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的原文摘录

  • 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那个人会说:我觉得冷。或者他什么都不说,我们会看见他颤抖。不管哪种方式,我们会知道他觉得冷。但假如这个人什么都不说也不颤抖呢?当一切都无迹可循,当一切都与世隔绝,全无踪影的时候,人们能做的就只有观察了。但人们能否从观察到的东西里找出意义,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不想假定任何事。 他从来不谈论他自己,看上去从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谈论的东西。就好像连他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内心生活。 他无法谈论它,所以他将之推向沉默。 ······ 人们很难相信有这样一个人——他缺少感情,对他人的所求又如此之少。如果不存在这样一个人,那就意味着有另一个人,躲在这个不在的人里面,于是要诀就在于,要找到他。条件是有一个他在那儿等着被找到。 (查看原文)
    37赞 2012-08-25 21:39:08
    —— 引自第21页
  • 于是记忆,与其说是我们身体里的过去,不如说是我们活在当下的证明。如果一个人要真正地存在于他的环境中,他就必须不想着他自己,而想着他看见的东西。他必须忘记自己,以便存在于那儿。而记忆的力量便出自那种遗忘。这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于是什么都不曾失去。 (查看原文)
    8赞 2012-08-25 22:53:55
    —— 引自第156页
  • 整个一生他都梦想成为百万富翁,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他要的并不完全是金钱本身,而是他所代表的东西:不仅仅是世人眼中的成功,而且是一种令自己变得遥不可及的方式。拥有金钱不仅意味着有能力购买东西;它也意味着世上的需求永远不会影响你。于是,金钱意味着保护,而非乐趣。他的童年一直没有钱,因此在世界的反复无常间容易受伤,对于他,财富成了逃避的同义词:逃离伤害、苦难,不会成为受害人。他并不试图购买快乐,而仅仅是不快乐的缺席。金钱是万灵丹,是他身为人类最深最难以表达的欲望的对象化。他并不想花掉它,他想知道它在那儿。于是,金钱并非作为长生不老药,而是作为解毒药:当你进入丛林时口袋里随身携带的一小瓶药——只是以防你被毒蛇咬到。 有时候,他是如此不愿意花钱,以至于这几乎成了一种病。他并未达到否认自己需要的程度(因为他的需要极少),而是更微妙地,每次当他不得不买东西的时候,他会选择最便宜的。这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讨价还价。 这种态度里固有的是一种感知的原始主义。一切差别都被消除,一切东西都被减至它们的共同点。肉就是肉,鞋就是鞋,笔就是笔。你能够在大块肉和T骨之间选择变得无关紧要,三十九美分一支的一次性圆珠笔和可以用上二十年的五十美元的水笔之间变得没有差别。真正精细的物件几乎收到憎恶:它意味着你要不得不支付额外的价钱,而这在道德上是错的。在一个更宽泛的层面上,这种状况可被译作一种永久性的感觉剥夺状态:他对那么多东西视而不见,他否认自己与世界的形质间的亲密接触,切断了自己体验美学愉悦的可能性。他眼中的世界是个实用之地。里面的每样东西都有一个价值和一个价格,他的想法是对于需要的东西,尽可能支付一个最接近价值的价格。每样东西都仅仅以功能论,以它值多少钱来评判,而不作为一个有它自身特性的、本质的物件。在某种意义上,我想这一定令他觉得这个世界索然无味。统一,乏味,没有深度。如果你仅仅从金钱的角度看世界,那么你...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5赞 2012-08-25 09:35:10
    —— 引自第58页
  • 《一个隐形人的画像》 某一天,生命犹存,那个人拥有最健康的体魄,甚至还算得上年轻,不知疾病为何物。一切如常,仿佛会永远如此。他度过一日又一日独善其身,只向往着前面的生活。然后,突然之间,死亡不期而至。他微微叹了口气,重重倒在椅子上,而这便是死。这么突然,没有留下一点思索的空间,不给大脑任何机会来想出一个或可安慰的词。除了死亡,除了人难免一死这个无法简化的事实,我们一无所有。久病后死去,我们可以顺从地接受。甚至连意外死亡,我们也可以归咎于命运。但对于一个没有明显原因便死去的人,对于一个仅仅因为他是个人便要死去的人,死亡将我们带到一个离生与死的隐形边界如此接近的地方,以至于我们不再知道我们在哪边。生变成了死,仿佛死一直拥有此生。毫无预警的死,也就是说,生命停止了。而生命可能在任何时候停止。 使我不安的是一些其他事,一些与死亡及我对死亡的反应无关的东西:我意识到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他没有妻子,没有依赖于他的家庭,没有人会因为他的缺席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就零星的朋友而言,或许会有短暂的惊愕,会因为想到生死无常而严肃起来,一如念及丧友之痛,随后是一小段哀悼期,然后便什么都没了。