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今日清明。或许正在读这段文字的大部分人在今天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烧钱。烧钱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纸扎的物件经过烈火焚烧之后,就可以带上人们的思念和祝福,穿越到另一个亡者空间。这项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千百年。 烧钱,这样一项听起来就很不靠谱还有许多安全隐患的行为,却神奇地在官方百般禁止的前提下,在民间始终长盛不衰地流传了下来。这本美国人类学家柏桦所著的《烧钱》一书,就来研究了这一惯俗的起源、变迁、文化逻辑、和影响。烧钱,看似一件小事,却关乎着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广泛收集材料,着手调查,从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等理论出发,对“烧钱”这个传统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查。 清明时分,扫墓烧钱归来,不妨来看看“烧钱”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刻的意义和影响。这本书推荐给你。
告别哲学才能有人类学研究。
结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西马)、现象学串起来的人类学研究。 书中有些材料引自博客,还有篱笆网?以及各种报纸。读起来颇有年代感
算是作者的遗作,整体内容不错,从文化人类学 民间传说 历史文献三个角度论述烧钱之一行为,甚至可以说文化。。典型的汉学家视野,书中部分观点值得商榷。。。一个不曾为祖先烧钱的外国学者,试图解析理清烧钱这一来源复杂、方式繁多的行为,则易有解读过度的弊病。。
越来越看不懂这种没有历史线索的自说自话...
作者在序言中一五一十地列举了研究思路:人类学、唯物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果不其然,他都基于这样系统而严密的分析模式,但是过于、过于理论化了,总觉得少了些能够高度总结的妙趣横生的点和作为国外研究者超然的跨文化视野(我对标的可能是《金枝》)。他可能过于重视阴阳这样的传统,但又无意深究,于是靠近中国人惯用的类比推演解释,无形中弱化了逻辑推演。如果说,将仪式纳入“分离、阈限、聚合”的框架我觉得虽然死板但仍受益匪浅,将包饺子作为裹小脚“生育隐喻”,将抖元宝的氧化过程赋予超越的含义,等等,我都觉得过度阐释了,至少对于本土而言,都是浑然不知的隐晦含义。它们在记忆中是否真的起到了传承的作用更是存疑,同时也弱化了民俗实用性和经验化的一面。 关键是,我实在不能接受将包饺子类比裹小脚,我最喜欢吃饺子了……
海外中国研究这个系列的选题都很有意思,但是太多对于现象的描述,对其内在的分析不太具象,套用太多理论结构模型,读了总觉得累没有获得太多insights。对于我们来说早以习以为常的事物,要跳脱出去研究还蛮难的,甚至很多时候都不会想到值得研究,因为这是如此顺理成章的事。
优秀,好多观察很有趣,平时没有注意到,还给了阐释。
选题有趣,但读起来觉得有点过于繁复了。
感谢yuanjian兄的赠书,但把宝贵的精力用来翻译这样一本书上,为他深感不值。作者堂而皇之地把酒桌上听来的段子,当作论据写入书中,不知谁给了老外这样的勇气。本来是个还能发挥的题目,从烧钱到扎窠都能深入社会,却被作者随意挥霍,很多地方一旦说不下去,就开始整点西马、现象学,结果整段垮掉。
两张皮,太细碎了,理论概念这样用感觉有些生搬硬套。浮于表面,我在意的是怎么分析烧钱和中国人的生死观。河南河北的纸钱全都转了一遍,纸钱和仪式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没有纵向和横向的历史感。看到对制造纸钱的小作坊时,作者好像很失望,制造纸钱只为了赚钱,我也很绝望,一起生活了几天没有?这也能叫民族志吗?
