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FOR KIDS
译者: 张积模 / 江美娜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20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623379
内容简介 · · · · · ·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
专为青少年与文学爱好者写作的实用阅读指南。
从荷马史诗到哈利·波特,从阅读方法到写作实践,
轻松理解经典与流行文学的伟大之处。
..................
◎ 编辑推荐
☆ 哈利·波特和俄狄浦斯有什么共同 点?为什么名著主人公总得肺结核?如何读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荷马史诗》与《星球大战》?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讲解包括反讽、象征、隐喻在内的各种文学手法,让青少年读者轻松理解文学更深层次的意义。
☆ 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托马斯·福斯特专为青少年写作的阅读指南。
☆ 19堂主题文学阅读课,更有学以致用的阅读实践课程和给青少年的阅读清单,搞定阅读理解与写作的同时拓展课外阅读。
..................
◎ 内容简介
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纽约时...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
专为青少年与文学爱好者写作的实用阅读指南。
从荷马史诗到哈利·波特,从阅读方法到写作实践,
轻松理解经典与流行文学的伟大之处。
..................
◎ 编辑推荐
☆ 哈利·波特和俄狄浦斯有什么共同 点?为什么名著主人公总得肺结核?如何读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荷马史诗》与《星球大战》?涵盖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讲解包括反讽、象征、隐喻在内的各种文学手法,让青少年读者轻松理解文学更深层次的意义。
☆ 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托马斯·福斯特专为青少年写作的阅读指南。
☆ 19堂主题文学阅读课,更有学以致用的阅读实践课程和给青少年的阅读清单,搞定阅读理解与写作的同时拓展课外阅读。
..................
◎ 内容简介
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托马斯·福斯特专为青少年写作的阅读指南。内容涵盖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南,用轻松幽默的描述与对话,向孩子们解释作家是如何使用象征、隐喻、特征、设定、策划以及其他技巧进行创作。哈利·波特和俄狄浦斯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名著主人公总得肺结核?如何读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荷马史诗》与《星球大战》?从阅读方法到创作实践,真正理解伟大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爱上文学阅读与写作。
..................
◎ 媒体推荐
孩子不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研究文学的论述,但是会发现非常有用的文学指南!让孩子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启发他们更广泛地阅读。
——图书馆周刊
这本轻薄短小的文学指南提供了孩子一扇正确的窗口,能接受文学微风的洗礼——而且绝对不会把他们吹跑。
——书单杂志
许多读者都希望,他们可以有一位像福斯特一样令人愉快的高中文学老师。
——科克斯书评
福斯特是一个诙谐、狡猾、挑衅、具有洞察力的文学评论家。
——出版商周刊
..................
◎ 读者评论
看完前言与第一堂课,心里便开始埋怨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老师再加上大学没有的语文课,我们读书时学语文课都学了什么啊!只懂得根据套用的思维方式阅读文章,划重要语句和形容词,但是回答文章中心要点却怎么也答不准;按照高考作文模式写作,毕业后连个读后感都写得歪歪扭扭的,连看本小说都只知道他的情节与主人公喜怒哀乐,读完一本书之后仍有疑惑,为什么?因为我看不懂。在看完这本书的前言与第一课之后,我能开始渐渐发现文学的乐趣了。
——豆瓣读者评论
这本书是绝佳的补充教材。我指定了其中几个章节作为大学文学选修课指定阅读材料。学生们都很喜欢。我发现学生读过这本书后,变成了比较懂得批判,也懂得如何诠释的读者。
——goodreads读者评论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托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他的文学课在美国非常受欢迎。著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包括畅销文学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译者简介
张积模:荷兰特温特大学国际管理博士,从事口笔译研究,出版专著、编著、译著数十部。
江美娜:荷兰特温特大学教育硕士。研究领域广泛,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尤其擅长英汉翻译和儿童英语教学,迄今为止,已有数十部翻译作品问世,参与《实用英汉口译教程》《实用英汉旅游口译》《英美报刊选读》等教材的编写。
目录 · · · · · ·
第一章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探险
第二章很高兴和你一起用餐 :圣餐仪式的故事
第三章很高兴吃你 :吸血鬼的故事
第四章如果是方形的,一定是十四行诗
第五章在哪儿见过他
· · · · · · (更多)
第一章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探险
第二章很高兴和你一起用餐 :圣餐仪式的故事
第三章很高兴吃你 :吸血鬼的故事
第四章如果是方形的,一定是十四行诗
第五章在哪儿见过他
第六章不明白?那也许是来自莎士比亚
第七章不明白?也可能是来自《圣经》.