最终他好像根本未曾活过。 即使在他去世前,他就已经一直缺席着;与他最接近的人们早已学会接受他的缺席,将之视为他存在的基本特质。既然他死了,人们也不难接受他已永远离去的事实。他生命的特性使人们对他的死早有准备——这是预料之中的死——如果人们想起他,当人们想起他,那也会是模糊的,至多是模糊的。 他缺乏热情,无论对一件事,一个人还是一种想法,在任何情形下,他都无力或不愿显露自己,他成功地使自己与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以免深入事物的核心。他吃东西,他去工作,他交朋友,他打网球,然而尽管如此,他并不在哪儿。就最深刻,最无法改变的意义而言,他是个隐形人。对他人隐形,很可能对他自己也是如此。如果说,他活着的时候,我不断寻找着他... (查看原文)
    浮槎 6赞 2018-10-28 18:33:15
    —— 引自章节:一个隐形人的画像
  • 孤独,但不是孤身一人那种状况,例如,不像梭罗为了寻找自身的位置而把自己放逐,也不是约拿在鲸鱼腹中祈祷获救时的那种孤独,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 (查看原文)
    huangcuiyi 5赞 2012-12-13 22:29:13
    —— 引自第17页
  • 我写这封信,亲爱的,并没有话要说······我正把它写进一个空的地方那个。也许你会回来,发现我不在这儿。然后这将会是你今生的,可用来怀念我的东西······生活可以这样漫长。我们每个人孤独的死去,是多么艰难而漫长。对于无法分离的我们,命运会如此么?这使我应该的么,我的天使。一切继续入场。我一无所知。然而我知道一切——你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我都清晰明了,一如在檐妄中——在我最近一个梦里,我在一间肮脏的旅馆餐厅里为你购买食物。我身边的人全是陌生人。当我买好东西时,我意识到我不知道应该把它带去哪儿,因为我不知道你在哪儿·······在做那个梦的时候,我失去了你的线索。我不知道你在哪儿。你听得见我说的话吗?你知道哦啊我有多爱你吗?我永远无法告诉你我有多爱你。甚至现在我也无法告诉你。我对你讲话,只对你。你永远和我在一起,而我,这个肆意的愤怒的人,从未学会留下简单的泪——现在我哭泣哭泣哭泣······这就是我:纳迪亚。 天空是懒得黑的灰的黄的。天空不在那儿,它是红的。所有这些都在昨天。所有这些都在一百年之前。天空是白的。它闻起来有昨天的味道哦啊。所有这些都曾经是明天的。所有这些都曾经在距今一百年前。天空是柠檬色的粉红色的淡紫色的。天就是地。天空是白色的,它不在那儿了。 他醒来。他在桌子和窗户间来回地走。他坐下。他站起。他在床和椅子间来回地走。他躺下。他盯着天花板看。他闭眼。他睁眼。他在桌子和窗户件来回地走。 他找到一页新纸。他把它放在面前的桌上,用他的笔写下这些词。 曾经如此。此后不再。要记得。 (查看原文)
    1回复 4赞 2012-08-25 23:16:41
    —— 引自第193页
  • 要追寻真理,就要准备好遇上意外,因为追寻真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寻到真理之时亦会令人迷惑不解。——赫拉克利特 除了死亡,除了人难免一死这个无法简化的事实,我们一无所有。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习惯,是伟大的隔音器。”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我认识到,没有什么事比不得不面对一个死人的东西更糟糕的了。那些物品平淡无奇:只有在对它们加以利用的生命中,它们才有意义。当那个生命终止时,事物变化了,即使它们仍然是原来的东西。它们在那儿,但又不在那儿:它们是有形的鬼魂,被判苟活于一个不再属于它们的世界。比如说,对于静静等待着那不归人再次使用的衣橱,人们该作何感想?对于那些散落在满是内衣和袜子的抽屉里的一包包避孕套呢?或者卫生间里仍然残留着上次剃须残留粉末的电动剃须刀?或藏匿于旅行皮箱里的一打空染发管?——那都是人们不想看见、不愿知道的、具有揭示性的东西。这里面有一种辛酸,也有一种恐怖。对事物自身而言,它们并无意义,就像某种消失于文明世界的炊具。然而它们又对我们诉说着什么,它们并非做为物品存在于那儿,而是作为思想和意识的遗迹,做为孤独的象征;在那种孤独里,一个人最终作出了关于自身的种种决定:是否染发,穿这件还是那件衬衣,是生还是死。而一旦死亡来临,一切变成徒劳。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因为只要他活着,他就在别处,在这儿和那儿之间。但永远不会真的在这儿,也永远不会真的在那儿。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那个人会说:我觉得冷。或者他什么都不说,我们会看见他颤抖。不管哪种方式,我们会知道他觉得冷。但假如这个人什么都不说也不颤抖呢?当一切都无迹可寻,当一切都与世隔绝、全无踪影的时候,人们能做的就只有观察了。但人们能否从所观察到的东西里找出意义,则全然是另一回事。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一次次地,我看着我的想法从我面前的事物中倏然消逝。