确实写得罗嗦极了,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简直把人看得七窍生烟。实在是太理论化了,不懂中国人。但如果你懂得人类学的现状,以及他们干的就是拿理论来解释现实的话,就应该原谅他们。毕竟,他们提供了一种歪果仁的视角。
跨文化视角,依然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受过教育的一代人还是因袭着上一代的传统,自然不单单是有没有用、相信不相信这么简单。
算有点意思,但是趣味性太少,如果能写成《叫魂》那样就好了。
作为insider来读西方汉学家的著作大概失望是常态了。作者声称这不是一部常规传统的人类学田野报告,事实上却平庸得不行。不可否认田野功底很扎实,但用社会经济现实关系来探讨民间仪式真的是隔靴搔痒,无趣透顶。
太学术,而且过度解读。第八章看到时代车轮迎来愚昧到更愚昧的沉沦。
本来题目选题很好,也可以写得很有意思。结果作者每一页都要套一个西方理论,削足适履,越看越看不下去,真是浪费了一个好题目,费劲搜集的资料没有发挥好。
作者不仅通过将烧钱这一现象放置在完整的祭拜仪式中,指出这一环节是整个仪式中最具主动性和自我生产性的部分,让本就蕴含着宇宙观念的铜钱通过升华真正在宇宙范围内完成财富循环,促成宇宙的更新。同时,它作为一种神秘化剥削的仪式,通过公开戏剧化自己的牺牲(指手工制作纸钱以保证其本真性价值)承担起供奉祖先(在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这等同于向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供奉)的义务。农民通过在这个高度结构化的物的社区(这一社区以给予和受赠的社会经济模式为主,一定的市场因素被规制为对其的补充和调节)努力劳作(被社会经济肯定的是任务导向型的劳作本身:吃苦)被嵌套进整个高度完善的封建形态当中。最后又提到资本主义体系的冲击在习俗中的反映,鬼票的超现实性暗含的反讽意味,作者还指出烧钱仪式可能拥有的普通民众借此超越制度的能力。
“纸钱反映的不是一种宗教。不是一种信仰,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总体的文化形态和物质世界。”
过于逼真的纸钱却失去了制作过程中的家庭性和乡土气息。美女、房屋、汽车、飞机、武器、甚至核弹的纸扎的出现,从货币到实体的转变,烧什么有什么在与时俱进,焦虑的转换也在与时俱进。
> 烧钱
28 有用 琴斋书话 2019-04-05 23:14:51
今日清明。或许正在读这段文字的大部分人在今天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烧钱。烧钱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纸扎的物件经过烈火焚烧之后,就可以带上人们的思念和祝福,穿越到另一个亡者空间。这项习俗,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千百年。 烧钱,这样一项听起来就很不靠谱还有许多安全隐患的行为,却神奇地在官方百般禁止的前提下,在民间始终长盛不衰地流传了下来。这本美国人类学家柏桦所著的《烧钱》一书,就来研究了这一惯俗的起源、变迁、文化逻辑、和影响。烧钱,看似一件小事,却关乎着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广泛收集材料,着手调查,从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等理论出发,对“烧钱”这个传统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查。 清明时分,扫墓烧钱归来,不妨来看看“烧钱”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刻的意义和影响。这本书推荐给你。
16 有用 水桶妖 2019-05-21 19:01:27
告别哲学才能有人类学研究。
18 有用 归洋 2019-04-28 21:26:48
结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西马)、现象学串起来的人类学研究。 书中有些材料引自博客,还有篱笆网?以及各种报纸。读起来颇有年代感
16 有用 頤眞 2019-12-04 10:24:19
算是作者的遗作,整体内容不错,从文化人类学 民间传说 历史文献三个角度论述烧钱之一行为,甚至可以说文化。。典型的汉学家视野,书中部分观点值得商榷。。。一个不曾为祖先烧钱的外国学者,试图解析理清烧钱这一来源复杂、方式繁多的行为,则易有解读过度的弊病。。
5 有用 伸伸如也 2019-08-01 09:40:24
越来越看不懂这种没有历史线索的自说自话...
