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诞生 短评

热门
  • 16 Travis1997 2019-01-10 20:57:08

    糟糕的翻譯。譯者應當理解回譯的必要,中國史料都還原了,但完全沒有回譯日本史料。作者引用的都是記紀等常見漢文史料,譯者沒有查核實在可惜。但這本書還是有點意思的。中文世界有關日本古代史的著作相當豐富,但井上亘、岡田英弘等立論劍走偏鋒,吉田孝下筆就相對謹慎,符合岩波新書的定位。涵蓋卑彌呼和倭五王前三章並無可觀之處,而且忽略了三角緣神獸鏡等地下材料的討論。後五章以國家意識的萌芽為線索考察飛鳥至平安時代,頗富洞見,例如日本鑄造貨幣之早在東亞範圍是異數(頁124)。近世古典觀的討論也值得琢磨,例如墾田永年私財法的定位及《古今集》和《萬葉集》的浮沉。後記提到對文化相對性的探索反而無意識地強調了日本歷史的特殊性,很有意思。話說回來,日本自我塑造之早之全面以及近世尋找「原鄉」的嘗試在漢字文化圈恐怕是個例。

  • 7 夏川 2019-06-19 00:04:58

    普及书,作者总结的古代国家制度包括:1,以天皇为中心,包括摄政关白、院等职位的政体;2,领土五畿七道;3,家族制度;4,假名与汉字合用;5,神佛合一的宗教意识及《古今集》为代表的审美意识和自然观(p. 191),然后从日本原始时代讲到这些制度的成立。因为这五点已经很有概括性,所以可以当作日本平安中期以前的断代史。关于日本古代国家究竟如何成立,从直木孝次郎、井上光贞,到石母田正、都出比吕志,乃至网野善彦都有专著论述,本书的观点基本上都是认可度最高的一些,包括东亚局势是日本国家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我觉得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国家是7-8世纪成立。一个小亮点是对比吐蕃、东南亚,这一点之前未注意。另,第44页“魏国设置一大率”翻译错误,主语应是“邪马台国”。其余也有单词错误,比如“逻辑”译为”理论“

  • 5 鼠头 2020-04-18 17:37:10

    三星不能再多了,这是一本适合日本人读的历史,岩波新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十万字登顶,不长。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作者过分纠结于一些在历史学者眼中看来碎片化的细节,对其进行解读,破坏了整本书的结构。另外纠结于“日本”这个名字的来源并无问题,但良好的作品应该有条理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逐步分析,全景化的展现日本发展史。恰恰反映了该国学者历史研究的风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2 惠山老翁 2020-01-27 15:47:34

    全书中段讨论律令国家的建设过程极富洞见,由于古代日本始终没有接受唐朝的册封,因而在确立国家体制时免于受到过多牵制,最终塑造了自身的新皇统。

  • 2 李樱桃284 2019-03-26 18:28:33

    很期待的买了整套精选引进的岩波新书,扫了几本,不是太入门就是太乏味,比较失望

  • 2 蝌蚪往人 2019-04-05 23:00:49

    相当有意思的一本书。熟悉了中国视角的“日本的诞生”,再看日本视角的“日本的诞生”就有意思多了。分数比想象中低的原因,可能就是书中的一些观点让中国读者不适,还有就是还有一种日本特有的暧昧让读者不太舒服,不过我还是从这本书中感觉到了日本对古中国的那种深情。

  • 1 wow是一只熊 2019-01-24 15:20:25

    学术综述的感觉,古代日本史,日本国名的由来。关于为什么中日同时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却不同,作者认为,日语中对于新事物的新词的创造而中文不接纳新词,导致民众被教育成本不同,参与程度也不同。晔哥说这是把政治经济问题推到语言身上的狗屁理论。

  • 0 Hahahahah 2019-02-13 00:23:43

    很辣鸡,不知道怎么吐槽了。

  • 0 牯岭川 2021-02-25 13:05:25

    把日本放在整個東亞格局裡去敘述挺喜歡的,但謀篇還是不太適合中國讀者。

  • 0 藤椒蒸午笋 2021-04-02 01:55:03

    很有趣的一本小书。内容是作者对日本诞生的探讨,很多并无定论。各方面论述简短繁杂,虽然并不深入,但是读来仍然很有趣味,符合普通人看历史的口味。但可能从专家学者的角度看,这本书的内容过于简化粗糙了吧。

