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以集体行动的学术视角,通过对八个民间志愿组织个案的研究,集中分析了这些志愿性集体行动的意义框架和行动策略,揭示了中国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指出,这些志愿行动的外在和内在意义都在发生变化,民间志愿行动正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
作者简介 · · · · · ·
朱健刚,七十年代生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现任教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担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主任,主要研究城乡社区发展、民间组织和集体行动,同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的建设。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章 开创与解体——一次民间支教的先锋试验
第二章 方向引领一生——一个大学生志愿组织的行动过程分析
第三章 行动改变社区——志愿组织的社区行动研究
第四章 建设社区的公共生活——社区内志愿者团队的活动分析
· · · · · · (更多)
导论
第一章 开创与解体——一次民间支教的先锋试验
第二章 方向引领一生——一个大学生志愿组织的行动过程分析
第三章 行动改变社区——志愿组织的社区行动研究
第四章 建设社区的公共生活——社区内志愿者团队的活动分析
第五章 家和理的建构——一群业主志愿者的依法维权
第六章 感恩的心——一个国际性的志愿团队的互动
第七章 塑造互助的公共空间——一个外来工NGO里的志愿团队研究
第八章 行动就是希望——一个志愿者网络的演变历程
第九章 结论
附录 广州志愿者发展调查报告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行动的力量"的人也喜欢 · · · · · ·
行动的力量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行动的力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在阅读中思考,在实践中升华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时间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需要在对刚刚产生疑心的时候迅速地把情况说明,否则,疑心已经形成就很难挽回了。 但是法治和民主并非信手拈来之事,在开始的三年中也引发了很多抱怨、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人身攻击,以及一些过于讲求民主而不适应实际、不关注行动效率的制度造成的繁文缛节,这使得一些志愿者不能接受。民主生活似乎也释放出人们心灵中一些恶的东西,比如自己意见不被接受的时候,比如人与人围绕权力的态度问题,都体现...
2018-12-16 21:04
时间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需要在对刚刚产生疑心的时候迅速地把情况说明,否则,疑心已经形成就很难挽回了。
但是法治和民主并非信手拈来之事,在开始的三年中也引发了很多抱怨、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人身攻击,以及一些过于讲求民主而不适应实际、不关注行动效率的制度造成的繁文缛节,这使得一些志愿者不能接受。民主生活似乎也释放出人们心灵中一些恶的东西,比如自己意见不被接受的时候,比如人与人围绕权力的态度问题,都体现出来。但是到了第五年,人们习惯了这种状态,年会上辩论的心态也开始平和了。
在政府主导的社区志愿运动出现以前,这类组织产生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国家对这样的自组织非常敏感,虽然法律上并不禁止,但是实际上要成立这样的社团需要一个业务主管单位和一个行政主管单位,而且在同一地区同样性质的团体只能有一个。业务主管单位相当于作一种担保,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这个单位自己想成立这样的团体,否则它并不愿意去承担这种风险。因此,志愿组织的组织者如果在国家体制内没有相当的地位或者关系,就很难自己组织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
《中国涉外民间组织的政府管理研究》魏红英、何静
涉外民间组织:境外在华NGO组织+境内涉外社会组织。
民间组织特点:组织性(formal organization)、民间性非政府性(non-governmental)、非营利性(non-profit)、自治性(self-governing)、志愿性(voluntary).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最早正式使用是1945年6月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指那些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建立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组织。
对NGO的定义:1.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50年288号决议,“凡不是经由政府间协议而创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2.国际社团联合会(UIA)提出的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三个标准:成员组成、资金来源、活动分布地至少为三个国家。
中国放开“国民待遇”时机未到。中国一直对境外非政府组织采取规制特点的管理机制,境外非政府组织并不享有国民待遇。根据中国的立法状况,境外非政府组织绝大多数不享有非政府组织该有的法律地位、优惠福利、扶持政策。
回应 2018-12-16 21:04 -
k. (K复杂的,一如X代表未知。)
长久以来,中国的社会运动框架是遵循着"民间"与"朝廷"对立的模式展开:运动石似乎总是要指向不公正的当权者,并号召集体的行动,来与这一不正义的终极对抗到底,结果不是朝廷更迭就是民间被招安或者镇压。由于缺乏吸纳运动的有效政治体制,往往造成双输的结局。 今天正在兴起的集体志愿行动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它构建的通常不是对抗不公正的集体行动框架,而是非对抗性的,甚至是建设性的行动框架。行动通常不设置"对手"...2013-01-04 21:34
-
k. (K复杂的,一如X代表未知。)
Q: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构建和影响存在人们头脑之中的认知框架,从而使人们产生集体认同乃至集体行动? A:需要构建一个"不公正的"集体行动框架,使公众潜在的不满情绪可以被表达并转化为要求,这个不公正框架必须能够:(1)界定问题的根源;(2)提议采纳集体行动而非个体行动;(3)辨别出一个对手来。(Klandermans 1991)2013-01-04 21:02
-
时间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需要在对刚刚产生疑心的时候迅速地把情况说明,否则,疑心已经形成就很难挽回了。 但是法治和民主并非信手拈来之事,在开始的三年中也引发了很多抱怨、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人身攻击,以及一些过于讲求民主而不适应实际、不关注行动效率的制度造成的繁文缛节,这使得一些志愿者不能接受。民主生活似乎也释放出人们心灵中一些恶的东西,比如自己意见不被接受的时候,比如人与人围绕权力的态度问题,都体现...
