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李霖灿儿子的文集,主要是对父辈的回忆和重寻旧事的文章。大抵三类:一是对李霖灿及中央博物馆旧人的追述,包括在大陆和迁台后的生活、学术;二是对中央博物馆从筹建、避难、还都、迁台、并入台北故宫的梳理,这当然会写到鼎革前后世事的艰难、人事的变迁,留在大陆的流放者和自杀者,播迁台湾的流离者、坏怀乡者。三是围绕台北故宫的一些人事、旧事的回忆和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的一些记录。以上三类不是作者所分,而是我粗略的划分。另外,以上三类文章都涉及三个时期:抗战期间避难李庄、迁台前后、局面稳定后在台湾。作者的家世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文中颇对台湾去中国化的愤恨。民国涵养的“一共”文化,在大陆亡于马列,在台湾亡于亲美,已经几乎剩不下什么了。以后的中国文化,“一共”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少。
中央博物院是蔡元培、傅斯年、李济等一代学人的伟大设计,拟成为全国性的社会教育核心,试图恢复昔日之伟大精神,图谋中华民族复兴,是“一个书生救国的伟大蓝图”。1933年设筹备处与南京。后来战乱流离,它经历了国宝南迁、寄居李庄、上海接收敌产等阶段。解放战争期间,部分国宝东渡去台,先是借台中糖厂仓库,又蛰居北沟,最后合符双溪并入台北故宫;留在大陆的部分易名南京博物馆。“中央博物院”这个没有最终实现的伟大构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这项理想事业的真精神不会泯灭。
一日一生,多黍多稌
雪泥鸿爪丨南渡北归,无问西东;文脉绵延,山高水长。
风骨啊风骨。
和《南渡北归》结合着看,让历史更加真实。
看李霖灿、董作宾几位先生的治学往事,觉得很有意思。严谨治学之余,很有雅趣。佩服老一代学者!
中央博物馆往事;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董作宾以商店小伙计的基础自学为甲骨文疆域一代宗师且奖掖后进真大雅之士;作者父亲李霖灿由钢笔画为董作宾欣赏走向文字学家;李庄唯一一盏煤油灯是傅斯年特为董作宾专配的;白水台和东巴纸墨;泸沽湖畔与活佛;李晨岚是齐白石弟子想开中国画雪山宗后黑五类放牛;和才民族调查为东巴文注音;李庄近六年研究办展李济曾昭燏;甲坑模型汉白玉石材;1948年南京故宫中博两院联展;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270幅;乍浦路西本愿寺是和平博物馆李霖灿接收;曾昭燏慧眼荐灿;三批中博藏品下关迁台七人同行;北沟山水秀美建陈列室16年;美国藏纳西经卷多;甲骨文书法费神力;61年253年藏品美国五大城巡展留影档;蒋复璁十八年博爱鼎不该改美国弱中国黄宝瑜设计台北故宫中山像兰多斯基李庄最后一次士绅交汇;
让人敬佩的作者,有好材料,好图片,好口碑,但文字实在让人难以欣赏
破碎地图后隐约可窥见大好旧河山。
2020400 “我曾翻过野人山,曾在伊落瓦底江挖过金,到过密芝那,见过不少世面,干过各种行业,也闯过祸,也发过财,到头来还是觉得研究最好,能知道许多别人不懂的东西。”
著名博物馆人、中国美术史专家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的文集,以“中央博物院”的三十二年历史为主要线索,串接起众多学术文化界的知名父辈学人的治学与生活往事、创建和运营“中央博物院”的历史细节,以及相关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实录。李在中先生的文字流畅优美,带有浓浓的中国传统古意,寥寥数笔,动人而震撼。本书不只是关于中华一代学人和文化工作者往事的重要资料文献,也足可管窥在充满战争、杀戮与动荡的20世纪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之难。值得反复阅读。
多抓鱼29.4,20190913。20191004读完。本书有一点值得商榷,由于部分内容是作者父亲的著文,全书这样的情况不少,写成作者“著”是否合适?讲述了民国“中央博物院”部分往事,主要围绕李霖灿(作者的父亲)展开,涉及几个主要人物:董作宾、李济、曾昭燏、东巴和才等。但其中一股民国遗老之气扑面而来。“经师”与“人师”之说值得关注。
从个人角度出发颇有意义的史料记载,有价值的是事的记录,而非评说。
只能当史料读...
