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副标题: 不完美的一生
原作名: The Imperfect Life of T. S. Eliot
译者: 许小凡
出版年: 2019-1
页数: 658
定价: 8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林德尔·戈登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168941
内容简介 · · · · · ·
T.S.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比起成为诗人更想成为圣徒的人;却因为无法成圣,而成了伟大的诗人。
他总是言说那些"不被言说的",在公众面具保卫之下的孤独里过着隐秘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有探究并定义这种生活的需求,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了解他的生活。
他的诗从生活的酒滓里滤出一部结局早已注定的大戏,呈现的便是一部连贯的灵魂自传,诚恳,直接,比任何旁观者的考语都来得更洞明,更直指人心-——他的生活与作品就这样紧密相联,彼此创造。这部传记就基于这些由诗人亲自作出的表述,并与他实在的生活相印证。
林德尔·戈登考察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一生,那游走于他身上的圣徒与罪人之间的深壑。她将艾略特的生平与作品互参,以理解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经受的试炼:他的缺陷与怀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我们找到共鸣。
"艾略特是20世纪英语文学文化中最重要的...
T.S.艾略特,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比起成为诗人更想成为圣徒的人;却因为无法成圣,而成了伟大的诗人。
他总是言说那些"不被言说的",在公众面具保卫之下的孤独里过着隐秘的生活。如果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有探究并定义这种生活的需求,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了解他的生活。
他的诗从生活的酒滓里滤出一部结局早已注定的大戏,呈现的便是一部连贯的灵魂自传,诚恳,直接,比任何旁观者的考语都来得更洞明,更直指人心-——他的生活与作品就这样紧密相联,彼此创造。这部传记就基于这些由诗人亲自作出的表述,并与他实在的生活相印证。
林德尔·戈登考察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一生,那游走于他身上的圣徒与罪人之间的深壑。她将艾略特的生平与作品互参,以理解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经受的试炼:他的缺陷与怀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我们找到共鸣。
"艾略特是20世纪英语文学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这样伟大的地位,他在很短的时间、惨淡的境遇里,用为数不多的作品就已斩获。"——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纽约客》
"戈登以明智的同情,穿梭于艾略特的人生与作品,带着对艾略特诗歌与戏剧无懈可击的谙熟和深刻理解,刻画出了一个精妙入微的艾略特形象。他犹如詹姆斯笔下的人物,在记忆与欲望、世俗幸福与更纯净的精神世界间徘徊撕扯。"——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
"一部深邃、细腻、复杂的杰作。贯穿全书的是一个饱受折磨又毫不妥协的形象:他有着清教徒式的克己,在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世俗化时代里平庸地度过一生的图景令他恐惧。他奋力前行,觉察着那'平庸的人无法感知的颤栗'。"——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林德尔·戈登 Lyndall Gordon
1941年生于南非开普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以罗德学者身份前往牛津大学做,现为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资深研究员。
【译者】
许小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文学博士。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少年楷模 3
第二章 新英格兰学生 25
第三章 哲学之外 55
第四章 试炼 99
第五章 可怕!可怕啊! 151
第六章 皈依 195
第七章 贝雅特丽齐出场 235
第八章 罪的奥秘 287
第九章 复仇女神上场 317
第十章 完美人生 343
第十一章 静默的圣女 399
第十二章 盛名与友谊 445
第十三章 先知的使命 483
第十四章 爱:陌生的名字 509
附录一 艾略特关于神秘主义的阅读(1908―1914) 553
附录二 《荒原》断章日期的确定 557
附录三 关于《荒原》(1922)与《尤利西斯》(1922)的札记 563
附录四 《蓓尔嘉德》速写诗与《大教堂谋杀案》(1934―1935) 567
附录五 《家庭团聚》成稿始末 571
致谢 575
传记参考文献来源 581
