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那位问“是不是也有一本镜像的‘父亲这种病’呢?”的朋友~~真的有《“父亲这种病”》哦!而且讲的是,母亲病背后的推手是父亲的缺席啊哈哈哈哈!
可能是我看书的目的太功利?感觉全书只有最后一章对想要改善自己心理状况的大人有些用途,对亲子关系没什么正面作用。前面的例证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感觉也有点牵强。小朋友千差万别,母亲在孩子面前就只能有温柔耐心一种面孔吗?温柔与纵容之间的度如何把握? 写作教练和理解孩子的画看完都安利给做了家长的好朋友,很明确地给出了好的方式方法。这本的感觉只是告诉你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并且反复强调不对的后果如何严重危害深远且难以挽回,至于如何把握相处中的度?不知道。单身狗尚且如此,家长看怕是徒增焦虑。 另外,不是很喜欢“母亲这种病”这个提法。诚然母亲确实非常重要,书中也讲父母皆有其重要,但只提母亲并归咎母亲,真的公平科学吗?在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中父母是否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或者配合?是不是也有一本镜像的“父亲这种病”呢?
孩子的问题,根源还是在父母身上。这本书讨论了各种因母亲而产生的问题。另外还有一本“父亲这种病”。其实不管父亲母亲,在生孩子前真应该先考个“生养资格证”……
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仍从书中获得不少启发。一直以来就意识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在阅读时,更像是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影子,读完后好似经历了一次心理按摩,排出了些许心理毒素。但是,作者太过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我认为,人对自己的命运,总还是有些许的掌握度,并非完全攥在他人或者上帝手中。书的中间部分支离破碎,读来太过混乱,目录也没啥作用,若是能在结构和逻辑上组织的更清晰,整合重复的部分,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一目了然些,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最后,在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之前,还是不要生小孩了,人生苦难重重,何必相互为难。
母亲这种病,是人生没开好的头。母亲这种病会遗传,初为人母,催产素如果干不过母亲病,且孩子是敏感型而不是迟钝型,就悲剧了,回避型、否定型或混乱型母子依恋关系三选一吧,逃得了婴儿期少年期终究逃不了青春期。那些母亲病患者们,永远在等孩子的感激;孩子们在等母亲的道歉。道理和亲密育儿差不多,例证不具有说服性,都是基于亲密育儿基础上的理论性假设和结论。最后一章将母亲病放到社会大环境里讨论,寥寥数笔,破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套路。
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大到不可思议,爱不可缺又不可过度。还有十几岁的叛逆期是如此重要的清零回归婴幼儿所需时期,也是那些有母子不好关系得以重建的最佳时期。 你身上的所有优缺点都是父母行为的延续,不希望子女有不好的行为最佳的办法就是改变控制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大于嘴巴教育百遍。
很啰嗦啊,我觉得几页纸就能说明白的事,说了好久,其实只看目录就好了。
读库出的这是啥?…论证一点逻辑都没有,摆几个故事就说这人得了母亲这种病,这什么道理啊。育儿科普书还是看欧美的吧。
读的过程唤起了我很多负面情绪,最后不得不中途放下。很痛苦、压抑,甚至抑郁。
武志红学家都是恋母狂
这世上如果有唯一不变的东西,也许就是孩子对母爱的企盼。这世上如果真的有一把万能钥匙,那一定是理解吧。
千辛万苦,读完了……说的很多地方未免主观,但真是难得一位为小孩子说话的大人
一口气读完发现被扎成筛子
作为一个患此病的人,我毫不犹豫的打了五星。幸好在我的孩子还非常幼小的时候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且努力克服了障碍,现在可以心平气和地养育我的女儿,尽量让她拥有健全的心智。几乎每一个字都写到了我心里,而且也发现身边很多人有这种病,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推荐大家都看一下。
说来说去,四个关键词:陪伴,倾听,理解,自省!
看书名还以为是讲母亲育儿焦虑的事,看完才知道原来是讲一种心理疾病叫“母亲这种病”,还是蛮有收获的。
在亲密关系中要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再不中听的话,只要对方一开口就一定要认真倾听,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越是拒绝、反感的情绪,越能够显示问题的核心,只有直面这些才能过顺利解决问题。
母亲两个字就意味着牺牲。育儿必读
有点读不进去…
闲时读物
> “母亲这种病”
22 有用 海德格乐 2018-09-21 10:12:58
那位问“是不是也有一本镜像的‘父亲这种病’呢?”的朋友~~真的有《“父亲这种病”》哦!而且讲的是,母亲病背后的推手是父亲的缺席啊哈哈哈哈!
