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休谟肯定是比维酱要伟大的。但就算真能做到,what is the point of取消维酱的原创性呢?某种意义上,把柏拉图做透了,也可以取消所有哲学家的原创性(我认真的)。但是去钩索乃至创造出前人未发处,不正是阐释的一大旨趣么~
翻译错误较多,convention的翻译有些随意,一会指“协议”一会指“习俗”;94页是“指称性语词”,误翻译为“非指称性语词”……但翻译力求忠实原文,对我帮助很大。原文写作颇为繁琐
休谟太强大了。非常感谢利文斯顿的研究。也许存在两种性质的真理。一种是超越于时间之上的,理性真理。一种是时间赋予它本质的真理,可以称之为感性真理(并不完全的日常生活哲学)。也可以说,我们存在的状态激烈化才会使后者更为明显,更多人将之称为“现实”。第一种真理使人更为广阔与乐观,第二种真理让人对第一种真理不虔诚。但是,更有一种可能,我们的理性真理也无法摆脱时态,被想象的某种原始特性所先验地决定着。
只看了最后三章实践哲学学部分,原来以为会很无聊,结果没想到日常生活-虚妄哲学的对立非常有趣,后者产生了政治笛卡尔主义和神意史观,休谟对两者进行了攻击,接下来对保守主义传统的处理功力还是不够(最好有伯克评价休谟或《英国史》的文本)。一本好书的特征是可以启发很多问题,这本书也做到了:休谟的历史哲学是否是其实践哲学的基础?保守主义对时间伦理性的哲学证明在休谟这里是否最为清晰?
休谟在作者笔下更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了。
书是好书。且不论翻译问题,为什么这本书不标英文边码,也把索引删掉?这么不讲学术规范吗?
很多地方似乎明白了,总体而言仍然一团浆糊。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哲学门外汉来说,太难了!一点感想:西方现代各主要哲学流派因西语的时态变化而导致的意义表达混乱进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时态句式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基础,进而语言分析哲学大行其道,这些固然很好,作为中国人(主要是哲学门外汉)难免有些不好理解。黑格尔声称中国没有哲学没有历史,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对的,我们得益于汉语没有时态的变化,确实产生不了纯粹的西式哲学和历史观念。但是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史(这一点上葛兆光讲的很明白),我们同样没有西方的所谓历史,因为我们的观念里现在始终都在历史之中,我们把自身和现在一起融入了历史之中,这应该是我们的历史观。
非常好的介绍了休谟哲学的核心原则和应用,让我对休谟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不错
很精彩,打通了休谟的哲学与历史学,从认识论一直推论到道德哲学、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休谟几乎成为了半个历史主义者与半个叙事主义者。人类对自身的知识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联结,哲学深嵌在日常生活(语言)当中,那种自主性的虚妄哲学是不存在的,因此休谟反对政治笛卡尔主义 神意史观与激进革命,不预设本体论上的历史进程(面向未来),主张基于过去与现在的渐进改革。 休谟的魅力可能在于:怀疑但不否定
讲休谟讲得无出其右。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读得艰难在于它颠覆了我对休谟《人性论》的大部分认识。此书所提及的大部分判断对我来说也都是完全新颖的认识,打开了我全新的视野。这本书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不断回溯的居留地。
于县文化馆
没事就翻翻,每一页都可圈可点,总之,休谟是非常可敬又可爱的。我们对人对事喜欢说宿命,在“时间与道德世界”,作者将休谟比喻的链条来做过去的象征才最合适。 就不能改变过去而言,关于过去的观点是宿命论。这就是为什么叙事史必会传递给读者其故事正在被讲述的故事主体一种命运感的原因。在休谟所编写的斯图亚特王朝史中,我们眼睁睁地看查理一世以沉着而均匀的步伐走向对其无可避免的审判和处决。休谟指出,以这种方式来安排事件是“违反自然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一般倾向于以与想象力指涉将来特性一致的方式来安排事件,以接续地指向我们将来的方式来整理它们。无论在我们的当前还是将来,以此方式安排的事件都开辟了一个未知的并充满可能性的将来。所以它们不能形成一种结果已为人知的历史,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如休谟所理解的那种叙事史的主题。
很有力的思考,在某些方面,作者或许比休谟更懂休谟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想到它居然和我即将写的论文有那么一丢丢关联。语言转向后,哲学对日常生活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流派,所有哲学问题都要回归对语言的分析。
好书!
