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寒食野望吟》
随死者一起将财宝送往阴间,或者将这些东西送给从阴间而来的游魂,在中国既不新奇,也不独特。在中国或者是世界其他地方,至少有三种方式将财宝寄往阴间。第一种是将财宝——中国人通常视之为“器”(vessels)——置于仪式地点,并邀请鬼魂吸走其中精华。这种方式可能还将祭品的实用部分保留给了活人。第二种传递财宝到阴间的方式,是将财宝与死者一同埋葬或者储藏起来,作为来世的财富。在中国,这些被埋葬的物品在地卜者(geomancers)、盗墓者或者考古学者挖掘之前,并不具备可用性。第三种传递方式,则通过宰杀或者将之暴露在风雨之中(正如前文所引用的9世纪诗歌所描述的那样),尤其是暴露在火焰中来摧毁这些容器(参见Heesterman 1993:10)。摧毁这些物品,使它们永远失去实用价值——这通常被视为牺牲——虽然这一过程可能会残留动物骸骨或者祭品灰烬,可以被用作肥料或者护身符。在中国,特定的纸制护身符的燃烧灰烬可能会被藏在一个包里,成为一个避邪的护身符,或者溶于水中,用作预防疾病或者解毒的汤药。
古往今来,三种将财宝传递至阴间的方式都被使用,并且正如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所要看到的,它们往往出现在同一仪式场合。中国传递财宝到阴间的方式可以与其他群体有所比较。传递(transmission)可以说是民族学研究中老生常谈的东西。这方面,中国的祭祀传统在民族学研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这些精致的财宝专为神灵所享用。这些仿制品一直被称为“明器”(bright vessels),这其实强调了物品的神圣性属于灵界(spirt world)。(不同群体都将发出光亮的现象与生命能量和灵魂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后来,表示光亮的“明”变为表示“来世”。随着纸在古代中国的发展,用纸来制作艳丽(bright)或者来世(otherworldly)容器的想法也就出现了。纸制品可以通过火焰的形式实现传递(发出神圣光芒的一种形式)而用不着埋葬。类似的习俗在宋朝早期就已经广泛传播,并且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变得更为精致和复杂。本章的话题就是梳理这一习俗的由来。
烧钱习俗起源的解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托于民间故事的口述传统解释,另一种则是依托文字资料的编年记录解释。这两种主要本土语言表述形式的相互交织与借用,造就了起源叙事的丰富多样性。我作为阐释者的工作,就是将每一种叙事放回到其文化—历史语境中。除了在背诵和阅读民间故事本身所获得纯粹乐趣之外,在重新讲述这些故事时,去审视故事是如何被整合在一起,则可以揭示特别的生活世界是如何构思,以及人类智慧怎样赋予烧钱这一习俗以活力和常常受到忽略的戏谑精神。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