索引 60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艾略特对哈佛哲学系的主要不满在于它把哲学与宗教割裂开来。他渴望更丰满的哲学―智慧、洞见、启示。 自1911 年起他的衣袋里就随身携带意大利语原文的但丁,在睡前或火车上背诵其中的长段落。他在书中标出了那些后来进入他作品的句子:《地狱篇》中那句“我从未想到死神已经毁掉这么多的人”,以及《炼狱篇》里因欲望而受刑的阿尔诺· 达尼埃尔―“然后他就在精炼他的火中隐去”。但丁将成为艾略特一生中最深邃、最持久的影响,因为正如他坦承的:这位伟大诗人帮助他看到中世纪基督教的炼狱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神曲》的整体图式比任何单个篇章都对他更为重要。对艾略特与但丁而言,通往天堂的路没有捷径:他们都必须用脚丈量地狱之深,也必须捱过炼狱之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9页 -
1962年底,在12月初伦敦为期四天的烟雾污染之后,艾略特病倒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3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T. S. 艾略特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T. S. 艾略特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T. S. 艾略特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他自私、厌女、抛妻,却依然是伟大的诗人
> 更多书评 22篇
-
1913年,25岁的艾略特在参加一场“才艺表演”时遇到了比他小三岁的艾米莉·黑尔。当时,除了扮演戏剧角色,艾米莉还在每半场的开场演唱《五月清晨》、《小夜曲》等六首歌。艾略特爱上了她。1914年,艾略特去欧洲向黑尔表白,可惜并未成功。1915年,艾略特与薇薇安相遇,不久后二人结婚。1927年,艾略特与艾米莉·黑尔恢复联系,艾略特感到“身体里没有一滴血不在战栗,我认得久远的火的记忆。”这一联系,断断续续持续到1956年... (1回应)
2019-02-15 20:30:26 7人喜欢
1913年,25岁的艾略特在参加一场“才艺表演”时遇到了比他小三岁的艾米莉·黑尔。当时,除了扮演戏剧角色,艾米莉还在每半场的开场演唱《五月清晨》、《小夜曲》等六首歌。艾略特爱上了她。1914年,艾略特去欧洲向黑尔表白,可惜并未成功。1915年,艾略特与薇薇安相遇,不久后二人结婚。1927年,艾略特与艾米莉·黑尔恢复联系,艾略特感到“身体里没有一滴血不在战栗,我认得久远的火的记忆。”这一联系,断断续续持续到1956年。二人的关系始终是艾略特人生中的一个秘密,因为艾米莉扮演他安排的角色:“静默的圣女”。他写过约一千封信给她,并协议好在他们最后一个去世后的五十年解禁——2019年10月12日。
年轻时代二人为数不多的一张合照,拍摄于1930年代。Emily Hale,19351回应 2019-02-15 20:30:26 -
无异议 (他悲伤地敲下发报键。)
他看到未来握在下层中产阶级手中——他们即将成为社会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趣味也将在社会的纵容下一再败坏。在他看来,下层中产阶级必将拥有低下的趣味,但他并未对此大加挞伐。相反,他主张变革社会,将其调试到一个较低水平,他称其为「社会最小值」。在这一社会的社群里,人们不大张扬基督教的价值观,而是将其内化到日复一日的行为习惯中。他主张小到一张关系网就能覆盖的社群,好让人们相互观察监督。他感到对社群的新认...2019-01-30 00:17:08 4人喜欢
他看到未来握在下层中产阶级手中——他们即将成为社会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趣味也将在社会的纵容下一再败坏。在他看来,下层中产阶级必将拥有低下的趣味,但他并未对此大加挞伐。相反,他主张变革社会,将其调试到一个较低水平,他称其为「社会最小值」。在这一社会的社群里,人们不大张扬基督教的价值观,而是将其内化到日复一日的行为习惯中。他主张小到一张关系网就能覆盖的社群,好让人们相互观察监督。他感到对社群的新认识能够激活社会,但又承认这种乡村理想的确与二十世纪工业城市的图景相悖。艾略特同样感到应该为精神[宗教]上的精英群体留出一定区域,其目的并非对其他人群施以领导或强权,而是为了保持最高水平的思想、行为、趣味,以使人们对更高形式的生活仍能有所觉知,并根据意愿对这类生活产生憧憬与追求。
隔着一段历史距离回视,艾略特的观点比起风靡他那个时代的我种种社会思潮似乎都更为合理。他朴素的理想是一个让所有人的德性和安康与少数人的至福都能得到实现的社群。他理想中的社群赋予每一个个体尊严,他也因此对二十世纪那些将个体视作草芥的政治学说无动于衷。
回应 2019-01-30 00:17:08 -
Silence —— T.S.Eliot Along the city streets, It is still high tide, Yet the garrulous waves of life Shrink and divide With a thousand incidents Vexed and debated:— This is the hour for which we waited— This is the ultimate hour When life is justified. The seas of experience That were so broad and deep, So immediate and steep, Are suddenly still. You may say what you will, At such peace I am...
2019-01-30 00:04:32 4人喜欢
Silence —— T.S.Eliot
Along the city streets,
It is still high tide,
Yet the garrulous waves of life
Shrink and divide
With a thousand incidents
Vexed and debated:—
This is the hour for which we waited—
This is the ultimate hour
When life is justified.
The seas of experience
That were so broad and deep,
So immediate and steep,
Are suddenly still.
You may say what you will,
At such peace I am terrified.
There is nothing else beside.