第八章奇幻森林历险记
第九章希腊罗马神话
第十章也关风雨也关情
第十一章那是一个象征吗
第十二章 一切都是政治
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至关重要
插 曲 同一个故事
第十四章 伟大的“烙印”
第十五章 失明自有失明的道理
第十六章 那绝不仅仅是心脏病,也绝不仅仅是疾病
第十七章 不要用眼睛去读
第十八章 作者是严肃的,还是讽刺呢
第十九章 测试案例
跋
阅读书目
中文引进版参考
致 谢
· · · · · · (收起)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试读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学创作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正是我们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但怎样才能得到这把钥匙呢? 这和进入卡内基音乐厅是一样的,靠的是勤学苦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这也就泄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 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而且,永远如此。故事时时都在发生着,处处都在发,我们读到的,听到的或看到的,都只是其中一个片段而已,《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杰克和魔豆》《罗密欧与朱丽叶》《辛普森一家》,都是如此 对我来说,文学就像一桶鳗鱼,当一条新的鳗鱼被作家创造出来时,它会摇摇摆摆的游进桶里,没错,这是一条新的鳗鱼,可是,它却拥有与桶里的鳗鱼和以前在桶里待过的鳗鱼一样的特性。如果这个仍然没有让你对整个故事失去兴趣的话,那说明你是一位严肃的读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的人也喜欢 · · · · · ·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5 条 )
-
善闻 (向阳)
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利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因为,每个读者都是不一样的。每个读者都会把自己以往的经验,带到故事里:读过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关心的人和事、自己的身份等。所以,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每个读者自己去决定,而且,每个人的想法都有道理。2018-11-19 16:39 9人喜欢
-
圣萨尔瓦多 (走神职人)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探险 很高兴和你一起用餐:圣餐仪式的故事 很高兴吃你:吸血鬼的故事 如果是方形的,一定是十四行诗 在哪儿见过他 不明白?那也许是来自莎士比亚 不明白?也可能是来自《圣经》 奇幻森林历险记 希腊罗马神话 也关风雨也关情 那是一个象征吗 一切都是政治 地理环境至关重要 插曲 同一个故事 伟大的“烙印” 失明自有失明的道理 那绝不仅仅是心脏病,也绝不仅仅是疾病 不要用眼睛去读 作者是严肃的,还是讽刺呢2018-11-21 16:05
-
第一章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探险 P13 探险必备要素:探险者、要去的地方、要去的公开的理由、途中的艰难险阻、要去的真正理由。 P14 探险的真正理由永远是认识自我。 第二章 很高兴与你一起用餐:圣餐仪式的故事 P18 与人就餐等于是说:“我喜欢你,我会陪伴着你,我们是一个战壕的。” P19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查理和爷爷分享的是乐趣,是激动,是构成童年一部分的期待和憧憬。他们分享的是笑声,是希望。 P20 一顿没有享用...
2018-12-07 18:27 2人喜欢
第一章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探险
P13 探险必备要素:探险者、要去的地方、要去的公开的理由、途中的艰难险阻、要去的真正理由。
P14 探险的真正理由永远是认识自我。
第二章 很高兴与你一起用餐:圣餐仪式的故事
P18 与人就餐等于是说:“我喜欢你,我会陪伴着你,我们是一个战壕的。”
P19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查理和爷爷分享的是乐趣,是激动,是构成童年一部分的期待和憧憬。他们分享的是笑声,是希望。
P20 一顿没有享用完的饭菜则是厄运的象征。
第三章 很高兴吃你:吸血鬼的故事
P27 吸血鬼故事的精髓:利用别人,实现自我;否定他人的生存权利;把自己的欲望,尤其是邪恶的欲望,凌驾于他人的需求之上。只要自私的念头伴随着人类,吸血鬼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第四章 如果是方形的 一定是十四行诗
P30 十四行诗的两个部分大都为第一部分8行,第二部分6行。
P31 前8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后6行构成另一个意思,但与前面的意义有关联。
第五章 在哪儿见过他?
