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作者简介 · · · · · ·
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文书类简牍,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出版论著数部,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 · · · · ·
绪论
上篇 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
一 游方弘法
二 传教利器:“释氏辅教之书”
1“小说”还是“传闻”?
2“释氏辅教之书”的性质
3传播渠道
三 神奇灵验与皈依佛教
四 冥间的恫吓:古人如何接受天堂地狱说
1天堂地狱说与弘法
2游冥间
3信徒心中的天堂地狱
五 战乱相寻催生朝野佞佛?
中篇 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
一 引子
1解析造像记
2造像者身份与造像方式
3造像题材与祈愿一致吗
二 崇奉对象的历史演进
1释迦造像
2弥勒造像
3观世音造像
4无量寿(阿弥陀)造像
5卢舍那造像
6多宝造像
7思惟造像
8浮图、塔
9佛像
10像
11玉像
12石像
13天宫像
14崇奉对象演进原因探析
三 发愿文的世界
1如何赴来生
2离苦得乐
3来生居何处
4值佛闻法与龙华会首
5成佛与成正觉
6世俗祈愿面面观
7众生与家
四 民众心中的佛法、佛、像与觉悟
1佛法意义何在
2“成佛像身观”的背景与意义
下篇 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一 造像供养的内涵与特点
1造像流程与供养内涵
2造像兴福能破戒吗
3信徒如何应对
4民众造像的特点
二 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
1佛教信仰与社会团结
2追福
3造像“猥滥”与僧团整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00~580年纪年造像记目录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上篇 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
一 游方弘法
二 传教利器:“释氏辅教之书”
1“小说”还是“传闻”?
2“释氏辅教之书”的性质
3传播渠道
三 神奇灵验与皈依佛教
四 冥间的恫吓:古人如何接受天堂地狱说
1天堂地狱说与弘法
2游冥间
3信徒心中的天堂地狱
五 战乱相寻催生朝野佞佛?
中篇 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
一 引子
1解析造像记
2造像者身份与造像方式
3造像题材与祈愿一致吗
二 崇奉对象的历史演进
1释迦造像
2弥勒造像
3观世音造像
4无量寿(阿弥陀)造像
5卢舍那造像
6多宝造像
7思惟造像
8浮图、塔
9佛像
10像
11玉像
12石像
13天宫像
14崇奉对象演进原因探析
三 发愿文的世界
1如何赴来生
2离苦得乐
3来生居何处
4值佛闻法与龙华会首
5成佛与成正觉
6世俗祈愿面面观
7众生与家
四 民众心中的佛法、佛、像与觉悟
1佛法意义何在
2“成佛像身观”的背景与意义
下篇 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一 造像供养的内涵与特点
1造像流程与供养内涵
2造像兴福能破戒吗
3信徒如何应对
4民众造像的特点
二 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
1佛教信仰与社会团结
2追福
3造像“猥滥”与僧团整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00~580年纪年造像记目录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启微书系 (共2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战场之外》,《未完的明治维新》,《异国事物的转译》,《黑船来航》,《南京大屠杀》 等。
喜欢读"佛陀相佑"的人也喜欢 · · · · · ·
佛陀相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佛陀相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佛陀相佑——北朝民众的信仰世界
佛陀相佑—五六世纪北朝民众的信仰世界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两汉释风东渐以来,经过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到南北朝时期影响已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僧尼人数,北魏末年有200万,北齐时有300万。......当时全国在籍人口也只有两三千万。僧尼人数占户口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展开)
