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佩撒旦阿莱佩 短评

热门
  • 15 GGH&& 2019-01-31 18:47:08

    你柯写过大限将至,你柯不是也在搞大限将至😂 来自一个老年人的絮絮叨叨和敝帚自珍。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

  • 14 藤原琉璃君 2019-01-11 17:06:43

    《带着鲑鱼去旅行》《密涅瓦火柴盒》的续篇,三观极正、思路清晰、富人情味,当然还有埃科专有的小狡黠与坏笑!

  • 9 Yuemin 2019-01-08 10:04:10

    “帕佩撒旦,帕佩撒旦阿莱佩”,埃科生前的社会是如此,这几年也没什么两样,或许更糟

  • 9 Francesca-CY 2019-01-21 19:33:03

    一个公知和读者的交流,印象最深的还是他说:犹太长老又不是白痴,还有很多关于政治不正确的陈述。

  • 5 开门trortd 2019-03-02 21:19:03

    知识分子对社会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发牢骚。 塔罗:宝剑九逆位

  • 6 malingcat 2019-01-30 11:32:49

    埃科在天命之年的创作,是一生的巅峰。而本书所收的专栏文字,虽然紧扣时代话题,相较之下就没有那么耀目了。在本书里,他是一个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睿智,也有老年人的落伍。作为埃科粉,对他的杰作充满崇拜与敬畏;对于他的泛泛之作,却也不能弃之不顾——书中的有些论述,可以看作对他的其他著作的注释,亦有价值。

  • 1 维舟 2020-03-29 11:35:07

    这么短篇幅的随笔也腾挪自如,不失犀利锋芒,这种短文的难度可能不亚于长文,只是整体不免略欠系统性。有一点感触:看来中国就算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变得更现代化,说不定也更近似他笔下的意大利社会,一个民粹的、情胜于理、既有左翼传统又重视家庭伦理等保守传统、旧道德观崩解又人人疯狂想成名的社会,所不同的也许是中国难容埃科这样犀利的批评者。这样一个“流动社会”,看起来与鲍曼所说的大异其趣,或许也算是现代性的地方变体。译本略有小疵。

  • 2 Blavatsky 2020-08-24 16:58:19

    嘴毒何妨,总比身为精英伪装草根然后盘剥后者强

  • 5 迈奇 2019-01-28 15:26:30

    太阳底下无新事,深深的忧虑

  • 3 西西 2019-04-02 16:15:53

    艾柯的专栏文章集结成册的一本书,篇幅都很短,语言也比他的小说平实易懂,读起来轻松无负担,但是缺点也挺明显的:同章节的很多文章观点难免重复,有点鸡肋了。这本十几年前写下的社会纪事在现在看来充满了前瞻性和洞察力,手机剥夺心智、互联网依赖、过度消费...都一一被说中。最近越来越觉得,我们正在深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 2 Atlas Galt 2019-02-17 20:48:15

    罗兰巴特说过写作就像分泌,而这种专栏的问题就在于是一种被动行为,过于频繁,有想法要写,没心情也要写,而且出现在大众书刊上的文章还要兼顾大众的品味和理解力,所以即便是博闻强记之人也难免划水,比如374页整页的脏话真的有必要?虽说偶有闪光,却也泥沙俱下。

  • 1 jdxyw 2019-03-08 09:46:26

    这种专栏合集看起来,有时候确实蛮无聊的

  • 1 把噗 2019-02-24 10:14:15

    笑喷……埃科老师你赢了。

  • 2 獾狸猿一皿 2019-07-14 21:59:52

    机灵鬼埃科为避免学生抄袭而布置的作业:让学生找到一个主题,在网上查询相关的论文,然后说明为什么这些文章不可靠。

  • 0 黑貓十一 2019-04-21 22:53:52

    埃科依旧犀利又有趣,在说严肃问题时候的打岔也很非常有趣,而太久没有在国内纸质媒体上看到这种隔空打炮(x)的操作了,因为包含的时间线特别长,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互联网的思考变化以及对贝卢斯科尼、小布什的始终吐槽(而他说贝卢斯科尼的部分和现在川普的操作方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日光之下别无新事。历史总是以悲剧的形式首次登台,而后以闹剧的形式再度重演。

  • 2 赫恩曼尼 2019-02-26 12:42:08

    戏谑、反语、讽刺、喻指,悉数奉上,《带着鲑鱼去旅行》的睿智埃科重现江湖。专栏随笔,篇幅都不长,举重若轻的架势大约只有埃科来得自然不做作——奚落年轻人不懂历史,暗讽手机剥夺人心智,社交网络让“受人关注”成为执念,媒体参与塑造了事实却不自知,文学和书籍的意义日渐衰弱,新兴的流动社会将带人类往何处去?——埃科逝世后,这些写于十几二十年前的文字,就像一纸谶语。

  • 1 微笑迦朵 2019-04-02 19:57:30

    2019年读书022。一只蜗牛骑在乌龟会说什么?太刺激了!这个文中引用的笑话也适用于读者阅读埃科,不过这本专栏集结到不至于刺激,考虑到发布平台,文章从比例上说,较少深度考据和文史知识的挖掘。相反,当代意大利人对于考据的不感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排斥,多次成为埃科的切入点。他针对电视节目、互联网态度到没怎么变过,并重申了书本依然不可取代——数字时代实现的是功能再分配,而不是对书本的淘汰。相比以上即便不是专栏,也时常涉及的话题,埃科对意大利时政的谈论,就更具专栏独有的色彩。作为米兰球迷,对于政坛不倒翁贝卢斯科尼多少有些认识,埃科对他晚年那蜡像般的形象维护以及背后的逻辑,解读起来如同芥末上头(比如我是种族主义者?可他的确是个黑鬼啊),真个太刺激了——但肯定不是最刺激的!

  • 1 Ubik 2019-06-29 20:49:50

    2019年156本:老爷子那是相当的博学,但是整本看下来最精彩的是那篇序言,过了十年也能极佳描述当下中国社会 所谓流动的社会,是随着那种被称为后现代的潮流的兴起而显露雏形的(事实上,后现代好比一把大伞,涵盖了建筑、哲学、文学领域中的诸多现象,而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吻合)。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意味着试图以秩序统领世界的宏大叙事产生了危机。后现代主义是对过往的调侃和讽刺,它时常受到虚无主义的影响。 我们有办法在这个流动的社会里生存下去么?有!那就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流动的社会里。这种流动性首先应该被理解,继而才能被超越—

  • 0 安东妮 2019-03-23 19:37:23

    “杀死年轻人 你好我也好”

  • 2 Lution 2018-08-25 00:02:23

    3.5星~ 很多篇章如今看来还是很好。就是宗教和总理的部分太墨迹了。 书中所误,差分机,海军陆战营,八十周年,创世纪之引用,不一一列举了,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