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同为重型机车爱好者,欧洲左翼大知识份子的约翰·伯格写起影像视觉文化是一流的,这也是我看他的第十一部作品,对相似性和绘画的“沙坑”做了美妙的诠释,他甚至对中国古代画家石涛也了如指掌。
四星半。还挺好看,专业性和阅读难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约翰·伯格论艺术,真知灼见不敢说,有些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给我很多启发。既然书名是《抵抗的群体》,内容自然大部分与“抵抗”相关,比如,当今世界的新秩序实质即为荒谬和乱象,充满了永远拼不成有意义图形的碎块,绘画便是“反抗溃败的世界”的一种方式。被引述的葛兰西的故事和老鼠的梦境打动。Viva La Vida.
蓬发男子,弗里达·卡洛,与科索夫的通信,波河,德加。喜欢这几篇。
“在1931年的一封狱中信当中,葛兰西为他的两个孩子一一因身陷狱中,他和幺儿不曾见过面一一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睡觉,床边地板上放了一杯奶。一只老鼠喝了奶,男孩醒来时发现杯子空了,便哭起来。于是老鼠去找山羊要奶。山羊没奶水,它需要吃草。老鼠去草原,草原没有草,因为草地干枯。老鼠去井边,井里没有水,因为井需要修理。于是老鼠去找石匠,但石匠没有完全合适的石头。于是老鼠去山里,山却什么也不想听,而且看起来光光秃秃,因为它丧失了树木(19世纪期间,萨丁尼亚的山林遭受严重砍伐,以供应铁道枕木给意大利本土)。为了交换你的石头,老鼠对山说,男孩长大后会在你的斜坡上种植栗树和松树。山于是同意交出石头。后来男孩有很多羊奶,甚至拿来洗澡!后来,当他长大成人后种了树,侵蚀不再,土地肥沃起来。”
在这个年纪重读,发现确实制造的术语太多了,即便比起法兰西的不朽者,还是小巫见大巫。
真心对艺术观察/绘画鉴赏喜欢不起来。
依旧是我非常喜欢的伯格
永远给我视角的惊喜
真知灼见
此地此物。将两座监狱改造成苹果园。
喜欢的两篇,《浅谈可见之物》:作为一种共谋的绘画;《伦勃朗与身体》:作为场所的肉体。
约翰伯格是不是很喜欢赫曼
典型的现代艺术评论,同时带有强烈的约翰伯格独有的风格,比如评论中夹杂着诗句,或引用,或原创。
不变的观看与观照,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别的,背后是一种巨大的慈悲。
越往后越看不懂。字都认识,摆在一起不知道要说啥
“相似性”。已死之人弹奏的生命之曲。
进入世纪之交的伯格笔头开始滞重,也就是说,他写下的并未穷尽他想说的,可能是因为,彼时的世界已经失却了据以抵抗的主调,就像这个难翻译的书名,pocket由两个以上的点形成,因此抵抗也意味着联合,如果一定要概括本书的主题,或许可说是“合作之谜”:不同位置的主体出发,汇聚在一幅作品的完成,如“巅峰点在于被画者进入画中”。伯格比现象学更进一步,强调作画的被动性,画家接纳对象,他们的记忆、欲望与凝视,近乎祈祷。绘画如同纸上的圣所(一种等待降临的地点),裸体是肉体的空间,相似是外表的投射,所以米开朗基罗从男性的两腿间分娩出健壮的肉体,而弗里达从痛感返回触感,伯格这样的洞见,就像帕索里尼的电影,碎片、被苦难牵引向批判,他的尴尬是,虽然站在左翼这边,他的文字却不是为他支持的群体写的,所以有“你吹牛”的怀疑。
“三十年来,她无视于潮流、时尚,以及艺术界的夸张手法。她执着于远方。” “它们是为了自己而作,然而它们已达成其目的,并达到它们的巅峰点,因此可以丢弃。” “他一生痛恨要挟与悲情。” “他是一个在人群中度过一生的独居者。跟隐士恰好相反,他跟邻居以及城市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却又追求并培养纯粹的自我孤寂。不是山林洞穴的孤寂,而是阳光在建筑物之间反射的孤寂。” “这些大不相同的画家有个共同点:一种坚定不移的(对他们本身来说则是不容让步的)目标感。” “令我屏息的是它们的悠游自在。此种悠闲具有某种瞬间却至高无上的自信和归属感。” “他独特的耐心出自某种永不止息的实践感。”
舒服
> 抵抗的群体
5 有用 恶鸟 2018-09-26 22:23:37
同为重型机车爱好者,欧洲左翼大知识份子的约翰·伯格写起影像视觉文化是一流的,这也是我看他的第十一部作品,对相似性和绘画的“沙坑”做了美妙的诠释,他甚至对中国古代画家石涛也了如指掌。
5 有用 Aulis 2019-05-27 19:18:22
四星半。还挺好看,专业性和阅读难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约翰·伯格论艺术,真知灼见不敢说,有些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给我很多启发。既然书名是《抵抗的群体》,内容自然大部分与“抵抗”相关,比如,当今世界的新秩序实质即为荒谬和乱象,充满了永远拼不成有意义图形的碎块,绘画便是“反抗溃败的世界”的一种方式。被引述的葛兰西的故事和老鼠的梦境打动。Viva La Vida.
