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化学书。有历史,有化学,有人文,就是没有反应方程式。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还有能利用厨具就能做的化学实验。
★ 绝佳化学入门书籍。但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必定能收获不浅。
《火焰中的秘密: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是一本从哲学角度审视化学历史的科普读 物。第一部分“历史”中,作者介绍了“森林中的化学”(动物界和原始部落中无意识的化学发明)、“炼金术士的化学”(炼金术虽然是一种伪科学,但不经意间产生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学发现和发明)以及“实验室里的化学”(现代化学为人类带来的福与祸)。作者旁征博引,通过大量有趣的故事表达一个基本观点: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炼金术和现代化学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企图让无用的物质变成价值连城的物质。
在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设计了八十个简单有趣且安全的实验,读者不需要专业的化学实验设备便可以尝试。
作者简介 · · · · · ·
延斯·森特根,1967年生于德国本斯贝格,哲学博士。他曾在德国多所高校教授修辞学。多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访巴西。自2002年起,森特根担任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长久以来,他也是德国著名报纸《法兰克福汇报》的撰稿人。
维达利·康斯坦丁诺夫,1963年生于比萨拉比亚地区(今属摩尔多瓦共和国),在俄罗斯修读了艺术和建筑专业,在德国学习了设计、绘画和拜占庭艺术史。现今任职于汉堡应用科学大学,教授插画。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大奖,其中《不多见的书页》入选2009年“德国最美的书”。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历 史 9
森林里的化学 11
象粪纸13 /红色18 /箭毒和氢氰酸22 /雨林啤酒30 /蛙药38 /橡胶41 /生命之树的茶饮51 /肥皂56 /樟脑61
炼金术士的化学 69
朱砂和砷72 /秘方82 /布兰登之火91 /黄金和瓷器102 /空气和气场113 /硝石和硝烟122 /冷龙129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历 史 9
森林里的化学 11
象粪纸13 /红色18 /箭毒和氢氰酸22 /雨林啤酒30 /蛙药38 /橡胶41 /生命之树的茶饮51 /肥皂56 /樟脑61
炼金术士的化学 69
朱砂和砷72 /秘方82 /布兰登之火91 /黄金和瓷器102 /空气和气场113 /硝石和硝烟122 /冷龙129
实验室里的化学 135
氧气和燃素138 /水是H2O ?149 /银和沥青153 /天国里的空气159 /溴的来历 163 /瓶中精灵169 /空气中的硝石、海中的黄金和毒气176 /布纳橡
胶 187 /阿司匹林196 /稀土元素200 /牙膏里的镭208 /环境毒素219 /金霉素224 /生物圈的空气229 / DNA 240
第二部分 实 验 251
致 谢377
· · · · · · (收起)
"火焰中的秘密"试读 · · · · · ·
空气中的硝石、海中的黄金和毒气(节选) 即便是认真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当时也致力于炼金术。他们中最出名的是1918年凭借氨合成法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1868—1934)。哈伯生在布雷斯劳的一个大家族,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商人,主要售卖颜料。母亲在他出生后两周便过世了。弗里茨•哈伯由继母抚养长大。父亲一心扑在生意上,似乎从来没有和儿子建立过亲密关系。后来哈伯...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印第安人毫不介意食用中毒后的动物,甚至认为毒死的动物肉比其他的更鲜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5页 -
阿司匹林与海洛因,这两种物质可以说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不仅因为它们都由同一位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在同一张实验桌上、用同样的器材在同一个夏天生产出来,还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音节名称和化学上同源的父亲,醋酸。只是它们的母体有些不一样,一个是吗啡,另一个是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出现和海洛因一样。对缓解疼痛和退烧的古老药物,菲利克斯想通过进行少许改进减少其已知的弊病。阿司匹林无疑是一种良药。它不仅能缓解头痛,也能治疗感冒或流感。当人们发现服用少量阿司匹林还能有效预防中风后,对它的喜爱更甚。它不仅被其商标所有人拜耳股份公司看做奇迹药物,更被看作世纪良药。没有比这更鲜明的对比了:一边是撒旦毒品,一边是神奇药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阿司匹林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火焰中的秘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火焰中的秘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火焰中的秘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这是书里面的第一个故事,莫名觉得很有喜感。山羊为毛比大象高级呢?因为它胃里的细菌比大象多,哈哈哈~~ (以下是原文书摘) 仅仅基于人们能用大象粪便造纸这个事实,他就断言大象必然走向灭绝:“大象灭绝的宿命并不受人类猎杀与否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它们终究要消失殆尽。”那么,象粪纸和它们的宿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维斯纳认为应该在大象胃部的生物化学状况上寻找线索,“它的消化功能实在太差,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系统。...
