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看完序言部分,因为作者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持批判态度,觉得作者过于保守了。但仔细读下去,发现还挺有道理的,受益颇多。整体来说,土地改革的确不能过于激进,因为当下的土地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也有优势,既要维护“涨价归公”的公有制精神,也要让村民适当参与利益分配,满足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的需求。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农村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别,两者的土地增值收益和用途不同,意味着土地改革必须要考虑区域上的差异性和时间上的渐进性。
了解土地征收,城市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场的区别,搞的建设用地和增减指标的挂钩的原理。知道我们社会土地经济的运作法理内核和具体手段。我们每个人所获得的物质发展尤其是住房都是被设计规划的,虽然知道了也不能跳出规则,但起码知道怎么回事。多思考不盲从。
土地权利不是单纯的财产权利,也不能有这么一种土地财富的狂热,保持清醒还是很重要。
地利尽享,土地归公是中国土地制度的固有优势。
不能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1.感觉是论文合集,观点重合严重,让人觉得很啰嗦。 2.逻辑还是清晰的—很明显大都市近郊的农村农地和农民和中西部的有很大区别,两者无法适应同一套制度。 3.土地增值的分配取决于为产生增值而作出的贡献,反对不劳而获。 4.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也是为中国的城市化留一条后路。
自己对土地相关领域了解甚少,所以看起来非常吃力,但并不代表写的不好哈
建议我党官员、儒生或政治哲学学生把贺雪峰先生的著作尽可能通读一遍(重复处可快读),不然九成以上几率客观上没有资格说自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情。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
专著的形式讨论《土地管理法》的修订,涉及有关土地的方方面面,熟悉政策,又了解各地情况,较全面的讨论了作者所担忧和坚持的各个点。可能在总体上较为保守,但持续多年的快速变化,在涉及所有人的大事儿稳妥一些是必要的。要吐槽的就是书的用纸,难闻的味道真乃折磨。
核心观点:东南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宅基地情况不同,不能再让东南地区出现食利阶层。看到现在有一个疑问,钱都投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收入怎么改善?怎么才能让农民富起来呢? 还有一个觉得这本书有待改善的地方是虽然按照话题,将不同文章进行了分类,但是基本上都是围绕核心观点的车轱辘话,没有进一步地展开,有些遗憾。现在刚读完第四篇的前三篇文章。
基本上同意贺雪峰的讲法。有几个说法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一个是留地安置其实是不合理的,即便是锁死了交易,地租(房租)的收益也是不得了的。然后就是阿黄的那个地票制度,没他说得那么好。然后就是苏州和珠三角的地权意识,你会发现,越是到南方,宗法下的封建意识就更强。
按需存备。参考书。“在本书中,作者对最近一些年围绕土地制度改革激烈交锋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解读和回应,而且系统地提出了土地制度建设的主张。作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书中的案例及数据十分翔实,论述严谨,介绍了中国现今关于土地问题存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主张,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分析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何种制度建设最具有可行性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地论证。作者认为不应该仅抽象地讨论土地权利与农民利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到土地制度运作的具体语境和处境中,深入到土地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去,认真理解和体会地权的逻辑。”
确实是主流观点的另一种逻辑、另一种理解,土地增值收益的来源和分配,是贯穿始终的立场和问题。
作者好乐观,会被感染。但是太多问题了,不能只看一部分
这已经是地权的逻辑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书,作者等人的观点在副标题已经很鲜明的摆了出来,这个观点应该说和学界,和社会部分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观点新也许不足奇,但如果新观点能够说的有理有据那就需要些水平了。文章主要观点简单来说就坚决反对土地的私有制,土地的私有或许只会再造一个土地食利者阶级。这些观点在之前几年与周其仁等人的对话中观点已经表达的很充分。对土地制度感兴趣的人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李敖曾说,台湾也没实现涨价归公。
剖析深刻,理清了我国土地制度演变和先行土地制度产生的历史逻辑。在理论辨析部分对其他学者观点的回应直接且命中要害。要全面了解不同思维的碰撞,所以准备阅读一下周其仁教授的论著。 美中不足的问题是,全书存在较多重复的内容(但此类内容也正是核心观点,瑕不掩瑜吧)。 最大的受益:形成辨证的思考方式,扒开事件探究其内在逻辑,探究制度根源和社会利益格局。
逻辑性强,语言简洁,好书。结合826土管新规来看,收益颇多。
观点与主流差异较大,但很考虑较周全
> 地权的逻辑
4 有用 樛木 2018-12-04 23:22:43
看完序言部分,因为作者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持批判态度,觉得作者过于保守了。但仔细读下去,发现还挺有道理的,受益颇多。整体来说,土地改革的确不能过于激进,因为当下的土地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也有优势,既要维护“涨价归公”的公有制精神,也要让村民适当参与利益分配,满足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的需求。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农村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别,两者的土地增值收益和用途不同,意味着土地改革必须要考虑区域上的差异性和时间上的渐进性。