  • 0 pinkelephant 2022-02-06 00:37:20

    学术气质十足的一本书,太多史料和故事的堆积,影响了结构的流畅,对于东亚史并不了解的我读的云里雾里。

  • 0 Rafa 2021-12-12 11:04:46

    絮絮叨叨的,几个热评说的没毛病…看到作者煞有介事地把“假”这个古汉字揣测为中国对倭国政权不放心,就彻底放弃阅读了

  • 0 king13 2022-01-18 15:42:15

    真的,不太行

  • 0 沙漠的邻居 2023-12-17 18:21:39 上海

    自20年前偶然读了《菊与刀》在未碰过关于日本的书籍。对痴迷仪式感和无处不在的压抑的日本文化实在无兴趣。近年陆续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但基本集中于近世和战后的社会文化方面的,但其文化的反感没有丝毫转变。本书后继承了日本战前那一波史学开创者的衣钵,将日本史放置于整个东亚的大环境之中。是个人喜欢的类型。作为限制在十万字以内的科普型书,在呈现内容的选择上还是颇具匠心的,这个筛选是基于作者对于日本历史的熟悉和深厚的积累。个人觉得选择的很得当,覆盖了制度、职官、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呈现方式上叙、论结合,叙述为论述服务,点到即止,论述占有近2/3的比例。文中论述对深入了解日本历史和文大有裨益。较很多堕于叙述“史实”而一味追求故事性、趣味性以吸引读者的科普书要好的多。很适合作为日本史的入手书籍。

  • 0 andyh 2024-02-06 19:35:31 日本

    此书甚硬,但还是尝试解答「倭」、「大和」、「日本」、「假名」这些概念的起源,甚至还简要探讨了审美的变迁(从《万叶集》里歌颂梅花居多到《古今集》歌颂樱花居多)。但受制于文献的局限性,这些概念并不一定有确切答案。看这本书也强烈意识到何为历史,以及一个国家如何从历史中寻找一致的身份认同(比如何尊上的「宅兹中国」)。

  • 0 秋山雪見🍁 2023-07-06 15:16:07 福建

    作者在后记中说核心问题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日本)的古典国家制度是怎样在与中世、近世的国家制度相重叠的同时,作为国家存在的基础一直延续至近现代的。国际交流(包括人、物、信息等广义上的交流)作为促使日本这种具有个性的国家制度延续至今的基础原因”,可以看出作者在近些年研究动向的影响下有意识从东亚世界中发现日本古代史的新线索。并且作者指出,以往学界忽视了朝鲜半岛在律令制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者在史学反思部分总结,日本史概说争议不大的原因是日本史基本发生在现代日本国家的范围内,由此也会导致对区域史的忽视。古代日本的形成史和区域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注意到区域文化交流的影响,才能意识到“何以日本”。作者提到平安时代的贵族在学问研讨时对于国名的来源感到疑惑而无所适从,便是一种自他混淆的“无意识”。

  • 0 suzumiya 2022-06-27 10:39:06

    普通的入门书,失之于琐碎的旁枝末节。

  • 0 nordgreen 2023-10-14 15:42:30 辽宁

    特别喜欢岩波新书这一套。日本的诞生,牵涉到朝鲜和中国的历史,另一方面在词源学上也给出了解释。希望能多放几张地图!

  • 0 如水圆清 2023-11-04 09:44:08 浙江

    较为简略,有些内容在《飞鸟·奈良时代》更为详细。这本更强调“日本”原本是大和为中心的王权的王朝名,但是在以天皇制为中心(且并未接受册封)的古典国家体制确立以后,因其对于后世制度和文化的典范性,逐渐转换为国家名称。对于垦田永年私财法、《古今集》、大和语言以及神佛合一等古典国制中内容的评价也可看出作者有意凸显被自近世以至明治维新以来的观念所遮蔽的,平安时代以来的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也是在东亚的特殊性中得以成立,相比于现代的国民国家视野下的日本史,二者都会在不同的意义上出现作者在后记中所惊讶的问题。也就是过分体现的相对性反而会强化其特殊性,这其中最难摆放或者面对的当然是普遍性的、或者说超越本政治体因素对于自己的意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