> 更多书评 5篇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8.0分 70人读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8.7分 48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中国宗教史研究【2】 (南池子)
- dai (xuke)
- 2018待购新书 (看闲书)
- 阴律与契约:宗教规训与社会秩序【2】 (南池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佛陀相佑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1-18
按需。我记得单篇的小论文被作为典范收入中国古代史论文那个分册了吧。
0 有用 Mravinsky 2020-01-01
通过造像记来观看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从而对照史书、经典上得知的社会上层与民间思想的差异。本书很好的证实了民间接受佛教的不系统性和实用性,也突出了佛教为了适应本土所做的改变以及官吏、僧尼和民众在祈愿与造像崇拜间的差异。并且反驳了世说战乱导致佛教传播的说法,虽然我觉得这里反驳的比较无力,但是反驳弥勒崇拜的信仰而结集的民间起义,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民间起义并不像学者大多认为的那样有十分清晰的理论基础。其... 通过造像记来观看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从而对照史书、经典上得知的社会上层与民间思想的差异。本书很好的证实了民间接受佛教的不系统性和实用性,也突出了佛教为了适应本土所做的改变以及官吏、僧尼和民众在祈愿与造像崇拜间的差异。并且反驳了世说战乱导致佛教传播的说法,虽然我觉得这里反驳的比较无力,但是反驳弥勒崇拜的信仰而结集的民间起义,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民间起义并不像学者大多认为的那样有十分清晰的理论基础。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正式因为社会动荡让然开始直面死亡,从而使得佛教的六道轮回得以施展;其次作者认为佛教在孝道上起了辅助作用,而我觉得这一点则是佛教思想在家庭孝道上完全败给了民间的传统观念,从而不得不适应以求生存;最后作者其实通过造像记运用了一些默证,而民间信仰是杂乱的,说对其他信仰形成冲击过分强调影响。 (展开)
2 有用 書蠹 2019-05-28
数据统计挺硬核的,但分析就显得比较弱了,感觉还不够深入啊
0 有用 wangyongooo 2020-06-08
引用些文献之类的,我是看不懂,所以找找“因此…;综上所述…;所以…”之类的看看总结就行了。不做评价了。
2 有用 三首塔 2019-04-27
算是第三版?
0 有用 风神夷简 2020-12-23
一星扣给专业。 感觉还是有些零散。比较适合对这一时期民间佛教信仰的一个宏观了解。具体问题还是要田野调查。实地探访。确实激发了我的兴趣。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
0 有用 TongJu 2020-12-14
以其统计数据没必要写这么大本书,如果接入社会学人类学视角本可有更大作为。
0 有用 西野鱼竿 2020-12-08
同侯老师签名本。中篇读不太懂(数字不敏感)。毕竟20多年写的,提出的很多观点在当时应该算很厉害了。很佩服对1600则造像记的数据整理....
0 有用 好宝宝要睡觉 2020-11-26
很不错的一本书,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尤其是民众佛教信仰。结合了完备的造像统计说明的结论,能把描述统计做好就很不容易了,我认为比泛泛而谈的一般文科研究更有说服力。几点启发:1 从战争和造像情况看,结合时代背景,论证战乱不是当时佛教传播的主要动因,实在精彩;2 灵验与新的生死观 轮回等观念是佛教被接受的基础,而后者与两汉时期意识到成仙无望有关;3 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终究是有本土色彩和取... 很不错的一本书,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仰,尤其是民众佛教信仰。结合了完备的造像统计说明的结论,能把描述统计做好就很不容易了,我认为比泛泛而谈的一般文科研究更有说服力。几点启发:1 从战争和造像情况看,结合时代背景,论证战乱不是当时佛教传播的主要动因,实在精彩;2 灵验与新的生死观 轮回等观念是佛教被接受的基础,而后者与两汉时期意识到成仙无望有关;3 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终究是有本土色彩和取舍。虽然存在以下问题:1 为什么十年一分,不同年代分法结论必然不同,作者当发挥自身历史背景的优惠阐述之;2 各个造像的分类标准还是很具主观性,且未说明,表格也不完全符合统计学规范;3 从统计数据直接推结论不一定合理。最后,研究民间信仰真的难,感觉作者专长还是在历史学。 (展开)
0 有用 蓝灰灰 2020-11-24
居然有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