读到艾略特这首诗,想起哈佛硕士毕业那天在百年剧院抬头看到的婆娑树影,也仿佛万籁俱寂。人生的浪潮似乎已然结束,而又刚刚开始。
回应 2019-01-30 00:04:32 -
无异议 (他悲伤地敲下发报键。)
「艾略特无需虚张声势(像他与艾肯这类朋友间一样)也照样能够维持友谊:他的新朋友并不像美国男人那样,被迫要装腔作势地表现出男子气,他毫不矫饰的庄重十分动人。法国人执意用语言之网捕获最难言传的感受的决心打动了艾略特。很久之后,他回忆起韦尔德纳穿过卢森堡花园向他走来,手里挥动着一簇丁香——这段回忆中少见的伤感让人怀疑他们间是否有过同性的情愫。艾略特对此矢口否认,也谈及他在巴黎『忍受』着『神经质的性欲...2019-01-20 18:03:28 3人喜欢
「艾略特无需虚张声势(像他与艾肯这类朋友间一样)也照样能够维持友谊:他的新朋友并不像美国男人那样,被迫要装腔作势地表现出男子气,他毫不矫饰的庄重十分动人。法国人执意用语言之网捕获最难言传的感受的决心打动了艾略特。很久之后,他回忆起韦尔德纳穿过卢森堡花园向他走来,手里挥动着一簇丁香——这段回忆中少见的伤感让人怀疑他们间是否有过同性的情愫。艾略特对此矢口否认,也谈及他在巴黎『忍受』着『神经质的性欲发作』:『人揣着欲望走在街上,但每当机会到来,教养的高墙就立刻在他面前竖起』。他明白地表示,这些欲望的对象是女性。但现在谁能说清过去的人如何委屈自己的本性,以建构自己的性别,去与那荒唐的男女性别特质的样板相符?…这个法国人留给艾略特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感性与智性的融合,而这在英国思想传统中从十七世纪后就遗失了。」
回应 2019-01-20 18:03:28
-
Lscua (自然饱和度低。)
“上帝在此,上帝即法。” ““通过感官获得的灵视不完美而变化多端,往往不过是错觉。必须静候纯粹的通灵。” “了解灵魂及其‘存在的瞬间’,这‘存在的瞬间’与艾略特的那些‘不经意的瞬间’(那无限的‘事物’)相互交织,也正是后者让艾略特的诗作毫不突兀地触碰着崇高。他们间共通的,是寻常日子里对生命的关注,是从可见的行为转投向不可见的意识之链的目光,以及同样重要的一种詹姆斯式的旨趣:他们都喜爱生命隐秘部分...2019-09-17 01:59:55
“上帝在此,上帝即法。”
““通过感官获得的灵视不完美而变化多端,往往不过是错觉。必须静候纯粹的通灵。”
“了解灵魂及其‘存在的瞬间’,这‘存在的瞬间’与艾略特的那些‘不经意的瞬间’(那无限的‘事物’)相互交织,也正是后者让艾略特的诗作毫不突兀地触碰着崇高。他们间共通的,是寻常日子里对生命的关注,是从可见的行为转投向不可见的意识之链的目光,以及同样重要的一种詹姆斯式的旨趣:他们都喜爱生命隐秘部分的阴影……“日光的照耀抹平了许多事物的面目,在荫翳中它们就显现出来”。
“艾略特认为曾经存在“一种现已失传的心理习惯,其中的妙处毫不逊色于我们的时代。我们有的只是梦,而忘记了能在灵视中看见幻象。这一度曾是更重要、更有趣而有度的梦的方式,现在却被诋毁为反常和愚昧。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梦从低处涌出,这大概也是我们的梦质量不高的原因。”
“我欲展示的并非曾经的我,而是我当下所是并即将成为之人。”
“奥古斯丁所意欲的并非庸常的忏悔,作为最终目的的神启往往被对自我的揭露喧宾夺主,‘肉身的局限’及其‘致命快感’是与更高意志相互冲突,这冲突消耗着我的灵魂。”
“这是1921年秋艾略特‘丧志’(aboulie)的核心:对内心之恶的惊觉,及与之相连的、极少有人的道德境界能超克的恐惧。”
“因此灵魂在祛除造物之爱以前,是无法与神灵结合的。”
“他们的重聚始于一个梦——一个宽阔的、容得下一场漫长的分离的梦。”
“至高的灵视图景通过洁净清白的身体,进入简单纯粹的灵魂。”
“‘上升的路’是由灵视的瞬间指引的人生,在那之中,人的心智得以感到一种无时间的、永恒的‘真实’。它始于烧毁的诺顿里的花园,在那里,艾略特沿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着上升的路。当他与艾米莉·黑尔一同漫步走过玫瑰园,一种令他惊异的情感唤醒了他,让他在一瞬间瞥见了‘光的中心’。”
“但这狂喜在两个情景中的消逝各有不同。《荒原》中的男人从崇高被抛至虚无,而在《烧毁的诺顿》里,他却在崇高中转而感到另一条道路,沿着它,我们或可超越我们不完美的存在。这样一来,‘上升的路’就激励我们探寻那‘下降的路’。”
“对腐烂、‘粪’与‘灰烬’残酷的觉知本身也是腐坏的。它扭曲了情感的联结。”
“在于无时间的相交中,那个定点并非爱,而是艺术:一个中国的坛罐创造于时间中的某个点,却能‘静止/永久地在其静止中运动’。”
“一个人必须‘隔绝’,才能最终走向那‘进一步的合一,更深的交融’。”
“海与自身的创世相衔,在海上漂流就如同在宇宙创始的表面移动。”
