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开始,化学吸收了物理学发展的成果,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能够在原子、分子水平理解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也为理解生命现象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化学史》引自日本,内容全面,史料详实、公正,按照时间发展进程分三篇讲述:第1篇近代化学走向成熟,讲述19世纪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2篇现代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讲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化学的诞生及其发展;第3篇当代化学,讲述了20世纪后半叶化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发展状况。书中不仅有对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方面的成果记载,也有对化学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化学装置的发明,还包括了现代化学发展的所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首部全面介绍现代化学史的著作,一部智慧碰撞的化学发展史!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和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联袂推荐!
★反映...
20世纪开始,化学吸收了物理学发展的成果,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能够在原子、分子水平理解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也为理解生命现象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化学史》引自日本,内容全面,史料详实、公正,按照时间发展进程分三篇讲述:第1篇近代化学走向成熟,讲述19世纪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2篇现代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讲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化学的诞生及其发展;第3篇当代化学,讲述了20世纪后半叶化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发展状况。书中不仅有对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方面的成果记载,也有对化学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化学装置的发明,还包括了现代化学发展的所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首部全面介绍现代化学史的著作,一部智慧碰撞的化学发展史!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和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联袂推荐!
★反映现代化学和当代化学发展历程,讲述化学家的精彩故事!
★从原子、分子科学的角度,以时间发展进程来讲述化学的形成与发展,涵盖了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医学等的交叉融合。
★在各阶段、各划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代表性人物都列有详细的生平简介与学术贡献。
★书中有25个专栏,用来介绍重要的人物与相关的学科发展。
★了解化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化学的发展受社会的影响。
★每个化学人应该人手一册,拓宽视野;学校图书馆、资料室馆藏必备。
★目前该书已输出到美国,英文版也即将面世。
化学是物质的科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础。20世纪,化学吸收物理学的成果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生命现象的阐明提供了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大发展。而且,以化学为基础的物质科学、材料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健康、富裕地生活。本书生动地描述了从近代到现代的充满知识刺激的化学发展史。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专业细分化,视野狭窄化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广视角洞悉学术全貌、梳理其脉络,并展望其未来。这本书不仅对研究人员有用,也推荐关心自然科学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和一般市民务必阅读。
