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草忌 短评

热门 最新
  • 56 阿麦。 2018-08-01 17:03:37

    不喜欢书腰上“脱本格,反青春,致郁系”这样的词,无论有怎样的遭遇,青春就是青春而小说只是在记录,同样推理也是,最后读者心中有一个自己认同的答案就足够了,很多人推荐的时候都要加上一句“不要当推理看”,没有必要否定,这就是推理小说。最喜欢第二章的日记部分,能让我产生一种“偷窥”的真实感。了解过姐姐之前作品的话其实很容易猜到这个假设的动机,死亡本就很无力,不需要过度的修饰,也不需要太多的怜悯。

  • 39 星子滑落夜空 2018-07-30 12:29:56

    如果说青春小说的本质是两个人从无穷无尽的黑暗中相遇,彼此慰藉从而重见光明。那么反青春小说的本质则是毁灭罢,两个人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人邂逅了,却将彼此的未来改变了、否定了、毁灭了。 就如同北窗老师在书腰上的那句话,真实到让人感到不适。真实到让人感到痛苦。真实到让人感到沉重。 我希望这样的故事,仅仅存在于小说里就足够了。因为.....现实不需要那样的戏剧性啊。

  • 39 liquidhclo 2018-08-07 23:11:36

    与其说是本土化做得好,不如说是“高中化”做得好。我一直觉得冯露葵如果是大学生的话故事会更合理一些,但是林远江能且只能是一名高中生。丰富的知识让她把未来看得过于透彻,而浅薄的阅历又让她产生了无法摆脱这种未来的绝望感。如此巨大的反差通常只在高中生身上出现。如果做一些社会派的探讨的话,也许畅销度能稍稍向《恶意》靠拢,但是没有的话也好。社会问题也许是悲剧的诱因,但更本质的只是对“人终将失败”这一真理的抗拒罢了,而这也正是贯穿于於陵葵,冯露葵,林远江几位主角的共通之处。

  • 29 HongAsura 2018-08-15 10:29:48

    啊,动机总是莫名其妙。

  • 23 桐岛伸弥 2018-08-01 14:23:13

    下次再也不读了……

  • 23 新星出版社 2018-07-12 17:56:22

    我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任何一个曲折而夸诞的故事的主角

  • 18 北窓 2018-08-02 13:59:35

    前段时间刚给这本书写了解说和推荐语。请大家放心,这是一本青春大作。

  • 18 bobo 2018-08-07 22:16:44

    整体完成度很高,各方面都基本挑不出什么让我不太舒服的点。想了下观感要好于上一本,大概前作是本格解谜缘故,但对谜团的解答又低于预期,于是各方面的不足都被极度放大。在这本“非本格”作品中故事性变得更重要,就这点而言没什么可挑剔的。非要说的话就是日记部分一开始有点让人抓不到要点(毕竟不像手记,跳跃性有点大的)。第二篇也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美好的初中生活,诸如“到底是谁向老师告密数学课上有人打牌”这种日常之谜,虽然是基调似乎还是要比这篇好点

  • 16 letdouman 2018-08-03 18:49:31

    葵从《元年春之祭》的西汉“穿越”到《当且仅当雪是白的》的现代,又以前传的方式“还魂”到《天空放晴处》,可谓一波三折。本格派不过是推理小说的一条支流罢了,以逻辑诡计为乐趣的读者去读此书必然会败兴而返,因缺少前作相对繁琐的推理而无力编织成长篇,这些问题作者本人早就意识到。类型开拓是好事,但所承受的风险系数高,读者不一定会卖帐,谁都无法断言经过多少次实验失败才会换取一次成功。

  • 15 教授 2018-08-07 23:39:48

    个人还满喜欢的作品,作为小说而言可读性而流畅度非常高,仿佛是在回顾每个人的青春时代一样被推着往前走。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本正统的本格推理小说。

  • 16 陆小包 2018-08-27 10:59:33

    同名作是我最喜欢的一篇陆秋槎式的故事了,虽说姐姐一直说这不是推理,但我在阅读的时候却联想到一票写推理的,法月纶太郎、连城三纪彦、北村薰、凑佳苗……还伴有似非而是但不加渲染的手记推理、多重解答等本格元素,包装出来的故事虽说探寻“why”,但把最后的动机并非只归咎于个人,而是放大到整个中设定(我自己造的定义)的错。更何况,姐姐自信满满地给我签了“这里有你想要的剧情”,不复杂,但确实是有。总体来说是一本立意鲜明、表达自我、受众精准的新本格推理小说,我概念中的好书。