缓和的皮浪主义。 我们别无选择,只得将日常生活的偏见和习俗作为理解实在的一种架构,而并无我们将以其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的保证。
初看因为日常生活以为是轻松的科普读物,但无论是休谟对日常生活之于哲学的重要性的态度,还是基于这种态度而来的史学、神学以及政治学立场,都是从作者对于休谟理论哲学的基本立场重新的细致诠释而来的。从这种诠释来看,休谟不仅仅是认识论等书斋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还更是一种思潮的关键。这种思潮是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视,是基于古希腊哲学而来的对于笛卡尔的纯净的理论哲学书斋哲学路径的重新反思,这种对于哲学和理性的权能的有限性的反思是许多当代思想的缘起,而这本书所呈现的休谟则是这种思潮在18世纪的缘起。书中有句概括说得好,说17世纪是数理学与认识论的世纪,而18世纪是道德和历史学的世纪,这似乎也可以套用在刚刚过去的两个世纪。看来思想确实像个钟摆。
> 休谟的日常生活哲学
14 有用 陈仪宝 2020-01-24 08:07:29
休谟肯定是比维酱要伟大的。但就算真能做到,what is the point of取消维酱的原创性呢?某种意义上,把柏拉图做透了,也可以取消所有哲学家的原创性(我认真的)。但是去钩索乃至创造出前人未发处,不正是阐释的一大旨趣么~
8 有用 霜影 2018-11-25 21:57:26
翻译错误较多,convention的翻译有些随意,一会指“协议”一会指“习俗”;94页是“指称性语词”,误翻译为“非指称性语词”……但翻译力求忠实原文,对我帮助很大。原文写作颇为繁琐
5 有用 abitobssesed 2019-05-09 10:04:32
休谟太强大了。非常感谢利文斯顿的研究。也许存在两种性质的真理。一种是超越于时间之上的,理性真理。一种是时间赋予它本质的真理,可以称之为感性真理(并不完全的日常生活哲学)。也可以说,我们存在的状态激烈化才会使后者更为明显,更多人将之称为“现实”。第一种真理使人更为广阔与乐观,第二种真理让人对第一种真理不虔诚。但是,更有一种可能,我们的理性真理也无法摆脱时态,被想象的某种原始特性所先验地决定着。
2 有用 我有一个小咪 2021-09-04 16:16:34
只看了最后三章实践哲学学部分,原来以为会很无聊,结果没想到日常生活-虚妄哲学的对立非常有趣,后者产生了政治笛卡尔主义和神意史观,休谟对两者进行了攻击,接下来对保守主义传统的处理功力还是不够(最好有伯克评价休谟或《英国史》的文本)。一本好书的特征是可以启发很多问题,这本书也做到了:休谟的历史哲学是否是其实践哲学的基础?保守主义对时间伦理性的哲学证明在休谟这里是否最为清晰?
2 有用 hic et nunc 2019-09-23 23:00:23
休谟在作者笔下更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了。
3 有用 吃鲸了 2019-05-12 16:35:27
书是好书。且不论翻译问题,为什么这本书不标英文边码,也把索引删掉?这么不讲学术规范吗?
