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国度的书评 (23)

读印度三部曲——冷眼看印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幽暗国度》、《受伤的文明》、《百万叛变的今天》这三部书,合起来便是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奈保尔的代表作“印度三部曲”。奈保尔出生于中美洲的印度婆罗门家庭,成年后在牛津留学,并定居英国。他的创作多为游记、小说。就我个人的观感,因为他的游记带着大家游览第三世界国家... (展开)
短评《幽暗国度》-奈保尔
我们跟随奈保尔的视角,探寻他记忆和现实中交错的印度——印度严格分工的种姓制度,使得行政效率低下,公共卫生落后、生活和工作态度麻木不仁,放眼望去,印度一派贫穷落后的景象,遍地的乞丐,瘦弱的儿童,垃圾和排泄物散布在古迹之中。奈保尔寻访根基,也寻访潜伏在内心深处...
(展开)

幽暗国度里的印度精神/内在
读完之后在想,奈保尔笔下的“印度精神”是什么呢?或者说印度的内在是怎样的呢? 现在能想到的是由事例构成的:乞丐的神圣性,认为施舍是一种天赋职责,人对神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只做份内的事所反映的严格的层级/等级制度,同时又与现代社会的效率格格不入,显得执拗死板...
(展开)

序曲—充满“偏见"的东方之初印象
读《幽暗国度》Day 1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奈保尔的东方之旅开始的并不愉快,他对东方印象的感受是:肮脏、盲动、喧嚣、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你突然发现,四海之内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随时都会被人摸走。 这一印象,并非空穴来风,穿三件套西服的先生玩一个痰球,肮脏的小巷,...
(展开)

关于奈保尔和他的印度
李永平先生将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第一部译为《幽暗国度》,这真是恰如其分。幽暗这一词汇在全文从未出现,但其所代表的茫然、失落、绝望以至于贫穷、腐朽、落后,却在书中随处可见。 《幽暗国度》起草于1962年,时年30岁的印裔英国作家奈保尔首次回到了他祖父的国度,并写下了这...
(展开)

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是怎么被逼疯的
我是先看的第二部,然后看的第一部。 在第二部里,奈保尔从"印度公知"的角度对印度的文化,思想,政治等进行了批判和自己的解题答案探讨,结论当然是放弃,一团乱麻从任何一个线头自以为理性的切入到最后都是作茧自缚。 这部作为印度三部曲的第一部,就稚嫩的多,也"可爱"的多...
(展开)

我们是不是也有点“说不得”
22.7万字,看了10个小时,7分向上取整。写于1962年到1964年间,是奈保尔的非虚构类作品,之前看过他写的米格尔街,觉得是个很轻松很幽默的英国老头啊,为什么这篇的笔触那么深沉。打算开始看这个系列源于一个朋友只身去了印度,是个很冒险的决定,但是无论对于对方还是我,好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