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壓力大?去吃到飽!
覺得煩?來喝酒!
想減肥?改喝果汁輕斷食!
睡不著?吞個助眠劑!
為什麼我們的人生,
似乎都用「吃」來解決所有問題?
臨床心理師基瑪‧卡吉兒透過學術研究與臨床實務,抽絲剝繭「過度飲食」現象背後的複雜機制,解開為什麼我們會陷入「狂吃」的病態消費之中。
想減肥?一「吃」就搞定!
我們都知道,最簡單、最有科學根據的減重方法就是「少吃一點」,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呢?其實我們的目光,早已被一則一則光鮮亮麗的廣告所吸引:
●能量棒、代餐、運動飲料、阿金飲食、生酮飲食、食物調理機、現榨果汁機……
時下最流行、噱頭性十足的商品,再加上網紅推薦文、開箱影片將我們給淹沒,於是我們用更多的「過度消費」來解決「過度飲食」的問題,彷彿只有砸大錢才買得健康和苗條。結果,我們往往比決定減重之前還消費得更多!
除了花錢吃吃喝喝之外,我們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壓力大?去吃到飽!
覺得煩?來喝酒!
想減肥?改喝果汁輕斷食!
睡不著?吞個助眠劑!
為什麼我們的人生,
似乎都用「吃」來解決所有問題?
臨床心理師基瑪‧卡吉兒透過學術研究與臨床實務,抽絲剝繭「過度飲食」現象背後的複雜機制,解開為什麼我們會陷入「狂吃」的病態消費之中。
想減肥?一「吃」就搞定!
我們都知道,最簡單、最有科學根據的減重方法就是「少吃一點」,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呢?其實我們的目光,早已被一則一則光鮮亮麗的廣告所吸引:
●能量棒、代餐、運動飲料、阿金飲食、生酮飲食、食物調理機、現榨果汁機……
時下最流行、噱頭性十足的商品,再加上網紅推薦文、開箱影片將我們給淹沒,於是我們用更多的「過度消費」來解決「過度飲食」的問題,彷彿只有砸大錢才買得健康和苗條。結果,我們往往比決定減重之前還消費得更多!
除了花錢吃吃喝喝之外,我們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各大廠商業者紛紛把我們當作賺錢武器──食品廠製造高度可口食品,讓我們上癮、變胖;標籤上的「天然」「低脂」等標語,促使我們毫不猶豫地吃更多;各種時尚飲食、減重食譜狂銷……業者的火藥庫裡,永遠都有最新的花招、力量強大的成分,我們還抵擋得住嗎?
問題是,當吃下肚的東西,代表了身分地位;當不購買時下的東西,就會被邊緣化;當你沮喪、焦慮、孤單的時候,沉溺在食物裡,是人生中唯一的慰藉……你還能不去消費嗎?
消費文化、社會心理、廣告媒體、成癮物質、食品廠與藥廠爭奪戰……一堆「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操縱著我們的生活!或許,我們已經別無選擇。過度飲食,不僅是我們唯一負擔得起的平價奢侈,也是我們在這個變態的消費文化下,表達痛苦的極端方式。
作者简介 · · · · · ·
基瑪‧卡吉兒(Kima Cargill)
華盛頓大學塔科瑪分校(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acoma)臨床心理學教授,其研究是仔細審查生活在專注於消費的富裕文化中,如何影響過度飲食的行為。卡吉兒認為,食慾不只是生物性的驅動力,也是對消費物質商品、奢華體驗、食物、藥品、酒精等更廣泛的渴望。其研究一直是《食物、文化與社會》(Food, Culture and Society)、《精神分析評論》(Psychoanalytic Review)、《精神分析、文化與社會》(Psychoanalysis, Culture and Society)等學術期刊,以及《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等大眾刊物的專題。
本書《過度飲食心理學》主張,過度飲食是貪得無厭的消費主義在邏輯上的合理結果。書中採用精神分析個案研究方法,使用...