P37 文学模式的识别,部分原因在于天赋,当更多的不外乎是联系。阅读量上去了,思考多了,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模式。
P38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文学。
P39 天下的故事都是一样的。
第六章 不明白?那也许来自莎士比亚……
P51 看到了著作之间的联系,我们对于它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故事的异议也会因此更加丰富。我们对新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也许会对就得作品有新的认识。对于作家来说,最易引用且值得引用的那个人,是我们最熟悉的,甚至还没有阅读过,就已经知道了他的名言和戏剧作品的——这个人,只能是莎士比亚。
第七章 不明白?也可能来自《圣经》……
P57 与耶稣“同命”的小说人物,称之为“基督式人物”或者“救世主形象”。以下清单可以帮助识别:
1、被钉在十字架上,手、脚、头部和身体两侧都有伤口
2、痛苦挣扎
3、自我牺牲
4、和儿童相处愉快
5、面包、鱼、水和酒
6、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时,33岁
7、是个木匠
8、不喜欢花哨的交通工具,喜欢不行或者骑驴
9、可以在水上行走
10、双臂经常张开
11、独自一人待在荒山野岭
12、受到魔鬼的诱惑
13、最后一次被看到时,和魔鬼在一起
14、喜欢讲故事、喜欢讲寓言,满口都是至理名言
15、背着自己的十字架
16、死后如图,但是第三天复活
17、有信徒,一开始是12人,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忠心耿耿
18、非常宽容
19、来拯救尘世
P60 为什么要塑造“基督式人物”?简单说,就是坐着想借此立意。也许,与拯救某人或者拯救人类有关。也许,意味着希望,或者是奇迹。
第八章 奇幻森林历险记
P61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脱胎于其他的文学作品。
P65 作为读者,我们希望故事里能有新奇的东西,但同时也希望能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如果一本书能兼顾这两个方面,即新颖性和熟悉度,就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也就是“新瓶装旧酒”。有了和谐,故事才会有深度。和谐或源自《圣经》,或莎士比亚,或不太著名但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
第九章 希腊罗马神话
P67 在本书里,“神话”值得是:有主力人们理解物理、哲学、数学、或者化学无法解释的恭喜。这种解释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这些故事构成了群体记忆的一部分,广为人知,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生活又反过来对这些故事进行重新塑造,重新改编。因此,这些故事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观察自我的一种方式。
第十章 也关风雨也关情
P78 天气并非仅仅是天气。雨可以用来设计情节,渲染气氛。雨代表干净,也可以带来新的生命和希望。
P79 雾,常常意味着某种混乱与困惑。雪,既充满诱惑,有令人恐惧;既能让人放松,又能让人窒息。
P81 四季:春天与童年、青春有关;夏天代表成年、浪漫、激情和满足;秋天代表机体衰竭、虚弱、中年、倦态(也代表丰收);冬天代表老年、幽怨和死亡。
P83 作家都知道,尽管有固定的套路,但是实际中可以灵活运用。
第十一章 那是一个象征吗?
P86 某些象征只代表一种含义,但大部分不是,大部分象征都有多层含义。
P87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因为,每个读者都是不一样的。每个读者都会把自己以往的经验带到故事里:读过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自己关心的人和事、自己的身份等。
第十二章 一切都是政治
P90 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政治有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谓与政治有关,指的是,作品探讨的是人类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在社团中如何互动、个人权利以及掌权者渎职方面的问题。
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至关重要
P97 文学中的地理环境告诉读者很多东西。主题、象征、情节。
P98 地理环境还有助于我们观察人物的内心活动。
插曲 同一个故事
P102 世界上只有一个故事。
P103 作家写的任何东西都与其他已经出版的作品相关。
P105 原型是“模式”的一个更华丽说法,或者是指一种很久以前的,即某种模式所基于的思想。它是原始的,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联想。
第十四章 伟大的“烙印”
P107 体貌特征透露出人物的身份,同时也告诉我们故事中其他人物的特点。
P108 文学作品中,生理缺陷可能是一种象征,说明他们和别人不同。外表的不同几乎永远暗喻着内心的不同。
P110 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是在利用体貌特征让我们看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书中要传递的某些含义。
第十五章 失明自有失明的道理
P115 “失明”这一要素出现在故事中时,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发生。显然,作者要引出另外一种“视觉”,一种超出自然规律的“视觉”。作品中一旦出现盲人,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认为丧失视力和拥有视力在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十六章 那绝不是心脏病,也绝不仅仅是疾病
P119 文学作品里,人物生病时,别的事情也会随之发生。一定要注意,看看他们究竟得的是什么病。
P122 什么样的疾病才具有文学价值呢?1、必须有好的画面感。2、病源必须很神秘。3、要有很好的象征意义。
P126 当人物生病了或者死亡了,那就要注意了。他究竟得的是什么病?如何得的?什么可以让他感受到好受点?书中人物不会无缘无故的晕倒。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外表的疾病恰恰反映人物内心的世界。
第十七章 不要用眼睛去读
P128 不要用今人固定的眼光去阅读,而要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用那个时代人的眼光去阅读。
第十八章 作者是严肃的,还是讽刺呢?