2 有用 huahui5478 2020-04-13 17:05:47
很多地方似乎明白了,总体而言仍然一团浆糊。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哲学门外汉来说,太难了!一点感想:西方现代各主要哲学流派因西语的时态变化而导致的意义表达混乱进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时态句式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基础,进而语言分析哲学大行其道,这些固然很好,作为中国人(主要是哲学门外汉)难免有些不好理解。黑格尔声称中国没有哲学没有历史,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对的,我们得益于汉语没有时态的变化,确实产生不了纯粹的西式哲学和历史观念。但是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史(这一点上葛兆光讲的很明白),我们同样没有西方的所谓历史,因为我们的观念里现在始终都在历史之中,我们把自身和现在一起融入了历史之中,这应该是我们的历史观。
1 有用 acsaga 2021-11-22 12:03:17
非常好的介绍了休谟哲学的核心原则和应用,让我对休谟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0 有用 灌园童子 2022-11-21 00:54:54 美国
不错
1 有用 Vinland 2022-10-12 13:54:31 北京
很精彩,打通了休谟的哲学与历史学,从认识论一直推论到道德哲学、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休谟几乎成为了半个历史主义者与半个叙事主义者。人类对自身的知识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联结,哲学深嵌在日常生活(语言)当中,那种自主性的虚妄哲学是不存在的,因此休谟反对政治笛卡尔主义 神意史观与激进革命,不预设本体论上的历史进程(面向未来),主张基于过去与现在的渐进改革。 休谟的魅力可能在于:怀疑但不否定
0 有用 萧士达高维契 2022-08-17 20:47:35
讲休谟讲得无出其右。
0 有用 装腔 2023-10-27 17:14:44 湖南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读得艰难在于它颠覆了我对休谟《人性论》的大部分认识。此书所提及的大部分判断对我来说也都是完全新颖的认识,打开了我全新的视野。这本书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不断回溯的居留地。
0 有用 qran 2022-04-30 15:27:15
于县文化馆
0 有用 憨鱼 2023-02-15 22:50:07 江苏
没事就翻翻,每一页都可圈可点,总之,休谟是非常可敬又可爱的。我们对人对事喜欢说宿命,在“时间与道德世界”,作者将休谟比喻的链条来做过去的象征才最合适。 就不能改变过去而言,关于过去的观点是宿命论。这就是为什么叙事史必会传递给读者其故事正在被讲述的故事主体一种命运感的原因。在休谟所编写的斯图亚特王朝史中,我们眼睁睁地看查理一世以沉着而均匀的步伐走向对其无可避免的审判和处决。休谟指出,以这种方式来安排事件是“违反自然的”这就意味着我们一般倾向于以与想象力指涉将来特性一致的方式来安排事件,以接续地指向我们将来的方式来整理它们。无论在我们的当前还是将来,以此方式安排的事件都开辟了一个未知的并充满可能性的将来。所以它们不能形成一种结果已为人知的历史,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如休谟所理解的那种叙事史的主题。
0 有用 蓝蓝路 2019-10-21 21:19:35
很有力的思考,在某些方面,作者或许比休谟更懂休谟
0 有用 #第三只耳朵# 2020-05-15 22:40:48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想到它居然和我即将写的论文有那么一丢丢关联。语言转向后,哲学对日常生活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流派,所有哲学问题都要回归对语言的分析。
0 有用 拓尔思套 2020-05-27 11:23:15
好书!
0 有用 DICO 2021-09-05 17:42:01
缓和的皮浪主义。 我们别无选择,只得将日常生活的偏见和习俗作为理解实在的一种架构,而并无我们将以其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的保证。
1 有用 Trismegistus 2021-05-10 18:10:14
初看因为日常生活以为是轻松的科普读物,但无论是休谟对日常生活之于哲学的重要性的态度,还是基于这种态度而来的史学、神学以及政治学立场,都是从作者对于休谟理论哲学的基本立场重新的细致诠释而来的。从这种诠释来看,休谟不仅仅是认识论等书斋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还更是一种思潮的关键。这种思潮是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视,是基于古希腊哲学而来的对于笛卡尔的纯净的理论哲学书斋哲学路径的重新反思,这种对于哲学和理性的权能的有限性的反思是许多当代思想的缘起,而这本书所呈现的休谟则是这种思潮在18世纪的缘起。书中有句概括说得好,说17世纪是数理学与认识论的世纪,而18世纪是道德和历史学的世纪,这似乎也可以套用在刚刚过去的两个世纪。看来思想确实像个钟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