2018-10-31 14:21 1人喜欢
这是书里面的第一个故事,莫名觉得很有喜感。山羊为毛比大象高级呢?因为它胃里的细菌比大象多,哈哈哈~~
(以下是原文书摘)
仅仅基于人们能用大象粪便造纸这个事实,他就断言大象必然走向灭绝:“大象灭绝的宿命并不受人类猎杀与否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它们终究要消失殆尽。”那么,象粪纸和它们的宿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维斯纳认为应该在大象胃部的生物化学状况上寻找线索,“它的消化功能实在太差,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系统。大象无法分解植物营养中的纤维素。它缺少一个反刍胃”。
维斯纳还给我展示了手掌大小的可怕的象牙。所有这些象牙都是他亲手拔下的,至今他仍能如数家珍般地叫出象牙主人的名字。我在上面并没有看出龋齿。这样的咀嚼面的构造很少见,是一种很复杂的模式。“这是槽牙,”维斯纳解释说,“用来研磨植物尤其完美。大象其实是一台巨型造纸机。吃下去纤维素,排出来经过细致研磨后的纤维素。大象只吸收了甘甜的汁液和淀粉,这些部分只占植物的三分之一。您知道,这实在少得可怜!大象无法打破纤维素中的β键。”维斯纳严肃地看着我,而我正绞尽脑汁回想纤维素1 的化学结构式。“β键,您能理解吧?大象消化不了它们,只能走向灭亡。”
纤维素是木头腐烂变质后残留下来的白色物质。书写纸、厕纸和餐巾纸都由纤维素制作而成。因为纤维素由单糖构成,可以作为营养物质。但纤维素彼此联结的方式非常高明(借助β键),很少有生物能打断这个联结。某些蜗牛、蚂蚁、银鱼、部分细菌和少数几个霉菌掌握了这门技艺。于是它们无需为生计担忧,大自然里的食物供应源源不绝。纤维素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主打产品,经年累月都是如此,没有其他物质的产量能与它匹敌。而大象是少数几种完全无法利用任何纤维素的动物之一。维斯纳说,这可是一个极大缺陷。尽管大象体格强壮,聪明而又威风,却败在了毫不起眼的小小化学键上。
(……)
其他种类的植食动物,比如所谓偶蹄目的牛和山羊,较之大象都有明显优势。它们也缺乏能分解纤维素中β键的化学物质,但是它们擅于让掌握这项技术的生物为己所用。维斯纳解释说:“山羊有一个反刍胃,相当于一间细菌酒店,细菌们能帮助山羊分解纤维素,释放糖分。所以羊粪里面完全不含纤维,无法用来造纸。”维斯纳预测:“山羊必定会比大象更易于存活,即便人类爱护后者。”如他所说,山羊的演化更进了一步。象牙是一方面,象粪纸张是另一方面,结局就已注定。“山羊甚至可以吃纸,能吃掉报纸、书籍!”维斯纳换了个姿势,但手上始终拿着巨大的象牙指向他园长办公室中那高高的书架,“山羊能把它们全吃下,毫不费劲地消化完。”当然,“满腹经纶”不会让它们变得睿智,但纯粹从化学角度来看,这已是天赋异禀。
回应 2018-10-31 14:21 -
看过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感觉马拉有种基督一样的神圣感。不过,在这本书里,马拉被拉下神坛了。照这本书里说的,他原先是个混贵族圈的医生,热衷研究“火物质”,还写了很多论文,结果法兰西学院根本不把他当回事,感觉像个现在的“民科”。与此同时,富二代拉瓦锡发现了氧气,解开了燃烧过程的秘密,一下子名声鹊起,加上就是拉瓦锡在法兰西学院主张拒绝马拉的论文,两个人就结下梁子了。 马拉很快就把那口恶气出...