基瑪‧卡吉兒(Kima Cargill)
華盛頓大學塔科瑪分校(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acoma)臨床心理學教授,其研究是仔細審查生活在專注於消費的富裕文化中,如何影響過度飲食的行為。卡吉兒認為,食慾不只是生物性的驅動力,也是對消費物質商品、奢華體驗、食物、藥品、酒精等更廣泛的渴望。其研究一直是《食物、文化與社會》(Food, Culture and Society)、《精神分析評論》(Psychoanalytic Review)、《精神分析、文化與社會》(Psychoanalysis, Culture and Society)等學術期刊,以及《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等大眾刊物的專題。
本書《過度飲食心理學》主張,過度飲食是貪得無厭的消費主義在邏輯上的合理結果。書中採用精神分析個案研究方法,使用食品產業白皮書與市場研究報告的質性資料分析,並運用臨床資料來顯示寂寞、憂鬱、無意義感,如何促動消費與過度飲食行為。她將這個論點架構在神經內分泌學、營養研究、成癮行為、自我調節的經驗科學上。書中聚焦在食品與製藥工業如何利用心理學,藉由扭曲的科學資訊,散播混亂的營養資訊,並抗拒法規的監管,誘騙我們消費更多;並且說服我們相信,過度消費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消費更多。
卡吉兒的目標是推廣一個對應用科學領域有幫助的哲學論述。她發現,由經驗營養學、神經內分泌學、神經化學、消費者研究所支持的存在精神分析理論,在考慮到周遭環境與影響行為的經濟力時,能深入而豐富地了解人類的處境。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强化了贫穷效应,也就是说,藉由更多的渴望,制造一种情绪上的贫穷感。 鲍曼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所谓的“正常人生”,就是指消费者的生活,也就是面对琳琅满目,呈现在眼前的各种欢愉感受和有趣体验,忙着做决定。所谓“快乐人生”的定义,是指抓住许多机会,绝少错失或完全不错失任何机会;是指抓住最多人谈论,也是最多人渴望的机会,而且绝不落人之后,最好能够抢先。 在消费社会中,身为消费者,不足感比什么都严重,那将导致降级与“自我放逐”的后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2页 -
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供给的一方对消费者展示各种诱人的选项,并提醒消费者要满足所有未被满足的欲望,从而制造出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的渴求和欲望是没有止境、无法被满足的,因为永远都有源源不绝且大量的商品在架上或者即将上市,以提供短暂的满足感。 近年来,这个假设收到一些学者的挑战,他们主张,欲望难以被满足,是因为追求本身正是生出欲望的根源。 媒体和广告呈现各种消费商品的影像和叙述,人也依次建构出心中的幻想;然而,等到真正购买了这些产品时,却发现它们根本满足不了自己的想像欲望,因此感到失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過度飲食心理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過度飲食心理學"的人也喜欢 · · · · · ·
過度飲食心理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社会的压力,去抵抗不容易
> 更多书评 3篇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越来越多科学家把食物当成一种潜在的成瘾物质,并进行研究,因为它有两种与成瘾相关的机制——食物奖励(强化和激励作用)与快乐价值(可口性和愉悦感)。虽然“可口性”和“奖励”这两个词通常被交互使用,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的过程,经常一前一后地发生。 喜欢和想要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非常渴望的行为或物质中得到的愉悦感,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极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但是真的到得之后,...2020-05-29 16:39:47
越来越多科学家把食物当成一种潜在的成瘾物质,并进行研究,因为它有两种与成瘾相关的机制——食物奖励(强化和激励作用)与快乐价值(可口性和愉悦感)。虽然“可口性”和“奖励”这两个词通常被交互使用,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的过程,经常一前一后地发生。 喜欢和想要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非常渴望的行为或物质中得到的愉悦感,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极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但是真的到得之后,又发现好像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喜欢,意思就是它无法提供预期中的奖励,这种状况在药物成瘾中相当常见。 简单来说,我们可能会想要某样并不是真正喜欢的东西。 现代的欲望享乐主义——物质虚构的白日梦 引自第265页 欲望并不是渴求满足,相反的,欲望是渴求欲望。 引自第266页 回应 2020-05-29 16:39:47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相对于穷人,中产和上层阶级的美国人可以取得品质更好的食物,不过并没有因此摆脱过度饮食和过分放纵。不只是视频科学和行销首发深深影响了每个人去买大多数是错误的食品,行销业者现在还发展出高度复杂的技巧,将不同品牌卖给不同收入族群——如同饮料产业行销廉价的含糖汽水给黑人小孩和青少年;又以椰子水和冷榨果汁的形式,将相同产品的高级版本行销给有钱的成人。2020-05-21 10:28:21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物品,而不是由自己亲自烹调和修理东西,都是从内控人格到外控人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这个转变的一部分,我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和生产者。当我们将消费物品与食品的组装和生产交给其他看不见不的人,就再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经过什么人的手、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剥削,或是消费时对自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伤害。随着时间过去,我们消极而粗心大意地更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产品...2020-05-21 10:05:36
