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下雨天:剎那間便是永恆

heicuo 2010-03-28 21:09:24

羅蘭‧巴特 《明室‧攝影札記》

記得,這幾本「台灣攝影」的書,甫一出版我就忍痛買了。——即使打了六折超低價,對比起輕薄短小的篇幅,還是貴得嚇人。水準老闆好奇問道:「你,一定是個熱愛攝影的人吧?……」言下之意,想必未出口的話是「要不然怎麼會砸大錢買這些書」。我無奈搖搖頭笑。沒辦法,誰叫它們是班雅明與羅蘭巴特呢。



剎那間便是永恆

——讀羅蘭‧巴特 《明室‧攝影札記》



《明室‧攝影札記》
羅蘭‧巴特 /著
許綺玲 /譯
台灣攝影工作室 出版
1997.12. 修訂版
定價 320 元


乍見這本書,我「理所當然」地想(正如某位書友曾指正我的這個「壞習慣」):所謂「明室」,大概就是比喻「照相機」吧?一個暗無天日的斗室,偏能澄明存留瞬間的美感。嗯嗯,不用「暗室」,偏用「明室」這反襯筆法,羅蘭‧巴特真是高吶。

看了書,才啞然失笑。——壓根不是這麼回事。翻過書來,書背下端附了一小幀黑白插畫:仕女婀娜作態坐在左側,另有個西裝筆挺紳士,怪異地透過畫板上小望遠鏡似的東西,專心地作畫。羅蘭‧巴特解釋道:「明室 (Camera lucida)……是一種比攝影更古老的描像器名稱,藉著可以透過一三稜鏡來描(minHsiao按:中譯書誤打成「措」)繪一物,一眼看著被畫對象,一眼看著畫紙」(頁122 )。這樣畫下來的肖像,無疑已經盡了擬真的最大努力,作畫者可以不必抬頭張望,就能專心描繪。羅蘭‧巴特將之追溯成「攝影」的前身。

其實,巴特之所以提到明室,也是因為聯想到暗箱,想到人們總把「攝影」與「穿越黑暗」想在一起。他的觀點恰是相反,引布朗修 (Blanchot) 的話說:「影像的本質完全在於外表,沒有隱私,然而又比心底的思想更不可迄及,更神秘;沒有意義,卻又召喚各種可能的深入意義;不顯露卻又表露,同時在且不在,猶如美人魚西恆娜 (Sirenes) 的誘惑魅力」(頁 124)。換言之,攝影從來不是穿越(隱藏的)黑暗而來,它比任何描繪工具更能展現真實。與其把相機視作「暗箱」,還不如借用以前的「明室」呢。

羅蘭‧巴特這本書,實在是圖文並茂。既然主要談攝影的呈現與「閱讀」意義,少不得要讓讀者看到,文中舉例的照片是什麼樣子。於是,一方面領受巴特精妙的言論,二來也享受不少精彩攝影作品。真是一舉兩得。

巴特之所以起興談及攝影,我想根本出於一個疑問:攝影,或許不止是光影的瞬間暫存而已。有些相片確是如此,單純記載了某人某事某一片刻,只對了解所攝物的人們有意義。可是也有些相片自有其生命,一見目光就被攫住,久久不忍離去,同時誘起人們心頭許多共通的思緒來。像這樣能傳達意義的相片,或許一樣能納入廣義的符號系統裡,有其意符意指了。

像這樣能喚起心頭無限事的照片,巴特自攝影本質一路分析下來,覺得照片具有「知面」(觀看者能以文化層面了解被攝物,引起一般興趣)固然必須,最重要的在於照片有沒有「刺點」 (punctum)。所謂「刺點」不假外求,在觀看照片時,它就能「從景象中,彷彿箭一般飛來,射中了我」(頁 36)。

這種有「刺點」的照片並不多,也未必營造得來。巴特發現,他感興趣的照片,「刺點」未必在所攝主體身上,也可能在於背景人物的表情,人物的衣著裝飾特徵,景觀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甚至照片中人物的互動。攝影者雖然可能具有傑出的取景剪裁之類攝影技巧,真正「說話」的是照片本身,他只是「碰巧」在此時此景偶然把它記錄下了而已。

閱讀過幾本羅蘭‧巴特的著作,不免要覺得對他而言,真是天涯何處不「符號」,任憑什麼都可以拿來大作文章。即使真是如此,為什麼這回他要拿「攝影」來作討論主體呢?我讀到第二章,才恍然明白。

巴特想到,在母親去世不久的十一月晚上,他著手整理母親留下的舊照片,追懷她所存在、成長的年代。最叫他動容的,是一張後來他稱為「冬園相片」的攝影。是母親與她哥哥的合照,哥哥七歲,她才五歲。巴特在小女孩的臉上,看到他心目中母親的本質,是溫柔的,「絕對純真無邪的化身」(頁 85 )。這張照片,巴特是極其珍愛的,甚至不願意在本書裡附加出來,因為「它只對我存在,對您,它只不過是一張無關緊要的相片,千萬張『隨便什麼』的又一實例。它不能構成一門科學的清晰客體,不能成為實證意義的客觀性奠基,頂多只能引起您知面的興趣:比如關於時代,服裝,上相與否;但對您而言,沒有任何創傷」(頁 90 )。而對巴特而言,怎能忍受自己母親(即使只是童年照片)被這樣品頭論足呢。

在這裡,巴特定義引出另一個觀念:「此曾在」。意思是說,「它曾在那兒,卻又已延遲異化」(頁 94 )。照片是某一時光片刻的永遠停駐,觀者可藉以睹物思人,認真說來又不能確認,——以巴特的「冬日相片」而言,他何能回溯較自己生命更早的時光呢?更何況,「回溯時光」原本就不可能。攝影的「此曾在」性質,使它蘊含了追想的甜美魔力。

羅蘭‧巴特在 48 章短文裡思考的,自然不止這三點。要更詳細談,也不是這篇閱讀報告可以承載的。依譯者闡述式的後記得知,羅蘭‧巴特在寫完本書次年初春,便因車禍意外死亡。愛戴者突聞惡兆再閱讀此書,紛紛穿鑿附會,以為書中某些文句即已預示死亡先兆。但譯者認為,閱讀此書輕易可以察覺巴特的思緒仍是流動未定的,《明室》只是他最後出版一本書,卻不是最終著作。

如果書價再平實一點,這真是大家該買一本來品味的好書。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明室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谁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啊?(托托)

有人知道哪有得卖吗?~~~(TI)

郭净:那张逝去而生动的脸(heicuo)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