2018-10-31 14:38 1人喜欢
看过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感觉马拉有种基督一样的神圣感。不过,在这本书里,马拉被拉下神坛了。照这本书里说的,他原先是个混贵族圈的医生,热衷研究“火物质”,还写了很多论文,结果法兰西学院根本不把他当回事,感觉像个现在的“民科”。与此同时,富二代拉瓦锡发现了氧气,解开了燃烧过程的秘密,一下子名声鹊起,加上就是拉瓦锡在法兰西学院主张拒绝马拉的论文,两个人就结下梁子了。
马拉很快就把那口恶气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因为马拉说话很有煽动性,一下子就成了革命领袖,于是他就把拉瓦锡叫到跟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再扔进了巴士底狱。拉瓦锡在政治上缺根筋,除了会做研究,向国王建议的政策都不太靠谱,后来都变成自己的罪状了……
这两个人的恩怨故事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八面玲珑但缺少专业天赋的人,一个对人事和政治风向不敏感的天才,从嫉妒到怨恨,到你死我活的斗争。到这里,人性的展示超过了对某个知识的介绍。凭这一点,觉得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科普书。
(下面是这个部分的一些书摘)
然而1789年6月,民众冲进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国王沦为阶下囚。马拉在病床上听到了风声,对这一天他已经盼了几十年了,于是立马精神抖擞不治而愈。尽管他在火的理论研究上一直郁郁不得志,但眼下革命如火如荼,他的真正使命才显现出来。虽然马拉成不了火学界的牛顿,但转身就成了革命领袖。他以一种特别的、独一无二的的方式理解那些愤怒的民众,那些头戴鲜红的帽子,手举火炬穿梭在巴黎的革命民众。所以他能像一位预言家一样,感受到未来几年将会发生的事情。
马拉是一流的宣传鼓动者,他能在适当的时候把民众的热情煽动起来,又在适当的时候抑制下去,把燎原之势向着对他最有意义的方向引导。很快,马拉就站到了革命运动的风口浪尖,并成立了《人民之友》报社,亲笔撰写里面的文章。他擅长借助报纸文章煽动民众。远在事实发生之前,报纸就披露了很多密谋,甚至包括国王试图逃跑的内幕。马拉借此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他不属于革命运动中的温和派,而是激进派,一步步给具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施加压力,这其中就包括学术宿敌。
在一篇题为《新时期江湖骗子》的文章中,他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法兰西学院曾拒绝过他?所以他要让学院也不好过!他要求关闭学院。马拉的倡议最终成为现实,学院关门了(尽管马拉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学院主席孔多赛被关进监牢,最后死在狱中。
马拉有机会把拉瓦锡叫到跟前来当面斥责。他还用最恶毒的言语攻击这位学者。此人到底做了些什么?马拉贬斥说,其学说甚至不全是他自己的垃圾,都是剽窃的。几个月时间内,拉瓦锡像换衣服一样改换理论:起初他大力赞扬燃素学说,接着又把它批驳得一文不值。所以马拉得出结论,拉瓦锡就是所有江湖骗子的头,一年还拿着10万锂(相当于100万欧元)的俸禄。马拉还说,拉瓦锡当时极力想阻止巴士底狱风暴,他让燃素变成了氮气,甚至还想在巴黎建筑城墙,以便从居民身上再压榨出一些税收。不是别人,正是此人想把巴黎变成一座监狱!他是本世纪最大的阴谋家。
这篇义愤填膺的长篇大论出现时,拉瓦锡正忙于研究新的度量系统,也就是今天全世界范围内最广泛适用的度量单位,包括米、公里和公升。最后马拉终于得逞,逼迫拉瓦锡从新政府授予的所有职位上退了下来。套在这位化学家脖子上的绳套被拉得越来越紧,马拉也很享受报复的快感。可惜他刚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就遭遇了飞来横祸:他被暗杀了。虽然他早就预言,自己有朝一日必死于非命。然而死神真正降临的时候却悄无声息,让他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危在旦夕。
那是巴黎一个炎热的夏日。1793年7月13日,马拉和女友住在挤得密密麻麻的市中心屋子里,尽管窗户大开,仍热得如同蒸笼。一位穿着优雅的年轻女士上门拜访,声称能提供一份法国大革命敌人的名单。马拉正深受淋巴结核病的折磨,所以女友并没有让陌生女人进来。晚上,这位女士又登门了,再次大声表明来意。马拉在隔壁房间里泡澡以缓解病痛,他偶然听到了“大革命的敌人”,觉得这事刻不容缓,于是让这位女士进来,想听听她到底要说什么。他并没有顾忌自己正赤身裸体躺在澡盆里,因为倘若大革命有危险,这些世俗礼仪大可不必介怀。