P132 在文学作品中,如果事情没有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手法就叫做讽刺。
P135 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偶尔用到讽刺,讽刺给文学这道菜添加了不少味道,也让读者时刻保持着警觉。讽刺让读者透过文字本身去探求作者的真正用意。
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讽刺胜过一切。
跋
P181 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必须是愉快的,阅读是玩的一种方式。所以,亲爱的读者,玩起来吧,玩起来。
回应 2018-12-07 18:27 -
黑人在与自己内心的魔鬼,与拿着支票前来拜访的魔鬼打交道的过程中,磨练成一名响当当的英雄,他成功了,他保住了自己的灵魂。 当你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情感会随之起伏,你的注意力还会放到别的元素上去,你会提出很多别的问题,比如:我喜悦、悲伤或焦虑的原因是什么?这本书中的人物和我度过的别的书里的类似吗?这种场景在哪里见过?如果你能提出上述问题,那么,你就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其结果自然是收...
2019-07-31 23:19
-
吸血鬼故事的所有重要因素都在这里。这里有一个年长的男人,他代表着腐朽陈旧的价值观念。这里有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年轻女子,她失去了青春、元气和贞操。年长的男人继续活了下来,年轻的女子则撒手人寰。 这就是吸血鬼故事的精髓所在:利用别人,实现自我;否定他人的生存权利;把自己的欲望,尤其是邪恶的欲望,凌驾于他人的需求之上。我认为,只要自私的念头伴随着人类,吸血鬼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2020-07-23 17:47
-
现在,准备好回答这些问题了吗 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曼斯菲尔德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思想?你认为这个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故事的主题思想是如何表现的? 曼斯非尔德运用了哪些词汇、思想和意象来表达这个故事的主题?换言之,她都运用了哪些要素让你理解这个故事的主题? 好,整个基本规则如下。 1.仔细阅读 2.利用你在本书或者其他地方学到的方法来解读这个故事 3.只看故事本身,不要参考其...
2020-07-20 00:30
现在,准备好回答这些问题了吗 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曼斯菲尔德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思想?你认为这个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故事的主题思想是如何表现的? 曼斯非尔德运用了哪些词汇、思想和意象来表达这个故事的主题?换言之,她都运用了哪些要素让你理解这个故事的主题? 好,整个基本规则如下。 1.仔细阅读 2.利用你在本书或者其他地方学到的方法来解读这个故事 3.只看故事本身,不要参考其他资料。(不要去读别人或者是语文老师对该故事的看法。) 4.不要去偷看本章之后的内容。 5.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至于字迹是否工整,拼写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观察。把整个故事好好想一想,把自己的见解记下来。然后,回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就像一个中学阅读理解题,这种思考和练习是有必要的,阅读也需要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我交的作业。 先简述一下问题提到的这篇小说:谢里丹太太让孩子们筹备花园茶会,劳拉主管。在几场小波折后,一个死去的街坊令劳拉萌生推迟茶会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茶会如期举行。完毕后,谢里丹太太让劳拉给死者家属送去慰问品,懵懂的少女初次见识到人生的另一面。 然后是回答问题: 自然环境描写笼罩着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而社会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将阶级与贫富的壁垒展露无遗。茶会不咸不淡地过去,如果没有那个小伙子的死亡,为此想要推迟茶会,劳拉显然是天真的。茶会前后,工人、仆人、家人和邻里一一登场,从劳拉的角度看这一切充满了童稚的迷惘。表现了沉溺于阶级差异的社会症结。当一个孩子发出不同的声音被打压,那是谁有问题?所谓意义,大概是不要处于停滞状态,去经历去感受吧。 摘录一下作者的看法: “这个故事抨击了阶级制度。它是一个少女进入充满性爱和死亡的成人世界的故事。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有趣的探索。它讲的是一个孩子在父母强大而无法抗拒的影响下,挣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人故事。” 引自 第十九章 测试案例 回应 2020-07-20 00:30 -
本书作者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掌握这些“套路”,有助于我们多视角审视正在阅读的文学作品,深化理解、丰富体验,更加充分地汲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和营养。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一)阅读思考的“套路” 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用这样一种视角去审视,即思考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在其他书中是否还遇到过类似人物、书中的场景在哪里见过,这是开启全新阅...
