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诗讲稿的笔记(4)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伊艮聪

    西方诗论比较重视从“一本”化出“万殊”,中国诗论更重视“万殊”所以由来的“一本”。此中西方诗论传统在本质方面的一点差别。(“比” vs“比”与“兴”。从心及物vs从物到心。演绎vs归纳)

    2021-08-11 06:20:33

  • 胡桦林

    文学批评家某种程度上决定文学创作者的命运。如果是遵从内心的评论还好,艺术本就鼓励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创新不止,就怕某些批评家掌握了一定话语权以后就成了金钱的奴隶。现在在艺术领域,包括影视、音乐、美术、文学都存在这种现象,最讨厌的是一些营销号,本身就是个半吊子,还非要愚弄读者。艺术、科学的普及任重道远,亟需有良知的科普工作者。

    2021-08-03 19:27:09

  • 吃圆子的李沅芷

    第一讲 第10页 赋比兴——简单说大致就是:我看到了啥或者我经历了啥,我想到了啥,我的感受是啥(似乎可以这么理解?) 第一讲几乎从头到尾都在以各种例子让读者来理解何为赋比兴,读完感觉“赋”的概念是最好理解的,《硕鼠》和《关雎》的例子一出,我对“比”和“兴”倒又有些糊涂了……😳 《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首先内心之中要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再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

    2021-02-20 10:57:31

  • Pedro Xu

    2019-05-11 16:34:34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叶嘉莹说诗讲稿

>叶嘉莹说诗讲稿