“河在某种意义上被人类历史驯化了,它为人通商,被人架桥。但海从未驯服,从不改变。海是永恒的。在大陆的边缘,海(永恒的时间)与陆地(历史的时间)相互侵咬。海盐沾上了蔷薇花,陆地最远端的岩石伸入海中。在诗人眼中,这些海礁是他出发的地方。他将从时间之内的一隅启程,驶入永恒的大海。”
“在谦卑的摸索之后,紧接着的是灵光的照耀,其后则是几乎莽撞的冒险,最终是决绝的镇静。这些感情极少见于传统的陈述中。它们在四种风景里得到了逐一探索,但对于灵魂进取每一阶段复杂的内心风景而言,每首诗不过是一个起点。每首诗都坐落在艾略特称之为‘时间与无时间的交叉’的边缘。”
“一个皈依的人必须试验自己信仰的广度,并非在世人面前,而恰是在世人的视线之外,在‘礁石之间’。在更远处,在阒无人烟、没有智性令人分神的、空无一物的创世的怀抱中,人与那艾略特只能间接言说的事物相遭遇。他总是冒险直面“真实(reality)”——他的“真实”意指“不真实的城”之外的一切。他坚信这样的“真实”存在——在让世界的喧嚣瞬间静止的寂静里,这‘真实’曾降临于他。”
“挣脱时间也是在于时间更深刻的纠缠。”他现在必须心甘情愿身处时间之内,悬停在““暗示与猜测”的边界。
“第一稿提炼出他人生的轮廓:诗人走出了自我而步入永恒。第二稿则不留情面地注视着他与其他衰老中的男人都不能免俗的缺陷:感官对那不再给他们以欢乐的事物仍有冷冷的渴望,那些过了时的讥讽也只是为人平添无聊。第一稿将艾略特看作不朽之人的后继者,第二稿则将他抛回自己的位置:一个不乏劣迹的普通人。然而,他犀利而精彩地直指自己的劣迹,也就以另一种方式冲破了存在的迷雾,用内心的澄亮换来了灵视的能力。”
“起先一层,是平行的近似:在此前的世代里一再反复上演的人生和奉神的人生里仪式的重复。与之并存的,是一条充满热望的、进取的线:这与皈依后的人生的线型形态相吻合,这条线一边衔着荒野中的磨难,一边连缀着幻景中的应许之地,圣杯,或是天上之城。然而艾略特的旅程在它的起点结束。它最终的形态是环形的。在为蜕变付出努力之后,艾略特却意识到这新的面貌早已蕴含在了他的起点之中。只要他忠于儿时对存在的觉察,那么他就从未改变。那乏味的重复之轮似乎曾暗示着存在的虚妄,如今消隐成一个环,成为了单一而纯粹的存在,自足,完满,正如艾略特最终回归了他在美国童年时代,试图重获旧日的简单与纯真。从相反的角度回视,这一自传性的圆环同样也是完整的,艾略特返回英格兰的旅途补足了安德鲁·艾略特驶向新大陆的‘前行的路’。艾略特曾设想让生命结束在东科克尔村祖先的土地上,他的骨灰现在也确实长眠于此。这样的安排比他的诗还要工整。平行、线条和圆环构成了一个抽象的图案,但这图案却提纯自实实在在活过的人生。”
“艾略特敢于对他渴望的、‘真实’的感受加以阐述,或许某一天,这样的‘真实’会再次唤醒完美的人生——却并不一定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曾引述道,真正的艺术家‘明白自己仅仅是一个情感的容器,从中啜饮的将是他人——而非他自己’。”
“她从同样历尽劫难的世纪走来:
一切都会平安无事,
世间万物都会平安无事。”
“欲想了解你所不知的
你须通过你所不知的路
欲想拥有你所不占有的
你须经过无所占有之路
欲想进入无我之境
你须通过无我之路”
“于是恐怖、忧郁和悔恨随之走到尽头。”
“他因此接受了他作为一个‘命运’之人的孤独,并且在许多年里都对爱毫不理会,认为那不过是对他的分神。他谴责这个失序的世纪,并指向了一副他此身之外的远景。”
“他拥有自省的洞察力和坚强的意志,他勇于忍耐,并承认真实寓于不可见的事物之中。尽管他渴望着每时每刻都在燃烧的人生,他必须先踏上一条较为卑微的’试炼‘之路。”
“他为了自己的良心秉承正直的操守,并且努力不去过分希冀神恩的到来,耐心等待神恩充盈这以良好的操守打磨的容器。”
“幻见的时刻是稀有的——海潮间歇的寂静、波士顿街头的寂静、巴黎的寂静之环、烧毁的诺顿里的玫瑰园——但这些稀有的时刻把它们从属的那个世界和它的道德维度都带到了人间。于是种种’妨碍‘都被’暂时拂去‘了。尽管幻见为他划定了道路,但艾略特仍决定专注于那随之而来的疑虑与挣扎。这些固然容易表达,但幻见本身则难以言传。习惯的壁垒很快就挤占了它的位置。”
“他仍然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在此后的世代流传,‘在我身后的时间之地’。他任由时间磨灭自己的事迹,对着未来最优秀的那些灵魂说话,对着‘荒漠的后裔’——那能够重新上演他孤独守望的人——说话。完美未能降临于他,他于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永恒相继的后代,让他们拥有完美的人生。
回应 2019-09-17 01:59:55 -
仰慕他的人津津乐道于这面具人格,诋毁他的却要揭开面具,只为搜寻底下的缺陷:他们都没有看到的是,对于这个惯走极端的人,德行与过错几乎不分彼此。这个忠于“我们心中的自我”的青年在1925 年还默默无闻时就下定了不为自己立传的决心。他恳求身边亲密的人保持缄默,也将许多信件封存至下个世纪。但与此同时,他也构想着自己的传记,在接连的诗作里浓墨重彩地刻画一个将自己的人生看作灵魂求索的形象,全然不顾与宗教格格不入...