——野依良治(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广田长年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工作,其业绩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这些成果中,有基于其研究经验的教育成果。
通常说起化学课那就是展示分子式,这样的反应有可能发生啦,反应能为多少啦,不断地罗列这样的经验规律已司空见惯。但广田是物理化学的行家。
也就是说,化学反应进行的世界是微观世界,微观世界不同于宏观世界,是量子力学控制着这个世界。
20世纪探明的量子化学的世界有开阔了人们视野的东西。在这本书中你将会与它们相遇。
——益川敏英(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读后感觉该书对历史的脉络梳理得很清楚,对重大发明或发现在当时的科学价值以及历史意义的评说也比较准确和客观,对现代化学发展的科学背景(例如,古代和近代化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成果对化学进步的影响,化学对医学和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促进等)有充分的铺垫和关联。书中的重要人物简介和穿插在正文中的科学家的趣闻轶事也于人有益,既让人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困苦,也向人们讲述了科学发现也有偶然性。
——丁明玉(清华大学化学院副院长)
作者简介 · · · · · ·
广田襄(廣田襄),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退休于京都大学。曾任日本化学会理事,副会长。京都市青少年科学学术顾问。2010年后任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教育评议委员会委员。
丁明玉,清华大学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曾留学日本山梨大学工学部生物工学科,研究方向为新型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色谱及其联用技术;中药化学。
目录 · · · · · ·
第1章 近代化学之路——18世纪末之前的化学:原子·分子科学的曙光
1.1 化学的源流
1.1.1 希腊人的物质观
1.1.2 炼金术
1.1.3 医(学)化学
· · · · · · (更多)
第1章 近代化学之路——18世纪末之前的化学:原子·分子科学的曙光
1.1 化学的源流
1.1.1 希腊人的物质观
1.1.2 炼金术
1.1.3 医(学)化学
1.1.4 技术的遗产
1.1.5 17世纪的化学
1.1.6 波义耳与粒子论哲学
1.1.7 燃素说
1.2 气体化学的发展
1.2.1 布莱克:碳酸气的发现与定量研究
1.2.2 普利斯特里与氧气的发现
专栏1 以科学和神学的融合为目标的普利斯特里
1.2.3 舍勒与氧气的发现
1.2.4 卡文迪许与氢气的发现
1.3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1.3.1 拉瓦锡与燃烧的新理论
1.3.2 燃素说的打破与新的化学理论
专栏2 优秀的官员、大化学家拉瓦锡和他的妻子
1.4 18世纪的化学与社会
1.4.1 化学产业的开始
参考文献
第2章 近代化学的发展——19世纪的化学:原子·分子概念的确立与专业分化
2.1 原子说与原子量的确定
2.1.1 世纪更替时的状况
2.1.2 道尔顿的原子说与原子量
2.1.3 元素符号
2.1.4 盖·吕萨克的结合体积比与阿伏伽德罗假说
2.1.5 贝采利乌斯的原子量
2.1.6 普劳特的假说
2.1.7 围绕原子量的混乱与当量
2.2 电化学的出现及其影响
2.2.1 伏特的电池和电化学的出现
2.2.2 电化学二元论
2.2.3 法拉第和电分解法则
专栏3 戴维、法拉第与皇家研究所
2.3 有机化学的诞生与围绕原子、分子的混乱
2.3.1 新的有机化合物和异构体的发现
2.3.2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与李比希
2.3.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的概念
2.3.4 新的类型理论
2.3.5 坎尼扎罗使阿伏伽德罗假说起死回生
2.3.6 原子、分子的实在性与化学家
2.4 有机化学的确立与发展
2.4.1 原子价的概念与化学结构式
2.4.2 苯和芳香化合物的结构
2.4.3 碳的四面体说与立体化学
2.4.4 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2.4.5 合成方法的进步