喜欢董先生
因为读岳南的《南渡北归》,对1945年后随蒋介石南渡的知识分子变得关注起来。那些以为只是短暂避难台湾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后来的余生就再也没有回过大陆,没有回过故乡。想起龙应台的《天长地久》中一句话:得去月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读的时候总是会想到《一把青》,“那个年代,后来想起来,像传说。”
准确来说,这是一本类口述与田野的作品。作者李在中,作为第一代的中博人李霖灿先生的儿子,历经15年往返于两岸,走访了北京、南京、李庄、昆明、台北等地,还原出蔡元培、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曾昭燏、李霖灿等中博的学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悲喜人生与学术生涯。虽然,李先生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口述史、田野调查的训练,但理工科严谨治学的风格与文史世家的家学,使得该书史料详尽、文风沉稳而不失真情实感,透露出一代学人的风骨与家族飘零的唏嘘。而细数那些离散在两岸的文物与文物人,虽颠沛流离散落天涯,但终究串联起中华文脉,为后世的复兴保留下珍贵的火种。
@2020-04-02 20:56:53
> 朵云封事
8 有用 danyboy 2018-09-03 09:10:22
李霖灿儿子的文集,主要是对父辈的回忆和重寻旧事的文章。大抵三类:一是对李霖灿及中央博物馆旧人的追述,包括在大陆和迁台后的生活、学术;二是对中央博物馆从筹建、避难、还都、迁台、并入台北故宫的梳理,这当然会写到鼎革前后世事的艰难、人事的变迁,留在大陆的流放者和自杀者,播迁台湾的流离者、坏怀乡者。三是围绕台北故宫的一些人事、旧事的回忆和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的一些记录。以上三类不是作者所分,而是我粗略的划分。另外,以上三类文章都涉及三个时期:抗战期间避难李庄、迁台前后、局面稳定后在台湾。作者的家世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文中颇对台湾去中国化的愤恨。民国涵养的“一共”文化,在大陆亡于马列,在台湾亡于亲美,已经几乎剩不下什么了。以后的中国文化,“一共”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少。
4 有用 蒙木 2018-09-17 15:30:25
中央博物院是蔡元培、傅斯年、李济等一代学人的伟大设计,拟成为全国性的社会教育核心,试图恢复昔日之伟大精神,图谋中华民族复兴,是“一个书生救国的伟大蓝图”。1933年设筹备处与南京。后来战乱流离,它经历了国宝南迁、寄居李庄、上海接收敌产等阶段。解放战争期间,部分国宝东渡去台,先是借台中糖厂仓库,又蛰居北沟,最后合符双溪并入台北故宫;留在大陆的部分易名南京博物馆。“中央博物院”这个没有最终实现的伟大构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这项理想事业的真精神不会泯灭。
1 有用 昴 2019-02-07 23:43:39
一日一生,多黍多稌
1 有用 碧血丹心 2018-10-16 08:29:09
雪泥鸿爪丨南渡北归,无问西东;文脉绵延,山高水长。
0 有用 草原上的咩咩羊 2018-12-13 16:04:31
风骨啊风骨。
0 有用 听不见 2020-10-04 06:41:29
和《南渡北归》结合着看,让历史更加真实。
0 有用 雾凇 2018-10-16 18:06:36
看李霖灿、董作宾几位先生的治学往事,觉得很有意思。严谨治学之余,很有雅趣。佩服老一代学者!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19-03-22 14:34:10