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物品,而不是由自己亲自烹调和修理东西,都是从内控人格到外控人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这个转变的一部分,我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和生产者。当我们将消费物品与食品的组装和生产交给其他看不见不的人,就再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经过什么人的手、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剥削,或是消费时对自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伤害。随着时间过去,我们消极而粗心大意地更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产品,为别人创造财富,却同时损害我们的健康和自我。 引自第170页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从“购买..”到“...经过什么人的手”这里我都是认可的,因为确实如此。但后半段,作者的主观意见用非常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他只选择对在内控转外控后,可能产生的较为极端行为一面做了阐述。虽然还没有看完全片,但如果读者只看这段的话,可能会轻易得出一个“变成消费者是可怕的,我们要退回去变成一个生产者”的结论。这才是可怕的。因为,根据一个可能产生的、最极端的后果,快速得出“应该退回到生产者时代”的结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这不是前进而是倒退。也许只是把部分人从不理性或者迷失的消费者角色中所遇到的苦恼接解救出来,但并不代表他们变成生产者后就不会有其他的痛苦,也许他们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奴隶。被为必须亲自生产所有一切产品的魔咒困在长期从事大量繁琐的劳作中。个人认为,现在世界上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本书描述的情况,患上了各样的生理和心里疾病,但并非从外控再转回到内控(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行为)就是唯一有效且必须实行的手段。根据这段来看,也许建立一个更为公开、透明、可随时被监督、及时的奖惩(行业规则的奖励和法律的触发)机制,让消费者可以监督到生产的过程,完全可以解决后半段的描述,因为看不见,而不放心,害怕身体被损害(这本身也是一种被害妄想的表现)的问题。
上述观点只针对这段。
回应 2020-05-21 10:05:36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强化了贫穷效应,也就是说,藉由更多的渴望,制造一种情绪上的贫穷感。 鲍曼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所谓的“正常人生”,就是指消费者的生活,也就是面对琳琅满目,呈现在眼前的各种欢愉感受和有趣体验,忙着做决定。所谓“快乐人生”的定义,是指抓住许多机会,绝少错失或完全不错失任何机会;是指抓住最多人谈论,也是最多人渴望的机会,而且绝不落人之后,最好能够抢先。 在消费社会中,身为消费者,不足感比...2020-05-14 16:46:04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越来越多科学家把食物当成一种潜在的成瘾物质,并进行研究,因为它有两种与成瘾相关的机制——食物奖励(强化和激励作用)与快乐价值(可口性和愉悦感)。虽然“可口性”和“奖励”这两个词通常被交互使用,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的过程,经常一前一后地发生。 喜欢和想要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非常渴望的行为或物质中得到的愉悦感,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极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但是真的到得之后,...2020-05-29 16:39:47
越来越多科学家把食物当成一种潜在的成瘾物质,并进行研究,因为它有两种与成瘾相关的机制——食物奖励(强化和激励作用)与快乐价值(可口性和愉悦感)。虽然“可口性”和“奖励”这两个词通常被交互使用,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的过程,经常一前一后地发生。 喜欢和想要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非常渴望的行为或物质中得到的愉悦感,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极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但是真的到得之后,又发现好像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喜欢,意思就是它无法提供预期中的奖励,这种状况在药物成瘾中相当常见。 简单来说,我们可能会想要某样并不是真正喜欢的东西。 现代的欲望享乐主义——物质虚构的白日梦 引自第265页 欲望并不是渴求满足,相反的,欲望是渴求欲望。 引自第266页 回应 2020-05-29 16:39:47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相对于穷人,中产和上层阶级的美国人可以取得品质更好的食物,不过并没有因此摆脱过度饮食和过分放纵。不只是视频科学和行销首发深深影响了每个人去买大多数是错误的食品,行销业者现在还发展出高度复杂的技巧,将不同品牌卖给不同收入族群——如同饮料产业行销廉价的含糖汽水给黑人小孩和青少年;又以椰子水和冷榨果汁的形式,将相同产品的高级版本行销给有钱的成人。2020-05-21 10:28:21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物品,而不是由自己亲自烹调和修理东西,都是从内控人格到外控人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这个转变的一部分,我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和生产者。当我们将消费物品与食品的组装和生产交给其他看不见不的人,就再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经过什么人的手、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剥削,或是消费时对自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伤害。随着时间过去,我们消极而粗心大意地更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产品...2020-05-21 10:05:36