0 有用 阿梦 2020-03-11 10:55:29
1 有用 你大立 2018-11-26 23:37:07
蓬发男子,弗里达·卡洛,与科索夫的通信,波河,德加。喜欢这几篇。
1 有用 baiya 2019-12-20 00:18:30
“在1931年的一封狱中信当中,葛兰西为他的两个孩子一一因身陷狱中,他和幺儿不曾见过面一一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睡觉,床边地板上放了一杯奶。一只老鼠喝了奶,男孩醒来时发现杯子空了,便哭起来。于是老鼠去找山羊要奶。山羊没奶水,它需要吃草。老鼠去草原,草原没有草,因为草地干枯。老鼠去井边,井里没有水,因为井需要修理。于是老鼠去找石匠,但石匠没有完全合适的石头。于是老鼠去山里,山却什么也不想听,而且看起来光光秃秃,因为它丧失了树木(19世纪期间,萨丁尼亚的山林遭受严重砍伐,以供应铁道枕木给意大利本土)。为了交换你的石头,老鼠对山说,男孩长大后会在你的斜坡上种植栗树和松树。山于是同意交出石头。后来男孩有很多羊奶,甚至拿来洗澡!后来,当他长大成人后种了树,侵蚀不再,土地肥沃起来。”
0 有用 dharma 2018-09-30 00:00:12
在这个年纪重读,发现确实制造的术语太多了,即便比起法兰西的不朽者,还是小巫见大巫。
0 有用 toska 2018-10-14 14:16:57
真心对艺术观察/绘画鉴赏喜欢不起来。
0 有用 好了日inutile 2019-12-30 20:13:48
依旧是我非常喜欢的伯格
0 有用 已注销 2018-12-27 08:50:49
永远给我视角的惊喜
0 有用 瞬 2019-06-02 21:05:08
真知灼见
0 有用 LIEB 2020-10-27 23:22:45
此地此物。将两座监狱改造成苹果园。
0 有用 拧腰 2020-03-07 21:19:10
喜欢的两篇,《浅谈可见之物》:作为一种共谋的绘画;《伦勃朗与身体》:作为场所的肉体。
0 有用 鸽大 2019-12-03 11:47:46
约翰伯格是不是很喜欢赫曼
0 有用 啊砸 2019-01-15 00:55:58
典型的现代艺术评论,同时带有强烈的约翰伯格独有的风格,比如评论中夹杂着诗句,或引用,或原创。
0 有用 chell 2018-12-17 23:50:00
不变的观看与观照,无论是对艺术还是别的,背后是一种巨大的慈悲。
0 有用 _aryl 2022-03-26 22:47:26
越往后越看不懂。字都认识,摆在一起不知道要说啥
0 有用 片.儿.川 2022-01-29 16:43:14
“相似性”。已死之人弹奏的生命之曲。
0 有用 censored dump 2021-11-07 13:13:10
进入世纪之交的伯格笔头开始滞重,也就是说,他写下的并未穷尽他想说的,可能是因为,彼时的世界已经失却了据以抵抗的主调,就像这个难翻译的书名,pocket由两个以上的点形成,因此抵抗也意味着联合,如果一定要概括本书的主题,或许可说是“合作之谜”:不同位置的主体出发,汇聚在一幅作品的完成,如“巅峰点在于被画者进入画中”。伯格比现象学更进一步,强调作画的被动性,画家接纳对象,他们的记忆、欲望与凝视,近乎祈祷。绘画如同纸上的圣所(一种等待降临的地点),裸体是肉体的空间,相似是外表的投射,所以米开朗基罗从男性的两腿间分娩出健壮的肉体,而弗里达从痛感返回触感,伯格这样的洞见,就像帕索里尼的电影,碎片、被苦难牵引向批判,他的尴尬是,虽然站在左翼这边,他的文字却不是为他支持的群体写的,所以有“你吹牛”的怀疑。
0 有用 倩洋 2021-11-11 19:56:43
“三十年来,她无视于潮流、时尚,以及艺术界的夸张手法。她执着于远方。” “它们是为了自己而作,然而它们已达成其目的,并达到它们的巅峰点,因此可以丢弃。” “他一生痛恨要挟与悲情。” “他是一个在人群中度过一生的独居者。跟隐士恰好相反,他跟邻居以及城市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却又追求并培养纯粹的自我孤寂。不是山林洞穴的孤寂,而是阳光在建筑物之间反射的孤寂。” “这些大不相同的画家有个共同点:一种坚定不移的(对他们本身来说则是不容让步的)目标感。” “令我屏息的是它们的悠游自在。此种悠闲具有某种瞬间却至高无上的自信和归属感。” “他独特的耐心出自某种永不止息的实践感。”
0 有用 lii 2022-01-13 17:39:53
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