中央博物馆往事;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董作宾以商店小伙计的基础自学为甲骨文疆域一代宗师且奖掖后进真大雅之士;作者父亲李霖灿由钢笔画为董作宾欣赏走向文字学家;李庄唯一一盏煤油灯是傅斯年特为董作宾专配的;白水台和东巴纸墨;泸沽湖畔与活佛;李晨岚是齐白石弟子想开中国画雪山宗后黑五类放牛;和才民族调查为东巴文注音;李庄近六年研究办展李济曾昭燏;甲坑模型汉白玉石材;1948年南京故宫中博两院联展;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270幅;乍浦路西本愿寺是和平博物馆李霖灿接收;曾昭燏慧眼荐灿;三批中博藏品下关迁台七人同行;北沟山水秀美建陈列室16年;美国藏纳西经卷多;甲骨文书法费神力;61年253年藏品美国五大城巡展留影档;蒋复璁十八年博爱鼎不该改美国弱中国黄宝瑜设计台北故宫中山像兰多斯基李庄最后一次士绅交汇;
0 有用 . 2021-10-24 15:48:32
让人敬佩的作者,有好材料,好图片,好口碑,但文字实在让人难以欣赏
0 有用 雪路 2020-08-27 00:49:14
破碎地图后隐约可窥见大好旧河山。
0 有用 挠挠 2020-08-12 20:00:40
2020400 “我曾翻过野人山,曾在伊落瓦底江挖过金,到过密芝那,见过不少世面,干过各种行业,也闯过祸,也发过财,到头来还是觉得研究最好,能知道许多别人不懂的东西。”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8-11-24 11:28:10
著名博物馆人、中国美术史专家李霖灿先生之子李在中的文集,以“中央博物院”的三十二年历史为主要线索,串接起众多学术文化界的知名父辈学人的治学与生活往事、创建和运营“中央博物院”的历史细节,以及相关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实录。李在中先生的文字流畅优美,带有浓浓的中国传统古意,寥寥数笔,动人而震撼。本书不只是关于中华一代学人和文化工作者往事的重要资料文献,也足可管窥在充满战争、杀戮与动荡的20世纪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之难。值得反复阅读。
0 有用 Neil 2019-10-04 23:23:21
多抓鱼29.4,20190913。20191004读完。本书有一点值得商榷,由于部分内容是作者父亲的著文,全书这样的情况不少,写成作者“著”是否合适?讲述了民国“中央博物院”部分往事,主要围绕李霖灿(作者的父亲)展开,涉及几个主要人物:董作宾、李济、曾昭燏、东巴和才等。但其中一股民国遗老之气扑面而来。“经师”与“人师”之说值得关注。
0 有用 文化沙哈拉 2024-05-24 02:30:10 上海
从个人角度出发颇有意义的史料记载,有价值的是事的记录,而非评说。
0 有用 两颗西柚 2019-06-09 06:34:24
只能当史料读...
0 有用 一身正气尘指导 2018-12-04 20:51:32
喜欢董先生
0 有用 林林 2019-07-23 16:49:02
因为读岳南的《南渡北归》,对1945年后随蒋介石南渡的知识分子变得关注起来。那些以为只是短暂避难台湾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后来的余生就再也没有回过大陆,没有回过故乡。想起龙应台的《天长地久》中一句话:得去月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
0 有用 CT 2024-02-29 19:44:44 广东
读的时候总是会想到《一把青》,“那个年代,后来想起来,像传说。”
2 有用 微光 2019-01-31 10:33:59
准确来说,这是一本类口述与田野的作品。作者李在中,作为第一代的中博人李霖灿先生的儿子,历经15年往返于两岸,走访了北京、南京、李庄、昆明、台北等地,还原出蔡元培、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曾昭燏、李霖灿等中博的学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悲喜人生与学术生涯。虽然,李先生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口述史、田野调查的训练,但理工科严谨治学的风格与文史世家的家学,使得该书史料详尽、文风沉稳而不失真情实感,透露出一代学人的风骨与家族飘零的唏嘘。而细数那些离散在两岸的文物与文物人,虽颠沛流离散落天涯,但终究串联起中华文脉,为后世的复兴保留下珍贵的火种。
0 有用 ( ¨̮ ) 2020-07-15 14:30:13
@2020-04-02 20: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