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欧仁妮皇后
之前,在写有关第二帝国的著作时,本着查缺补漏、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的目的,书中的观点略带晦涩,且素材多以趣闻、逸事为主。因此,与闲情逸致的田园诗、充满血腥的叙事诗相比,我极少动容,几乎没有体验到感官上的震撼和情绪上的波动。
然而,讲述第二帝国后期故事的几个章节中,我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更懂拿破仑三世了,所以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传奇人物的浪漫气息与戏剧化人生。在这些章节面前,后世任何一部描述浪漫、戏剧化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都黯然失色。此刻,独辟段落讲述拿破仑三世的故事,我激情澎湃。从前,这种情感没有这么明显。无论我的读者属于哪种党派,都应理解我的立场。不得不承认,拿破仑三世的性格比其他任何人的性格—不管是何种性格—都更值得研究、分析、解读。他就像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性格憨厚而又虚伪,天真而又愚蠢,虔诚而又多疑。
我把现代文学作品中惯用的英雄人物形象与拿破仑三世放在一起比较不是没有道理的。不错,拿破仑三世是一位充满浪漫气息的英雄人物,不做作,有血有肉。他无法逾越尘世的各种利益纠结、世事的瞬息万变以及正常人的逻辑思维。
拿破仑三世的人生态度、不合常理的统治理念,不应使我们震惊。尽管他没有意识到,但一生中他一直被动地扮演着不幸的“主角”;抛开他的冷漠、谨慎、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使命使他迈步向前,直面人生中的世事变迁和起起落落,就像连载故事中的主角一般。无论他神秘莫测还是激情四射,都注定要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
认清拿破仑三世的人生态度及其独特的统治手段,你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奇怪了。难道他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出现不是始料未及,而是命中注定吗?难道路易•拿破仑亲王不是传奇与现实的结合吗?难道他不是被不可抗拒的使命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上的吗?维克多•雨果写诗歌赞美他。阿道夫·梯也尔a著书讴歌他叔父b的辉煌。人们至今仍情不自禁地反复哼唱皮埃尔-让·德·贝朗热颂扬拿破仑一世的歌谣,以此来怀念随着拿破仑一世被流放圣赫勒拿岛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的美好过去。如今,人们的希望再次被点燃,拿破仑一世的精神在巴黎荣军院回荡。路易•拿破仑亲王受到一股非他所愿的力量驱使,在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想象着那个亦真亦幻的宝座,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皇帝,而这段传奇中的主人公,亦神亦人,冥冥中注定他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用维克多•雨果的话说:“注定延续叔父的荣耀”,再续阿道夫·梯也尔的历史著作以及皮埃尔-让·德·贝朗热的歌谣中被颂扬的拿破仑精神。命运注定如此,他是宿命的产物,只能听从命运的召唤,别无选择。
作为一名海员的儿子,路易•拿破仑亲王成年之际被带到波涛滚滚的海上。耳边萦绕着法兰西第一帝国痛苦的呻吟,这种呻吟就像回声一般,久久不能散去。拿破仑家族神话般的影响力与耀眼的光环使他思绪万千,但他表面上却镇定自若。他谋划着拿破仑一世时代的再次到来,希望他是拿破仑一世的化身。这是他的理想之一,但他既没有亲历奥斯特里茨战役a、滑铁卢战役,也没有亲历圣赫勒拿岛。命运却注定他与奇斯尔赫斯特b有“不解之缘”。奇斯尔赫斯特可能使人暴尸于荒凉的岩石上,但也有可能是最好的逃离之所或再次踏上光荣征程的新起点。在法兰西新旧王朝更迭之际,命运使他选择了奇斯尔赫斯特,但他却没有再次踏上新征程。
拿破仑三世的真实写照才刚刚开始,以上只是速写。从来没有哪个人能像他一样做到完美的表里如一,也没有哪个人能像他一样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得如此出神入化。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与抱负我们现在无从得知。撇开世俗的说辞—诸如他没有智慧或愚蠢的谎言,以及由此而招致的不得不遭受的屈辱,一个真实的拿破仑三世顿时跃然纸上。在是否离开奇斯尓赫斯特、重回法国光复波拿巴王朝一事上,他曾犹豫不决。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似乎是他生不逢时、颠沛流离的童年时期的麻木不仁所造就的。当时,拿破仑三世龙体欠佳,给人以惰政的错觉。夜以继日的操劳似乎使他心力交瘁,尽管他强打精神,但于事无补,身体仍然每况愈下。在公众场合及官方活动中,他竭力掩盖这种状况,但每每事与愿违。作为帝王尊严的捍卫者,面对朝臣和谋官求职者的忠诚与敬意,他庄严、冷漠。然而,尽管深知如何扮演帝王这一“角色”,他却难免疲于应对各种情形。他本应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光去遐想—回忆他的过去,展望一无所知的未来。只有在远离尘世的是是非非时,他才欣喜万分。此时,他俨然一位贤者。摆脱精神与身体上的“枷锁”后,他是一位十足的贵族。
然而,深居皇宫的人却鲜知拿破仑三世真实的一面!尽管通过世人皆知的片段去了解他显得有趣,但不全面。我们不妨透过他性格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从他神秘的私生活中真正了解他。随着欧仁妮皇后政治野心的膨胀与虚情假意的递增,拿破仑三世的心肠变得越来越硬,行为也越来越冷漠。政见不合的大臣们让他忧心忡忡,但把政事上的烦恼抛诸脑后时,他总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渴望别人快乐,给他们带来好运,就像一位家长,总是孜孜不倦地为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着想。他喜欢在杜伊勒里宫溜达。所见之人他都要致以亲切的问候。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检查他收藏的每件艺术品—它们是懂艺术的人为他精挑细选的—就像参观博物馆时一样。他常常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嘴里叼着烟,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皇后的寝室里。皇后和宫女们围成一团,闲聊散闷。他一边吸着烟,一边接着她们的话茬儿闲聊几句,有时会被她们逗得哈哈大笑。然后,他又悄无声息地迈着习惯性的、规则的、左摇右晃的步伐离开了,正如进来时一样。有时,他只带一名朋友或一名副官,亲自驾驶一辆四轮敞篷马车,在仅有一名随从陪同的情况下微服出宫。然而,他更喜欢徒步穿越杜伊勒里宫的排房,信步塞纳河岸。在密友的陪同下,通常是勒皮克将军或弗勒里将军,他会徒步走几个小时的路,途中一言不发,时而凝视着河岸,时而注视着公园中欢快而又无忧无虑嬉戏的孩子们。其实,他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个孩子。然而,这个孩子却不能像他们一样,因为他的娱乐受到官方礼仪的严格限制。这个孩子就是皇帝的儿子。皇帝深深地爱着他,就像深深地爱着上帝一样。为了爱子,在帝国倒塌之际皇帝选择了继续活下去;为了挽救爱子的性命,他曾两度差点儿了却此生。对强加在儿子身上的枷锁,拿破仑三世甚是烦恼。他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乐趣呢!他多么希望儿子能和他们一样天真快乐、无拘无束,但宫廷礼仪却不容许,只能与宫廷里和他一样可怜的孩子经历那里特有的“童年”。
==============
這個翻譯...有點意思啊
不知道这本书写的好吗,毕竟作者很久远了
這只能讀了才知道囉
书是图文的吗?楼主大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