2018-12-16 21:04
时间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需要在对刚刚产生疑心的时候迅速地把情况说明,否则,疑心已经形成就很难挽回了。
但是法治和民主并非信手拈来之事,在开始的三年中也引发了很多抱怨、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人身攻击,以及一些过于讲求民主而不适应实际、不关注行动效率的制度造成的繁文缛节,这使得一些志愿者不能接受。民主生活似乎也释放出人们心灵中一些恶的东西,比如自己意见不被接受的时候,比如人与人围绕权力的态度问题,都体现出来。但是到了第五年,人们习惯了这种状态,年会上辩论的心态也开始平和了。
在政府主导的社区志愿运动出现以前,这类组织产生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国家对这样的自组织非常敏感,虽然法律上并不禁止,但是实际上要成立这样的社团需要一个业务主管单位和一个行政主管单位,而且在同一地区同样性质的团体只能有一个。业务主管单位相当于作一种担保,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这个单位自己想成立这样的团体,否则它并不愿意去承担这种风险。因此,志愿组织的组织者如果在国家体制内没有相当的地位或者关系,就很难自己组织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
《中国涉外民间组织的政府管理研究》魏红英、何静
涉外民间组织:境外在华NGO组织+境内涉外社会组织。
民间组织特点:组织性(formal organization)、民间性非政府性(non-governmental)、非营利性(non-profit)、自治性(self-governing)、志愿性(voluntary).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最早正式使用是1945年6月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指那些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建立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组织。
对NGO的定义:1.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50年288号决议,“凡不是经由政府间协议而创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2.国际社团联合会(UIA)提出的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三个标准:成员组成、资金来源、活动分布地至少为三个国家。
中国放开“国民待遇”时机未到。中国一直对境外非政府组织采取规制特点的管理机制,境外非政府组织并不享有国民待遇。根据中国的立法状况,境外非政府组织绝大多数不享有非政府组织该有的法律地位、优惠福利、扶持政策。
回应 2018-12-16 21:04 -
k. (K复杂的,一如X代表未知。)
Q: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构建和影响存在人们头脑之中的认知框架,从而使人们产生集体认同乃至集体行动? A:需要构建一个"不公正的"集体行动框架,使公众潜在的不满情绪可以被表达并转化为要求,这个不公正框架必须能够:(1)界定问题的根源;(2)提议采纳集体行动而非个体行动;(3)辨别出一个对手来。(Klandermans 1991)2013-01-04 21:02
-
k. (K复杂的,一如X代表未知。)
长久以来,中国的社会运动框架是遵循着"民间"与"朝廷"对立的模式展开:运动石似乎总是要指向不公正的当权者,并号召集体的行动,来与这一不正义的终极对抗到底,结果不是朝廷更迭就是民间被招安或者镇压。由于缺乏吸纳运动的有效政治体制,往往造成双输的结局。 今天正在兴起的集体志愿行动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它构建的通常不是对抗不公正的集体行动框架,而是非对抗性的,甚至是建设性的行动框架。行动通常不设置"对手"...2013-01-04 21:34
-
时间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需要在对刚刚产生疑心的时候迅速地把情况说明,否则,疑心已经形成就很难挽回了。 但是法治和民主并非信手拈来之事,在开始的三年中也引发了很多抱怨、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人身攻击,以及一些过于讲求民主而不适应实际、不关注行动效率的制度造成的繁文缛节,这使得一些志愿者不能接受。民主生活似乎也释放出人们心灵中一些恶的东西,比如自己意见不被接受的时候,比如人与人围绕权力的态度问题,都体现...