  • 19 万圣魔女凌小灵 2018-08-05 10:03:28

    一开始我是把自己代入到女主人公的视角,来经历这个故事的,在翻阅日记的时候,甚至能想象出“我”在看到某些片段后的苦笑,其中也不乏能引起我本人一些共鸣的片段,可当我看到日记的最后时,才惊醒过来(真的是字面意义),想起这是一本小说,再怎么真实,也必须要完成一些小说的目的,也开始有些理解了林远江这个人物的内在吧;林远江其实是很现实的人物,只是同样的特点在本作中被纯粹化、极致化了,而在现实中的一些少女(以及少年)可能都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这样的特点,只是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吧;正文内容很沉重,也引起了很多思考,不过要想说的话字数估计不够,还是先放着吧。最后再说些无关紧要的。在文中藏着不少梗(或者说私货?),真的惊叹于姐姐老师和解说的林千早老师涉猎范围之广,有些钦羡;另外,也很喜欢方荐瑶这个角色吧(

  • 13 卡帕 2018-08-03 08:44:07

    对姐姐还是有更高期待的,但是为什么姐姐身为一个长胡子的中年男子,对少女感把握的这么好呢?那种黏糊糊的,刻意的,自虐的,但其实又很无聊的东西,为什么能把其实我们都很珍视却又不屑的东西写的这么好?日常推理和少女小说,隐隐有种80年代那批向内的、自我剖析的少女漫画的感觉

  • 18 2018-08-14 21:18:07

    如果用类型学方法分析作者笔下的青春,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只有顿悟而未能和解,如林远江,如冯露葵,她们的青春结束于顿悟带来的阵痛;第二类虽有顿悟但能够与自己、与世界达成和解,如叶荻,可能还有姚老师,这种和解即为成长,青春凋零,但人生继续;第三类未曾经历顿悟,如故事中的其他学生,只是他人夸张故事的看客,自己的青春则波澜不惊。无法判断哪一种青春更好,我们在为第一类青春的“意义感”而动容,为第二类青春的“妥协性”而伤感的同时,内心深处可能更期望拥有第三类青春的稳妥平和。作者只是描绘了青春的三种可能性。如果说读书是对人生只有一次的反抗,那么能够在一本书中同时体味到三种青春,三种人生,足矣。

  • 12 Jaromír 2018-10-29 19:26:08

    因为算不上推理小说,所以在书里不停提到推理,这样可不算数。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的作者写这个,是不是和书里的编剧一样不值得。

  • 14 Luka 2018-08-01 08:05:40

    第一篇感觉姐姐文风还是有挺大调整的,其实有些事也不那么必要。个人非常喜欢日记部分。然后现在想想到时候找姐姐签名写什么比较好(例如遥祝yukirin亚巡成功云云)

  • 11 时任谦作 2018-09-11 18:56:48

    快到半本才终于进入核心剧情,实在是太慢了,日记完全可以缩减一下,而且日记中的人设转换那么突然一看就是伪造的啊,远江母亲的人设也莫名其妙,整个故事都生硬套路,对人性的猜测也太简单,文笔更是一般,就算后记说了是试验性也不能当作是写得差的理由吧。相当失望。

  • 16 Sandeepin 2018-08-05 00:39:58

    写这种另类的而又无比真实的青春是姐姐的拿手好戏。本作的受害者和与《当且仅当》的主人公类似,都是为了那种灿烂的、不一样的人生,从而促成了悲剧。诡计什么的在这本小说里淡化了,但是在对拓展国产推理广度的道路上,却走得更远,更成功。看这本小说的时间恰好是自己刚入职两周,特别的羡慕,特别地渴盼,羡慕渴盼像这样“有故事性”的青春。

  • 9 金风细雨 2018-08-14 16:20:09

    《恶意》的性转低龄版。沉郁索居的文学少女自带神秘光环,阳光开朗的女同学逐光而来,自认为闺中密友,却被死亡灼伤了信任。世人皆说婚配要门当户对,交友也该环境相当,否则,你无心机的善意会被扭曲为刺痛他者自尊的冰锥,过多的接近会让她扭着你的脖颈沉沦黑夜,充当向女巫兑换发声机会的献祭物。戏精的文学版角色,以命书就的不过三流小说,扭捏作态了那么久,难博读者同情,虚弱也就罢了,德行的缺失没有辩解余地——只敢向友人捅刀子,却绕行了旁观者和加害者,原生家庭决定论果然是当代小说作家屡试不爽的主题啊。情节简单得过分,人物层次不足,校园推理能否在深度上迈个大步?现在看来纯属奢望,中小学生不大可能搞出什么惊天骗局。建议作者能继续专注于古中国题材,那方天地才是她能挥洒自如的舞台。

  • 13 風梢螢星 2018-08-05 12:35:37

    很喜歡的一種細膩,像夕陽下踩著窗格的影子慢行,讚賞姐姐的創作理念,不為抨擊某種現象而寫,而將現象作為少女的經歷不多贅筆,虔誠的「供物」。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