我一旦想起一件事,就会想起另一件,然后又一件,直到细节的累积如此稠密,以至于我觉得快要窒息。以前我从未如此意识到思考和写作间的裂隙。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天里,我开始觉得我正欲讲述的故事不知为何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抵抗语言的程度,恰好衡量出我离说出那些重要的事有多么接近;当讲出真正重要事件(假定它存在)的时机来临时,我会无力为之。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如果你仅仅从金钱的角度看这世界,那么你最终根本就没看到这世界。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在过去的两星期里,莫里斯布朗肖的这几句话一直在我脑中回响:“有件事一定要理解:我从未说过任何特别的甚至令人惊讶的话。在我停下来的时刻,特别的事开始了。但我不再能谈论它。” 以死为始。倒退着走进生活,然后最终,返回死亡。 否则:试图说关于任何人的任何事都是一种虚荣。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在这里,真正的情形是唯劳作者才得食,唯不安者才得安宁,唯沉沦于下层世界者才能拯救可爱的人们,唯拔出刀子者才得到以撒……不劳作者的情况与有关以色列处女的描写相吻合:他孕育了风——劳作者则孕育了他自己的父亲。”(克尔凯郭尔)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在城市游走,其中不少在国外。他曾用成年生活中的更多时间附身于一小块三角形的木头之上,全神贯注于一片更小的三角形白纸。他曾用成年生活中的更多时间站起、坐下、来回的走。这些是已知世界的界限。他聆听着。当他听见一些什么,他就开始再度聆听。然后他等待着。他观察着、等待着。然后当他开始看见一些什么,他就再度观察、再次等待。这些是已知世界的界限。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如果说一年之前A已经经历过一种死亡,一种如此突然的死亡,以至于即使当他陷入死亡时他也被剥夺了对那种死亡的了解,那么如今他是在体验另一种死亡,而正是这缓慢的、致命的衰竭、这在生命的核心对生命的放手,最终教会了他那些他一直了解的事。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刻,他后来渐渐意识到,他最终掌握了自身父性的全部:孩子的生命比他自己的意味着更多;如果死去可以救他的孩子,他会愿意去死。也因此,只有在那个害怕的时刻,他永远成了孩子的父亲。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在他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靠翻译其他作家的书维持生计。他坐在书桌前,读法语书,随后拿起笔,用英语写下同一本书。这既是同一本书又不是同一本书,他总能感觉到这项活动的奇异性。每一本书都是一幅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一个人好几个月——若非好多年——的孤独,所以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那孤独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独自坐在一间房内,写作。无论这本书写的是孤独还是陪伴,它一定是孤独的产物。A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坐下,翻译另一个人的书,而这就放佛他正进入那个人的孤独并使它变成自己的孤独。但无疑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孤独一旦被破坏,一旦一种孤独被另一种所复制,它就不再是孤独,而是一种伙伴关系。即使房间里只有一个人,也有两个在那儿。A把自己想象成那另一个人的某种鬼魂,那另一个人既在那儿又不在那儿,他的书既是又不是他正在翻译的这本。因此,他对自己说,可能在同一时刻既孤身一人又不孤身一人。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 他意识到对于庞奇来说,写作与观看并无分野。因为若不先观看,便无法写作,一个词出现在书页上之前,它必须首先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物理存在,人们与之生活,如同与自己的心、自己的胃和自己的大脑一起生活一样。于是记忆,与其说是我们身体里的过去,不如说是我们活在当下的证明。如果一个人要真正地存在于他的环境中,他就必须不想着他自己,而想着他看见的东西。他必须忘记自己,以便存在于那儿。而记忆的力量便出自那种遗忘。这是一种活着的方式,于是什么都不曾失去。 (查看原文)
    晚熟之人 3赞 2012-11-05 22:23:52
    —— 引自第1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4 1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