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物品,而不是由自己亲自烹调和修理东西,都是从内控人格到外控人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这个转变的一部分,我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和生产者。当我们将消费物品与食品的组装和生产交给其他看不见不的人,就再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经过什么人的手、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剥削,或是消费时对自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伤害。随着时间过去,我们消极而粗心大意地更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产品,为别人创造财富,却同时损害我们的健康和自我。 引自第170页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从“购买..”到“...经过什么人的手”这里我都是认可的,因为确实如此。但后半段,作者的主观意见用非常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他只选择对在内控转外控后,可能产生的较为极端行为一面做了阐述。虽然还没有看完全片,但如果读者只看这段的话,可能会轻易得出一个“变成消费者是可怕的,我们要退回去变成一个生产者”的结论。这才是可怕的。因为,根据一个可能产生的、最极端的后果,快速得出“应该退回到生产者时代”的结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这不是前进而是倒退。也许只是把部分人从不理性或者迷失的消费者角色中所遇到的苦恼接解救出来,但并不代表他们变成生产者后就不会有其他的痛苦,也许他们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奴隶。被为必须亲自生产所有一切产品的魔咒困在长期从事大量繁琐的劳作中。个人认为,现在世界上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本书描述的情况,患上了各样的生理和心里疾病,但并非从外控再转回到内控(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行为)就是唯一有效且必须实行的手段。根据这段来看,也许建立一个更为公开、透明、可随时被监督、及时的奖惩(行业规则的奖励和法律的触发)机制,让消费者可以监督到生产的过程,完全可以解决后半段的描述,因为看不见,而不放心,害怕身体被损害(这本身也是一种被害妄想的表现)的问题。
上述观点只针对这段。
回应 2020-05-21 10:05:36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强化了贫穷效应,也就是说,藉由更多的渴望,制造一种情绪上的贫穷感。 鲍曼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所谓的“正常人生”,就是指消费者的生活,也就是面对琳琅满目,呈现在眼前的各种欢愉感受和有趣体验,忙着做决定。所谓“快乐人生”的定义,是指抓住许多机会,绝少错失或完全不错失任何机会;是指抓住最多人谈论,也是最多人渴望的机会,而且绝不落人之后,最好能够抢先。 在消费社会中,身为消费者,不足感比...2020-05-14 16:46:04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越来越多科学家把食物当成一种潜在的成瘾物质,并进行研究,因为它有两种与成瘾相关的机制——食物奖励(强化和激励作用)与快乐价值(可口性和愉悦感)。虽然“可口性”和“奖励”这两个词通常被交互使用,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的过程,经常一前一后地发生。 喜欢和想要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非常渴望的行为或物质中得到的愉悦感,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极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但是真的到得之后,...2020-05-29 16:39:47
越来越多科学家把食物当成一种潜在的成瘾物质,并进行研究,因为它有两种与成瘾相关的机制——食物奖励(强化和激励作用)与快乐价值(可口性和愉悦感)。虽然“可口性”和“奖励”这两个词通常被交互使用,但它们其实是不同的过程,经常一前一后地发生。 喜欢和想要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从非常渴望的行为或物质中得到的愉悦感,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极度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但是真的到得之后,又发现好像没有自以为的那么喜欢,意思就是它无法提供预期中的奖励,这种状况在药物成瘾中相当常见。 简单来说,我们可能会想要某样并不是真正喜欢的东西。 现代的欲望享乐主义——物质虚构的白日梦 引自第265页 欲望并不是渴求满足,相反的,欲望是渴求欲望。 引自第266页 回应 2020-05-29 16:39:47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相对于穷人,中产和上层阶级的美国人可以取得品质更好的食物,不过并没有因此摆脱过度饮食和过分放纵。不只是视频科学和行销首发深深影响了每个人去买大多数是错误的食品,行销业者现在还发展出高度复杂的技巧,将不同品牌卖给不同收入族群——如同饮料产业行销廉价的含糖汽水给黑人小孩和青少年;又以椰子水和冷榨果汁的形式,将相同产品的高级版本行销给有钱的成人。2020-05-21 10:28:21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物品,而不是由自己亲自烹调和修理东西,都是从内控人格到外控人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这个转变的一部分,我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和生产者。当我们将消费物品与食品的组装和生产交给其他看不见不的人,就再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经过什么人的手、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剥削,或是消费时对自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伤害。随着时间过去,我们消极而粗心大意地更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产品...2020-05-21 10:05:36