他的命运就在这一刻注定。科黛进屋了,这位年轻美丽的女士坐到马拉旁边,念出一长串人名并说他们想谋划推翻雅各宾政府。马拉用笔一一记录下来,因为情绪激动而呼吸急促地说道:“我要把他们全都送上断头台!”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夏绿蒂·科黛从身上拔出一把在集市上买到的长厨刀,将锋利的刃口刺进了马拉的胸膛。这位革命者当场毙命,澡盆里的水被汩汩涌出的鲜血染红。夏绿蒂·科黛生于诺曼底一个优越的贵族家庭,她的世界被革命彻底摧毁了。刺死马拉后她神情恍惚地走出房间,身后马拉的女友发出凄厉的尖叫,愤怒的群众围拢过来攻击这个女人。科黛就在革命广场,也就是今天的协和广场,被送上断头台。
回应 2018-10-31 14:38
-
这是书里面的第一个故事,莫名觉得很有喜感。山羊为毛比大象高级呢?因为它胃里的细菌比大象多,哈哈哈~~ (以下是原文书摘) 仅仅基于人们能用大象粪便造纸这个事实,他就断言大象必然走向灭绝:“大象灭绝的宿命并不受人类猎杀与否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它们终究要消失殆尽。”那么,象粪纸和它们的宿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维斯纳认为应该在大象胃部的生物化学状况上寻找线索,“它的消化功能实在太差,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系统。...
2018-10-31 14:21 1人喜欢
这是书里面的第一个故事,莫名觉得很有喜感。山羊为毛比大象高级呢?因为它胃里的细菌比大象多,哈哈哈~~
(以下是原文书摘)
仅仅基于人们能用大象粪便造纸这个事实,他就断言大象必然走向灭绝:“大象灭绝的宿命并不受人类猎杀与否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它们终究要消失殆尽。”那么,象粪纸和它们的宿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维斯纳认为应该在大象胃部的生物化学状况上寻找线索,“它的消化功能实在太差,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系统。大象无法分解植物营养中的纤维素。它缺少一个反刍胃”。
维斯纳还给我展示了手掌大小的可怕的象牙。所有这些象牙都是他亲手拔下的,至今他仍能如数家珍般地叫出象牙主人的名字。我在上面并没有看出龋齿。这样的咀嚼面的构造很少见,是一种很复杂的模式。“这是槽牙,”维斯纳解释说,“用来研磨植物尤其完美。大象其实是一台巨型造纸机。吃下去纤维素,排出来经过细致研磨后的纤维素。大象只吸收了甘甜的汁液和淀粉,这些部分只占植物的三分之一。您知道,这实在少得可怜!大象无法打破纤维素中的β键。”维斯纳严肃地看着我,而我正绞尽脑汁回想纤维素1 的化学结构式。“β键,您能理解吧?大象消化不了它们,只能走向灭亡。”
纤维素是木头腐烂变质后残留下来的白色物质。书写纸、厕纸和餐巾纸都由纤维素制作而成。因为纤维素由单糖构成,可以作为营养物质。但纤维素彼此联结的方式非常高明(借助β键),很少有生物能打断这个联结。某些蜗牛、蚂蚁、银鱼、部分细菌和少数几个霉菌掌握了这门技艺。于是它们无需为生计担忧,大自然里的食物供应源源不绝。纤维素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主打产品,经年累月都是如此,没有其他物质的产量能与它匹敌。而大象是少数几种完全无法利用任何纤维素的动物之一。维斯纳说,这可是一个极大缺陷。尽管大象体格强壮,聪明而又威风,却败在了毫不起眼的小小化学键上。
(……)
其他种类的植食动物,比如所谓偶蹄目的牛和山羊,较之大象都有明显优势。它们也缺乏能分解纤维素中β键的化学物质,但是它们擅于让掌握这项技术的生物为己所用。维斯纳解释说:“山羊有一个反刍胃,相当于一间细菌酒店,细菌们能帮助山羊分解纤维素,释放糖分。所以羊粪里面完全不含纤维,无法用来造纸。”维斯纳预测:“山羊必定会比大象更易于存活,即便人类爱护后者。”如他所说,山羊的演化更进了一步。象牙是一方面,象粪纸张是另一方面,结局就已注定。“山羊甚至可以吃纸,能吃掉报纸、书籍!”维斯纳换了个姿势,但手上始终拿着巨大的象牙指向他园长办公室中那高高的书架,“山羊能把它们全吃下,毫不费劲地消化完。”当然,“满腹经纶”不会让它们变得睿智,但纯粹从化学角度来看,这已是天赋异禀。
回应 2018-10-31 14:21 -
看过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感觉马拉有种基督一样的神圣感。不过,在这本书里,马拉被拉下神坛了。照这本书里说的,他原先是个混贵族圈的医生,热衷研究“火物质”,还写了很多论文,结果法兰西学院根本不把他当回事,感觉像个现在的“民科”。与此同时,富二代拉瓦锡发现了氧气,解开了燃烧过程的秘密,一下子名声鹊起,加上就是拉瓦锡在法兰西学院主张拒绝马拉的论文,两个人就结下梁子了。 马拉很快就把那口恶气出...
