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保罗·奥斯特的书写介于流行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他有着和村上春树类似的存在主义和小布尔乔亚,书中充满了谋杀、色情,失落的男人、突如其来的女郎。严肃之处在于他善用的元叙事和比较文学方面是需要阅读门槛的。保罗·奥斯特的在写作时化身讲故事的说书人一样的快感,恣意虚构并试图模拟现实的故事,一个嵌套着一个,把剧本、电影、戏剧和别人口中的转述故事穿插进整个小说。作者把对好莱坞默片时代的挽歌融入了海克特·曼这个虚构角色,假作真时真亦假,随着默片的没落,海克特·曼遭受人生打击,他放逐自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试图抹掉自己生存过的痕迹,把自己当做一个空壳,去灌注不同的身份。以一种过无意义人生的方式让人在虚无中变得纯粹。使生命只剩下故事,不留痕迹,把体验生活本身的过程放大。
差点就沦为故事会了
当看到戴维和海克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坐在火车上的我终于泪流满面。“你让我笑了” ,这句话却让我哭了。接近尾声时就越感觉到结局是悲伤的,但当看到真正的结局时,除了悲伤之外,还有一丝戴维在屏幕里第一次看到海克特时候的窃喜或者是释然。
后半部写崩了。至少就这本而言,保罗奥斯特,难道是美国版的村上春树?
花了40多块钱买了kindle不到两天就把它看完了。简直精彩到不想放下。但是看完之后我的内心充满疑问,因为我一直期待的反转到最后却没有发生。我总觉得全书作者一直在暗示,海克特,以及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我”收到妻子儿子死后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的illusion,而非真实存在的。但看到最后,并没有这种反转,这一切荒谬的故事反而是现实。写的真的太精妙了,会讲故事的人真的是最有魅力的人。
高开低走
2002年最好的小说???
保罗奥斯特用他拙劣的手法、冗长的文字、若有所思的感悟和假装深沉的思想包装了一本又一本厚实的书
好看
爱上了他书中嵌套的故事,迷上一部不存在的电影,会记得夏多布里昂那一篇绝美的前言。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我会与下个我重逢。
我对保罗奥斯特的唯一好感大概就是他和我喜欢的人都住在布鲁克林:)——讲故事就讲故事,扯🔨电影艺术呢,没昆德拉的命得昆德拉的病
202016:读的第一本保罗奥斯特。我也没想到这本书的情节发展……怎一个狗血了得。在我看来有点不合逻辑。
穷其一生写作的作家都是处于一种不断在寻问的状态,所以抱持着希望继续活着,本也是期盼收获回答的过程。
世界就是个每天都要更新的幻影。 如果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但没有人听到它倒下,那么它到底算不算发出了声响呢?如果有人拍了一部电影但没有人看过,那么这部电影算不算存在呢。 虽然确实不赖,但我这里实在打不出9.0的分,精彩部分可能只有其中100页,其他部分实在絮叨,欣赏无能。
这是我所读保罗·奥斯特最动人的一部小说,它对人类神秘激情的探讨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传奇的特质赋予了主人公偶像般的魔力——读者将忍不住希望自己也有可能经历那样的人生。小说对平行叙事的技巧使用,可谓游刃有余:大学教授齐默拯救自己人生的方式,是研究神秘的喜剧天才海克特·曼的电影;海克特·曼拯救自己人生的方式,是投身于注定湮灭的纯粹的电影艺术(它们最终毁灭于大火)。两人都可以算作失败,这本来可能将小说引向一个阴暗的结局。但是爱情投射的动人力量,为小说结尾带来了一抹悬疑般的亮色。小说叙事之流畅,如同流水潺湲,或者如译者《译后记》中所言富含音乐性。译者文笔精当,以《译后记》的文本水准,其创作或者也是高明的吧?
读起来流畅无阻,但不喜欢里面的文字电影和研究心路历程。不是我喜欢的痛苦种类,只觉得大可不必。手枪放冰箱可还行。没想到阿尔玛是深蓝色,我一直觉得她是明黄色。最后焚烧的部分,档案从业人员估计要习惯性捏把汗
多层叙事与多重投射处理得非常好,一度以为小说又陷入迷宫小说所惯有的“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不了了之”的无聊通病,但最后一章作者顽强地把故事又拗回来了,很见功力。作中作虽然很不错,但稍显冗长。唯独就是太像是为了文学研究而专门创作的小说了。
我的一份个人文学清单:博尔赫斯的迷宫。凯鲁亚克的旅行。海明威的伤感。村上春树的失落。雷蒙德·卡佛的锋利。菲利普·图森的抽象。卡尔维诺的幻想。苏珊·桑塔格的智慧。 保罗·奥斯特的奇遇。
写得好,译得也好!