2018-12-23 16:21:05
仰慕他的人津津乐道于这面具人格,诋毁他的却要揭开面具,只为搜寻底下的缺陷:他们都没有看到的是,对于这个惯走极端的人,德行与过错几乎不分彼此。这个忠于“我们心中的自我”的青年在1925 年还默默无闻时就下定了不为自己立传的决心。他恳求身边亲密的人保持缄默,也将许多信件封存至下个世纪。但与此同时,他也构想着自己的传记,在接连的诗作里浓墨重彩地刻画一个将自己的人生看作灵魂求索的形象,全然不顾与宗教格格不入的时代基调,不顾来自女人、朋友与其他职业令他分心的召唤。他曾提到一个努力向自我解释“一系列事件在信仰里最终达成”的人,在一封1930 年的信中也写到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即尝试探索灵魂自传(spiritual autobiography)这一在二十世纪已经失传的文体。 引自 第一章 少年楷模 回应 2018-12-23 16:21:05
-
璇璇璇 (陈佩斯式的反派人物)
艾略特只影影绰绰地瞥见了完美,却迅速地辨认出与它为敌的一切,并对它们施以痛击。对艾略特来说,与完美为敌的首先是时间:十六岁时他写下“因为时间就是时间,它流逝”。在这诗歌生涯的伊始,他的鼻孔里就充斥着腐败的气味。他几乎在感到欲望之前就先看到欲望之花的凋谢。发表于《哈佛呼声》的三首最早的作品里,绽放与枯萎的花都是象征爱的意象,朽败与绽放的香味相互交织。爱的黎明尚未破晓,诗里的青年就注意到姑娘花环上...2022-03-30 17:08:04
艾略特只影影绰绰地瞥见了完美,却迅速地辨认出与它为敌的一切,并对它们施以痛击。对艾略特来说,与完美为敌的首先是时间:十六岁时他写下“因为时间就是时间,它流逝”。在这诗歌生涯的伊始,他的鼻孔里就充斥着腐败的气味。他几乎在感到欲望之前就先看到欲望之花的凋谢。发表于《哈佛呼声》的三首最早的作品里,绽放与枯萎的花都是象征爱的意象,朽败与绽放的香味相互交织。爱的黎明尚未破晓,诗里的青年就注意到姑娘花环上的叶子已变成棕色。在多年后的《致意》(‘Salutation')里,他写到爱的玫瑰上生着虫蛀的花瓣,对爱的满足也是对它永恒的损毁。(这首诗后来修改成为《圣灰星期三》(Ash-Wednesday)的一部分。)为他所用的不仅有爱伦·坡(爱伦·坡是艾略特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作家)濒临消散的、易碎的世界,也有拉弗格阴郁的怀旧诗里的青年,像青春已经开始怀恋自身那样去书写青春。他对时间流逝的执着由此可见。在笔记本中一首题为《歌剧》(‘Opera’)的诗的结尾,诗人感到自己在“殡葬师的舞会上/像个青春的鬼魂”。
我们很容易不理会艾略特早年作品里的忧郁,把它当作世纪末的一套惯常的情绪。但时间带来的衰朽与恐怖对他确是真实的:这种感觉后来在从《普鲁弗洛克》删去的一段里终于爆发。在这一段里,他预言了世界瓦解的图景:
——我看见黑暗沿墙而上 我听见我的疯狂在天亮前作响 我看见世界蜷成一团 倏地崩裂,倏地消散
这种感觉后来又成了《不朽的低语》(‘Whispers of Immortality’)背后的冲动,同样的冲动也隐藏在《荒原》中伦敦、耶路撒冷、亚历山大、雅典与维也纳倾颓的塔楼身后。艾略特最终感到必须超越这时间性的世界,这种渴望顺理成章。
回应 2022-03-30 17:08:04 -
璇璇璇 (陈佩斯式的反派人物)
1909年的秋季学期,艾略特选修了桑塔亚那的历史哲学,同时还选修了白璧德的法国文学批评。白璧德的名言是“在出现配得上文学之名的作品之前,须先有完善的批评体系作基础”。白璧德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古典作品,时刻警示他们现代世俗社会的种种危险。艾略特后来因白璧德不信宗教而冷落了他,也曾惋惜他人文主义的欠缺,但他承认白璧德一度心系宗教——他曾告诉学生,天主教会或许是西方唯一有能力保存文明遗珍的机构。艾略特曾表...2022-03-30 16:54:54 1人喜欢
-
艾略特希望成为“通过强烈的个人经验传达普遍真理的那一类诗人”。 我们必须在脑海里描绘出一个对不朽充满渴望的人,并重构他借以通向不朽的谋略。在这非凡的谋略里,献身出于自愿,疑虑常获指引,专注又矢志不移;那一以贯之的纯粹轨迹于是浮现于我们面前――在这纯粹背后,则是几段因此而破碎的人生。 不管荒原之荒是地方还是时间,它都表明人类无力理解神迹。这自然又让艾略特对人类卑下的处境厌恶不已。 以下这一点就越明白...