2018-10-31 14:38 1人喜欢
看过雅克·路易·大卫的《马拉之死》,感觉马拉有种基督一样的神圣感。不过,在这本书里,马拉被拉下神坛了。照这本书里说的,他原先是个混贵族圈的医生,热衷研究“火物质”,还写了很多论文,结果法兰西学院根本不把他当回事,感觉像个现在的“民科”。与此同时,富二代拉瓦锡发现了氧气,解开了燃烧过程的秘密,一下子名声鹊起,加上就是拉瓦锡在法兰西学院主张拒绝马拉的论文,两个人就结下梁子了。
马拉很快就把那口恶气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因为马拉说话很有煽动性,一下子就成了革命领袖,于是他就把拉瓦锡叫到跟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再扔进了巴士底狱。拉瓦锡在政治上缺根筋,除了会做研究,向国王建议的政策都不太靠谱,后来都变成自己的罪状了……
这两个人的恩怨故事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八面玲珑但缺少专业天赋的人,一个对人事和政治风向不敏感的天才,从嫉妒到怨恨,到你死我活的斗争。到这里,人性的展示超过了对某个知识的介绍。凭这一点,觉得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科普书。
(下面是这个部分的一些书摘)
然而1789年6月,民众冲进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国王沦为阶下囚。马拉在病床上听到了风声,对这一天他已经盼了几十年了,于是立马精神抖擞不治而愈。尽管他在火的理论研究上一直郁郁不得志,但眼下革命如火如荼,他的真正使命才显现出来。虽然马拉成不了火学界的牛顿,但转身就成了革命领袖。他以一种特别的、独一无二的的方式理解那些愤怒的民众,那些头戴鲜红的帽子,手举火炬穿梭在巴黎的革命民众。所以他能像一位预言家一样,感受到未来几年将会发生的事情。
马拉是一流的宣传鼓动者,他能在适当的时候把民众的热情煽动起来,又在适当的时候抑制下去,把燎原之势向着对他最有意义的方向引导。很快,马拉就站到了革命运动的风口浪尖,并成立了《人民之友》报社,亲笔撰写里面的文章。他擅长借助报纸文章煽动民众。远在事实发生之前,报纸就披露了很多密谋,甚至包括国王试图逃跑的内幕。马拉借此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他不属于革命运动中的温和派,而是激进派,一步步给具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施加压力,这其中就包括学术宿敌。
在一篇题为《新时期江湖骗子》的文章中,他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法兰西学院曾拒绝过他?所以他要让学院也不好过!他要求关闭学院。马拉的倡议最终成为现实,学院关门了(尽管马拉并没有等到那一天)。学院主席孔多赛被关进监牢,最后死在狱中。
马拉有机会把拉瓦锡叫到跟前来当面斥责。他还用最恶毒的言语攻击这位学者。此人到底做了些什么?马拉贬斥说,其学说甚至不全是他自己的垃圾,都是剽窃的。几个月时间内,拉瓦锡像换衣服一样改换理论:起初他大力赞扬燃素学说,接着又把它批驳得一文不值。所以马拉得出结论,拉瓦锡就是所有江湖骗子的头,一年还拿着10万锂(相当于100万欧元)的俸禄。马拉还说,拉瓦锡当时极力想阻止巴士底狱风暴,他让燃素变成了氮气,甚至还想在巴黎建筑城墙,以便从居民身上再压榨出一些税收。不是别人,正是此人想把巴黎变成一座监狱!他是本世纪最大的阴谋家。