2020-05-04 21:42
本书作者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掌握这些“套路”,有助于我们多视角审视正在阅读的文学作品,深化理解、丰富体验,更加充分地汲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和营养。
(一)阅读思考的“套路”
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用这样一种视角去审视,即思考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在其他书中是否还遇到过类似人物、书中的场景在哪里见过,这是开启全新阅读之路的第一步。
(二)探险类文学的“套路”
基本都有这么几个关键要素:
1、探险者。就是要去探险的人,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是在探险。
2、要去的地方。比如《指环王》中的末日火山。
3、要去的公开的理由。他们前往是因为公开的任务,他们也相信那是自己的使命。
4、艰难险阻。比如骑士寻找圣杯过程中的险路、恶龙、邪恶骑士,等等。
5、要去的真正理由。探险的真正理由永远是认识自我。
(三)就餐故事里的“套路”
1、圣餐仪式英文译为“communion”,有共享、交流的意思。
2、大家掰开面包或馒头一起吃,意味着你不会把对方头掰开,是一种“分享”和“和平”的行为。一般而言,与人就餐就等于说:我喜欢你,我会陪伴着你,我们是一个战壕的。
(四)吸血鬼故事里的“套路”
1、像德古拉伯爵一样的吸血鬼,大多都性感无比、充满魅力,却又非常危险、神秘,他们往往把未婚美丽的年轻姑娘作为目标。得手后,自己变得愈加年轻,受害者获得了他的特性,开始寻找自己的受害者。
2、鬼魂和吸血鬼从来不仅仅是在描述鬼魂和吸血鬼。他们的本质是:利用别人、实现自我;否定他人的生存权利;把自己的欲望,尤其是邪恶的欲望,凌驾于他人的需求之上。只要自私的念头伴随着人类,吸血鬼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五)十四行诗里“套路”
一首十四行诗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8行,第二部分6行,这是两个意义单位,意义在两节之间转换。
(六)先从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开始阅读吧
1、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原创文学。现在我们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从莎士比亚系列作品、《圣经》、《希腊神话》等著名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当我们熟悉这些经典文学后,再去阅读其他作品,会发现一些人物、场景、描写等元素惊人的相似。
2、当你阅读18世纪到21世纪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甚至是当代的很多作品,你会惊讶地发现,莎士比亚无处不在。
对比正在阅读文学作品与莎士比亚作品之间的关联,会使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故事的意义也会因此更加丰富。
3、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关键元素来自于《圣经》,引用《圣经》中的元素,与文学作品之间搭建联系,会使故事更有分量,意义更加深远。为什么要塑造“基督式人物”?作者往往想借此立意,如果人物的牺牲与基督那最伟大的牺牲非常类似,那么它对我们的意义会更大。
(七)文学中天气、季节的“套路”
1、天气并非仅仅是天气,下雨也并非仅仅是下雨。雨可以用来设计情节:人物或寻找避雨的地方,或滞留在某个地方,或迷路了,或陷入困境,等待雨停。雨可以用来渲染气氛:下雨天比其他时候更加神秘、阴郁、孤独,也更加狼狈;雨有时也包含着民主的气息,下雨了,无论贫富、男女老少、权贵草民,都要变成落汤鸡。雨具有某些功能:雨很干净,净化心灵、洗心革面、焕然一新;雨可以带来新的生命和希望,洪水抹去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孕育着新的生机。
2、雾常常意味着某种混乱与困惑。
3、雪洁净、平凡、温暖;既充满诱惑,又令人恐惧。
4、春天与童年、青春有关;夏天代表成年、浪漫、激情和满足;秋天代表机体衰竭、虚弱、中年、倦态,即将步入暮年;冬天代表老年、幽怨和死亡。
(八)地理环境中的“套路”
地理环境有助于我们观察人物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当它不断变化的时候。那些地方帮助我们思考,帮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
(九)身体特征上的“套路”
体貌特征透漏出人物的身份,生理缺陷—伤疤、跛行、截肢、扭曲的脊椎、丑陋的面孔—都可能是一种象征,告诉我们他所经历的一切,几乎永远都暗喻着内心的不同。
(十)失明的“套路”
1、当“失明”这一要素出现在故事中时,一定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发生,作者很有可能要引出另一种“视觉”,一种超出自然规律的“视觉”。
2、当失明和视力、黑暗和光明出现时,丧失视力和拥有视力都具有了象征意义:谁能理解事态的发展;而谁又不能;谁在关注,而谁又没有。
(十一)疾病中的“套路”