1 有用 正心诚意 2022-11-12 21:13:16 浙江
了解土地征收,城市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场的区别,搞的建设用地和增减指标的挂钩的原理。知道我们社会土地经济的运作法理内核和具体手段。我们每个人所获得的物质发展尤其是住房都是被设计规划的,虽然知道了也不能跳出规则,但起码知道怎么回事。多思考不盲从。
3 有用 异托邦 2020-06-24 15:58:58
土地权利不是单纯的财产权利,也不能有这么一种土地财富的狂热,保持清醒还是很重要。
0 有用 米悲 2021-11-25 21:31:51
地利尽享,土地归公是中国土地制度的固有优势。
0 有用 一棵苇草 2022-04-10 07:21:38
不能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0 有用 叶孤城 2025-02-09 14:47:54 云南
1.感觉是论文合集,观点重合严重,让人觉得很啰嗦。 2.逻辑还是清晰的—很明显大都市近郊的农村农地和农民和中西部的有很大区别,两者无法适应同一套制度。 3.土地增值的分配取决于为产生增值而作出的贡献,反对不劳而获。 4.保留进城农民的土地也是为中国的城市化留一条后路。
0 有用 Zophiel 2025-03-11 21:50:15 天津
自己对土地相关领域了解甚少,所以看起来非常吃力,但并不代表写的不好哈
0 有用 长虹剑 2019-11-02 23:15:30
建议我党官员、儒生或政治哲学学生把贺雪峰先生的著作尽可能通读一遍(重复处可快读),不然九成以上几率客观上没有资格说自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情。
0 有用 多读书 2020-12-02 14:37:45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
0 有用 落冰云 2019-12-21 18:51:16
专著的形式讨论《土地管理法》的修订,涉及有关土地的方方面面,熟悉政策,又了解各地情况,较全面的讨论了作者所担忧和坚持的各个点。可能在总体上较为保守,但持续多年的快速变化,在涉及所有人的大事儿稳妥一些是必要的。要吐槽的就是书的用纸,难闻的味道真乃折磨。
0 有用 桂花小豆狗 2020-08-18 10:32:12
核心观点:东南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宅基地情况不同,不能再让东南地区出现食利阶层。看到现在有一个疑问,钱都投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收入怎么改善?怎么才能让农民富起来呢? 还有一个觉得这本书有待改善的地方是虽然按照话题,将不同文章进行了分类,但是基本上都是围绕核心观点的车轱辘话,没有进一步地展开,有些遗憾。现在刚读完第四篇的前三篇文章。
0 有用 风后 2020-03-09 09:54:57
基本上同意贺雪峰的讲法。有几个说法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一个是留地安置其实是不合理的,即便是锁死了交易,地租(房租)的收益也是不得了的。然后就是阿黄的那个地票制度,没他说得那么好。然后就是苏州和珠三角的地权意识,你会发现,越是到南方,宗法下的封建意识就更强。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21-05-23 13:02:14
按需存备。参考书。“在本书中,作者对最近一些年围绕土地制度改革激烈交锋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解读和回应,而且系统地提出了土地制度建设的主张。作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书中的案例及数据十分翔实,论述严谨,介绍了中国现今关于土地问题存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主张,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分析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何种制度建设最具有可行性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地论证。作者认为不应该仅抽象地讨论土地权利与农民利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到土地制度运作的具体语境和处境中,深入到土地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去,认真理解和体会地权的逻辑。”
0 有用 甲骨 2021-05-03 21:00:03
确实是主流观点的另一种逻辑、另一种理解,土地增值收益的来源和分配,是贯穿始终的立场和问题。
0 有用 啊井_ 2022-11-07 21:08:59 广东
作者好乐观,会被感染。但是太多问题了,不能只看一部分
0 有用 cse 2019-04-19 23:23:48
这已经是地权的逻辑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书,作者等人的观点在副标题已经很鲜明的摆了出来,这个观点应该说和学界,和社会部分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观点新也许不足奇,但如果新观点能够说的有理有据那就需要些水平了。文章主要观点简单来说就坚决反对土地的私有制,土地的私有或许只会再造一个土地食利者阶级。这些观点在之前几年与周其仁等人的对话中观点已经表达的很充分。对土地制度感兴趣的人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0 有用 别枝 2024-11-21 14:58:29 上海
李敖曾说,台湾也没实现涨价归公。
1 有用 小宝 2020-04-03 17:04:43
剖析深刻,理清了我国土地制度演变和先行土地制度产生的历史逻辑。在理论辨析部分对其他学者观点的回应直接且命中要害。要全面了解不同思维的碰撞,所以准备阅读一下周其仁教授的论著。 美中不足的问题是,全书存在较多重复的内容(但此类内容也正是核心观点,瑕不掩瑜吧)。 最大的受益:形成辨证的思考方式,扒开事件探究其内在逻辑,探究制度根源和社会利益格局。
0 有用 木旦 2019-08-29 13:22:12
逻辑性强,语言简洁,好书。结合826土管新规来看,收益颇多。
0 有用 三门之外 2019-02-01 14:32:54
观点与主流差异较大,但很考虑较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