这篇义愤填膺的长篇大论出现时,拉瓦锡正忙于研究新的度量系统,也就是今天全世界范围内最广泛适用的度量单位,包括米、公里和公升。最后马拉终于得逞,逼迫拉瓦锡从新政府授予的所有职位上退了下来。套在这位化学家脖子上的绳套被拉得越来越紧,马拉也很享受报复的快感。可惜他刚刚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就遭遇了飞来横祸:他被暗杀了。虽然他早就预言,自己有朝一日必死于非命。然而死神真正降临的时候却悄无声息,让他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危在旦夕。
那是巴黎一个炎热的夏日。1793年7月13日,马拉和女友住在挤得密密麻麻的市中心屋子里,尽管窗户大开,仍热得如同蒸笼。一位穿着优雅的年轻女士上门拜访,声称能提供一份法国大革命敌人的名单。马拉正深受淋巴结核病的折磨,所以女友并没有让陌生女人进来。晚上,这位女士又登门了,再次大声表明来意。马拉在隔壁房间里泡澡以缓解病痛,他偶然听到了“大革命的敌人”,觉得这事刻不容缓,于是让这位女士进来,想听听她到底要说什么。他并没有顾忌自己正赤身裸体躺在澡盆里,因为倘若大革命有危险,这些世俗礼仪大可不必介怀。
他的命运就在这一刻注定。科黛进屋了,这位年轻美丽的女士坐到马拉旁边,念出一长串人名并说他们想谋划推翻雅各宾政府。马拉用笔一一记录下来,因为情绪激动而呼吸急促地说道:“我要把他们全都送上断头台!”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夏绿蒂·科黛从身上拔出一把在集市上买到的长厨刀,将锋利的刃口刺进了马拉的胸膛。这位革命者当场毙命,澡盆里的水被汩汩涌出的鲜血染红。夏绿蒂·科黛生于诺曼底一个优越的贵族家庭,她的世界被革命彻底摧毁了。刺死马拉后她神情恍惚地走出房间,身后马拉的女友发出凄厉的尖叫,愤怒的群众围拢过来攻击这个女人。科黛就在革命广场,也就是今天的协和广场,被送上断头台。
回应 2018-10-31 14:38 -
炼金术和化学都以火焰为标志。作为化学分支的药剂学以毒物作为标志[29],药剂(pharmakon)一词不仅仅代表治病良药,也代表着毒剂。而毒剂(Gift)一词反过来又意味着赠予(Gabe)。炼金术士帕拉策尔苏斯的研究并非无的放矢,对待毒物并不是要尽量远离,而更多要去研究其中是否有有益成分。 如果人们只会一味逃避毒物和风险,那么大自然也不会轻易敞开它的胸怀。大自然生产许多剧毒物质,否则那些无法逃脱又无力反抗的生物就只...
2019-05-02 11:22
炼金术和化学都以火焰为标志。作为化学分支的药剂学以毒物作为标志[29],药剂(pharmakon)一词不仅仅代表治病良药,也代表着毒剂。而毒剂(Gift)一词反过来又意味着赠予(Gabe)。炼金术士帕拉策尔苏斯的研究并非无的放矢,对待毒物并不是要尽量远离,而更多要去研究其中是否有有益成分。 如果人们只会一味逃避毒物和风险,那么大自然也不会轻易敞开它的胸怀。大自然生产许多剧毒物质,否则那些无法逃脱又无力反抗的生物就只能坐以待毙。即便是香甜的苹果也有毒果核,被咬到时能释放氢氰酸。在原则上回避了所有有毒和危险物质的人,便无法了解它们的特性,那么在偶然遇到时又怎么可能正确对待处理呢?那种把所有有毒物质都剔除出去的“净化”化学,材料只限于水、食盐和小蜡烛,虽然避免了很多危险,却一样会产生新的危险。况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只靠食盐、小蜡烛和水就会坚信化学中乐趣无穷…… 引自 第二部 回应 2019-05-02 11:22
-
炼金术和化学都以火焰为标志。作为化学分支的药剂学以毒物作为标志[29],药剂(pharmakon)一词不仅仅代表治病良药,也代表着毒剂。而毒剂(Gift)一词反过来又意味着赠予(Gabe)。炼金术士帕拉策尔苏斯的研究并非无的放矢,对待毒物并不是要尽量远离,而更多要去研究其中是否有有益成分。 如果人们只会一味逃避毒物和风险,那么大自然也不会轻易敞开它的胸怀。大自然生产许多剧毒物质,否则那些无法逃脱又无力反抗的生物就只...