1、心脏除了维系生命的压泵以外,还常常被视为感情的源头。有了心脏病,就会出现无数症状:失败的感情、孤独、残忍、不忠、胆小、缺乏决心等。心脏出了问题,还可以代表别的东西:现实世界中残缺的爱情故事。
2、什么样的疾病才具有文学价值?它必须有好的画面感,患者往往会鬼斧神差的异常美丽;病源必须神秘;要有很好的象征意义,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日渐虚弱消瘦,象征着被消耗的生命。
3、外表的疾病恰恰反映出内心的世界。
(十二)不要用眼睛去读
只有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含义。也就是说不要用今人固定的眼光去阅读,而是要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用那个时代人的眼光去阅读。
回应 2020-05-04 21:42
论坛 · · · · · ·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书影单 | 来自后浪 | 2018-11-23 | |
是否应该讲解给孩子 | 来自Angelina | 1 回应 | 2018-11-14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HarperCollins (2013)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
Turtleback (2013)暂无评分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以实玛利)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豆瓣五星图书【文学理论】 (爱玛·包法利)
- 书痴书狂 (小米=qdmimi)
- 读书即生活 BOOK TEAM (伯德)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Алик 2018-11-23
以十八种不同视角向读者介绍了分析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方式,包括旅行与探险、用餐、恐怖故事、诗体、故事间的互文性与原型、环境、象征、政治、地理环境、角色体貌特征、失明、疾病、时代背景和讽刺,行文与所举的例子都非常通俗易懂,一篇关于《花园茶会》的解读作为终章再好不过,好像是第一次有了一本好书等于一位好老师的感觉。大师永远会是被后来人模仿的对象,阅读经典作品的意义就在这里啊。
16 有用 柳无码 2018-11-06
这本书和《儿童艺术大书》有相似之处1包容性,《儿童艺术大书》尊重当代艺术,这本尊重通俗文学,并暗暗打了那些看不起通俗文学的“师长”的脸;2启发性,作者在分析文本时夹带了可爱的私货,比如分析吸血鬼形象时,没有走“吸血鬼象征万恶资本家”的套路,而是启发年轻的读者当心那些“把自己的邪恶欲望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以及“用陈腐观念祸害年轻人的老家伙”,一片师者心啊;3易度性,一个下午就能读完却可以获益终身。虽... 这本书和《儿童艺术大书》有相似之处1包容性,《儿童艺术大书》尊重当代艺术,这本尊重通俗文学,并暗暗打了那些看不起通俗文学的“师长”的脸;2启发性,作者在分析文本时夹带了可爱的私货,比如分析吸血鬼形象时,没有走“吸血鬼象征万恶资本家”的套路,而是启发年轻的读者当心那些“把自己的邪恶欲望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以及“用陈腐观念祸害年轻人的老家伙”,一片师者心啊;3易度性,一个下午就能读完却可以获益终身。虽说主打青少年读者,但我这个文学专业出身的人也很佩服本书的内容。 (展开)
2 有用 张萌萌是也 2018-11-28
原来“阅读理解”类题目真的有套路,语文老师“只可意会”的东西,竟让小小一本书讲得如此透彻
5 有用 甚小望远镜 2018-12-12
总的来说方法论就是要博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诚不我欺。
4 有用 魏小河 2018-12-04
对成年人来说太浅。对中国小孩来说,太远。
0 有用 戈里 2021-01-09
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挺多有趣的新启发
0 有用 18号是笑笑 2021-01-07
适合没什么阅读经验,但想多读书的青少年。
1 有用 Gun 2020-12-28
浅显易懂,逻辑顺畅,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阅读。读罢这书,绝对会让你不再讨厌和恐惧做“阅读理解”题。
0 有用 我是宗介 2020-12-25
文学创作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正是我们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但怎样才能得到这把钥匙呢? 这和进入卡内基音乐厅是一样的,靠的是勤学苦练
0 有用 我叫波妞 2020-12-23
文学创作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这正是我们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但怎样才能得到这把钥匙呢? 这和进入卡内基音乐厅是一样的,靠的是勤学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