足够吸引我,久违的令人振奋的流畅。不乏值得震撼之处,前半本比后半本好。预定我的本年最佳,且欢迎有缘的朋友在我死前来问问我这是生平第几。我人生中注定榜上有名的一本。
> 幻影书
39 有用 非想 2019-04-08 11:36:17
保罗·奥斯特的书写介于流行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他有着和村上春树类似的存在主义和小布尔乔亚,书中充满了谋杀、色情,失落的男人、突如其来的女郎。严肃之处在于他善用的元叙事和比较文学方面是需要阅读门槛的。保罗·奥斯特的在写作时化身讲故事的说书人一样的快感,恣意虚构并试图模拟现实的故事,一个嵌套着一个,把剧本、电影、戏剧和别人口中的转述故事穿插进整个小说。作者把对好莱坞默片时代的挽歌融入了海克特·曼这个虚构角色,假作真时真亦假,随着默片的没落,海克特·曼遭受人生打击,他放逐自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试图抹掉自己生存过的痕迹,把自己当做一个空壳,去灌注不同的身份。以一种过无意义人生的方式让人在虚无中变得纯粹。使生命只剩下故事,不留痕迹,把体验生活本身的过程放大。
22 有用 蓬蓬 2019-08-25 15:27:20
差点就沦为故事会了
17 有用 十一 Onze 2019-01-05 21:37:57
当看到戴维和海克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坐在火车上的我终于泪流满面。“你让我笑了” ,这句话却让我哭了。接近尾声时就越感觉到结局是悲伤的,但当看到真正的结局时,除了悲伤之外,还有一丝戴维在屏幕里第一次看到海克特时候的窃喜或者是释然。
9 有用 澡雪 2019-12-26 18:42:22
后半部写崩了。至少就这本而言,保罗奥斯特,难道是美国版的村上春树?
9 有用 该吃药了 2019-01-10 10:46:52
花了40多块钱买了kindle不到两天就把它看完了。简直精彩到不想放下。但是看完之后我的内心充满疑问,因为我一直期待的反转到最后却没有发生。我总觉得全书作者一直在暗示,海克特,以及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我”收到妻子儿子死后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的illusion,而非真实存在的。但看到最后,并没有这种反转,这一切荒谬的故事反而是现实。写的真的太精妙了,会讲故事的人真的是最有魅力的人。
7 有用 weiwei 2019-05-24 22:38:09
高开低走
8 有用 Joey 2019-04-19 16:39:11
2002年最好的小说???
9 有用 一个肾宝 2020-04-24 14:22:14
保罗奥斯特用他拙劣的手法、冗长的文字、若有所思的感悟和假装深沉的思想包装了一本又一本厚实的书
4 有用 宇宙大将军 2019-01-02 22:42:31
好看
4 有用 archimboldi 2019-12-22 20:46:27
爱上了他书中嵌套的故事,迷上一部不存在的电影,会记得夏多布里昂那一篇绝美的前言。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我会与下个我重逢。
5 有用 Nin9 2020-06-04 17:19:03
我对保罗奥斯特的唯一好感大概就是他和我喜欢的人都住在布鲁克林:)——讲故事就讲故事,扯🔨电影艺术呢,没昆德拉的命得昆德拉的病
4 有用 Fiona 2020-05-31 14:57:18
202016:读的第一本保罗奥斯特。我也没想到这本书的情节发展……怎一个狗血了得。在我看来有点不合逻辑。
4 有用 小陈 2019-03-08 15:34:43
穷其一生写作的作家都是处于一种不断在寻问的状态,所以抱持着希望继续活着,本也是期盼收获回答的过程。
6 有用 nuonuo 2019-03-27 19:42:59
世界就是个每天都要更新的幻影。 如果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但没有人听到它倒下,那么它到底算不算发出了声响呢?如果有人拍了一部电影但没有人看过,那么这部电影算不算存在呢。 虽然确实不赖,但我这里实在打不出9.0的分,精彩部分可能只有其中100页,其他部分实在絮叨,欣赏无能。
2 有用 庄蝶庵 2019-11-12 22:02:24
这是我所读保罗·奥斯特最动人的一部小说,它对人类神秘激情的探讨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传奇的特质赋予了主人公偶像般的魔力——读者将忍不住希望自己也有可能经历那样的人生。小说对平行叙事的技巧使用,可谓游刃有余:大学教授齐默拯救自己人生的方式,是研究神秘的喜剧天才海克特·曼的电影;海克特·曼拯救自己人生的方式,是投身于注定湮灭的纯粹的电影艺术(它们最终毁灭于大火)。两人都可以算作失败,这本来可能将小说引向一个阴暗的结局。但是爱情投射的动人力量,为小说结尾带来了一抹悬疑般的亮色。小说叙事之流畅,如同流水潺湲,或者如译者《译后记》中所言富含音乐性。译者文笔精当,以《译后记》的文本水准,其创作或者也是高明的吧?
1 有用 持晋 2019-12-03 10:46:30
读起来流畅无阻,但不喜欢里面的文字电影和研究心路历程。不是我喜欢的痛苦种类,只觉得大可不必。手枪放冰箱可还行。没想到阿尔玛是深蓝色,我一直觉得她是明黄色。最后焚烧的部分,档案从业人员估计要习惯性捏把汗
3 有用 穆霒 2019-03-08 18:48:36
多层叙事与多重投射处理得非常好,一度以为小说又陷入迷宫小说所惯有的“故弄玄虚,不知所云,不了了之”的无聊通病,但最后一章作者顽强地把故事又拗回来了,很见功力。作中作虽然很不错,但稍显冗长。唯独就是太像是为了文学研究而专门创作的小说了。
1 有用 春天與星星 2022-02-10 15:02:16
我的一份个人文学清单:博尔赫斯的迷宫。凯鲁亚克的旅行。海明威的伤感。村上春树的失落。雷蒙德·卡佛的锋利。菲利普·图森的抽象。卡尔维诺的幻想。苏珊·桑塔格的智慧。 保罗·奥斯特的奇遇。
1 有用 骞人 2022-01-04 18:11:02
写得好,译得也好!
1 有用 饭就不吃了 2024-03-09 01:15:04 北京
足够吸引我,久违的令人振奋的流畅。不乏值得震撼之处,前半本比后半本好。预定我的本年最佳,且欢迎有缘的朋友在我死前来问问我这是生平第几。我人生中注定榜上有名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