2.5 元素周期律
2.5.1 分光法的引入与新元素的发现
2.5.2 元素分类的早期尝试
2.5.3 门捷列夫和迈耶尔的周期律
2.6 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的进步
2.6.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容量分析
2.6.2 仪器分析
2.6.3 原子量的确定
2.6.4 氟的发现和莫瓦桑
2.6.5 稀土元素的分离
2.6.6 稀有气体的发现和周期表的修正
2.6.7 维尔纳与配位化学的诞生
2.7 热力学气体分子运动理论
2.7.1 卡诺与热机器
2.7.2 能量守恒定律与热功等量
2.7.3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
2.7.4 气体分子运动理论的发展
2.7.5 玻尔兹曼和熵
2.8 物理化学的诞生和发展
2.8.1 气体的性质
2.8.2 从热化学到化学热力学
2.8.3 化学反应理论的起步
2.8.4 溶液的性质与渗透压
2.8.5 电离学说与阿伦尼乌斯、范特霍夫、奥斯特瓦尔德
专栏4 阿伦尼乌斯与地球温暖化
2.8.6 胶体和表面化学
专栏5 泡克尔斯和瑞利卿
2.9 天然有机化学
2.9.1 糖的结构与合成
2.9.2 卟啉及其衍生物
2.9.3 蛋白质和氨基酸
2.9.4 核酸的发现
2.9.5 萜烯类
2.10 生物化学的诞生之路
2.10.1 农业化学与植物营养
2.10.2 发酵化学
2.10.3 呼吸与生物体内的氧化
2.10.4 消化与代谢
2.11 化学家的教育
2.11.1 19世纪初的状况
2.11.2 李比希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专栏6 李比希与化学教育的革新
2.11.3 其他国家的状况
2.12 19世纪的化学产业
2.12.1 制碱产业
2.12.2 肥料产业
2.12.3 煤焦油化合物与合成染料
2.12.4 天然染料的合成与合成化学产业
2.12.5 制药产业
2.12.6 炸药产业
2.12.7 金属与合金
2.13 近代化学引入日本
2.13.1 近代化学教育的开始
2.13.2 大学制度的确立与化学家的培养
专栏7 吉田彦六郎与漆的研究
参考文献
近现代的化学和科学·技术史年表(至19世纪末)
第2篇 现代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3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物理学的革命——X射线、放射线、电子的发现和量子论
3.1 电子的发现
3.1.1 气体放电的研究
3.1.2 汤姆逊的实验与电子的发现
3.1.3 电子电荷的测定
3.2 X射线的发现及早期研究
3.2.1 X射线的发现
3.2.2 X射线的本质与物质结构
专栏8 劳伦斯·布拉格与卡文迪许研究所
3.2.3 莫塞莱的研究和原子
3.3 放射能的发现与同位素
3.3.1 贝克勒尔的发现
3.3.2 居里夫妇发现镭
专栏9 居里夫妇
3.3.3 卢瑟福的研究与放射能的本质
3.3.4 钍的放射能和元素的转化
3.3.5 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迁移系列
3.3.6 阳极线和质量分析:稳定同位素
3.3.7 重氢的发现
3.4 原子的真实性
3.4.1 19世纪的物理学家和原子
3.4.2 布朗运动理论与爱因斯坦
3.4.3 佩兰的实验验证
3.5 量子论的出现
3.5.1 普朗克的量子论
3.5.2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3.6 原子结构与量子论
3.6.1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3.6.2 玻尔的原子模型
3.6.3 玻尔理论的发展与原子结构
3.6.4 中子的发现与核的结构
3.7 量子力学的出现与化学
3.7.1 海森堡的矩阵力学
3.7.2 德布罗意波
3.7.3 薛定谔波动方程与氢原子
3.7.4 多电子体系的近似解
3.7.5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3.7.6 量子力学和化学
参考文献
第4章 20世纪前半叶的化学——原子·分子科学的成熟与壮大
4.1 20世纪前半叶化学的特征
4.2 物理化学(Ⅰ):化学热力学及溶液化学
4.2.1 化学热力学的完成
4.2.2 溶液的物理化学
4.2.3 酸碱概念
4.3 物理化学(Ⅱ):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理论
4.3.1 化学键理论的诞生与G. N. 路易斯
4.3.2 原子价键法
专栏10 G. N. 路易斯与朗格缪尔之间的争执
4.3.3 分子轨道法
4.3.4 氢键、金属键
4.3.5 分子极性
4.3.6 分子间力
4.3.7 采用X射线·电子射线衍射的结构解析
专栏11 J. D. 伯纳尔:科学圣人的遗产与复杂性
4.3.8 分子分光学与结构化学
4.3.9 电子和核的磁性与磁共振
4.4 物理化学(Ⅲ):化学反应论与胶体表面化学
4.4.1 化学反应论的发展
4.4.2 热反应的理解与连锁反应
4.4.3 光反应和激发态分子
4.4.4 胶体化学
4.4.5 表面与界面化学
4.5 核·放射化学的诞生