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和物品,而不是由自己亲自烹调和修理东西,都是从内控人格到外控人格(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这个转变的一部分,我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和生产者。当我们将消费物品与食品的组装和生产交给其他看不见不的人,就再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经过什么人的手、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剥削,或是消费时对自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伤害。随着时间过去,我们消极而粗心大意地更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产品,为别人创造财富,却同时损害我们的健康和自我。 引自第170页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从“购买..”到“...经过什么人的手”这里我都是认可的,因为确实如此。但后半段,作者的主观意见用非常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他只选择对在内控转外控后,可能产生的较为极端行为一面做了阐述。虽然还没有看完全片,但如果读者只看这段的话,可能会轻易得出一个“变成消费者是可怕的,我们要退回去变成一个生产者”的结论。这才是可怕的。因为,根据一个可能产生的、最极端的后果,快速得出“应该退回到生产者时代”的结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这不是前进而是倒退。也许只是把部分人从不理性或者迷失的消费者角色中所遇到的苦恼接解救出来,但并不代表他们变成生产者后就不会有其他的痛苦,也许他们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奴隶。被为必须亲自生产所有一切产品的魔咒困在长期从事大量繁琐的劳作中。个人认为,现在世界上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本书描述的情况,患上了各样的生理和心里疾病,但并非从外控再转回到内控(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行为)就是唯一有效且必须实行的手段。根据这段来看,也许建立一个更为公开、透明、可随时被监督、及时的奖惩(行业规则的奖励和法律的触发)机制,让消费者可以监督到生产的过程,完全可以解决后半段的描述,因为看不见,而不放心,害怕身体被损害(这本身也是一种被害妄想的表现)的问题。
上述观点只针对这段。
回应 2020-05-21 10:05:36 -
捱祀 (世间的所有要秘就在“时间“)
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强化了贫穷效应,也就是说,藉由更多的渴望,制造一种情绪上的贫穷感。 鲍曼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所谓的“正常人生”,就是指消费者的生活,也就是面对琳琅满目,呈现在眼前的各种欢愉感受和有趣体验,忙着做决定。所谓“快乐人生”的定义,是指抓住许多机会,绝少错失或完全不错失任何机会;是指抓住最多人谈论,也是最多人渴望的机会,而且绝不落人之后,最好能够抢先。 在消费社会中,身为消费者,不足感比...2020-05-14 16:46:04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砍柴不误磨刀工 (木鹿)
- 每个人都需要学点心理学 (炎铠)
- 中文读物之二 (光影)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過度飲食心理學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魚 2020-05-03 16:02:16
当吃成为慰藉,恶性循环...
0 有用 痴美不肥的美美 2021-07-03 14:48:13
我们本以为吃喝玩乐是出于自我的意愿 殊不知 我们的一切需求与消费都是被“设定”出来的………哭了
4 有用 Custar 2018-11-08 01:33:50
名叫overeating,实则讨论了很多materialism,讲了食品药品行业如何利用心理学,借扭曲的科学资讯,散播混乱的营养咨询,并抗拒法律监管,诱骗我们消费更多。大众媒体经常强调个人问题却避开了系统性问题。作为个体对过度消费保持警惕,平衡消费,既更容易获得快乐,也是责任。
0 有用 海拉鲁打工人 2021-10-05 19:38:37
在吃上要走群众路线
1 有用 chenproton 2019-05-08 12:45:00
过度饮食心理学这本书就是解释过度饮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个社会造成的一种“消费主义”的压力,让人觉得不花钱,不消费就有点跟不上大众,并以为购买物品的难度能等比与物品能带来的幸福感。而另一种原因则以为过度饮食其实也是人们的一种贫穷心理,因为在社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并无释放压力的方法,只有饮食是最“廉价”的解决方案。其实总的下来过度饮食是整个社会给予的一种压力,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你必须要很努力才... 过度饮食心理学这本书就是解释过度饮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个社会造成的一种“消费主义”的压力,让人觉得不花钱,不消费就有点跟不上大众,并以为购买物品的难度能等比与物品能带来的幸福感。而另一种原因则以为过度饮食其实也是人们的一种贫穷心理,因为在社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并无释放压力的方法,只有饮食是最“廉价”的解决方案。其实总的下来过度饮食是整个社会给予的一种压力,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你必须要很努力才能抗衡他们。 (展开)
0 有用 Herring 2022-01-18 21:13:53
挺好的,没有聚焦在暴食症,反而从消费主义入手旁证了整个社会的病态。其中对于暴食症的叙述还是有助于自愈的,理解自身和社会的病症,才能更理解“疾病”真正的意义和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触发症状的原因。2015/01/14-2022/01/18 与七年暴食症的告别
0 有用 海拉鲁打工人 2021-10-05 19:38:37
在吃上要走群众路线
0 有用 Sofie 2021-08-30 00:44:43
文森说书
0 有用 痴美不肥的美美 2021-07-03 14:48:13
我们本以为吃喝玩乐是出于自我的意愿 殊不知 我们的一切需求与消费都是被“设定”出来的………哭了
0 有用 萧缜 2021-04-28 22:24:01
幸好用繁體字比較多,才沒有閱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