2021-11-13 10:28:31
艾略特希望成为“通过强烈的个人经验传达普遍真理的那一类诗人”。
我们必须在脑海里描绘出一个对不朽充满渴望的人,并重构他借以通向不朽的谋略。在这非凡的谋略里,献身出于自愿,疑虑常获指引,专注又矢志不移;那一以贯之的纯粹轨迹于是浮现于我们面前――在这纯粹背后,则是几段因此而破碎的人生。
不管荒原之荒是地方还是时间,它都表明人类无力理解神迹。这自然又让艾略特对人类卑下的处境厌恶不已。
以下这一点就越明白无误:变幻的面孔、嘈杂的声音――艾略特诗歌里这些“去个人化”外壳之下隐藏的,往往是对他个人经历的如实重构。
叶芝曾说,一个诗人“从来不是那个坐下来吃早饭的、零散事件的集合体,诗人在思想里重生,是有目的的、整全的”。
但就艾略特而言,来源之一显然是在美国度过的少年时代里身边的人物。那个艾略特诗中挥之不去的幽灵般的楷模可以追溯到被爱默生称为“西部圣徒”的艾略特祖父,追溯到他母亲崇拜的那些身兼真理与美德的人物,以及麻省的安角上饱经沧桑的渔夫――这一切都塑造了艾略特的想象。晚年的艾略特渐渐看到自己诗中超越英国性的美国特征:“无论是出处,还是情感的泉源,我的诗都来自美国”。
艾略特提到过自己成长过程中曾把世界分为“艾略特家的人,艾略特家以外的人,和外国人”
床对面是张搭着丝绒的壁炉台,上面摆放一幅圣母子像。墙上挂着一幅刻着狄奥多西和圣安布罗斯的版画,画里的神圣权力正对世俗权力宣告胜利。
她有说教的天赋,但缺乏伟大诗人的创造力和鲜活的想象。她的儿子运用了同样的传统意象――那充盈她母亲诗中的极乐之光、欲念之火与涤罪之火,穿过“荒漠”的朝圣,与以季节作喻的心灵的干旱――却能避免失于流俗。
夏洛特·艾略特描摹了人在失去与重获神恩之间的存在状态,她的儿子又用二十世纪的诗歌语言重绘了这心灵的地图。
“一切历史都能轻易变成少数勇毅的人的传记,”爱默生说,“人须要顶天立地,让周围的一切环境都无足轻重。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一个缘起、一个国家、一个时代。”
“文化的首要载体是家庭,”艾略特写道,“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早年的教养,也没有什么能超越它给人的影响。”
但他却逐渐感到诗的召唤压倒了家族的期许:“文学艺术迫使人抛下他拥有的一切――甚至包括整个家族――而孤身去追随艺术。因为艺术要求人既不属于他的家庭,也不隶属于他的阶层、党派、圈子。他只能纯粹是他自己”。
真正的得救只来自人的努力。“称自己受到非凡的直接指引是僭越的,也是危险的。这无异于称自己受了神的感应,看似谦卑却十分傲慢。”
“只要我们是人,我们的行为就只有行善与作恶两类。”
同爱德华兹一样,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艾略特追求一套更古老、更严格,不为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稀释的教规。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爱德华兹与艾略特都似乎是孤独抗争的异类。
一位论派坚信人生而高贵。
一个有着人形人性的上帝哪怕再完美,在他眼中也根本称不上完美。
艾略特曾说过,要理解一位现代作家,就要看占据他童年的是哪个死而不僵的新教教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超验主义者们从拘谨的基督教中解脱出来,像爱默生一样笃信个人的心灵之光,但他们之后的一代就置身“彻骨的空虚”
艾略特属于一个旧美国,在他自己看来,则是1828年之前的美国:那时整个国家就像他“家族的延伸”。为什么偏偏是1828年,我们也只能猜想。这一年,艾略特的祖父刚离开波士顿不久,去往西部边境。也是这一年,东海岸教养良好的精英们在激烈的选举中落败,约翰·昆西·亚当斯惜败粗俗的安德鲁·杰克森。为什么是1828年,是因为一百年之后的艾略特仍在抵制杰克森派更具西部风格、更个人主义的民主吗?还是因为一些更微妙的变化:自立精神(selfreliance)带来了高昂的乐观情绪,而在这新时代的曙光下,加尔文派信仰连最后一抹余晖也随之消散?对于力主自立的爱默生来说,那类旧式的、严苛的虔诚是因为他加尔文派的姑母玛丽·穆迪·爱默生才在当下尚留有些余温:“那旧的宗教遗留给我们的有多少呵!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它尚还安稳地存在,就像新英格兰乡村的一个安息日清晨,教会我们安贫、克己与忧患。”
回应 2021-11-13 10:28:31 -
艾略特卷帙浩繁的书信中有一些颇能说明问题的来信,写信的人包括他的兄长亨利、第一任妻子薇薇恩(Vivienne),以及一位法国青年让-于勒·韦尔德纳(Jean-Jules Verdenal)。在与好友――如庞德、弗吉尼亚·伍尔夫、约翰·海沃德(John Hayward)与波莉·坦迪(Polly Tandy)――的通信中,艾略特多是披着自己的表演人格:他对他们扮演着小丑,却并不与他们十分亲近。然而,对母亲、兄长,早年的时候对表妹埃莉诺·欣克利(Elea...
