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宣著作两种校释》校注梳理唐代佛教律宗祖师道宣的两部著作——《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与《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底本选自《大正藏》第45册。在校注过程中对书中的人物、建筑、器物等名词作了详细解释。
道宣是唐代律学宗师,开南山一宗风气,同时也是极富盛名的佛教史家,其《续高僧传》是隋唐时期仅有的一部僧人总传,赞宁在《宋高僧传·道宣传》中写道:“宣之持律,声振竺乾,宣之编修,美流天下。”①可知道宣行止着述成就之高。不过,道宣无论是持戒之严苛,还是史论着作之谨慎,似乎都并不妨碍他对感应事迹的热爱,他自己也爱写感通录,如收于藏经中的就有《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道宣律师感通录》《律相感通传》等,汤用彤先生认为“隋唐此类书(感应传)极多,可见一时风气”②,可知道宣也未能免俗。在僧史的记载中,道宣几乎一生都伴随着各类感应故事,道宣还因此而受到很多议论,故赞宁在《宋高僧传·道宣传》传末特别写道:“宣屡屡有天之使者或送佛牙,或充给使,非宣自述也。如遣龙去孙先生所,岂自言邪?至于乾封之际,天神合沓,或写《只洹图经》《付嘱仪》等,且非寓言于鬼物乎?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目连犯妄,佛言:‘目连随心想说无罪。’佛世犹尔,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⑧赞宁虽是为道宣开脱,但从目前与道宣有关的文献的记载中,也的确可看出道宣对“感通”事迹的偏好。不过以今人的视角来看,无论道宣所述还是所历的神异之事,实际都是他所认可的神圣化的佛教感通世界的体现,是他对佛教历史及人物的别样疏解。
一道宣传记中的神异故事对道宣事迹记载较系统、详细的,首推《宋高僧传》: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母娠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日:“汝所妊者即梁朝僧佑律师,佑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凡十二月在胎,四月八日降诞……已乃坐山林,行定慧,晦迹于终南傲掌之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余,其泉迸涌,时号为白泉寺。猛兽驯伏,每有所依,名华芬芳,奇草蔓延。隋末徙崇义精舍,载迁丰德寺。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闻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舟定。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沙弥散心,顾昤邪视。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具陈而去。宣乃令封闭,人或潜开,往往烟上,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形似枣华,大如榆荚,香气敔稃,数载宛然。又供奇果,季孟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有处士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久。时天旱,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供具。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有老人夜诣宣求救,颇形仓卒之状,日:“弟子即昆明池龙也。时之无雨,乃天意也,非由弟子。今胡僧取利于弟子,而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日:“吾无能救尔,尔可急求孙先生”……及西明寺初就,诏宣充上座。三藏奘师至止,诏与翻译……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其实宾头卢也。复三果梵僧礼坛赞日:“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昆尼,唯师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咎,请师改正。
4 有用 文在兹 2021-08-17 23:40:40
点校纰漏甚多。道宣可谓深于道教者,仿真诰降经、灵宝出世,伪托天人感应,推行自创新仪。戒坛增基列陛,律典无闻,显是远仿国家郊坛,近袭道教道坛(道坛亦出自郊坛)。可以和《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及张万福诸仪轨并观。
0 有用 读史拼命三郎 2025-01-09 10:53:21 广东
南山律宗祖师爷道宣这两部图经号称是得到感应而记录下来的佛经,他为什么要创作这两部佛经,一般佛经都应该是佛口说的,大概主要是为了确立受戒的神圣性、建立受戒的结界。但看了舍卫国祇洹寺这个佛祖神圣结界的图,不禁哑然一笑,这长方形图片不就完全是唐代长安城的地图翻版吗?三世佛殿好比皇宫内院,南北住着菩萨、仙人,还是按照最典型的长安里坊制整齐排布的,每个院落都有里坊大门、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