2018-12-16 21:04
时间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需要在对刚刚产生疑心的时候迅速地把情况说明,否则,疑心已经形成就很难挽回了。
但是法治和民主并非信手拈来之事,在开始的三年中也引发了很多抱怨、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人身攻击,以及一些过于讲求民主而不适应实际、不关注行动效率的制度造成的繁文缛节,这使得一些志愿者不能接受。民主生活似乎也释放出人们心灵中一些恶的东西,比如自己意见不被接受的时候,比如人与人围绕权力的态度问题,都体现出来。但是到了第五年,人们习惯了这种状态,年会上辩论的心态也开始平和了。
在政府主导的社区志愿运动出现以前,这类组织产生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国家对这样的自组织非常敏感,虽然法律上并不禁止,但是实际上要成立这样的社团需要一个业务主管单位和一个行政主管单位,而且在同一地区同样性质的团体只能有一个。业务主管单位相当于作一种担保,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这个单位自己想成立这样的团体,否则它并不愿意去承担这种风险。因此,志愿组织的组织者如果在国家体制内没有相当的地位或者关系,就很难自己组织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
《中国涉外民间组织的政府管理研究》魏红英、何静
涉外民间组织:境外在华NGO组织+境内涉外社会组织。
民间组织特点:组织性(formal organization)、民间性非政府性(non-governmental)、非营利性(non-profit)、自治性(self-governing)、志愿性(voluntary).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最早正式使用是1945年6月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指那些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建立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组织。
对NGO的定义:1.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50年288号决议,“凡不是经由政府间协议而创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2.国际社团联合会(UIA)提出的非政府组织国际化的三个标准:成员组成、资金来源、活动分布地至少为三个国家。
中国放开“国民待遇”时机未到。中国一直对境外非政府组织采取规制特点的管理机制,境外非政府组织并不享有国民待遇。根据中国的立法状况,境外非政府组织绝大多数不享有非政府组织该有的法律地位、优惠福利、扶持政策。
回应 2018-12-16 21:04 -
k. (K复杂的,一如X代表未知。)
长久以来,中国的社会运动框架是遵循着"民间"与"朝廷"对立的模式展开:运动石似乎总是要指向不公正的当权者,并号召集体的行动,来与这一不正义的终极对抗到底,结果不是朝廷更迭就是民间被招安或者镇压。由于缺乏吸纳运动的有效政治体制,往往造成双输的结局。 今天正在兴起的集体志愿行动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它构建的通常不是对抗不公正的集体行动框架,而是非对抗性的,甚至是建设性的行动框架。行动通常不设置"对手"...2013-01-04 21:34
-
k. (K复杂的,一如X代表未知。)
Q: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构建和影响存在人们头脑之中的认知框架,从而使人们产生集体认同乃至集体行动? A:需要构建一个"不公正的"集体行动框架,使公众潜在的不满情绪可以被表达并转化为要求,这个不公正框架必须能够:(1)界定问题的根源;(2)提议采纳集体行动而非个体行动;(3)辨别出一个对手来。(Klandermans 1991)2013-01-04 21:02
论坛 · · · · · ·
我看到的第一本关于中国民间组织的书(也许以前有... | 来自兰花花 | 2 回应 | 2010-03-13 |
当理想遭遇现实 | 来自子文东 | 2008-12-11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公共知识分子书列 (Yasmine.L)
- 复旦【政治学研究与方法】网站推荐书目 (小舟)
- 公益人必修课 (随喜)
- NGO/NPO参阅之二 (远慕)
- 待讀书单——社科类 (Yasmine.L)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行动的力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松鼠君 2012-02-10
非常好,极力推荐。作者基于中国现实,强调了行动而不仅是组织的力量,案例分析到位,理论有深度而又用得恰到好处。很想在考察部分案例后续后做个分享。
0 有用 Madridista 2013-11-04
先看完这本书,知道朱老师鸡血和呼吁行动的逻辑何在,再质疑也不迟吧
0 有用 惘随 2015-04-22
讲故事味同嚼蜡,而理论讨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作者对社会运动理论的运用变成一种理论修辞,认同、意义、行动策略,在作者个案式interpretation的研究逻辑下几乎就只是一顶强行套入的理论帽子。
0 有用 匪 2014-04-17
原来我也看过这本书的嘛。。。。。看完后发现,再也不能看写自己机构的书了。。。。有内伤
0 有用 曼 2008-10-14
行动改变生存。
0 有用 emma 2020-06-20
其实现在再去看这样的书,研究得好不好已经不太在意了,书中保存下来的那些民间组织个案本身就很珍贵(有些名字现在可能都无法公开出现了)
0 有用 waloo 2020-05-28
老师以前发的书,终于读完了。 @2015-02-16 17:21:14
0 有用 以太 2020-04-10
读了不到一半,感觉还行,记录的很详细。有机会再读剩下的。
0 有用 三小时 2019-10-15
难得有人关注公益领域,并据此耕耘。因为论文的需要阅读此书,觉得对理论引据的偏少,主体的现象阐释偏多。 内容是六星,主题加两星。
0 有用 惘随 2015-04-22
讲故事味同嚼蜡,而理论讨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作者对社会运动理论的运用变成一种理论修辞,认同、意义、行动策略,在作者个案式interpretation的研究逻辑下几乎就只是一顶强行套入的理论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