2019-05-02 11:22
炼金术和化学都以火焰为标志。作为化学分支的药剂学以毒物作为标志[29],药剂(pharmakon)一词不仅仅代表治病良药,也代表着毒剂。而毒剂(Gift)一词反过来又意味着赠予(Gabe)。炼金术士帕拉策尔苏斯的研究并非无的放矢,对待毒物并不是要尽量远离,而更多要去研究其中是否有有益成分。 如果人们只会一味逃避毒物和风险,那么大自然也不会轻易敞开它的胸怀。大自然生产许多剧毒物质,否则那些无法逃脱又无力反抗的生物就只能坐以待毙。即便是香甜的苹果也有毒果核,被咬到时能释放氢氰酸。在原则上回避了所有有毒和危险物质的人,便无法了解它们的特性,那么在偶然遇到时又怎么可能正确对待处理呢?那种把所有有毒物质都剔除出去的“净化”化学,材料只限于水、食盐和小蜡烛,虽然避免了很多危险,却一样会产生新的危险。况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只靠食盐、小蜡烛和水就会坚信化学中乐趣无穷…… 引自 第二部 回应 2019-05-02 11:22 -
穆利斯想到的是DNA如何复制的方法,其出发点就是一种叫做聚合酶的物质。这是一种自然界就有的物质,细胞就是用它来实现DNA复制。在某种程度上,聚合酶就相当于自动复印机。人们给它一个DNA,它把DNA分成两半,再加上许多核苷酸形式的字母,这样聚合酶就能从一个DNA做出一模一样的另一个DNA。而这些不是穆利斯的功劳,而是自然界的发明。穆利斯则发现人们能不止一次,而是10次、20次,或甚至上百次重复进行这个过程,然后生产出...
2019-05-02 11:21
穆利斯想到的是DNA如何复制的方法,其出发点就是一种叫做聚合酶的物质。这是一种自然界就有的物质,细胞就是用它来实现DNA复制。在某种程度上,聚合酶就相当于自动复印机。人们给它一个DNA,它把DNA分成两半,再加上许多核苷酸形式的字母,这样聚合酶就能从一个DNA做出一模一样的另一个DNA。而这些不是穆利斯的功劳,而是自然界的发明。穆利斯则发现人们能不止一次,而是10次、20次,或甚至上百次重复进行这个过程,然后生产出任意数量,而且完全等同的DNA。 人们只用把DNA分成两份,聚合酶给出同样配方,于是从一个DNA里得出两个、四个……这样的流程进行过10次后就已经制造出1024个毫无二致的全新DNA。再继续下去,突破十亿数量界限也不在话下。理论上,人们能用这方法将某种特定的DNA,比如冰人奥茨的DNA生产出成千上万份。分割DNA的工作在实验室条件下很容易操作,只要把温度加热到90摄氏度,DNA的两条螺旋链就会彼此分离。接着它又必须被冷却,因为聚合酶只在低温时发挥作用。普通聚合酶在高温时甚至会被摧毁。所以人们必须反反复复冷却、加热、冷却。原则上人们可以生产出同一个DNA的无限复制版本。这还只是穆利斯发明内容中的一半。 聚合酶发挥作用需要一种触发剂,就是一种放在DNA特定位置上的物质,相当于人们在一本厚厚的小说里夹入的书签。复制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科学家们清楚书签到底该放在哪儿,生物化学家们对许多DNA的结构都了如指掌,至少知道那里面都有些什么。这样就有可能只将DNA的特定部分复制下来,意味着人们能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复制和研究DNA中的特定片段 引自 DNA 回应 2019-05-02 11:21 -
阿司匹林与海洛因,这两种物质可以说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不仅因为它们都由同一位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在同一张实验桌上、用同样的器材在同一个夏天生产出来,还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音节名称和化学上同源的父亲,醋酸。只是它们的母体有些不一样,一个是吗啡,另一个是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出现和海洛因一样。对缓解疼痛和退烧的古老药物,菲利克斯想通过进行少许改进减少其已知的弊病。阿司匹林无疑是一种良药。它不仅能缓解头痛,...
