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蒲歌 短评

热门 最新
  • 86 密叶猴耳环 2019-03-27 16:09:33

    看散文之类的,还是喜欢老一派的甚至作古的人,他们年长,阅历多,感触多,再加上有细腻的情思和朴素的文笔,娓娓道来,就已经自带包浆了。年轻人的文笔再怎样温柔,没有一个老灵魂,也是枉然。

  • 46 Deer.木 2019-05-19 20:54:56

    有些事情似乎过很久才会明白,比如——天赋与技巧其实都是很难得的东西。散文虽散,却决然不是絮叨的代名词。记录者,也决然不可等同于创作者。 有些东西,不说,或难以说,并不是就不存在——比如灵气,比如情怀,比如气质,比如节奏,比如节制力。可惜在这本书中,这些都很难体会到。我们能体会到的,更多还是一种顽强的热情与认真。这肯定是一种风格,但我不是太喜欢。关于自然,关于生活,关于一切碎碎念,于我自己而言,可能还是李娟的调调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吧。

  • 30 沈书枝 2019-02-18 09:42:23

    书做得很好看,很喜欢,谢谢编辑的付出。写东西这件事,可能永远没有满意的时候,只有不停看向下一本吧。

  • 30 黎戈 2019-01-26 08:34:28

    在表达越来越粗糙的当今文学视野里,书枝底纹精细的文字让人惊喜。最普通日常的人、事、物,在认真的注视中放着光……书枝活得认真、写得认真,也值得被认真地阅读。

  • 21 [已注销] 2019-06-17 18:27:24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

  • 10 维舟 2019-02-17 13:46:05

    和前两本书的“故乡”不同,这本书里所写的在北京的望乡,“南方”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精神上的慰藉,一种对粗硬生活的调剂,一种特殊的“生活在别处”。不过或许也归功于这些年在北京生活的磨炼,文字更成熟克制了。又及,书枝比我小几岁,但书中所写皖南乡村的一些场景(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饮下乡、1999-2000年之际出现小龙虾)与我老家崇明恰有几年时间差,因而有一种奇妙的同时代感。

  • 9 王这么 2019-01-27 11:09:43

    快餐阅读的时代,这是少有的更适合留在纸上的文字。作者对家园、物候、亲情的感受,因情感的真切与文字的妥帖,极具有感染力。流淌在纸页间的恬静、细腻、温柔,和小儿女情愫,像溪流细密而明亮的波纹,在四季里悄然变幻光泽,令人凝视而惆怅。想起在皖南乡村旧时常见的山涧,涧水清澈活泼,石头上长着青苔与菖蒲,水草摇绿,鱼在底下悄悄地吐泡沫,春天时映山红的花瓣被人揉碎,从上游飘过来……特别喜欢《大雨后》那篇,内敛自然、质朴动人,看到作者撒丫子在外乱跑,似要挨父亲的打,特别地好笑,最后居然没被打,父亲疲惫无语地走回家来,又有点泪目。所以到底还是该打一顿的好!

  • 11 yummymeow 2018-12-27 13:19:31

    不如前两本

  • 9 Sophie 2019-05-03 08:07:52

    没有看她第一本书是的感动

  • 10 Cedars 2019-09-17 13:15:01

    还是太平淡了些,以至于味同嚼蜡,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深沉。

  • 9 mushroom 2019-09-29 20:38:07

    流水日记合集,毫无灵气的碎碎念,配不上这么好的装帧啊。可贵的是作者不合时宜的一份质朴。

  • 4 把噗 2019-05-01 10:05:20

    读者意识太强了

  • 9 毛绒系系长 2019-08-20 21:45:43

    地铁读物 真诚是蛮真诚的 但是语言很勉强 讲好听一点是朴素静气 如果是单独的文章随便看看没有什么 做成书总觉得缺点都被放大了

  • 6 水滴 2019-02-15 15:50:37

    纸上有一种梦幻感,哪怕切实细致的描摹也似乎似近还远,如慕如歌,正是一种古远的情致的袒露。文字清丽而讲究,朴实耐读。

  • 4 小茉莉 2019-02-22 22:08:57

    合上《拔蒲歌》。从我13号拿到书,断断续续读了差不多10天的时间,有一些舍不得要把它读完,到了后面又有一点想快要读完。喜欢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但在略有一些残酷的真实人生中,其实我们都要接受有一些难,一些挣扎,和一些不确定。我们都知道生活的两面性,无奈之余,我们各自做出了应有的选择,保有了各自的态度。

  • 6 bookish cat 2020-06-10 23:43:18

    全是琐碎日常,少了点灵气啊。像在看一个关系一般的友人的日记。

  • 7 未碎 2020-02-24 14:11:11

    受不了了。全本写的最漂亮的是自序,开篇就没看进去,当时怀疑是不是我不懂得欣赏,中间描述南京往事和父母亲人的几篇还挺好。辑二尤其难看,文笔真的不太好,全书可能出现过五百次“我们”,读起来没有语感的散文,那还能留下什么?

  • 2 carrie柔光 2019-02-04 23:02:25

    在除夕夜的鞭炮声中慢慢读完,满心舒展。南方乡间的氤氲,植物幽幽的芬芳,寻常食物里的好滋味以及朴素的心事,都流淌着涓涓温柔。对于作者身在北方而思恋南方也心有戚戚,并且记住了一个词“浃髓沦肌”。成长中种种微小的体会正是如此深刻地、生理性地伴随一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塑造了我们。

  • 2 游佐中 2019-07-01 22:31:11

    非常美,内容和形式都是。装帧设计用纸很好,放在书柜上可能是全层最漂亮的一本书。书名中所含有的生活情志看完整本书就了解了,在很多地方,这种生活情志可以叫做生活美学,但在这本书中,它不应该采取这个词的原因是“生活美学”显得太高高在上了,甚至因形式感太强而过于脱离生活了。书中包含轻快、忧愁,也美的诗性,它让人想起“拔蒲”这个词来源的诗经。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以至于我看了好久。作为一个和作者家乡离得不远的人,就好像也在看家乡的物候和童年玩意。无论是一些哀愁,一些都市人的无奈,一些对童年对植物的追忆和体验,一些细节中的满足与乐趣,都令人觉得干净。看完之后觉得如果全豆瓣有一个人能够成为本社恐的朋友,只有作者。

  • 2 有鹿 2019-12-23 09:18:03

    进了今年的豆瓣榜单!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