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以人類學家兼記者的角度,重構災民與現場、歷史與社會現狀,
爬梳亞洲三大天災重建與重生的災後報告書!
◎以記者、志工、人類學家觀察角度切入三個現場◎
當日常變成無常,探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成了斷垣殘壁中最重要的價值。阿潑帶著自身的九二一經驗,以及「阪神震災紀念」的偶遇,以記者筆法,兼容人類學家的觀察,完成書寫軸幅跨越東亞、二十一世紀初最為世人熟知的三大天災──南亞大海嘯、四川大地震、三一一海嘯──其災後重建的難處、倖存者們的故事,以及最重要的探究「改變」與「信仰/信念」之間的關係。
三一一海嘯事發三個月後,她以記者身分訪談壓抑情緒表達的災民,儘管日本東北滿目瘡痍,災民仍在淒風苦雨的氛圍裡相信活著便有意義。汶川震後半年,中國對四川災區的重建在世人目光中大刀闊斧展開,她以志工身分走入災區,與災民因長時間相處而有更深的互動;她記錄災民對政府發放物資與援助,從期待到失落、再從憤慨到自立圖強的過程,他們從天災中學到的領悟是,日子終究得過、天助人助不如自助。南亞海嘯的九周年紀念日,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回溯重構印尼亞齊人與天災、人為內戰、信仰之間的關係,侃侃而談的災民深信海嘯的存在、自己的存活,都是神的旨意。
◎探究災民如何在不同民族性與信仰的幫助下,重建災後心理◎
阿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綜觀全貌,比方她寫東日本、四川、印尼亞齊災民心聲,三個國家不同民族性的歧異造就了不同的災後樣貌,她拋給了讀者這樣的題目:為什麼不同國家的災民的反應會不一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
面對天災帶來的無常,書中提及日本東北普遍的壓抑與謙遜、中國四川災民怨而不懟的惆悵、印尼亞齊人因信仰而謙卑感恩的釋然……這之中,還回顧了日本面對海嘯與地震,又是如何從百年前的相關經驗記取教訓,轉化成文學、藝術作品勸告世人;四川又如何一邊向台灣的九二一重建經驗者取經,同時自助而能助人;印尼也因海嘯而改變了國內局勢,水火不容的亞齊與雅加達當局解除內戰,並回頭省察回教信仰與華人跨海至此,從掀起波瀾乃至落地生根、重塑印尼現狀的歷史因由。
天災不會只帶來毀滅,它猶如雙面刃,同時也帶來改變的機會。人定未必真能勝天,但是渺小的人類仍舊能從中學習進步的價值。災後重建,絕不只是把原本的城市復原回來。每一次的毀滅或許能帶來一次改變,改變的可能是不具實體形象的社會結構,也可能是族群關係。從記憶到遺忘,從遺忘再想起,在災難的創傷中感受生命、找回生活,便是人類面對日常的中斷時,奮力回到日常的路徑。
1 有用 fir 2023-07-17 00:48:06 日本
三部分:日本311地震,汶川(提及唐山,台湾912),南亚海啸,灾后数月及/或8-9年后到访,后记提及阪神淡路。 灾后重建难:不寄望政府重共助自助的日本重建缓慢人口流失,高台重建土地权争议;重建后的唐山空气堪忧;汶川震后资金分配问题,志愿组织方兴未艾,原址重建争议,灾难观光不可持续,重国轻人的宣传路径,环境问题待解;神户淡忘灾难;亚齐商业文化入侵。 也有好的一面:日本的灾后报道伦理,羌族和卲族对认... 三部分:日本311地震,汶川(提及唐山,台湾912),南亚海啸,灾后数月及/或8-9年后到访,后记提及阪神淡路。 灾后重建难:不寄望政府重共助自助的日本重建缓慢人口流失,高台重建土地权争议;重建后的唐山空气堪忧;汶川震后资金分配问题,志愿组织方兴未艾,原址重建争议,灾难观光不可持续,重国轻人的宣传路径,环境问题待解;神户淡忘灾难;亚齐商业文化入侵。 也有好的一面:日本的灾后报道伦理,羌族和卲族对认同的重新审视,亚齐特区干戈玉帛,多民族融合。 被标题“人类学家”吸引。可20万字6场大型灾害,难免走马观花;带着台湾视角的期待,或惊喜或不以为然情绪外露;没有扎下来去观察去理解如何为何的耐心。是不错的报道合集,但远非(我所以为的)人类学视角。仔细看作者介绍:“受过人类学训练”(? 读墨台版 (展开)
1 有用 leslieryan 2023-01-25 14:27:13 中国香港
持续忧伤的根源是遗忘
2 有用 liaoej 2019-02-28 16:12:56
这本书讲的是做为进去灾难现场深度报导过的记者,将这几年来的历程集结而成的一本书。其中的切面包括了几个本世纪的大灾难:汶川/玉树地震、东日本地震、南亚海啸,再加上上个世纪的台湾921地震、阪神地震、跟唐山大地震。对于经历过921的我个人而言,这种有关于整合灾难的报导文学确是跳出一般媒体的更深入认识。另一个有趣种点是:以工代赈是许多人认为的有效救灾方法,但是却让灾难所在地的传统互助文化快速进入劳务商品... 这本书讲的是做为进去灾难现场深度报导过的记者,将这几年来的历程集结而成的一本书。其中的切面包括了几个本世纪的大灾难:汶川/玉树地震、东日本地震、南亚海啸,再加上上个世纪的台湾921地震、阪神地震、跟唐山大地震。对于经历过921的我个人而言,这种有关于整合灾难的报导文学确是跳出一般媒体的更深入认识。另一个有趣种点是:以工代赈是许多人认为的有效救灾方法,但是却让灾难所在地的传统互助文化快速进入劳务商品画与货币计价的社会,这就真的是始料未及的事情了。 (展开)
0 有用 CATHY 2020-10-25 17:14:10
事實證明人不會從歷史學會教訓
0 有用 Jumpdc 2020-04-19 23:21:50
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