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天韵社,原称“曲局”,是目前所知历史最为悠久的昆曲曲社。创始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由无锡的文人雅士组成,以清唱昆曲为主。该社组织严密、传习有序,绵延三百余年而不散。民国九年(一九二〇)曲社迁入无锡“公花园”,定名为“天韵社”。抗战时期,活动一度停顿,一九四八年曲社恢复,但随着老社员逐渐凋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止活动。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无锡曲友重组天韵社,仍以昆曲清唱为主,致力于继承和挖掘“天韵社清曲”的传统曲目和唱法。
天韵社传习的文人唱曲称为“清曲”,又称“清工”“书房派”,不习念白,注意词曲理论,严于四声豁落断连之辨,唱法与“戏工”稍有不同,曲情表现细腻深刻,工有独到;伴奏亦只用曲笛、三弦、鼓板,注重伴奏技巧,与唱丝丝入扣,相得益彰。
天韵社唱曲所用曲谱,所见最早的为天韵社社长吴畹卿(一八四七—一九二七)亲笔手抄曲谱,谱前附有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吴氏所著《读曲例言》,文中将归韵收音方法分成八类,每类各有专门符号,依字音四声标于字之四角。这套注明音韵符号的吴氏手抄曲谱,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图书室。
中国音乐史专家杨荫浏先生(一八九九—一九八四)是吴氏嫡传弟子,他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二一年间,以吴氏手写谱为据,缮刻油印了昆曲一百二十出,分为六卷,定名为《天韵社曲谱》,刊行一百部,分赠曲友。至今,此谱已存世极少,十分罕见。
本次影印出版《天韵社曲谱》的蓝本,是天韵社最后一位文人曲家、中国音乐学家曹安和先生(一九〇五—二〇〇四)生前使用的上述油印本。曹安和先生离世后,曲谱由她的学生、戏曲音乐专家孙玄龄先生保存。得知天韵社复社之后渴望获得旧天韵社资料时,孙先生将保存的《天韵社曲谱》转赠给现天韵社,以支持曲社活动。
在这本曲谱中,保存有曹先生学曲研曲的珍贵印记:其中有十折曲文,是曹先生按照吴畹卿所定天韵社习曲规矩,查《中州音韵辑要》后,在每字的四个不同的角上(代表四声)标注了归韵收音符号。曹先生还将该曲谱与《六十种曲》《纳书楹曲谱》《缀白裘》,以及“《长生殿》原本”和《暖红室汇刻传奇》等作了比较,记下了一些不同之处;其中在《长生殿·絮阁》【喜迁莺】这一页的天头,有毛笔字注“调暖红室本作掉”,为杨荫浏先生所写。这些都依照原样印出,以供后学及研究者参考。
《天韵社曲谱》不但曲目众多,而且有其他刊行曲谱未收的一些内容,如《寻亲记》中的《出罪、府场》等,并且,由于天韵社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在谱中也保存了一些昆曲较早期曲谱版本的特色。因此,著名文学家、曲学家俞平伯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就曾表示:《天韵社曲谱》“确是珍品,载曲多至百余,而音律又不同凡响,诚有影印之价值。”
从杨荫浏先生着手油印《天韵社曲谱》起,到今天已经是一百余年了。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及无锡市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这套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颇高的曲谱终于得到 了影印出版,为昆曲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使广大昆曲爱好者能直接地接触到昆曲的“清工谱”。
我们在努力继承天韵社传统的同时,衷心希望通过这套影印本的出版能使天韵社清曲得到更多人的赏识,祝愿古老优雅的昆曲艺术弦歌永继、天韵流芳。
陈倩《天韵社曲谱》后记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