4.5.1 元素的嬗变
4.5.2 人工放射能的发现
4.5.3 核分裂的发现
专栏12 核分裂发现中哈恩与迈特纳的贡献
4.5.4 超铀元素
4.5.5 放射性核素和放射能的化学利用
4.6 分析化学
4.6.1 定量分析
4.6.2 微量分析
4.6.3 仪器分析
4.6.4 色谱
4.6.5 采用放射能的分析
4.6.6 放射年代测定
4.7 无机化学
4.7.1 新元素的发现与周期表的完成
4.7.2 配位化学的进步
专栏13 小川正孝与nipponium
4.7.3 有趣的无机化合物:硼和硅的氢化物
4.7.4 固体的结构与物性
4.7.5 地球与宇宙化学
4.8 有机化学(Ⅰ):物理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诞生与合成化学的发展
4.8.1 物理有机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4.8.2 自由基
4.8.3 立体化学的发展
4.8.4 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
4.8.5 高分子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4.9 有机化学(Ⅱ):天然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
4.9.1 糖
4.9.2 蛋白质和氨基酸
4.9.3 核酸
4.9.4 叶绿素和氯高铁血红素
4.9.5 类固醇与激素
4.9.6 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4.10 生物化学的确立与发展:动态生物化学
4.10.1 酶研究的发展
专栏14 萨姆纳不屈的斗志与围绕酶本质的论争
4.10.2 呼吸和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
4.10.3 糖分解机理的阐明和柠檬酸循环
4.10.4 光合成
4.10.5 脂质代谢
4.10.6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
4.10.7 维生素和激素
4.11 应用化学的发展
4.11.1 空气中固氮与高压化学
专栏15 哈伯的荣耀与悲剧
4.11.2 新金属与合金
4.11.3 塑料
4.11.4 人造纤维与尼龙
4.11.5 合成橡胶
4.11.6 化学疗法与药品
4.11.7 农药的问世
4.12 日本的化学
4.12.1 教育·研究环境的整顿
4.12.2 20世纪初的领导型化学家
专栏16 喜多源逸与京都学派的形成
4.13 化学与社会
4.13.1 20世纪前半叶化学产业的变化
4.13.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化学及化学产业
4.13.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化学产业
4.1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化学
参考文献
近现代的化学和科学·技术史年表(20世纪前半叶)
第3篇 当代化学
第5章 20世纪后半叶的化学(Ⅰ)
5.1 整体特征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的社会背景
5.1.2 日本的状况
5.1.3 20世纪后半叶化学的特点
5.2 观测、分析手段的进步与结构化学的成熟
5.2.1 结构解析方法的进步:采用衍射法的结构确定
专栏17 复杂分子的结构确定与多萝西·霍奇金
5.2.2 显微镜技术的飞跃进步:细胞和表面的原子、分子的直接观察
专栏18 受惠于偶然的下村脩的人生与GFP
5.2.3 激光的出现与分子光谱学的发展:分子结构和电子状态的观测
5.2.4 电子光谱法的发展:原子内层和表面状态的观测
5.2.5 磁共振法:使自旋探针化的光谱法
专栏19 劳特布尔与MRI的诞生
5.2.6 分离分析方法的进步
5.3 理论与计算化学的进步:化学现象的理解和预测
5.3.1 量子化学计算
5.3.2 热力学与统计力学
5.4 化学反应研究的精密化
5.4.1 反应速度、反应中间体的实验性研究
5.4.2 短寿命物种的观测和高速反应的研究
5.4.3 基元反应的动力学
5.4.4 激发态分子的动力学
5.4.5 光化学
5.4.6 反应理论的进步
5.4.7 表面反应和催化反应
5.5 新物质的发现与合成
5.5.1 新元素和新物质群
5.5.2 有机化合物的新合成法
5.5.3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专栏20 天才有机化学家伍德沃德
专栏21 围绕河豚毒素的研究与结构解析的竞争
5.5.4 超分子化学或主客体化学
5.5.5 新的碳物质
5.6 功能物性的化学:材料科学的基础
5.6.1 新的功能性物质
5.6.2 导电性物质
5.6.3 磁性与磁体
5.6.4 光学性质
5.7 地球、环境和宇宙化学
5.7.1 地球·环境化学
5.7.2 宇宙化学
5.7.3 生命起源
参考文献
第6章 20世纪后半叶的化学(Ⅱ)——基于分子的生命现象的理解
6.1 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诞生
6.1.1 DNA结构解析之路
专栏22 莱纳斯·鲍林的成功与失败