8 有用 Qfmfq 2021-01-07 22:35:08
作者在序言中一五一十地列举了研究思路:人类学、唯物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果不其然,他都基于这样系统而严密的分析模式,但是过于、过于理论化了,总觉得少了些能够高度总结的妙趣横生的点和作为国外研究者超然的跨文化视野(我对标的可能是《金枝》)。他可能过于重视阴阳这样的传统,但又无意深究,于是靠近中国人惯用的类比推演解释,无形中弱化了逻辑推演。如果说,将仪式纳入“分离、阈限、聚合”的框架我觉得虽然死板但仍受益匪浅,将包饺子作为裹小脚“生育隐喻”,将抖元宝的氧化过程赋予超越的含义,等等,我都觉得过度阐释了,至少对于本土而言,都是浑然不知的隐晦含义。它们在记忆中是否真的起到了传承的作用更是存疑,同时也弱化了民俗实用性和经验化的一面。 关键是,我实在不能接受将包饺子类比裹小脚,我最喜欢吃饺子了……
7 有用 是阿瑶呀。 2021-04-19 08:55:05
海外中国研究这个系列的选题都很有意思,但是太多对于现象的描述,对其内在的分析不太具象,套用太多理论结构模型,读了总觉得累没有获得太多insights。对于我们来说早以习以为常的事物,要跳脱出去研究还蛮难的,甚至很多时候都不会想到值得研究,因为这是如此顺理成章的事。
3 有用 纪恩同学 2019-06-14 16:00:50
优秀,好多观察很有趣,平时没有注意到,还给了阐释。
2 有用 frozenmoon 2020-07-01 20:19:18
选题有趣,但读起来觉得有点过于繁复了。
3 有用 辄馨 2023-04-13 16:16:11 上海
感谢yuanjian兄的赠书,但把宝贵的精力用来翻译这样一本书上,为他深感不值。作者堂而皇之地把酒桌上听来的段子,当作论据写入书中,不知谁给了老外这样的勇气。本来是个还能发挥的题目,从烧钱到扎窠都能深入社会,却被作者随意挥霍,很多地方一旦说不下去,就开始整点西马、现象学,结果整段垮掉。
2 有用 雨霖铃 2024-04-24 17:22:04 陕西
两张皮,太细碎了,理论概念这样用感觉有些生搬硬套。浮于表面,我在意的是怎么分析烧钱和中国人的生死观。河南河北的纸钱全都转了一遍,纸钱和仪式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没有纵向和横向的历史感。看到对制造纸钱的小作坊时,作者好像很失望,制造纸钱只为了赚钱,我也很绝望,一起生活了几天没有?这也能叫民族志吗?
2 有用 一粒家田米 2020-04-14 15:16:46
确实写得罗嗦极了,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简直把人看得七窍生烟。实在是太理论化了,不懂中国人。但如果你懂得人类学的现状,以及他们干的就是拿理论来解释现实的话,就应该原谅他们。毕竟,他们提供了一种歪果仁的视角。
2 有用 璃人泪@2011 2020-10-12 16:21:27
跨文化视角,依然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受过教育的一代人还是因袭着上一代的传统,自然不单单是有没有用、相信不相信这么简单。
3 有用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2020-04-14 18:58:50
算有点意思,但是趣味性太少,如果能写成《叫魂》那样就好了。
1 有用 Matt 2019-07-13 18:01:27
作为insider来读西方汉学家的著作大概失望是常态了。作者声称这不是一部常规传统的人类学田野报告,事实上却平庸得不行。不可否认田野功底很扎实,但用社会经济现实关系来探讨民间仪式真的是隔靴搔痒,无趣透顶。
1 有用 风子 2022-02-20 17:55:28
太学术,而且过度解读。第八章看到时代车轮迎来愚昧到更愚昧的沉沦。
1 有用 小豹子 2021-12-15 19:09:50
本来题目选题很好,也可以写得很有意思。结果作者每一页都要套一个西方理论,削足适履,越看越看不下去,真是浪费了一个好题目,费劲搜集的资料没有发挥好。
1 有用 拾森 2019-06-22 16:59:11
作者不仅通过将烧钱这一现象放置在完整的祭拜仪式中,指出这一环节是整个仪式中最具主动性和自我生产性的部分,让本就蕴含着宇宙观念的铜钱通过升华真正在宇宙范围内完成财富循环,促成宇宙的更新。同时,它作为一种神秘化剥削的仪式,通过公开戏剧化自己的牺牲(指手工制作纸钱以保证其本真性价值)承担起供奉祖先(在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这等同于向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供奉)的义务。农民通过在这个高度结构化的物的社区(这一社区以给予和受赠的社会经济模式为主,一定的市场因素被规制为对其的补充和调节)努力劳作(被社会经济肯定的是任务导向型的劳作本身:吃苦)被嵌套进整个高度完善的封建形态当中。最后又提到资本主义体系的冲击在习俗中的反映,鬼票的超现实性暗含的反讽意味,作者还指出烧钱仪式可能拥有的普通民众借此超越制度的能力。
1 有用 木棉 2020-01-31 17:17:48
“纸钱反映的不是一种宗教。不是一种信仰,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总体的文化形态和物质世界。”
1 有用 留影者 2019-11-06 23:39:45
过于逼真的纸钱却失去了制作过程中的家庭性和乡土气息。美女、房屋、汽车、飞机、武器、甚至核弹的纸扎的出现,从货币到实体的转变,烧什么有什么在与时俱进,焦虑的转换也在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