2019-05-02 11:21
阿司匹林与海洛因,这两种物质可以说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不仅因为它们都由同一位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在同一张实验桌上、用同样的器材在同一个夏天生产出来,还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音节名称和化学上同源的父亲,醋酸。只是它们的母体有些不一样,一个是吗啡,另一个是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出现和海洛因一样。对缓解疼痛和退烧的古老药物,菲利克斯想通过进行少许改进减少其已知的弊病。阿司匹林无疑是一种良药。它不仅能缓解头痛,也能治疗感冒或流感。当人们发现服用少量阿司匹林还能有效预防中风后,对它的喜爱更甚。它不仅被其商标所有人拜耳股份公司看做奇迹药物,更被看作世纪良药。没有比这更鲜明的对比了:一边是撒旦毒品,一边是神奇药物。 引自 阿司匹林 回应 2019-05-02 11:21 -
哈伯发现,一位同事总能获得特别高的分析结果,于是去一看究竟。哈伯对这个反常的现象一直很费解,直到他某天把目光从烧瓶、表格上移开,而去观察这个研究员本人:他戴着一副金框眼镜,分析结果时不时下意识地扶一下镜框,如此一来,黄金就经由他的手指不断进入样品里,结果自然攀升了。
2019-04-08 21:4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20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火焰中的秘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黑色曼陀铃 2019-06-02
后面的实验还没读,感觉需要亲自动手才比较好。太久不接触化学,这本书既能帮助温习又有很多新知。《布纳橡胶》一章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描述有误,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文的问题。
0 有用 半仙儿 2020-08-20
这本书很适合高中生或者大学新生阅读,就像维尔纳茨基说的:“一个人有必要尽可能多学习知识,广泛涉猎哲学、数学、音乐和艺术。一位科学家要有更大作为,不能做狭隘的专家。……我希望我能不断地升向高空,从空中俯瞰。”
0 有用 单字一兔 2019-10-31
10.31.19 化学白痴狂喜
1 有用 小玄黄 2019-01-26
炼金术这个标题也确实干扰到我了(滚吧,你根本没看任何评价就买了),简单来说是趣味化学史,有很多很好玩的小实验可以试试,配图也萌,还是推荐给各位,我去研究更神棍的内容去了。
0 有用 万世魔星 2019-03-27
比较适合中学生做科普读物。通过大量有趣的故事表达一个基本观点: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炼金术和现代化学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企图让无用的的物质变成价值连城的物质。
0 有用 TKeyding 2021-01-05
大魔法师入门课程
0 有用 伪装电器石晓贰 2020-12-25
2020-023。相当可爱的一本书。实验可爱,插图可爱,里面奇奇怪怪的化学家个个都可爱,化学生动而独特的视角硬核可爱。读完之后非常想深入了解炼金术,一个大坑。里面最乖的化学家是“火之牛顿”马拉,可爱爆表。后半本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实操性大于阅读性。非常适合跟孩子一起读和一起玩的一本书。
0 有用 fishbird 2020-12-14
本来以为是一本神秘学的书,结果没想到是一本科普教材。组织的还不错,按照一个个的主题进行讲述,其中还有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但是最后一部分的实验,有点令人失望,说是给小孩儿看的吧,又非常不仔细,说是给大人看的吧,又过于简单,还不如去掉对整本书的结构更好呢。
0 有用 Scheherazade 2020-10-10
没怎么看实验的部分 前半部蛮有趣的
0 有用 美人鱼战士 2020-09-23
插图还是挺有意思的,原始部落的人虽然不懂化学,但他们靠一步一步的尝试并试验使生活事物变得更简单方便,虽然到了中间讲炼金术历史有些枯燥,但并不影响它是一本优秀的化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