影响因素非常地多而变得没有意义,还有待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进一步挖掘。很多时候,那种所谓的地方精神,往往因人而异,而一旦因人而异,就无所谓地方而是普适性的了。 作者希望借自己的作品传达一种自尊不屈的能量与精神,以规劝世人,激励读者。但若故事不吸引人,就不会引人去深思,这样的努力往往就容易付诸东流。 收获了一些地方性知识,只是不知道小说里的事,有多少真,多少假。
0 有用 Figo 2021-08-10 00:50:48
结构上还不错,但是通篇感觉太刻意,太矫揉,像在编故事,而不是讲故事……或许作者野心太大,想法太多,想要涵盖太多的元素,最终呈现地更多是对家乡的献礼,而不是所期待的大家之作
1 有用 廓尔忘言 2020-01-30 23:54:28
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本以为是刘醒龙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反思构思的小说,看开篇似乎也印证了我的想法。不过细读下去,发现本书讲的却是以“我”的父亲老十哥和他的堂弟老十一为主要人物的黄冈当地近代地方志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交错复杂,却又在某些时刻让人有一种隐约的清晰感。老十哥刘声志坚信组织的安排,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堂弟老十一刘声智则是走上了另外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两人的性格如此迥异,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发生过多次的命运交错,最终兄弟二人终于在几十年后找到当年被二人藏起的《刘氏家志》后得到了释然,就如同巴河藕汤一样,黏连不断,又回绕着故乡的气息。不过在可读性上需要扣点分,并没有那种读起来特别让人手不释卷的感觉,部分章节有点散。
0 有用 加德满都的风 2020-04-08 14:48:26
读得相对比较艰难缓慢。
1 有用 辣椒j 2019-09-06 20:48:50
我如果想写一本书的话,要么是那本马桥词典,要不就是这本黄冈秘卷。
1 有用 死水微澜 2018-10-31 13:47:52
起那被密卷支配的恐惧
0 有用 青春都一饷 2019-05-26 23:41:46
这嘿啰呼的书读到最后也没那么不嘿呼。
0 有用 zhuzhu_velma 2019-04-18 15:56:24
越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东西,越是想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0 有用 天天 2022-08-21 18:42:50
读了很多天,非常一般。
0 有用 多吃多睡 2024-11-03 18:55:01 湖北
写的什么东西
0 有用 serina 2018-08-29 10:42:57
当人们对历史与革命有所懈怠和疏离,当人们对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熟视无睹,当人们更多关注自我的内心,竭力把持自我的物质与精神之时,刘醒龙在提醒我们,当下和现实依然有需要关注的信念之类的宏大事物,依然要面对革命和历史的遗产(及其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