2021-11-13 10:07:57
艾略特卷帙浩繁的书信中有一些颇能说明问题的来信,写信的人包括他的兄长亨利、第一任妻子薇薇恩(Vivienne),以及一位法国青年让-于勒·韦尔德纳(Jean-Jules Verdenal)。在与好友――如庞德、弗吉尼亚·伍尔夫、约翰·海沃德(John Hayward)与波莉·坦迪(Polly Tandy)――的通信中,艾略特多是披着自己的表演人格:他对他们扮演着小丑,却并不与他们十分亲近。然而,对母亲、兄长,早年的时候对表妹埃莉诺·欣克利(Eleanor Hinkley),后来对莱纳德·伍尔夫、约翰·米德尔顿·默里(John Middleton Murry)、玛丽·特里维廉(Mary Trevelyan),以及偶尔对杰弗里·费伯(Georey Faber),艾略特都曾写去真挚的剖白。
回应 2021-11-13 10:07:57
论坛 · · · · · ·
震撼心灵 | 来自豆友183675631 | 3 回应 | 2021-03-28 16:12:32 |
艾略特先生,这是真的吗? | 来自川端伊豆 | 2020-07-12 15:34:3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Virago (2012)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Virago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寻找牛人与智者清单 (欧阳)
- 豆瓣五星图书【传记】 (爱玛·包法利)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佾云)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T. S. 艾略特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WHY NASA 2019-02-20 23:45:11
对林德尔戈登的敬佩无以言表...... 这本书翻译真是达到了top水准...了不起,了不起...
55 有用 李伟长 2019-01-17 18:12:15
这本书的每一句都值得大声读出来。不完美的一生,大概才是完美的,因为艾略特想象过完美的样子。
3 有用 沙砾于飞 2019-02-25 05:49:34
Gordon, Lyndall. Ts Eliot: An Imperfect Life. WW Norton & Company, 2000. 作为一本传记,有321次引用,很不错了。 补记:细读了前七章,匆匆翻过了后七章。买了一个中译本和一个英文Kindle版。我对艾略特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虽然我最初读他的《荒原》和《传统与个人才能》,已经是三十多年前……
35 有用 #ArtfulDodger# 2019-03-17 21:33:30
博士资格考试之后我对导师说准备考试的收获之一是开始明白了诗歌的好,尤其是艾略特。我不觉得他诗歌里的庞杂引文和众声喧哗是重点,这些诗背后指向的那个挣扎的人才是,these are the fragments I have shored against my ruins是崩溃边缘攀紧秩序的努力。这本艾略特传的好处也在此处,戈登放弃了公共人艾略特的传记,试图挖掘的是诗人隐微的情感时刻和这些最接近真实的时... 博士资格考试之后我对导师说准备考试的收获之一是开始明白了诗歌的好,尤其是艾略特。我不觉得他诗歌里的庞杂引文和众声喧哗是重点,这些诗背后指向的那个挣扎的人才是,these are the fragments I have shored against my ruins是崩溃边缘攀紧秩序的努力。这本艾略特传的好处也在此处,戈登放弃了公共人艾略特的传记,试图挖掘的是诗人隐微的情感时刻和这些最接近真实的时刻对诗人人生和作品的影响。虽然有的时候戈登的解读近乎臆测,但是把艾略特看作想要成圣的罪人的确可以让我们更靠近在诗歌里露出痕迹的痛苦灵魂。1星专门献给译者,这个体量的书一直维持语言的准确,不为了圆滑好读伤害原文的锐度,背后的工作量想想就可怕。 (展开)
121 有用 眼泪流回去 2019-01-16 10:57:44
我的妈妈呀!!!!!我的血液都快停止流动了。林德尔戈登是我最爱的传记作家。她上一部传记《伍尔夫传》出版中文已是十八年前了!也是唯一一次被引进中文世界。林德尔戈登的传记写作不同于一般传记从时间线和客观的外部环境按部就班的写传主的人生历程,而是从传主的内在逼视自身成长和时代变幻。她所写的传记一直尝试打破旧有的观念和框架,不拘泥于历史和大众对传记的传统印象,试图挖掘出事情的另一面,比如她笔下的伍尔夫夫妇... 我的妈妈呀!!!!!我的血液都快停止流动了。林德尔戈登是我最爱的传记作家。她上一部传记《伍尔夫传》出版中文已是十八年前了!也是唯一一次被引进中文世界。林德尔戈登的传记写作不同于一般传记从时间线和客观的外部环境按部就班的写传主的人生历程,而是从传主的内在逼视自身成长和时代变幻。她所写的传记一直尝试打破旧有的观念和框架,不拘泥于历史和大众对传记的传统印象,试图挖掘出事情的另一面,比如她笔下的伍尔夫夫妇其实并不那么恩爱,夏洛蒂勃朗特很多方面是个专制的“泼妇”,艾米莉狄金森闭门不出其实由于她是癫痫病人。林德尔是传记类的拿奖女王。 期待继续出版她的勃朗特亨利詹姆斯迪金森传记。本来有点不想活了,看到这本书出版,觉得还是活着好,总有奇迹和新期待出现。 (展开)
