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malingcat 2018-12-31 10:40:12

    这套非虚构写作丛书整体水平厉害。这一本追寻上世纪60年代一起凶杀案的真相,成就在三方面:一是铺陈无数细节展现时代背景、环境氛围、普通人的生活和少数群体的小世界。二是揭示经由媒体和社会记忆塑造的“现代寓言”的实质,它作为“事实”不真实,但是作为对社会心态的折射,有其意义与价值。三是在调查性报道与文学之间维持了平衡,隐去作者之我,也没有秉持上帝视角,起承转合安排合理。最后的反转很有戏剧性,亦带给读者无上安慰。事实,对事实的书写,对事实的过滤和利用,作者写明白了这三个层次,所以我觉得值得推荐给新闻学院的学生们当参考书了。

  • 7 枣子 2019-01-01 20:26:47

    「2019.01本」读前面的一部分的时候真的太吃力了,故事线索很乱、人还很多的感觉,但是读到后面逐渐就清晰了起来。全纪实,很客观,但是个人建议如果将“33分钟”这节调到第一节会不会更好读一点?最后,我觉得莫斯利太变态了。(所以其实男人打女人在那个时候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是家务事,是可以理解的。一个角度的女权主义思考..)

  • 4 后来的事 2019-02-02 22:16:21

    一开始嫌作者太啰嗦,有的没的交代一大堆,后来才认识到背景叙述和生活细节补充的重要性。关于被害者、凶手、邻居们,都能从本书获得详实的印象。令我感到宽慰的是,在基蒂人生的最后几分钟,有朋友抱着她,叫她的名字,告诉她“没事了。你不会有事的。”

  • 3 Cynthiastar 2020-04-03 14:24:42

    妈呀这世上到底还有多少好看的非虚构等着我去读啊!

  • 3 晚晚_晚风 2020-10-01 00:47:52

    “1984年,谢丽尔·阿劳约在一间酒吧被轮奸,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暴劫梨花》再现了这一案件;安吉尔·阿尔切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被一部轿车轧过,过路的司机及旁观者无一上前帮忙,其中有些人对警方说他们‘不想被牵扯进去’;两岁大的阿克塞尔·卡西安在加州特洛克被他的父亲活活踩死,路人仅是围观;2008年,埃思敏·格林在医院突然晕倒,躺在候诊室的地上一个多小时后不治身亡;15岁的加州女学生在返家途中被轮奸,其他学生则在旁围观;2010年,皇后区的雨果·塔来·亚克斯因帮助一个被持刀恶棍逼迫的女性而胸口中刀,并失血过多而死,行人对此视而不见,还停下来用手机拍照;更多遭遇不幸的人甚至都没上过新闻。事实上,很多罪犯经常在公开场合犯罪,因为他们知道目击者们不敢对他们提出异议。”

  • 3 阿鼻 2019-01-06 18:22:48

    批判现象,也就是一些口水话而已

  • 3 米罗 2018-12-24 20:03:29

    这个作者真的很容易离题,一个事件写得支离破碎的。能理解他想要介绍历史背景的心,但是完全无关的事情写一堆, 阅读体验超差。

  • 1 璃人泪@2011 2019-04-07 18:27:45

    很容易激起读者情绪的案例,但作者的分析很理性,厘清那些被夸大的细节,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再思此案

  • 1 Felix.TSU 2019-01-17 19:43:38

    通过调查组织线索,冷静克制的客观陈述,是非常棒的非虚构报告,优秀的调查记者的作品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 1 伲凹 2019-01-27 01:30:45

    【藏书阁打卡】又一非虚构文学书写佳作,读起来非常流畅,作者双线并述再现基蒂和莫斯利的生活图景,交于案发当日,然后展开庭审还原,以及案件和影响演化研究分析。文中生活细节刻画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社会大变革时期,行凶细节刻画描摹了令人不适的画面——那所谓的“面无表情的平静之下掩藏着的让人心里发毛的东西”。此外基蒂被杀时一群旁观者的怯懦胆小无情无义与莫斯利被宣告有罪时一群旁观者的鼓掌喝彩,前后的表现对比在那时候看来又是多么的讽刺,然而造成这样的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城市(根源性)冷漠,存在多方因素,最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依旧时常可见,多数情况下一旦发生对生者而言还是无法挽回,再之就是农村生活似乎也在朝着城市冷漠演化,那乡间邻里的人情冷暖似乎正伴随着人口向城市流入而片片消散。真的唏嘘不已。

  • 0 Rinna芮娜 2020-08-19 15:29:26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背景叙述和生活细节,不仅仅是讲事件,值得一读!

  • 2 铲铲 2020-11-05 22:56:53

    就是很适合拍成CM的故事,但是被作者扯得太远了,散得都组装不起来,可读性很差。

  • 0 比远方更远 2019-11-22 10:40:23

    社会结构虽然日趋丰满、坚硬,但仍存有无所不在且日益生长的“疏离”,形成越咬合越松弛、越“社会”越“自我”的悖论!对于历史、制度及承载其文明的流转与运行,对于他者、社区及框定其生活的约束和激励,我们都既是旁观者者亦为参与人。个体“社会性”的跌宕起伏与自我行为的边界伸缩,总是如黎明和黑暗碰撞般地交融……

  • 0 Annamae 2019-04-05 19:04:49

    第四颗星给翻译

  • 0 脏兮兮早就 2019-03-22 09:31:48

    看介绍联想到卡波特的《冷血》,结果是真的!!!

  • 0 mosul 2020-11-29 00:23:05

    前半部分对于时代背景的细节描述过于琐碎了,还是后面针对案件本身及其社会心理分析的可读性更高些,再现了一个fake news所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变革,及其背后令人宽慰的真相。

  • 0 雾凇 2019-04-16 13:54:09

    这个凶手,太符合cm系列里面的罪犯风格了,典型。好希望Reid给他来个侧写。 媒体报道作用真的很大,对重大案件的报道,需要仔细斟酌。所以cm里面很多次都会强调媒体报道不要急于发布,一着不慎可能就会刺激嫌疑人、触发案情升级。 邱园的邻居不过是普通的邻居,不该过度责难。

  • 0 maddy 2022-04-04 23:25:18

    邪恶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善良之人无所作为

  • 0 绿雀 2022-03-23 08:07:58

    结构凌乱,主题不明,不了解美国历史文化发展看这本书真的是云里雾里,二流的写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