6 有用 阿宅 2018-10-15 16:03:08
可能是我看书的目的太功利?感觉全书只有最后一章对想要改善自己心理状况的大人有些用途,对亲子关系没什么正面作用。前面的例证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感觉也有点牵强。小朋友千差万别,母亲在孩子面前就只能有温柔耐心一种面孔吗?温柔与纵容之间的度如何把握? 写作教练和理解孩子的画看完都安利给做了家长的好朋友,很明确地给出了好的方式方法。这本的感觉只是告诉你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并且反复强调不对的后果如何严重危害深远且难以挽回,至于如何把握相处中的度?不知道。单身狗尚且如此,家长看怕是徒增焦虑。 另外,不是很喜欢“母亲这种病”这个提法。诚然母亲确实非常重要,书中也讲父母皆有其重要,但只提母亲并归咎母亲,真的公平科学吗?在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中父母是否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或者配合?是不是也有一本镜像的“父亲这种病”呢?
6 有用 丁丁虫 2018-10-20 00:04:47
孩子的问题,根源还是在父母身上。这本书讨论了各种因母亲而产生的问题。另外还有一本“父亲这种病”。其实不管父亲母亲,在生孩子前真应该先考个“生养资格证”……
8 有用 жξ 2018-10-28 19:47:04
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仍从书中获得不少启发。一直以来就意识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在阅读时,更像是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影子,读完后好似经历了一次心理按摩,排出了些许心理毒素。但是,作者太过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我认为,人对自己的命运,总还是有些许的掌握度,并非完全攥在他人或者上帝手中。书的中间部分支离破碎,读来太过混乱,目录也没啥作用,若是能在结构和逻辑上组织的更清晰,整合重复的部分,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一目了然些,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最后,在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之前,还是不要生小孩了,人生苦难重重,何必相互为难。
3 有用 敏敏干 2018-10-08 03:45:17
母亲这种病,是人生没开好的头。母亲这种病会遗传,初为人母,催产素如果干不过母亲病,且孩子是敏感型而不是迟钝型,就悲剧了,回避型、否定型或混乱型母子依恋关系三选一吧,逃得了婴儿期少年期终究逃不了青春期。那些母亲病患者们,永远在等孩子的感激;孩子们在等母亲的道歉。道理和亲密育儿差不多,例证不具有说服性,都是基于亲密育儿基础上的理论性假设和结论。最后一章将母亲病放到社会大环境里讨论,寥寥数笔,破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套路。
2 有用 三毛 2018-10-04 20:28:34
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大到不可思议,爱不可缺又不可过度。还有十几岁的叛逆期是如此重要的清零回归婴幼儿所需时期,也是那些有母子不好关系得以重建的最佳时期。 你身上的所有优缺点都是父母行为的延续,不希望子女有不好的行为最佳的办法就是改变控制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大于嘴巴教育百遍。
2 有用 幻兽 2018-10-28 00:07:49
很啰嗦啊,我觉得几页纸就能说明白的事,说了好久,其实只看目录就好了。
1 有用 Gloria 2019-08-13 20:55:32
读库出的这是啥?…论证一点逻辑都没有,摆几个故事就说这人得了母亲这种病,这什么道理啊。育儿科普书还是看欧美的吧。
1 有用 睡喵 2020-06-29 10:50:48
读的过程唤起了我很多负面情绪,最后不得不中途放下。很痛苦、压抑,甚至抑郁。
0 有用 历史理性 2020-03-16 15:48:33
武志红学家都是恋母狂
1 有用 任子爵士 2020-01-02 17:52:08
这世上如果有唯一不变的东西,也许就是孩子对母爱的企盼。这世上如果真的有一把万能钥匙,那一定是理解吧。
2 有用 花生 2019-07-04 18:18:18
千辛万苦,读完了……说的很多地方未免主观,但真是难得一位为小孩子说话的大人
2 有用 蛋塔 2020-02-18 19:36:53
一口气读完发现被扎成筛子
3 有用 ?陈大鸟? 2019-05-26 07:10:10
作为一个患此病的人,我毫不犹豫的打了五星。幸好在我的孩子还非常幼小的时候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且努力克服了障碍,现在可以心平气和地养育我的女儿,尽量让她拥有健全的心智。几乎每一个字都写到了我心里,而且也发现身边很多人有这种病,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推荐大家都看一下。
1 有用 魔法师烤鱼 2020-04-10 11:54:45
说来说去,四个关键词:陪伴,倾听,理解,自省!
1 有用 saya 2019-08-23 13:15:50
看书名还以为是讲母亲育儿焦虑的事,看完才知道原来是讲一种心理疾病叫“母亲这种病”,还是蛮有收获的。
1 有用 隐形的人 2019-01-18 13:42:54
在亲密关系中要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再不中听的话,只要对方一开口就一定要认真倾听,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越是拒绝、反感的情绪,越能够显示问题的核心,只有直面这些才能过顺利解决问题。
0 有用 1(根稻草) 2018-11-04 18:50:35
母亲两个字就意味着牺牲。育儿必读
0 有用 听小听 2019-09-07 08:51:11
有点读不进去…
0 有用 头被门夹着 2019-03-22 09:18:42
闲时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