0 有用 吴惘 2022-05-17 11:32:14
在天使和魔鬼中他选择了魔鬼—— 只有穿过地狱和炼狱才能抵达天堂, 比起庄严的唱诗,海妖的歌吟是更好的缪斯。 而灯塔——在第七层的霪雨中照亮前路的灯塔, 水手向她致意最深沉的敬意与最决绝的告别。 那光芒投射在贝雅特丽齐身上,将她映照得 像云一样苍白也像云一样充满了孔洞。 窥伺已久的宁芙从云中现出身形,她如此炽烈 而让他畏惧。只有她迟来的同伴:最终通晓了 他的寸寸撕裂的年迈的心脏所需要的热度, 她如此... 在天使和魔鬼中他选择了魔鬼—— 只有穿过地狱和炼狱才能抵达天堂, 比起庄严的唱诗,海妖的歌吟是更好的缪斯。 而灯塔——在第七层的霪雨中照亮前路的灯塔, 水手向她致意最深沉的敬意与最决绝的告别。 那光芒投射在贝雅特丽齐身上,将她映照得 像云一样苍白也像云一样充满了孔洞。 窥伺已久的宁芙从云中现出身形,她如此炽烈 而让他畏惧。只有她迟来的同伴:最终通晓了 他的寸寸撕裂的年迈的心脏所需要的热度, 她如此晓彻,从金质奖章包裹的灰烬里掘出火种, 仿佛不是精灵,而是得到第二次机会的靡菲斯特。 (展开)
0 有用 良伍 2022-05-14 21:32:52
阅读在厌烦与敬佩间摇摆。为艾略特因为抱持一颗圣徒的私心,就能在自己实现超越成圣的道路上罔顾朋友与恋人,且把因其而承受的愧疚当做应受的折磨因为它是成圣必要的考验而厌烦;为在传文书写的精微处确实感受到诗人艾略特以诗艺创作的敬献贴近上帝神恩焕射出理念之美而敬佩。我这样一位普通读者感受上的矛盾,正巧合地应照了传记副标题“不完美的一生”,就恰地应照了艾略特在渴望成圣与终生难脱肉身羁绊这样不可解决的先验范式会... 阅读在厌烦与敬佩间摇摆。为艾略特因为抱持一颗圣徒的私心,就能在自己实现超越成圣的道路上罔顾朋友与恋人,且把因其而承受的愧疚当做应受的折磨因为它是成圣必要的考验而厌烦;为在传文书写的精微处确实感受到诗人艾略特以诗艺创作的敬献贴近上帝神恩焕射出理念之美而敬佩。我这样一位普通读者感受上的矛盾,正巧合地应照了传记副标题“不完美的一生”,就恰地应照了艾略特在渴望成圣与终生难脱肉身羁绊这样不可解决的先验范式会带来的荣耀与痛苦。 在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前还是不要先读他的传记了,往后读艾略特的诗集怕是不可能不想到他的那些私事了。 (展开)
0 有用 琪琪 2022-05-09 22:09:03
三章弃读。是我白纸黑字写在月度to read list,认真看了书评才决定去读的,但凡困难不这么艰巨都会啃完。可惜我实在做不到。哲学,我一知半解,诗歌更是一无所知。唯一觉得有收获的,是了解了艾略特在纸醉金迷的环境里,年纪轻轻内心却冷静疏离。作为传记它太抽象了,是通篇都需要绞尽脑汁分析消化的那种难度,我克服不了。啃了几个小时翻不了多少页,心里觉得好苦。放弃了,不折磨自己了,二十年后希望自己喜欢。
0 有用 头铁江湖骗子 2022-05-09 13:36:37
“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去年秋天为了做美诗pre和论文买的书,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当时比较关心哲学背景变迁对艾略特时间概念的影响,以及荒原中最后几个stanza中的宗教意象,这本传记在背景材料方面很有帮助。译笔流畅,是能让人读下去的传记,戈登的对话和阐释也很美,但如果没有那么多关于糟糕婚姻和“缪斯”的强调也许会更好。 该怎么称呼艾略特?他是诗人、圣徒,也是哲学的背... “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去年秋天为了做美诗pre和论文买的书,断断续续读了半年。当时比较关心哲学背景变迁对艾略特时间概念的影响,以及荒原中最后几个stanza中的宗教意象,这本传记在背景材料方面很有帮助。译笔流畅,是能让人读下去的传记,戈登的对话和阐释也很美,但如果没有那么多关于糟糕婚姻和“缪斯”的强调也许会更好。 该怎么称呼艾略特?他是诗人、圣徒,也是哲学的背叛者和一个坏丈夫,是imperfect entangled soul。好像空间的流离和理念的更替始终不能阻止这个必朽的人在时间中追求不朽,真好。 (展开)
0 有用 带着书跑步 2022-05-02 17:01:11
这些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诗歌的内容,还在于读者自我探索、自我审视的行为,它们的目的不是袒露作者,而是创造读者。 这就要求枯萎的灵魂在与他们的认同里重生,而这是那些深陷废墟的人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