6.1.2 蛋白质的结构解析与结构生物学的诞生
6.2 生物化学的发展(Ⅰ):DNA和RNA化学
6.2.1 DNA信息的转录与翻译
6.2.2 DNA的复制、修复、寿命
专栏23 另类化学家穆利斯与PCR的开发
6.2.3 核酸的操作与碱基序列的确定
专栏24 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
6.2.4 RNA的功能与蛋白质的合成、分解
6.3 生物化学的发展(Ⅱ):酶、代谢、分子生理学等
6.3.1 酶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的阐明
6.3.2 代谢研究的发展及其影响
6.3.3 生物膜与膜输送
6.3.4 生物体内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专栏25 自己建研究所的米切尔
6.3.5 光合成
6.3.6 信号传递
6.3.7 免疫与遗传重组
参考文献
近现代的化学和科学·技术史年表(20世纪后半叶)
第7章 20世纪的化学与未来
7.1 20世纪的化学与诺贝尔奖
7.1.1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到的20世纪的化学
7.1.2 鲍林的预测与20世纪后半叶的化学
7.2 迎接21世纪的化学
7.2.1 围绕科学的状况的变化
7.2.2 化学的现状与课题
7.2.3 化学中的大问题是什么
7.3 今后的化学和对化学的期待
结尾
后记
附录
Ⅰ 元素发现的历史
Ⅱ 与李比希有关联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系统图
Ⅲ 从历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看化学的进展
索引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图版·简历来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喜欢读"现代化学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代化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未知出版社暂无评分
-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2013)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化学/物理化学 (大雅)
- 有兴趣读的书(2018年出版) (乡愁)
- 左翼理论武器·科学史和物理学部分 (免孑)
- Chemical (qdsxinyee)
- YY (豆友4328637)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现代化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想象中的世界 2020-07-08 09:16:50
不算面向大众的科普书吧,很多地方非常硬,日本讲的很多,作为历史既不是传记体也不是编年体,同一个人来回出现,时间线混乱,看得非常累。日本人另一本《化学史和化学家传》可读性和内容都比这本好。
0 有用 Neil 2022-01-23 20:53:56
JD80,20191023。本书翻译错误实在有些多。p200,256,奥地利居然都翻译成了澳大利亚,这个实在是无语。前五章认真翻阅了,第六章快翻。
1 有用 路边小草自由长 2020-12-18 00:37:42
跳了一大段 看完了 给人类带来馈赠的学科
0 有用 Ophioukhos 2019-12-15 20:33:45
相当精细和脉络清晰,读惯了大杂烩式的专著,这种全文作者写的,从笔者角度看大概才可称为真正的作品
0 有用 代饮西湖水 2019-07-09 01:14:51
对我来说不是一本很好的科普类读物,需要很强的化学知识背景,我理工科专业表示书的多数专业细节看不太懂,但是大概对化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高中化学竞赛或是大学化学相关专业的同学作为课外兴趣读物应该不错。
0 有用 sks 2023-05-06 12:56:27 上海
翻译真有够水的,ether是说的以太而不是乙醚,galeon应该翻译为更常见的盖伦,而不是克洛斯,还有好多其他错误,懒得说了
1 有用 RobinZ 2022-07-22 23:19:36
很好的一本书。作者在前言说了是给研究者拓宽眼界用的,竟然有人觉得是拿来科普的。🤣
0 有用 Neil 2022-01-23 20:53:56
JD80,20191023。本书翻译错误实在有些多。p200,256,奥地利居然都翻译成了澳大利亚,这个实在是无语。前五章认真翻阅了,第六章快翻。
1 有用 路边小草自由长 2020-12-18 00:37:42
跳了一大段 看完了 给人类带来馈赠的学科
4 有用 想象中的世界 2020-07-08 09:16:50
不算面向大众的科普书吧,很多地方非常硬,日本讲的很多,作为历史既不是传记体也不是编年体,同一个人来回出现,时间线混乱,看得非常累。日本人另一本《化学史和化学家传》可读性和内容都比这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