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理论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豆友164987703 2020-02-18 00:13:37

    无论是理论的入选还是论述的方式,都掺有不少伊瑟尔本人的思想在内,对审美极的强调一直游荡在文本内部,并以此为出发点,举重若轻地讨论多家观点。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自然也不太舒服,我毫无疑问是前者了。 读前五章时惊喜不已,心想怎么能讲得如此轻松,翻到符号学栽了个跟头才猛然意识到,我之所以觉得前五章简单,纯粹是因为自己有一点点相关知识储备——尽管伊瑟尔也讲得很透彻,但评价这本书的通俗性,可能要打点折扣。书末附录一术语表,几乎每章都附有实例,虽是出自出版社要求,但也仿佛老先生耳提面命,就差手把手教我读书了。 译文不凝滞,没有理论译本常有的毛病,不知道该归功于伊瑟尔还是三位译者,抑或二者皆有之。纸质排版都不错,南大出版社做得挺好。

  • 8 玉山上行 2019-11-20 16:44:01

    写的简单易懂的多,并且用一句话总结了每种理论方法的核心。学习西方理论,还是要读西方的教科书……

  • 6 无异议 2020-05-09 23:58:40

    先说什么是理论,再说怎样做理论,最后手把手教学,上手看文本。最后的最后,还有所有理论的串讲。对伊瑟尔只有膜拜加膜拜。读得不算慢,懂的不算多。理论的水太深,吾党二三子,勉之。

  • 2 Rapheal 2020-06-30 00:46:18

    又名简明当代艺术理论话术入门

  • 1 丁丁 2020-04-14 15:49:59

    真相总是在艰涩的水面下时隐时现。

  • 0 Melpomene 2022-02-20 17:46:17

    当年实在是很喜欢的一本书

  • 2 卡塔西斯 2021-11-11 22:09:37

    伊瑟尔这个书名一开始真的有被劝退到。这本书很好,因为它不仅在阐释某些理论,更是在教你如何使用这套理论解释文本。他从理论产生的问题意识出发,用结构程式性的语言对该理论进行解剖,最后会附上实例。其中现象学、接受理论、阐释学这三章做得最好(这三个理论也是伊瑟尔接受美学所植根的学术背景),后面的部分章节就没有前三章这么精彩了。此书的论述结果也是伊瑟尔分层结构的一种实证:开头的导论说明白了什么是理论,尤其是什么是人文科学的理论;中间部分阐明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结尾对“如何认识理论”进行了总结,并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框架分析了“话语”与“理论”。这个结构很精彩,契合一个理论学习者的理论认知过程。

  • 1 小火慢煎 2021-12-22 21:46:44

    夹带私货但十分清晰的20世纪知识图景

  • 0 QwQ ᕦ(・ㅂ・)ᕤ 2021-11-20 09:18:56

    理论家本身写的理论史书,往往比较举重若轻,能够跳脱出术语和套话之外,自在地表达一些感性认识。读到马克思那章,伊瑟尔吐槽卢卡奇用语抽象,老用一些个性共性的词,真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 0 向日葵de梦想 2021-11-29 11:15:48

    伊瑟尔讲的通俗易懂、明白透彻。PS:翻译的如此流畅,阅读感极佳。

  • 0 Hay 2021-11-04 22:15:13

    可能是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我而言,很难理解

  • 0 罗瀚西 2022-10-28 14:03:40 湖北

    师门读书会书目。说实话,伊瑟尔不好懂。但硬啃也是能有收获的。20世纪是一个理论时代。精神分析理论很有意思。混沌大海—断裂碎片——重新内化。这让我大概理解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世界观,以及文学的生成过程。拉康对《窃信案》的分析让我感觉到物—作品—批评—批评之批评的嵌套式结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藏信过程,这个隐喻颇有意思。

  • 0 董得少 2022-11-02 16:58:07 江苏

    老师要求的阅读书目,导读部分包括理论究竟指向什么、理论模式是怎样的,硬理论和软理论的区别,理论与方法、话语的关系。解决了很多刚入门的人的困惑。

  • 0 woodpecker 2022-11-09 16:53:37 上海

    已尽力,待重读

  • 0 未晚 2024-03-18 12:55:13 湖北

    看得晕头转向“然而,这在最后还留下了一个问题,我们目前只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急于把艺术作品转化为认知。这有两种可能的答案:我们想知道我们所经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们想领会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陌生性。在前一种可能里,我们努力增加对于经验的了解;在后一种可能里,我们希望掌握那些超越指涉和跨越界限的东西。不论是哪种情况,理论都使我们面临一种自相矛盾的欲望,即从认知的角度去描述某种在本质上难以认知的事物。”

  • 0 Karl·Ilyich 2024-01-29 11:32:09 江苏

    除导论与第十三章外,其余部分建议更名为《怎样做文献综述》; 章节之间并无明确的内在排列逻辑,导致阅读体验割裂且混乱,个别章节灌水痕迹严重,好在不乏精妙之笔。 "教授就好比是既存等级制度里的封建领主,或至少是个仲裁者,由他决定作品的应有的意义。人们想当然地以为作品应该有内容,而内容则被视为意义的载体。 因而,阐释必须揭示作品的意义,这使整个过程变得合法,因为意义代表着可用于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 0 G. 2024-03-22 10:50:11 北京

    感觉,不是一本很好的导论……反而是那种刺激你继续阅读的书,因为为了读通某些篇章,我还得去看原著中相关内容。

  • 0 6794089 2022-08-20 14:04:44 广东

    挑肥拣瘦地把第一章和最后两张看完了。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看,为了实现对现实的干预和未来的预测,不惜把人作为代价,看作一个孤立稳定的原子。而社会科学的意义之一就在于,赋予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以人类意志和存在。否则,所有得出的结论,都将指向灭亡和无意义。

  • 0 silhouette 2022-08-07 19:51:07

    前几章讲得特别透彻,后面略显仓促。以易懂而且甚至有点具象的语言讲清楚了一些文学理论,还配有实例分析。很微妙的一点在于,伊瑟尔并不是用理论阐释文本,而是反过来,用文本证明理论的合理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